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氣與風濕

氣與風濕

發布時間:2020-10-30 17:25:43

1、氣功與類風濕

類風濕是免疫系統疾病,練氣功好不了

2、內風濕是怎麼引起的

風濕性關節炎屬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多以急性發熱及關節疼痛起病典型表現是輕度或中度發熱,遊走性多關節炎,受累關節多為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常見由一個關節轉移至另一個關節,病變局部呈現紅腫、灼熱、劇痛部分病人也有幾個關節同時發病,不典型的病人僅有關節疼痛而無其他炎症表現,急性炎症一般於2-4周消退不留後遺症,但常反復發作。

步驟/方法
營氣衛血失調:
中醫講營氣衛血,營氣脈中、衛行脈外,陰陽相貫,氣調血暢。營養四肢百骸臟腑經絡。營衛和調,衛氣在外保護人的體表,防禦邪氣侵入身體,營衛不和,邪氣乘虛而入,故營衛失調是風濕病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臟腑陰陽內傷:
按中醫陰陽五行的觀點講,五臟是心、肝、脾、肺、腎。心主血脈: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腎主骨。發生風濕病主要是肝脾腎發生內傷,腎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在體為骨是作強之官;肝為筋之本,、藏血生筋,統司筋骨關節;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來源,主四肢肌肉。人體的陰陽之氣必須保持平衡,如果陰陽不平衡,出現偏盛偏衰,受到邪氣侵入,所以發生風濕病的熱與寒的症狀表現。

痰濁瘀血內生:
痰濁與瘀血即是人體在病邪作用下的病理產物,也可以作為病因作用於人體,風濕病大多有慢性進行過程,疾病已久,則病邪由表入里,由輕而重,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而臟腑功能失調的結果就產生痰濁與瘀血,這些就是風濕病情纏綿而難治的根本原因

外感六淫之邪:
六淫之邪氣是指風、寒、署、濕、燥、火六種正常之氣太過的六氣侵入人身體引起發病的氣就稱為邪氣,風濕病是受到風、寒、濕邪氣侵入人身而發生的。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生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風寒濕邪閉阻經絡和關節,不通則痛,故而引起關節腫脹疼痛。

END
注意事項
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初期有發熱和明顯的關節腫痛,應卧床休息和加強營養,補充足夠的體液和多種維生素礦物質,保持精神愉快,有充分的休息時間,而且配合葯物進行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只要及早確診,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還是能夠痊癒的。在慢性緩解期,要加強關節功能的鍛煉,以保持和增進病變關節的活動功能,防止病情惡化導致肢體變形。

3、氣功是真的,風濕啥方法都治不了,練氣功就能好?

氣功是調整你的呼吸狀態一種方法,練好了能強五臟通血脈,對身體是有好處的,立即治病是不可能的,練氣功的目的是強化身體抵抗外邪!

4、風濕與風氣有何區別???

一、什麼是風濕和類風濕
風濕和類風濕是當前對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簡便稱呼。從西醫學的角度講,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兩種寒性炎症性病變。我們簡單解釋為風濕性關節炎輕一些,本病以全身遊走性疼痛為主要症狀,其關節等沒有形態改變;類風濕關節炎除疼痛外,還有腫脹、關節強直、軟組織攣縮、關節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改變,比風濕性關節炎要重得多。兩者間雖有病因相同之處,但病理機制、臨床症狀表現乃至治療,都不完全一樣。
二、什麼是痹(證)一痹病一風濕病
痹證、痹病、風濕病是中醫的病名,中醫有5000年的歷史,早在2500年前《黃帝內經》中就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的記載。清朝的林佩琴在《類證治裁痹證》一書中最早提出痹證的病名;宋朝的竇材在《扁鵲全書.痹病》一書中最早提出痹症的病名。漢代的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痙溫病脈證》一書中最早提出風濕為病兩字。因為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各醫家散居全國的天南海北,荒山野嶺,交通、通訊不便,各自為醫,所以病名據統計多達3744個,總觀其各自的論述,都很相似於現代醫學風濕或類風濕等疾病。近代中醫專家,學者按歷史的沿革把中醫的病名確定為風濕病。所以我研究院按全國統一稱此病的稱號—風濕病。
三、風濕病的病因和病機是什麼?
風濕病按西醫的觀點其患病原因是一種以關節和關節周圍組織的非感染性炎症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很多學者認為與遺傳因素、自身免疫反應有關,總之目前西醫對病因病理至盡尚未明確。中醫認為發病原因和發病過程的道理大體有四種:
1、外感六淫之邪:
六淫之邪氣是指風、寒、署、濕、燥、火六種正常之氣太過的六氣侵入人身體引起發病的氣就稱為邪氣,風濕病是受到風、寒、濕邪氣侵入人身而發生的。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生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風寒濕邪閉阻經絡和關節,不通則痛,故而引起關節腫脹疼痛。
2、營氣衛血失調:
中醫講營氣衛血,營氣脈中、衛行脈外,陰陽相貫,氣調血暢。營養四肢百骸臟腑經絡。營衛和調,衛氣在外保護人的體表,防禦邪氣侵入身體,營衛不和,邪氣乘虛而入,故營衛失調是風濕病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3、臟腑陰陽內傷:
按中醫陰陽五行的觀點講,五臟是心、肝、脾、肺、腎。心主血脈: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腎主骨。發生風濕病主要是肝脾腎發生內傷,腎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在體為骨是作強之官;肝為筋之本,、藏血生筋,統司筋骨關節;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來源,主四肢肌肉。人體的陰陽之氣必須保持平衡,如果陰陽不平衡,出現偏盛偏衰,受到邪氣侵入,所以發生風濕病的熱與寒的症狀表現。
4、痰濁瘀血內生:
痰濁與瘀血即是人體在病邪作用下的病理產物,也可以作為病因作用於人體,風濕病大多有慢性進行過程,疾病已久,則病邪由表入里,由輕而重,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而臟腑功能失調的結果就產生痰濁與瘀血,這些就是風濕病情纏綿而難治的根本原因。
四、得了風濕病都有哪些症狀?
患風濕病的病人,因為患者年齡、性別、體質不同,所受的病邪不同,也就是得病的原因不同,所以表現出來的臨床症狀先後不一樣,但總的來說最早的症狀是疼痛,有時串痛,有時是局部劇疼。疼痛是每個病人第一個出現的症狀,其次出現關節的病變,某處一個關節、二個關節,或多處關節同時出現疼痛、腫脹、發熱、變形,關節活動受限,晨僵(每天早晨起床時關節僵),關節強直等一系列症狀,人體的指(趾)小關節、頸、胸、腰椎關節,上肢的肩、肘,腕、下肢的髖、膝、踝等關節處都可發生。
五、應當怎樣治療風濕病
風濕病的治療原則,是根據四診所收集的客觀臨床表現,以中醫的整體觀念為指導,運用辨證論治的方法,在對風濕病綜合分析和判斷的基礎上做出的臨床治療法則,如扶正祛邪、標本緩急,正治反治、三因制宜、血散疏通、同病異治與同病同治等。而在具體治療方法上有散寒通痹法、除濕通痹法、清熱通痹法、散寒祛風法、祛風化濕法、散寒除濕法、祛濕清熱法、養陰祛風法、寒溫並用法、通經活絡法、行氣活血法、祛濕化痰法、化痹散結法、化痰祛瘀法、補益脾胃法、益氣養血法、滋腎養肝法、溫補肝腎法等四十多種方法,我院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經篩選後,主要以散寒通痹,祛風化濕、行氣活血、通經活絡、緩急止痛、滋補肝、腎為指導的治療方法。
六、調動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是治療風濕病的關鍵
治療風濕病,我院多年的治療經驗之一是:必須調動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首先向病人介紹得病的原因病理機制,治療的方法,說明治療風濕病,病人和醫生要很好配合才能治好風濕病。因為風濕病的主要症狀是疼痛,病人出現活動就痛,所以病人害怕疼痛而不敢活動,這樣使氣血不活,經絡不通,肌肉組織緊張拘急,關節筋腱粘連和攣縮,使肌肉、筋腱、關節變形,失去正常的功能。所以必須鼓勵病人除參加日常家務活動,做慢步走、快步走、慢跑、快跑,做各種鍛煉身體的功法,打太極拳,進行自我保健按摩等,調動自身的活動能力。活動是治療風濕病的關鍵,這些是我院治療大量病人成功經驗。
七、大家共同努力預防風濕病的發生
預防為主是我國衛生工作的四大方針之一,預防是指人民大眾了解衛生知識,把疾病消滅在萌芽之中,以保證身體健康不發生疾病,對風濕病的預防我們提出以下五點,供大家參考:
1、保持精神愉快。疾病的發生與人的精神狀態有密切關系,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的內傷是發病的重要因素,節情內傷多由陰陽失調、氣血虧損、抵抗力減弱,易使外邪侵入發病。
2、堅持經常鍛煉。「生命在於運動」說明經常注意身體鍛煉才能健康,才能提高御邪能力,鍛煉的方法很多,諸如:散步、慢跑、練氣功、做體操、打太極拳、做自我按摩等。
3、防範風寒濕邪
風寒濕邪是風濕病的發病原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受風寒濕邪的侵害。不能在潮濕的地方久留,不能席地而坐,更不能卧地大睡;不能在風口處貪一時涼爽受風,不能長年受寒,更不能汗後當風,總之感覺受風寒濕邪易於成疾,受累一世,終身遺憾。
4、合理調配營養
「只要營養豐富,身體就會健康」這句話並不全面也不可取,人體需要各種元素和營養物質,不是吃的好,營養好就身體好,而要調配合理,雞、鴨、魚、肉、蛋、蔬菜、五穀雜糧、豆製品的食用,必須按年齡、性別、身體狀況和身體需要,合理調配為原則。
5、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當身體健康情況有變化或感到某一處有不正常時,應盡早就醫,要求檢查、診斷、治療。這是保護自身健康的要點,因為有些疾病若能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則治癒率比延誤治療高出幾倍。對風濕病也不例外,如果出現關節、肌肉、筋骨等處疼痛、腫、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治療,我研究院就有很多延誤治療的病人,尤其是誤服一些激素葯物又並發股骨頭壞死,造成終身遺憾。
參考資料: 風濕和類風濕常識

5、風濕和生氣有沒有關系

生氣對身體肯定不好,但是風濕和生氣應該是沒有直接關系,風濕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確。跟自身免疫力有關。

6、全身沒力氣發抖與類風濕有關嗎?(非專業人士勿誤導)

這完全沒有關系。
發熱過後身體虛弱,稍微有些發抖感覺也是正常的。
其實你就是平時激動,緊張,也可以輕微的抖動
還有,你手腳位置放置的不好,也可以有抖動的,跟風濕類風濕不搭界

7、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做哪些氣功療法?

「氣功」,即我國古代的「導引」,也稱「養生法」。它是中醫學、保健、長壽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遺產,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據《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遠在陶唐氏(堯所屬的氏族部落)之始,天多陰雨,河水泛濫,潮濕陰冷,引起人們的氣滯血瘀,筋骨蜷縮不舒,「故作舞以宣導之」(作舞為古代導引的最初形式)。可見,「導引」

是遠古時代人民與大自然惡劣環境和自身疾病做斗爭的產物。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由於素體脾腎不足,復感風、寒、濕之邪,閉阻經絡,氣血不通而致。氣功鍛煉通過調心(意念活動)、調身(導引動作)和調息(呼吸吐納),能使機體機能得到全面調整和加強,通經活絡,收清排濁,固腎強脊,健脾祛濕。因此,能有效地預防和治療類風濕病,全面提高人體的素質和抗病能力,調動人體潛能,開發智慧,陶冶性情,是防病治病,強身益壽的首選方法。

(1)練功的要領

①松靜自然。「松」即自己感到輕松愉快,使身體和精神放鬆,這是練功的第一要領;「靜」即閉默無聲,與「動」是相對應的。

「松」與「靜」是相輔相成的,「松」常是「靜」的先行,而「靜」

又可以使「松」加深。但「靜」不宜過深,避免睡著或受涼。

②意氣相合。這需要經過一段訓練之後才能達到。練功時,用意念活動影響呼吸,漸漸使意念的活動與氣息的運行相互配合,使呼吸隨著意念活動緩慢進行。在松靜的前提下,逐步把呼吸鍛煉得自然、緩和、柔細、勻長。

③動靜結合。動靜結合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一個特點,只有動靜結合才能相得益彰,起到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的作用。

④上虛下實。練功時上身放鬆,使意氣停留到下部。若下體充實,上體也自然能夠虛靈,頭腦清醒,故練功時注意鍛煉至上虛下實,但以舒適為度,不宜勉強。

(2)風濕類疾病專用氣功法

天津中醫研究所編制了一套適合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氣功法,現介紹如下:

①放鬆功。放鬆功是有意識地依次注意身體各部位,結合默念「松」字,逐步將全身調整得自然、輕松、舒適,解除緊張狀態,排除雜念,安定心神,從而調和氣血,協助臟腑疏通經絡,增強體質,祛病延年。

姿勢:卧式、坐式、站式均可。

呼吸:一般自然呼吸,亦可放鬆與呼吸結合,吸氣時注意部位,呼氣時念「松」字(也有人認為念「送」字更便於放鬆)。

意念:有「三線放鬆」「分段放鬆」「局部放鬆」以及吸「靜」

呼「松」法等。常用的是「四線放鬆法」,即將全身分為四條線,依次放鬆,並配合呼氣默念「送」字。

第一條線(兩側):頭部兩側—兩肩—兩肘—兩前臂—兩腕—兩手十指。意守中指端2 ~ 3 分鍾。

第二條線(前面):面部—頸部—胸部—腹部—兩大腿—兩膝部—兩小腿—兩足背—兩足十趾。意守大趾1 ~ 2 分鍾。

第三條線(後面):後腦部—枕項部—背部—腰部—兩大腿—_窩部—兩小腿—兩足底。然後意守湧泉穴3 ~ 5 分鍾。

第四條線(中央):自百會—會陰。沖刷大腦,縱貫五臟六腑(體腔中軸),然後從會陰分兩側沿大腿長骨骨髓腔至湧泉,每次練功約作2 ~ 3 個循環。

「局部放鬆」:在「四線放鬆」的基礎上再單獨放鬆身體的某一病變部位,或某一緊張點,默念「松」字20 ~ 30 次。

「意守丹田」:在局部放鬆的基礎上,意守丹田,太極式或撐抱式,自然站立。

②動功。

預備:兩腳平行開立,與肩稍寬,雙膝微屈,松肩松髖,頭身中正,舌尖輕頂上齶,似笑非笑,兩目平視,意照全身,由上而下依次放鬆。

呼吸自然,將氣沉入丹田,意守丹田。

托天柱地:雙手勞宮相對似持球狀,自體前舉至與肩平時,屈肘至胸前合掌,兩手上下分開,左手上托,右手下按,掌心突出,意守兩手勞宮。雙手緩緩收回至胸前,手心相對,再上下分開,右手上托,左手下按,似托天柱地狀,如此反復,左右各作3 次。

碧海騰蛟:意想自己似碧海中一條蛟龍,靈活,矯健,富有活力。

動作為:兩手掌心向上,自體前抬起,然後,翻掌向下向外,旋臂向後,似蛙泳狀。雙手再自體後,由腋下轉向前伸,復掌心朝上。

掌心向後時勞宮吸氣,轉向前時,十指呼氣(手指有病者,可同時作逐指依次運動)。軀干脊柱與兩臂動作呈反向力,共反復六次。

然後身體作前後波浪運動。力發於足踝而至膝、髖、腰、脊、肩、肘、手臂亦隨身體的波動向前後劃動,似蝶泳狀反復6 次。雙手自體側抬起至頭頂,向百會貫氣,將氣貫入丹田。

收清排濁:雙手掌心向下自體前緩緩提起,然後下按,掌心外凸,意在勞宮,反復3 ~ 6 次。雙手再提至肩平時,掌指上翹90°,突出掌心,以柔力收推3 ~ 6 次,然後松腕,兩臂左右分開一字形,掌指上翹成90°,坐腕推掌,如法再柔力收推3 ~ 6 次,兩臂自體側慢慢下落,轉掌心朝後,雙手向前方抬起,掌心內收再向後下方外推至45°,收推共3 ~ 6 次。

轉膝舒筋:雙手掌心向下自後向前抬起至臍平下,按兩膝,雙膝微微蹲,兩膝同時向左、向右、向外、向內各轉3 ~ 6 圈,然後作蹲起動作,下蹲意在膝蓋,起時意在湧泉,反復作3 ~ 6 次,身體直立。

俯仰升降:兩臂前伸,兩掌心轉斜相對自體前捧起,至頭頂向百會貫氣,沿身體正中導致臍部。雙手沿帶脈移至身體後方,內勞宮對准腎俞,身體後仰,然後身體再前俯,同時沿兩腿後外側向下,按摩足三陰經至兩足踝,轉向足背,沿大腿內側上行至臍,按摩足三陰經,同時身體直立,俯仰共作3 次。

強腰健腎:雙手自臍沿帶脈移至身體後側,外勞宮對兩側腎俞,護命門,腰部做迴旋轉動,正逆各9 次(上身及下肢均不動,只做腰髖、骨盆轉動)。然後雙手轉為內勞宮對腎俞,交錯上下搓(搓在脊柱兩側的腰大肌上),上至後屈盡處,下至尾閭,上體及頭部隨手的動作而左右晃擺,各9 次。

熊晃健脾:雙手自然下垂體側,周身充分放鬆,左膝微屈,身微左晃,左臂向下松垂,同時右臂上提至胸,然後再如法晃至右側,如此悠緩自然地扭腰晃膀,兩足亦相應地虛實變化,節律輕柔,意守丹田或湧泉,共做9 次。

通經活絡:雙足交替互相叩擊承山、三陰交、足三里諸穴,再以雙手掌心向下置體前固定高度,兩腿高抬交替使雙手拍擊「血海」

穴,要力透肌肉筋脈。

③輔助功。

托盤運動;單手托盤:右手上舉至頭頂上方,掌心向上似托盤,向右前劃弧至左前方,再繞經右腋下,自右後再翻轉至頭頂,環繞一周回至體前(注意手心始終向上)。左臂動作相同,唯方向相反,左右交替進行。雙手托盤:雙手同時進行,一側動作同上,另一側動作手臂呈擰轉前舉,仍使手心朝上,先由頭頂劃圈,翻轉回至體前,經腋下向背後再返回,與另一側手臂同時到達體前。左右交替動作,反復進行。

抻拔脊柱:雙手自體側緩緩抬起至頭頂,十指交叉轉掌心朝上,用力上托,雙臂貼耳,意念脊柱,稍停片刻,轉掌心朝下,自百會貫氣至丹田。

堅持關節局部按摩:每次按摩100 次,每日2 次,把疼痛關節搓熱,然後在各種位置做環形活動。

撐拔樁:坐位,兩臂撐抱式或提水式,兩腿向前伸直,足跟盡力前蹬,保持此姿勢數分鍾。

貼碑樁:將脊貼在牆壁上,兩膝屈成90°,保持此姿勢1 ~ 3 分鍾。

8、氣功與類風濕

可以說下練得什麼氣功嗎?我也是剛確診類風濕~關節痛~能說下聯系方式嗎?

9、風濕和類風濕有什麼區別?

風濕和類風濕關節炎是完全兩個概念,很多醫生及患者會把風濕和類風濕關節炎混為一談,我今天給大家科普一下風濕和類風濕關節炎的區別。
首先,風濕性關節炎嚴格上狹義的說是因為鏈球菌感染造成的關節的受累。它表現為發熱,遊走性關節疼痛,皮膚的環形紅斑,舞蹈症,皮下結節,查抗O升高,主要是因為鏈球菌感染。隨著我國醫學的發展及生活水平提高,抗生素的應用,最近五至十年,我們中東部的確很少見到風濕性關節。只有在部分偏遠的山區,仍有少部分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而廣義上的風濕性關節炎這包括了十幾種關節炎,比如類風濕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他們都屬於風濕性關節炎的范疇。所以說很多醫生給患者診斷風濕性關節炎,這不是很規范,而應該明確具體是哪一種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是我們常見的一種關節炎,他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主要表現為侵蝕性滑膜炎,二,臨床表現為對稱性的小關節腫脹,疼痛,一手的掌指關節及近端指間關節受累為主,可有腕,肘,肩,膝,踝等其他的關節受累。而查血可以看到類風濕因子及CCP抗體的陽性,部分類風濕關節炎可累及肺臟,血液系統等其他內臟器官。
所以說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是完全兩種概念,大家不要把兩者混淆。
類風濕互助app這里有最全面的類風濕知識講解和全國各地的類風濕病友。

與氣與風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