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濕和類風濕有什麼區別?
風濕和類風濕關節炎是完全兩個概念,很多醫生及患者會把風濕和類風濕關節炎混為一談,我今天給大家科普一下風濕和類風濕關節炎的區別。
首先,風濕性關節炎嚴格上狹義的說是因為鏈球菌感染造成的關節的受累。它表現為發熱,遊走性關節疼痛,皮膚的環形紅斑,舞蹈症,皮下結節,查抗O升高,主要是因為鏈球菌感染。隨著我國醫學的發展及生活水平提高,抗生素的應用,最近五至十年,我們中東部的確很少見到風濕性關節。只有在部分偏遠的山區,仍有少部分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而廣義上的風濕性關節炎這包括了十幾種關節炎,比如類風濕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他們都屬於風濕性關節炎的范疇。所以說很多醫生給患者診斷風濕性關節炎,這不是很規范,而應該明確具體是哪一種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是我們常見的一種關節炎,他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主要表現為侵蝕性滑膜炎,二,臨床表現為對稱性的小關節腫脹,疼痛,一手的掌指關節及近端指間關節受累為主,可有腕,肘,肩,膝,踝等其他的關節受累。而查血可以看到類風濕因子及CCP抗體的陽性,部分類風濕關節炎可累及肺臟,血液系統等其他內臟器官。
所以說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是完全兩種概念,大家不要把兩者混淆。
類風濕互助app這里有最全面的類風濕知識講解和全國各地的類風濕病友。
2、血液里有類風濕是怎麼形成的
風濕、類風濕治療痹症是中醫內科學中常見的病症之一,是以關節疼痛為主的一組全身性病變癥候群。其臨床表現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主要是風寒濕侵及人體,留注關節,阻遏經脈,致使氣血瘀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
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急,侵及大關節,反復發作。多與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有關,發病年齡多為青少年,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鏈球菌激酶和抗透明質酸酶均陽性。以多發性、遊走性、大關節紅腫熱痛為特徵,活動期過後,受累關節不遺留病理性損害,如治療失宜,可累及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病慢,首侵小關節或脊柱,可造成關節變形,骨質損害,類風濕因子陽性。病情纏綿,病程遷延,反復發作。可伴有消瘦、貧血等全身慢性消耗性症狀。後期因關節變形僵硬,身體消耗,而生活不能自理。
教學視頻指出:
中醫的歷節病,起因都是肝腎兩虛,病在筋骨之間游盪,類似於西醫的痛風、風濕病。臨床上,按照症狀分為三種:
(1)風痹,症狀是又麻又痛:風濕相摶,骨節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
(2)血痹,症狀是麻而不痛: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症,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3)歷節,症狀是但痛不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葯知母湯主之。針對膝蓋痛。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毒性大,嚴格按照要求製作使用,心臟病患者不能使用。
咨詢中醫師。
3、我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我兒子查出有血液病,是不是我的血不好遺傳兒子得血液病的?血液病能治嗎?血液病是
&
4、類風濕能治好嗎
類風濕關節炎簡稱類風濕,是因為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發生功能紊亂而導致全身大大小小的關節出現腫脹、疼痛的一種病症,人們又將類風濕稱為「不死癌症」、「亞癌」等。
目前,類風濕關節炎經過規范、系統化的治療,治癒率大概在千分之一到三左右,大部分是不能治癒的,可以通過治療,緩解關節腫痛的症狀、延緩關節破壞的發展。
5、類風濕是不是血液病
不算是。屬於免疫性疾病,攻擊結締組織、軟組織,不是血液病。但是發作期可以在血清中產生異常蛋白,如RF
6、做血液檢查類風濕因子不超標,但是關節變形,是什麼原因?
病情分復析:類風濕因制子主要為IgM類自身抗體,但也有IgG類、IgA類和IgE類。各類類風濕因子臨床意義有所不同。類風濕因子是一種以變性IgG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未經治療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其陽性率為80%,且滴定度常在1:160以上。臨床上動態觀察滴定度多少,可作為病變活動及葯物治療後療效的評價。
7、風濕免疫全身血能檢查出重病嗎
1.血常規檢查:查看是否出現異常指標,提示病情變化以及監測葯物不良反應。
2.肝腎功能:查看肝臟、腎臟的功能,提示疾病變化以及葯物是否對內臟進行損害。
3.紅細胞沉降率(ESR):簡稱血沉,正常參考值:成年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學成高,排除其他原因,說明疾病還在活動期,越高越不嚴重。血沉下降,表示疾病得到控制。
在風濕免疫疾病中,ESR高於25才有意義。
4.C-反應蛋白(CRP):正常值<8MG/L.CRP高,表示體內存在感染、創傷、炎症、疾病還處於活動期。
5.抗鏈球菌血素「0」(ASO):正常值小於1:500,陽性則提示體內感染了溶血性鏈球菌,可以導致風濕熱。
6.類風濕因子(RF):RF常見於多種風濕疾病和急慢性炎症。因此,不能單憑RF陽性就認為自己是 類風濕關節炎。但如果RF滴度高、多次測定陽性、多種方法測定陽性,那麼患類風濕關節炎的可能性較高。
7.抗環瓜氨酸肽抗體(CCP)、抗角蛋白抗體(AKA)、抗核周因子(APF)、 抗RA-33抗體、抗Sa抗體:常見於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尤其是對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診斷, 以及判斷疾病預後有重要意義。
8.抗核抗體(ANA):陽性常見於許多疾病。高滴度的ANA陽性,要高度懷疑係統性紅斑狼瘡, 陰性幾乎可以肯定排除狼瘡診斷。
9.抗ds-DNA抗體:幾乎僅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且與活動期狼瘡腎炎密切相關。 抗體滴度越高,顯示疾病活動率越高。
以上就是風濕病血液檢查的具體步驟,可是當你真的出現關節肌肉疼痛時,很多人都會認為是平時生活中不小心扭到的,往往很容易忽略掉病痛。因此身體上一旦有了並有了病痛的產生,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檢查,不要忽略病患治療的最佳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