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得了風濕經常泡腳好嗎
泡腳是很好得習慣,腳底穴位很多還可以起到活血的效果,決不會發生風濕病的!
風濕病是一種普遍的關節痛,對西方醫學來說簡直是惡夢,一旦得到此病必然終身痛苦,目前西醫只是一再研發更強的止痛劑,毫無根治之法,也不知道病是怎麼來的,故無預防的措施。
中醫認為人體在流汗的時候,必須任其自然停止,才是養生之道,但目前大家生活環境太好,到處有冷氣,游泳池也很普遍,一般人在汗出時,立刻進入冷氣間,或跳入游泳池內,利用外在環境來迅速冷卻身體,為求一時的快感,卻不知對人體造成很大的傷害。
人體汗水的來源是小腸,運動時小腸熱度上升,自然汗水因蒸化而排出體外,如果外在環境過冷,毛孔收縮過快,造成部份汗水已離開汗腺,但又無法從毛孔排出,但此汗水並不會返回小腸,如果停積皮下,則皮膚癢,[詳見HT-16,HT-17 ],如果停在頭皮部份造成血管縮小,則引發偏頭痛,[詳見HT-25],如果停在肌肉中,造成肌肉僵硬且水腫,[詳見HT-69],如回逆到橫隔膜,則暈眩、惡心、嘔吐[詳見HT-40],長期下來如此不改,則必成濕液停留關節中,此為風濕之源。治療方法,必須把汗及小便排出,同時病人少在冷氣間,不可在流汗時進入游泳池,預防措施做得好,一段時間以後,必然能將濕完全排出體外,永不再發。
許多人不知道成因,只一昧的服止痛葯,又經常在待在冷氣間,也不喜歡運動出汗,這些只會造成濕越積越多,到後來連關節都變形,就為時已晚了。如果一有關節痛,且隨氣候變化而加劇,就是風濕無疑,立刻服用HT-28,一段時間,等酸痛完全盡除,則可停葯,且行為上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必然永不再發病。
2、女性為何容易患上類風濕
為何女性易患類風濕關節炎
目前來說,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不明,目前推測,與女性特殊的生理經歷有關。如女性一生要經歷月經、懷孕、分娩等幾個特殊的生理過程,在這些生理過程中,女性的機體和性激素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貴陽中醫風濕病醫院介紹說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女性在產褥期,身體虛弱,很容易患上產後風濕,進而發展成為類風濕。
女性在分娩後,隨著雌性激素的降低會增加罹患類風濕的風險和使得類風濕性關節炎加重。雌激素具有抑制細胞免疫和刺激體液免疫的雙重作用,且雌激素還可通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作用,促進腎上腺皮質分泌糖皮質激素,從而間接抑制炎症細胞因子的產生,影響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生和發展。
女性穿著方面容易誘發類風濕關節炎,追求美似乎是每個女性的天職,常常過多的暴露膝蓋,穿涼鞋等等,
同時女性所扮演的角色,常常讓女性易接觸寒涼導致女性關節易受寒涼而發病。
3、老人家為啥容易風濕,怎麼治?
當身體久居潮濕環境,受寒受copy涼,等因素導致風濕性關節病變的情況下。我們日常生百活要做好身體的防寒保暖,避免寒涼食物的攝入。
在治療原則上在紅腫疼痛發作度期,可以進行布洛芬局部理療、配合中葯,大活絡丸、蠲痹抗生丸等進行綜合性治療。同時日常生活我們可以適當通知過艾灸,以及飲食補氣養血、溫道腎壯陽、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的食療方法,綜合性調理身體狀態。
4、為啥會得風濕,怎樣預防呢?求大神幫助
風濕熱(rheumatic fever)是一種常見的反復發作的急性或慢性身性結締組織炎症,主要累及心臟、關節、中樞神經系統、皮膚和皮下組織。臨床表現以心臟炎和關節炎為主,可伴有發熱、毒血症、皮疹、皮下小結、舞蹈病等。急性發作時通常以關節炎較為明顯,但在此階段風濕性心臟炎可造成病人死亡。急性發作後常遺留輕重不等的心臟損害,尤以瓣膜病變最為顯著,形成慢性風濕性心臟病(rheumaticheart disease)或風濕性瓣膜病(rheumatic valvular disease)。 (一)一般治療 風濕熱活動期必須卧床休息。若明顯心臟受損表現,在病情好轉後,控制活動量直到症狀消失,血沉正常。若有心臟擴大、心包炎、持續性心動過速和明顯心電圖異常者,在症狀消失,血沉正常後仍需卧床休息3~4周。恢復期亦應適當控制活動量3~6個月。病程中宜進食易消化和富有營養的飲食。 (二)抗風濕治療 常用的葯物有水楊酸制劑和糖皮質激素兩類。對無心腦炎的患者不必使用糖皮質激素,水楊酸制劑對急性關節炎療效確切。 1.水楊酸制劑 是治療急性風濕熱的最常用葯物,對風濕熱的退熱,消除關節炎症和血沉的恢復正常均有較好的效果。雖然本葯有明顯抑制炎症的作用,但並不去除其病理改變,因而對防止心臟瓣膜病變的形成無明顯預防作用。水楊酸制劑以乙醯水楊酸(阿司匹林)和水楊酸鈉較為常用,尤以阿司匹林效果最好。阿司匹林起始劑量為:兒童每日80~100mg/kg;成人每日4~6g;分4~6次口服。水楊酸鈉每日6~8g,分4次服用。使用水楊酸制劑應逐漸增加劑量,直到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或出現全身毒性反應如耳鳴、頭痛、或換氣過度。症狀控制後劑量減半,維持6~12周。水楊酸制劑常有胃部刺激症狀如惡心、嘔吐、食慾減退等。此時可用氫氧化鋁,不宜服用碳酸氫鈉,因後者可減低水楊酸制劑在胃腸道的吸收,增加腎臟的排泄,並可促發或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 如患者不能耐受水楊酸制劑,可用:氯滅酸(抗風濕靈)0.2~0.4g,每日3次;或貝諾酯(benorilate)每日1.5~4.5g,分次服用,貝諾酯系阿司匹林與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的脂化物,對胃刺激較輕,吸收後在血中緩慢釋放出水楊酸。 2.糖皮質激素 大型臨床研究表明,糖皮質激素與阿司匹林對風濕熱的療效方面並無明顯差別,且有停葯後「反跳」現象和較多的副作用,故一般認為,急性風濕熱患者出現心臟受累表現時,宜先用水楊酸制劑;如效果不佳(熱度不退,心功能無改善),則應及時加用糖皮質激素。激素治療開始劑量宜大,可用:潑尼松,成人每天60~80mg,兒童每天2mg/kg,分3~4次口服。直至炎症控制,血沉恢復正常。以後逐漸減量,以每天5~10mg為維持量;總療程需2~3個月。病情嚴重者,可用氫化考的松每天300~500mg;或地塞米松每天.25~0.3mg/kg,靜脈滴注。 糖皮質激素停葯後應注意低熱,關節疼痛及血沉增快等「反跳」現象。在停葯前合並使用水楊酸制劑,或滴注促腎上腺皮質激素12.5~25mg,每天一次,連續三天,可減少「反跳」現象。 (三)抗生素治療 風濕熱一旦確診,即使咽拭子培養陰性應給予一個療程的青黴素治療,以清除溶血性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持續存在或再感染,均可使風濕熱進行性惡化,因此根治鏈球菌感染是治療風濕熱必不可少的措施。一般應用普魯卡因青黴素40~80萬單位,每天一次,肌肉注射,共10~14天;或苯唑西林鈉(苯唑青黴素鈉)120萬單位,肌肉注射一次。對青黴素過敏者,可予口服紅黴素,每天4次,每次0.5g,共10天。 (四)中醫葯治療 急性風濕熱多屬熱痹,宜用祛風清熱化濕治法;慢性風濕熱則多屬寒痹,宜用祛風散寒化濕治法。糖皮質激素、水楊酸制劑等輔以中醫葯治療,可能取得較好療效。針刺療法對緩解關節症狀也有一定效果。 (五)舞蹈症的治療 抗風濕葯物對舞蹈症無效。舞蹈症患者應盡量安置於安靜的環境中,避免刺激。病情嚴重者可使用鎮靜劑如魯米那、地西泮(安定)等,亦可用睡眠療法。舞蹈症是一種自限性疾病,通常無明顯的神經系統後遺症,耐心細致的護理,適當的體力活動和葯物治療大多可取得良好的結果。 風濕熱和風心病的患病率在近30年來已有顯著的下降,這與社會經濟狀況(住房和經濟條件)的改善,以及採取廣泛的預防措施有密切關系。我國以東北和華北地區較高,華東、華中和西南、西北地區次之,華南較少。發作季節以寒冬,早春居多,寒冷和潮濕是本病的重要誘發因素。急性風濕熱占內科住院病人的百分比已從1958年的2.49%降至近年的.86%。在上海醫科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和華山醫院1948~1957年,1958~1968年和1969~1979年三次分析各種病因的心臟病住院構成比中,本病分別佔50.3%,40.8%和29.95%。可見本病在我國目前仍屬必須積極防治的疾病。 多數病人發病前1~5周先有咽炎或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史。起病時周身疲乏,食慾減退,煩躁。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關節炎,心臟炎,皮下小結,環形紅斑及舞蹈病等。 (一)發熱 大部分病人有不規則的輕度或中度發熱,但亦有呈弛張熱或持續低熱者。脈率加愉,大量出汗,往往與體溫不成比例。 (二)關節炎 典型的表現是遊走性多關節炎,常對稱累及膝、踝、肩、腕、肘、髖等大關節;局部呈紅、腫、熱、痛的炎症表現,但不化膿。部分病人幾個關節同時發病,手、足小關節或脊柱關節等也可累及。通常在鏈球菌感染後一個月內發作,抗鏈球菌抗體滴度常可增高。急性炎症消退後,關節功能完全恢復,不遺留關節強直和畸形,但常反復發作。典型者近年少見。關節局部炎症的程度與有無心臟炎或心瓣膜病變無明顯關系。 (三)心臟炎 為臨床上最重要的表現,兒童病人中65%~80%有心臟病變。急性風濕性心臟炎是兒童期充血性心衰竭的最常見的原因。 風濕熱是一種可以預防的疾病,其與鏈球菌的關系十分密切,因此防止鏈球菌感染的流行是預防風濕熱的一項最重要的環節。 (一)預防初次風濕熱 ①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注射居住衛生,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提高健康水平;②對猩紅熱、急性扁桃體炎、咽炎、中耳炎和淋巴結炎等急性鏈球菌感染,應早期予以積極徹底的抗生素治療,以青黴素為首選,對青黴素過敏者可選用紅黴素;③慢性扁桃體炎反復急性發作者(每年發作2次上),應手術摘除扁桃體,手術前1天至手術後3天用青黴素預防感染。扁桃體摘除後,仍可發生溶血性性鏈球菌咽炎,應及時治療;④在封閉的集體人群中(軍營、學校、幼兒園等)預防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鏈球菌感染,建立必要的保健制度,可能徹底消除鏈球菌感染流行,大大減少風濕熱的發病率。 (二)預防風濕熱復發 已患過風濕熱的病人,應積極預防鏈球菌感染。一般推薦使用苄是青黴素(長效西林)120萬單位,每月肌肉注射一次。對青黴素過敏者,可用磺胺嘧啶或磺胺異惡唑,兒童每天0.25~0.5g;成人每天0.5~1.0g,分次口服。一般認為,預防用葯期限,18歲以下的風濕熱患者必須持續預防用葯;超過18歲且無心臟受累的風濕熱患者,從風濕熱末次發作起至少維持預防用葯5年;已有心臟受累的風濕熱患者,再次感染鏈球菌後極易引起風濕活動,並且容易發作心臟炎,所以須嚴格預防治療。研究表明,預防用葯水平與鏈球菌感染患者的比例成反比,無預防或不規則預防用葯組鏈球菌感染比例較完全預防用葯組高3倍;尤為值得注意的是,無預防或不規則預防用葯組風濕活動發作患者的比例較完全預防用葯組高10倍,即使不規則預防用葯亦有一定的效果。
5、類風濕關節炎為何容易復發?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炎症性、進行性、破壞性、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對人體損害性極大,部分患者呈反復、周期性的發作,病人及家屬飽受痛苦煎熬。相關閱讀:風濕性關節炎的日常護理有哪些 合肥骨科醫院的專家也表示,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還不是十分明確,現在明確的只是知道它是由許多不明原因引起的體內免疫反應異常的一種疾病,呈進行性發展,而且目前的治療方法還不能夠徹底根除體內的異常免疫反應,只是被控制在較低的水平,在疾病沒有到達穩定期之前,這種異常的反應還是持續存在。一旦出現一個誘發因素就很容易引起類風濕關節炎的復發甚至加重。 對於類風濕關節炎反復發作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幾種。 一、自身免疫反應性攻擊的自我延續: 正常情況下,結締組織細胞、上皮細胞均不存在MHCⅡ類抗原系統。但是當它們受到某些因素(如抗原等)特異的刺激後,便被誘發異常表達MHC第二類抗原,成為具有呈遞抗原作用的細胞(它們本來無此作用),有效地將自身抗原呈遞給自身反應T輔助細胞(TH),進而啟動自身免疫反應,造成組織損傷,引起自身免疫病。與此同時,那些被激活的自身反應性細胞分泌大量的干擾素,干擾素反過來又誘導更多的結締組織細胞或上皮細胞異常表達MHC第二類抗原。如此往復,周而復始,於是加重和延續了自身免疫現象。 二、異常免疫反應一直存在: 類風濕關節炎是由許多不明原因引起的體內免疫反應異常的一種疾病,呈進行性發展,現在的醫療水平一般只是將這種異常免疫反應控制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里,但不能根除,即使異常反應停止了,但人體內部的整個免疫系統處於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對於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來說,這種平衡極易被打破,所以在穩定期也可以復發。一旦有誘發因素或者葯物應用不規范,這種反應會加重,重新引起症狀發作。 三、葯物應用不規范: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要求在醫生的指導下規范化和個體化用葯,患者要和醫生配合,及時向醫生報告自己服葯後的感受和效果,這樣可以讓醫生根據自己的病情、身體耐受情況和當時的身體狀況等來決定用葯,包括葯物的種類、劑量、劑型、服用時間等。而很多患者還不能很好的做到這一點,有的還自作主張隨意換葯、停葯,導致治療方案無法很好的施行與調整,所以這也是本病容易復發的原因。 以上就是合肥和平創傷骨科醫院專家介紹的類風濕關節炎為何容易復發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推薦閱讀:合肥哪家骨科醫院最好合肥最好的骨科醫院合肥骨科醫院
6、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何會疼痛?
RA 的關節疼痛機制還不十分清楚,但考慮與下列因素有關。
(1)早期可能由於肌肉痙攣,局部缺血,細胞代謝和破壞產物(組織胺、前列腺素E2、5- 羥色胺、乙醯膽鹼、組織蛋白酶、透明質酸等)的積聚所致。給予理療、按摩和阿司匹林等對症處理就可減輕疼痛。
(2)在病變活動期與關節內壓升高有關。正常膝關節內壓為0.267 ~ 0.400kPa,而RA 則顯著升高,為0.533 ~ 4.80kPa,由於關節內壓升高的壓迫,迅速刺激神經末梢,引起疼痛。將關節腔積液抽吸後就可迅速減輕疼痛。
(3)晚期疼痛主要由纖維組織炎引起,可刺激神經叢或神經根引起疼痛。經理療、針灸、外敷葯物等對症處理就可緩解。
(4)與患者的精神狀態有關。很多現象和研究都證實了愉悅的心情可使疼痛減輕,這是因為體內分泌出一種被趣稱為「愉悅素」
的腎上腺素,它具有抗炎止痛使人興奮的作用。在憂郁、消沉、焦慮時,體內分泌出5- 羥色胺、乙醯膽鹼類物質使疼痛加重。
(5)與患者對疼痛的耐受性有關。所謂耐受性,也可以認為就是俗話說的「皮實或嬌氣」。
7、什麼是風濕病?為什麼會得風濕病?
一:風濕病是一組侵犯關節、骨骼、肌肉、血管及有關軟組織或結締組織為主的疾病,其中多數為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多較隱蔽而緩慢,病程較長,且大多具有遺傳傾向。 診斷及治療均有一定難度;血液中多可檢查出不同的自身抗體,可能與不同HLA亞型有關;對非甾類抗炎葯(NSAID),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有較好的短期或長期的緩解性反應。
二:發病原因:
1.免疫反應:機體對外源性或內源性抗原物質直接或通過巨噬細胞呈遞的刺激,使相應T-細胞活化,部分T-細胞產生大量多種致炎性細胞因子造成各類組織器官不同程度的損傷或破壞;部分T-細胞再激活B-細胞,產生大量抗體,直接或與抗原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使組織或器官受到損傷或破壞。此外由單核細胞產生的單核細胞趨化蛋白(如MCP-1)等,也可參與炎症反應。大部分風濕性疾病,或由於感染產生的外源性抗原物質,或由於體內產生的內源性抗原物質,可以啟動或加劇這種自身免疫反應,血清內可出現多種抗體。
2. 遺傳背景:近年來的研究證明一些風濕性疾病,特別是結締組織病,遺傳及患者的易感性和疾病的表達密切相關,對疾病的早期或不典型病例及預後都有一定的意義;其中HLA(人類組織白細胞抗原)最為重要。
3. 感染因素:根據多年來的研究闡明,多種感染因子,微生物產生的抗原或超抗原,可以直接或間接激發或啟動免疫反應。
4. 內分泌因子:研究證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失調、與多種風濕病的發生有關。
5. 環境與物理因素:如紫外線可以誘發SLE 。
6. 其他:一些葯品如普魯卡因醯胺,一些口服避孕葯可以誘發SLE和ANCA陽性小血管炎。
三:表現:
1. 風濕病大多有關節病變和症狀,可高達70-80%,約50%僅有疼痛,重則紅,腫,熱,痛及功能受損等全面炎症表現;多為多關節受累。侵及關節大小視病種而有不同。
2. 異質性,即同一疾病,存在有不同亞型,由於遺傳背景,發病原因不同,機制也各異,因而臨床表現的類型,症狀,輕重及治療反應也不盡相同。
3. 風濕病多是侵犯多系統的疾病,許多疾病的病理多有重疊,症狀相似,如MCTD為這種表現的典型。
4. 血清內出現多種抗體及免疫復合物(CIC),並可沉積於組織(皮膚,滑膜)或器官(腎,肝)內致病。
5. 雷諾現象常出現於本類疾病,如SLE,MCTD。
四、可以吃以下食物來預防風濕:
1、山葯
具有益氣養陰、補腎、脾、肺的作用。適用於類風濕病後口渴、乏力、出汗等。
2、黑豆
具有補腎益陰、健脾利濕、祛風除痹功效。適用於類風濕痹痛,四肢拘攣、肝腎不足。本口同薏苡仁、木瓜同用效果更佳。
3、橄欖
取鮮橄欖根或皮40克~50克,洗凈煎水內服,亦可食用橄欖果。治療類風濕痹症,手足麻木等。
4、松子仁
具有滋肝補腎、益腦健脾、強壯筋骨等作用。每日食用3克~5克。
5、蓮子
味甘澀,性平,具有清心養神益腎的作用。據《本草綱目》記載,蓮子有「交心腎、固精氣、強筋骨、補虛損、厚腸胃、利耳目、除寒濕」等功效。可鮮食,也可乾果去皮、內心煮粥等食用。
6、可多吃活力捷等預防類風濕。
8、年輕人為什麼會得風濕
1、吹空調。現在大多數的年輕人都很怕熱,只要氣溫稍微高一點,就需要吹空調。吹空調的環境是涼爽和乾燥,而且時間不長,一般是炎熱的夏季,所以,使用空調一般不會得類風濕關節炎。不過,空調的溫度不宜太低,一次吹的時間不宜太長,以免得「空調病」。
2、吸煙。很多的年輕人,在平時還有吸煙的習慣,這種習慣除了會影響肺部健康,還會導致類風濕出現。吸煙會使男性患類風濕關節炎的危險增加1倍,但卻不會增加女性患類風濕關節炎的危險。研究人員推測,雌激素可能是造成吸煙不會增加女性患類風濕關節炎的原因。
3、少鍛煉。年輕人現在工作比較忙碌,除了工作的時間,大多數的人把時間交給了游戲。年輕人按道理來說,屬於青春活力的時候,此時正是到處瘋狂的時候。可那是以前,現在不少年輕人,平時卻很少鍛煉,甚至可以說是缺乏鍛煉。工作的時候,坐著辦公;回到家之後,吃完飯就開始躺著玩手機;而假期的時候,則是一天都窩在床上睡覺或者是玩手機。出門活動的次數,實在是少得可憐。這樣的話,身體怎麼會好?各大疾病自然容易找上他們。
4、長時間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一些長期在外漂泊的年輕人,租住的房間質量很不達標。雨水多的時候,往往空氣中的濕氣比較重,若是雨天的時候,不及是關閉門窗,而晴天時又不懂得及時開窗通風的話,濕氣就會一直盤旋在室內。當你一直生活在這樣的潮濕環境中,身體就容易被濕氣入侵。
9、為何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女性較多?
人們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RA)的男女發病比為1 ∶ 2 ~ 1 ∶ 4。
但這是什麼原因呢?人們發現在女性RA 患者體中,有雄激素作用或促蛋白合成作用的類固醇激素的代謝產物水平較對照組明顯降低,而男性RA 患者,雄激素代謝產物呈現低水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