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風濕滯表證

風濕滯表證

發布時間:2020-03-28 04:54:36

1、解表劑是什麼

解表劑是為治療表證而設,凡風寒所傷或溫病初起,以及麻疹、瘡瘍、水腫、痢疾等病初起之時,以惡寒發熱並見、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等為主要表現者,均可用解表劑治療。[1]
以解表葯為主要組分,具有宣散表邪、發汗解肌、透疹消瘡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證的一類方劑。主要治療六淫之邪侵入肌表,引起的各種表證,以及麻疹初期,瘡瘍初起,兼有發熱、惡寒、頭痛、身疼、脈浮等表證者。根據外感疾病的寒溫性質不同,解表劑可分為辛溫解表劑和辛涼解表劑 。此外,由於表證有挾氣滯、挾風濕、體虛外感及麻疹初起而有表證等情況,因而又有理氣解表劑、解表潤燥劑、解表透疹劑及扶正解表劑等不同類型.
解表劑可分為,辛溫解表和辛涼解表及扶正解表三類.
辛溫解表常用 : 麻黃湯,大青龍湯,桂枝湯,九味羌活湯,小青龍湯,止嗽散,香薷散;
辛涼解表常用: 銀翹散,桑菊飲,麻黃杏仁石甘湯,越婢湯,柴葛解肌湯,升麻葛根湯
扶正解表常用: 敗毒飲,參蘇飲,再造散等

2、眩暈分那些類型?如何辨證論治?

1.辨證要點

(1)辨病位:眩暈病位在腦,但以肝、脾、腎三臟失常最為常見。肝陰不足,或肝鬱化火,肝陽上亢,有頭脹痛,面潮紅等兼證。脾失健運,痰濕中阻,可有眩暈頭重,食慾缺乏,嘔惡,耳鳴等症;氣虛血少,則有面色無華,納差,肢體乏力等症。腎精不足,多兼有腰酸腿軟,耳鳴如蟬等症狀。

(2)辨病性:眩暈以本虛標實為主,氣血不足,肝腎陰虛為病之本,風、火、痰、瘀為病之標。

2.分證論治治療大法為補虛瀉實,調整陰陽氣血。本病的發生以陰虛陽亢者居多,應注意滋陰潛陽。

(1)風邪上擾

主證:眩暈,可伴有頭痛,惡寒發熱,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脈浮;或伴咽喉紅腫疼痛,口乾口渴,苔薄黃,脈浮數;或兼見咽干口燥,乾咳少痰,脈浮細;或肢體睏倦,頭重如裹,胸脘悶滿,苔薄膩,脈濡。

治法:風寒表證治宜疏風散寒,辛溫解表;風熱表證治宜疏風清熱,辛涼解表;風燥表證治宜輕宣解表,涼潤清熱;風濕表證治宜疏風散濕。

方葯:風寒表證用川芎茶調散加減。葯用荊芥10g,防風10g,薄荷10g,羌活10g,北細辛3g,白芷10g,川芎10g,生甘草6g。

風熱表證者用銀翹散加減。葯用金銀花15g,連翹15g,豆豉10g,牛蒡子10g,荊芥10g,薄荷10g,竹葉10g,鉤藤10g,白蒺藜10g,生甘草6g。

風燥表證用桑杏湯加減。葯用桑葉10g,豆豉10g,杏仁10g,貝母10g,梔子10g,麥冬12g,沙參15g,玄參10g。

風濕表證用羌活勝濕湯加減。葯用羌活10g,獨活10g,川芎10g,藁本10g,防風10g,蔓荊子10g,車前子10g,甘草6g。

(2)肝陽上亢

主證:眩暈耳鳴,頭痛且脹,每因煩勞或惱怒而頭暈加劇,面時潮紅,急躁易怒,少寐多夢;口乾口苦;舌質紅,苔黃,脈弦。

治法:平肝潛陽,滋養肝腎。

方葯:天麻鉤藤飲加減。葯用天麻10g,鉤藤12g,生決明20g,桑寄生10g,牛膝12g,益母草10g,杜仲10g,梔子10g,黃芩10g,茯神15g,夜交藤10g。

(3)痰濁中阻

主證:眩暈,頭重如蒙,胸悶惡心,嘔吐痰涎,食少多寐;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燥濕祛痰,健脾和胃。

方葯: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葯用半夏10g,白術10g,天麻10g,茯苓15g,陳皮6g,甘草6g,生薑6g,大棗10g。

(4)瘀血阻竅

主證:眩暈時作,反復不愈,頭痛,唇甲紫黯,舌邊及舌背有瘀點、瘀斑或瘀絲,伴有善忘,夜寐不安,心悸,精神不振,肌膚甲錯,脈弦澀或細澀。

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絡。

方葯:血府逐瘀湯加減。葯用當歸10g,川芎10g,桃仁10g,紅花6g,赤芍10g,川牛膝10g,柴胡10g,桔梗6g,枳殼10g,生地黃15g,甘草6g。

(5)氣血虧虛

主證: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面色蒼白,唇甲不華,發色不澤,心悸少寐,神疲乏力,飲食減少;舌質淡,脈細弱。

治法:補益氣血,健運脾胃。

方葯:歸脾湯加減。葯用人參,黃芪15g,白術10g,當歸10g,茯神15g,遠志6g,炒酸棗仁10g,木香6g,龍眼肉10g,生薑6g,大棗10g。

(6)腎精不足

主證:頭暈而空,精神萎靡,少寐多夢,健忘耳鳴,腰酸遺精,齒搖發脫。偏於陰虛者,顴紅咽干,煩躁形瘦;舌嫩紅,苔少或光剝,脈細數。偏於陽虛者,四肢不溫,形寒發冷;舌淡,脈沉細無力。

治法:補腎養精,充養腦髓。

方葯:偏於陰虛者,左歸丸加減。葯用熟地黃10g,山葯15g,山茱萸10g,菟絲子10g,枸杞子10g,川牛膝10g,鹿角膠10g,龜甲膠10g,知母6g,黃柏6g。

偏於陽虛者,右歸丸加減。葯用熟地黃10g,山葯15g,山茱萸10g,菟絲子10g,枸杞子10g,鹿角膠6g,附子10g,肉桂6g,杜仲10g,巴戟天10g,肉蓯蓉10g。

3.針灸療法眩暈肝陽上亢證取百會、風池、肝俞、腎俞、三陰交、太溪、行間等穴,痰濁中阻證,取脾俞、中脘、章門、內關、豐隆、解溪等穴,用毫針,行瀉法;氣血虧虛證取膈俞、脾俞、中脘、氣海、內關、足三里、三陰交等穴,腎精不足證取命門、腎俞、志室、氣海、關元、足三里等穴,用毫針,行補法,並配合灸法。

【預防】堅持適度的體育鍛煉;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體力和腦力勞動過度;節制房事,養精護腎;飲食定時定量,避免飢餓勞作,忌暴飲暴食及過食肥甘辛辣之品,病後或產後宜加強調理,防止氣血虧虛。

3、為什麼風濕病治用於微汗法

微汗法出自《金匱要略·痙濕喝病脈證治第二》原文第18條:「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雲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用於治療外感風濕表實證,亦可治療歷節病,因風為陽邪,其性輕揚開泄,易於表散;濕為陰邪,其性濡滯,難以速去。如大發其汗,則風邪雖去,而濕邪留滯,久則化燥傷陰,寒化傷陽。故正確的方法是「微微似欲出汗」。筆者在臨床中運用微汗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取得良好療效。

4、辛溫解表和辛涼解表是什麼意思?

辛溫解表是指用性味辛溫的葯物發散風寒,解除表證的治法。適用於風寒表證及風濕、風水兼有表邪者。以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身痛,苔薄白,脈浮緊為主症。常用葯物有麻黃、桂枝、紫蘇、荊芥、羌活、防風、白芷、細辛、藁本等。代表方劑有麻黃湯、桂枝湯、香蘇散等。

辛涼解表是指用性味辛涼的葯物發散風熱,解除表證的治法。適用於風熱表證或溫病初起、痘疹初起等。以發熱重,惡寒輕,咽干口渴,苔薄黃,脈浮數等為主症。常用葯物有薄荷、荊芥、牛蒡子、桑葉、菊花、葛根、升麻、蔓荊子等。代表方劑有桑菊飲、銀翹散、升麻葛根湯等。

(4)風濕滯表證擴展資料

辛溫解表和辛涼解表反映出中醫上的四氣五味。

1、四氣指葯物的寒、熱、溫、涼四種特性。寒涼和溫熱是兩種對立的葯性,而寒與涼、熱與溫之間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還有平性,即葯性平和。

2、一般寒涼葯多具清熱、解毒、瀉火、涼血、滋陰等作用,主治各種熱症。溫熱葯多具溫中、散寒、助陽、補火等作用,主治各種寒症。此外,還有一些平性葯物,是指葯性寒熱之性不甚顯著、作用比較和緩的葯物。

3、五味原指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種味道。

辛味有發散解表、行氣行血作用。一般解表葯、行氣葯、活血葯多具辛味,主治表證和氣滯血瘀證。

甘味有滋補和中、調和葯性及緩急止痛作用。一般滋養補虛、調和葯性及止痛葯多具甘味,主治虛證、痛證。

酸味有收斂固澀作用。一般止汗、止咳、止瀉、固精葯多具酸味,主治多汗、久咳、瀉痢、遺精、遺尿等證。

苦味有清泄、燥濕作用。一般清熱、瀉火、通便、燥濕葯多具苦味 ,主治熱證、火證、濕證。

鹹味有瀉下、軟堅散結作用。一般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瀉下通便葯物多具鹹味,主治大便燥結、瘰癧癭瘤、啯瘕痞塊等證。

5、「辛溫解表」里的「辛」是什麼意思?

一、「辛溫解表」里的「辛」是中葯五味之一,『辛』味有發散解表、行氣行血作用,即辛散。行血的作用,經常使用於外感表證,氣血瘀滯。

二、釋義:

1.辣:~辣。

又如:辛刻(辛辣峻刻);辛涼(辛辣清涼)

2.辛苦:~勤。艱~。

又如:辛心(苦心);辛艱(辛苦艱難);辛毒(辛苦)

3.痛苦:~酸。

又如:身受酸辛;辛楚(辛酸苦楚);辛傷(悲傷);辛切(悲切)

4.天乾的第八位。現常用來表示順序的第八。

三、相關組詞:

辛苦 辛勤 辛酸 悲辛 艱辛 辛辣 辛勞 辛勩 得辛 蘇辛 五辛 辛貲 細辛 苦辛

(5)風濕滯表證擴展資料:

一、字形演變:

「辛」是「新」的本字。辛,甲骨文(像刀刃)(木,原木),表示加刃於木,即用刀斧劈柴。有的甲骨文將「木」形省略成「屮」形

造字本義:動詞,用鋒利的刀斧將原木劈成兩半,備作柴薪。

文言版《說文解字》:辛,秋時萬物成而孰;金剛,味辛,辛痛即泣出。從一,從,辠也。辛承庚,象人股。凡辛之屬皆從辛。        

白話版《說文解字》:辛,在四時中代表秋,入秋萬物長成而熟落;辛在五行中代表金,金的特性剛硬;辛也代表辛味,辛辣痛苦就會流淚。字形採用「一、

會義。,表示罪行。在天干次序中,「辛」承續「庚」,字形像人的大腿。所有與辛相關的字,都採用「辛」作邊旁。 

二、片語釋義:

1、蘇辛[sū xīn] 

指漢蘇建、蘇武及辛武賢、辛慶忌。

2、五辛[wǔ xīn] 

即「五葷」

3、商辛[shāng xīn] 

即 商 紂王,名 受,號 帝辛。

4、馬辛[mǎ xīn] 

菥蓂的別名。即薺。見 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二。菥蓂》。

5、迂辛[yū xīn] 

唐 代 辛立度,性迂,時人以此稱之。

6、辛溫解表的「辛」是什麼意思?

辛:辛辣。食物的「五味」: 也就是辛、甘、酸、苦、咸。
辛味食物:祛風散寒,舒筋活血,行氣止痛。如:生薑,發汗解表,健胃進食。胡椒,暖腸胃、除寒濕。韭菜,行瘀散滯,溫中利氣。大蔥,發表散寒。

指使用葯物性味辛溫、發汗力強的方法治療表證。

7、解表疏風是什麼意思

疏風解表
疏風,疏散風邪.風為外感病證的先導,故解表必須疏風.臨床常見有風寒、風熱、風濕三種挾有風邪的表證.風寒表證用防風、桂枝、藁本等;風熱表證用薄荷、牛蒡子等;風濕表證用羌活、白芷等.
解表,是指解除表證.凡能疏解肌表,促使發汗,解除表證的葯物稱為解表葯.
解表葯大多具有辛味,辛能發散,可促使病人汗出,而達到外邪從汗而外泄,表證得以解除,即《內經》所說:「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意思.解表葯有溫性和涼性之分,它們的適應證也不相同.該類葯大多入肺經和膀胱經,故其適應證和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和臟腑有關.

8、疏風解表是什麼意思?

疏風解表的意思是:疏散風邪,解除表證。

與風濕滯表證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