1、拔罐時怎麼看出有病呢
拔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斷身體患有的疾病情況,但並非每種疾病都可以通過拔罐表現出來。比如有時候拔罐後皮膚會出現顏色是變化,有紅色、紫色、紫黑色或是黑色;有時候拔罐後會出現水泡、血泡、血絲樣東西、果凍樣東西。出現上述情況時大多是身體出現不適,往往以風寒、濕熱、血液循環不暢為主。有些疾病拔罐後往往沒有出現上述情況,比如心臟病、高血壓等等。所以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分析。
2、拔罐後皮膚無任何反應?怎麼回事?
您好!我的家裡也有一個抽氣式拔罐器,是治療父親的風濕病的.
常見的罐斑有潮紅、紫紅或紫黑色淤斑,小點狀紫紅色的疹子.
您的老公拔後肩部和北部都是紫紅色的,還有淤血狀的東西,說明您的老公有淤血證。您出現的沒有任何反映,只是鼓起來了而已,只有肩部有一個小部位有黑紫的現象,可能是您拔的時候姿勢不對,或者時間過短造成的.或者您的比較輕微.
附:
在拔火罐前,應該先將罐洗凈擦乾,再讓病人舒適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後點火入罐。點火時一般用一隻手持罐,另一隻手拿已點著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將著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幾晃後撤出,將罐迅速放在要治療的部位;火還在燃燒時就要將罐口捂緊在患處,不能等火熄,否則太松,不利於吸出濕氣,要有罐口緊緊吸在身上的感覺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邊緣燒熱以防燙傷。
一般拔15—20分鍾就可將罐取下,取時不要強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轉動,動作要領是一手將罐向一面傾斜,另一手按壓皮膚,使空氣經縫隙進入罐內,罐子自然就會與皮膚脫開。拔火罐留下的罐斑以及顏色的意義
常見的罐斑有潮紅、紫紅或紫黑色淤斑,小點狀紫紅色的疹子,同時還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熱痛感。皮膚的這些變化屬於拔罐療法的治療效應,可持續一至數天。
拔罐後,罐斑如顯水皰、水腫和水氣狀,表明患者濕盛或因感受潮濕而致病。
有時拔後水泡色呈血紅或黑紅,表明久病濕夾血瘀的病理反應。
罐斑出現深紅、紫黑或丹痧現象,觸之微痛,兼見身體發熱者,表明患者有熱毒證。
如罐斑出現紫紅或紫黑色,無丹瘀和發熱現象,表明患者有淤血症。
罐斑無皮色變化,觸之不溫,多表明患者有虛寒症。
罐斑如出現微癢或出現皮文,多表明患者患有風症。
一般說來無病者多無明顯罐斑變化。
拔火罐的時間
一般在5-10分鍾左右,似乎不是越久越好,不建議時間太長.
拔罐方法是可以的,不過建議您和您的老公最好要到醫院認真檢查一下,以免耽誤.
3、拔罐後皮膚顏色鑒別
1、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積寒;
2、紫色並伴有黑斑:氣血不暢通;
3、紫點並有深淺不一的塊狀:風濕;
4、鮮紅而顏、局部發熱:陽症、熱症、實症、熱毒熾盛、體質陰虛、火旺;
5、紅而暗: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
6、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虛寒、濕邪;
7、皮膚微癢:風邪、濕症;
8、水泡、水腫、潮濕:寒症、濕氣盛;
9、罐中有水珠者:寒濕重;
10、紫紅、暗紅:陰症、寒症、血郁;
11、潮紅、淡紅:虛症。
12、局部很快恢復原樣:說明快痊癒。
4、拔罐後皮膚黃什麼原因
網路:
中醫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又名火罐氣、吸筒療法。以罐為器,利用燃燒的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以產生負壓,使之吸著於皮膚,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膚淤血現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罐的質地、形式多種多樣。拔罐法適用於風濕痹痛、腹痛、消化不良、頭痛、高血壓、感冒、咳嗽、腰背痛、月經病、軟組織損傷、目赤腫痛、麥粒腫、丹毒等,尤其對小兒患者更為適用。唯高熱、抽搐、痙攣等症,皮膚過敏或潰瘍破損處,肌肉瘦削或骨骼凹凸不平及毛發多的部位不宜使用,孕婦腰骶部及腹部均須慎用。
應用各種方法排除罐筒內空氣以形成負壓,使其吸附體表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又稱吸筒療法、拔筒法。古代有以獸角製成的,稱角法。通過吸拔,可引致局部組織充血或鬱血,促使經絡通暢、氣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消腫、散寒、除濕、散結拔毒、退熱等作用。
5、拔罐後的顏色說明什麼?
6、拔罐顏色越深,體內濕氣就越重嗎
顏色深淺與拔罐停留的時間長短、負壓的力度深淺有關系,不一定說明濕氣越重。中醫通過望聞問切的過程,綜合患者各方面的症狀來辯證,以拔罐後的顏色來判斷是寒氣重還是濕氣多,是內熱還是虛熱,沒有依據。

(6)風濕拔罐後皮膚狀況擴展資料:
拔火罐是通過物理刺激和負壓人為造成毛細血管破裂淤血,調動人體幹細胞修復功能,及壞死血細胞吸收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激發精氣,調理氣血,行氣活血、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祛風除濕,對於肌肉勞損、腰背肩臂腿痛、軟組織閃挫扭傷、感冒鼻塞、哮喘、頭痛腹痛等,以達到提高和調節人體免疫力的作用。拔火罐後會留有罐印。一般情況下,罐印會在7天左右消散。
特別提醒:有肺部基礎病的患者,如慢阻肺、肺結核、肺膿腫、支氣管擴張等,不宜拔火罐。
7、拔罐變紫色是什麼原因
拔火罐是利用真空的負壓,作用於人體,起到溫通經絡、扶正祛邪、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散瘀消腫止痛的作用。首先我們需要弄清楚,拔罐之後皮膚出現的顏色可以反映出我們的身體狀況。例如皮膚的顏色呈現黑紫,那麼就說明身體局部出現了寒凝血瘀的情況,如果是出現了黑色的罐印,那就說明身體出現了血瘀,甚至還有可能出現供血不足的毛病。所以說,拔罐之後我們需要弄清楚自己的皮膚呈現什麼顏色和症狀,這樣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拔罐後會在皮膚上形成各種不同的性狀顏色,拔罐後皮膚顏色對應的健康分析是怎樣的?
1.拔罐後皮膚顏色鮮紅而艷、局部發熱:陽症、熱症、實症、熱毒熾盛、體質陰虛、火旺;罐印鮮紅而艷,一般提示陰虛或氣陰兩虛,陰虛火旺也會出現。
2.拔罐後皮膚顏色紫紅、暗紅:陰症、寒症、血郁。
3.拔罐後皮膚顏色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積寒。緊黑而黯的一般表示體有血淤,如痛經(婦科)或心臟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較重也會出現此印跡。如印跡數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較長的時間來調理,如走罐時出現大面積黑紫印時,提示風寒所犯面積大,應對症驅寒為主。
4.拔罐後皮膚顏色紅而暗: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
5.拔罐後皮膚顏色紫色並伴有黑斑:氣血不暢通;罐印發紫伴有斑塊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
6.拔罐後皮膚顏色為紫點並有深淺不一的塊狀:風濕;罐印呈散發性的紫點,深淺不一,一般提示為氣滯血瘀之症。淡紫並伴有斑塊的,一般提示以虛症為主,兼有血瘀。在平安健康網中醫頻道的采訪中還發現,如斑點在穴位處明顯的,表明此相關內臟虛弱,比如在腎俞穴處呈現,則提示腎虛。
7.拔罐後皮膚顏色呈鮮紅散發點:通常在大面積走罐後出現,不高出皮膚,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則提示此穴所相關的臟腑異常或存在病情,需要調節內臟功能。
8.拔罐後皮膚顏色潮紅、淡紅:虛症;
9.拔罐後皮膚顏色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虛寒、濕邪。
10.拔罐時罐中有水珠:寒濕重。
11.拔罐後皮膚微癢:風邪、濕症。
12.拔罐後皮膚有水泡、水腫、潮濕現象:寒症、濕氣盛;行罐或坐罐,容易起水泡的,提示濕氣較重,若在患部出現較多小水泡時,預示由水濕所致,會有理想的療效,需要連續的多次拔罐。
8、拔罐後皮膚周圍特黑特紫,這屬於什麼病
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積寒
紫色並伴有黑斑氣血不暢通
紫點並有深淺不一的塊狀風濕
鮮紅而顏、局部發熱陽症、熱症、實症、熱毒熾盛、體質陰虛、火旺
紅而暗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
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 虛寒、濕邪
皮膚微癢 風邪、濕症
水泡、水腫、潮濕 寒症、濕氣盛
罐中有水珠者 寒濕重
紫紅、暗紅陰症、寒症、血郁
潮紅、淡紅虛症
局部很快恢復原樣說明快痊癒
有位醫生的體會:
根據前賢的經驗和我多年臨床觀察的總結,現介紹火罐印跡的臨床體會,我認為凡肌體及內臟功能失調者,均會出現不同顏色的火罐印跡,對於診斷和指導保健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罐印緊黑而黯:一般表示體有血淤,如痛經或心臟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較重也會出現此印跡。如印跡數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較長的時間來調理,如走罐時出現大面積黑紫印時,提示風寒所犯面積大,應對症驅寒為主。
2。罐印發紫伴有斑塊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
3。罐印呈散在性的紫點,深淺不一,一般提示為氣滯血瘀之症。
4。淡紫發表伴有斑塊的,一般提示以虛症為主,兼有血瘀。如斑點在穴位處明顯的,表明此相關內臟虛弱,比如在腎俞穴處呈現,則提示腎虛。
5。罐印鮮紅而艷,一般提示陰虛或氣陰兩虛,陰虛火旺也會出現。
6。罐印呈鮮紅散在點的,通常在大面積走罐後出現,不高出皮膚,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則提示此穴所相關的臟腑異常或存在病情。我常在臨床上走罐尋找此類紅點用針刺來治療、調節內臟功能。
7。走罐或吸拔罐後,沒有罐印(或不明顯的),或雖有但啟罐後立即消失,恢復常色的,提示身體基本正常或病情尚輕。
8。行罐或坐罐,容易起水泡的,提示濕氣較重,若在患部出現較多小水泡時,
預示由水濕所致,會有理想的療效,需要連續的多次拔罐。
9。若走罐時出現風團(如急性尋麻疹狀),提示為風椰所致,或是過敏性體質。
10。隨著病情的好轉,罐印也會隨著減輕,且不易現罐印,可以預示病情的歸轉。
9、拔罐後皮膚顏色怎麼鑒別呢?
【拔罐印色素反應如下】:
1、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經不暢有血淤現象。
2、罐印發紫並伴有斑塊:一般表示寒凝血淤症。
3、罐印呈散在紫點狀,且深淺就一,表示氣滯血淤症。
4、罐印鮮紅而艷:一般表示陰虛,氣血兩虛或陰虛火旺。
5、罐印紅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熱邪。
6、罐印灰白,觸而不溫,多為虛寒或濕邪。
7、罐印表面有皮紋或微癢:表示風邪或濕症。
8、罐體內壁有水氣:表示該部位有濕氣。
9、罐印出現水泡,說明體內濕氣重,如果水泡內有血水,是濕熱毒的反應。
10、拔罐後印跡顏色求解
顏色代表的症狀:
(1)罐印紫黑而黯:一般表示體有血瘀,如行經不暢、痛經或心臟供血不足等,當然,如患處受寒較重,也會出現紫黑而黯的印跡。如印跡數日不退,則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多治療一段時間。如走罐出現大面積黑紫印跡時,則提示風寒所犯面積甚大,應對症處理以驅寒除邪。
(2)罐印發紫伴有斑塊,一般可表示有寒凝血瘀之症。
(3)罐印呈散紫點,深淺不一,一般提示為氣滯血瘀之證。
(4)淡紫發青伴有斑塊,一般以虛症為主,兼有血瘀,如在腎俞穴處呈現,則提示腎虛,如在脾俞部位則系氣虛血瘀。此點常伴有壓痛。
(5)罐印鮮紅而艷,一般提示陰虛、氣陰兩虛。陰虛火旺也可出現此印跡。
(6)罐印呈鮮紅散點,通常在大面積走罐後出現,並不高出皮膚。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則預示該穴所在臟腑存在病邪。(臨床中有以走罐尋找此類紅點,用針刺以治療疾患的。)
(7)吸拔後沒有罐跡或雖有但啟罐後立即消失,恢復常色者,則多提示病邪尚輕。當然,如取穴不準時,也會拔無罐跡。也不能以一次為准,應該多拔幾次確認是否有病症。
(8)罐印灰白,觸之不溫:多為虛寒和濕邪。
(9)罐印表面有紋絡且微癢:表示風邪和濕症。
(10)罐體內有水氣:表示該部位有濕氣。
(11)罐印出現水泡:說明體內濕氣重,如果水泡內有血水,是熱濕毒的反映。
(12)拔罐區出現水泡,水腫水氣過多者,揭示患氣證。
(13)出現深紅、紫黑或丹痧,或觸之微痛兼見身體發熱者,提示患熱毒證;身體不發熱者,提示患淤證。
(14)皮色不變,觸之不溫者,提示患虛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