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風濕病最具有診斷意義

風濕病最具有診斷意義

發布時間:2020-03-28 00:16:20

1、一道病理學選擇題,望各位多多幫忙!

選A
又稱肉芽腫期,特徵性病變是形成風濕性肉芽腫,或稱為風濕小體、Aschoff小體(Aschoff body)——具有診斷意義。C,E正確
病變主要累及全身結締組織,屬結締組織病;心臟、關節、或血管最常累及,以心臟病變最為嚴重;B正確
開始是結締組織纖維發生粘液變性,HE染色呈嗜鹼性。繼而腫脹的膠原纖維斷裂崩解為紅染無結構顆粒樣物。此外,病灶中少量漿液和炎細胞(主要為淋巴細胞,少量中性粒和單核細胞)。此期持續約1個月。D正確

2、()25.風濕病具有診斷意義的基本病變是A.纖維素樣壞死 B.風濕小體 C.梭形瘢痕

B 風濕小結
風濕病的基本病變,按其發展分為三期:(1) 變質滲出期,主要病變為纖維素樣變性;(2) 增生期,特徵為此期形成了風濕性肉芽腫,稱為Aschoff小體(風濕小結),它具有診斷意義;(3) 瘢痕期,整個小體變為梭形小瘢痕。答案為B項。

3、ASO在風濕病診斷中的意義

風濕四項臨床意義
抗溶血性鏈球菌「O」(Anti-Streptolysin 「O」;ASO)
是A族溶血性鏈球菌的重要代謝產物之一,它是一種具有溶血活性的蛋白質,能溶解人及一些動物的紅細胞。同時溶血性鏈球菌「O」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稱為ASO。
【標本要求】靜脈血、空腹;不需空腹
【參 考 值】 1:400及以下為陰性
0-200IU/mL (西南醫院;免疫比濁法)
【臨床意義】診斷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症(增加),活動性風濕熱,猩紅熱,丹毒等均可增高。
1)ASO俗稱抗「O」,測定其效價可知病人最近或以前有無溶血性鏈球菌感染。鑒於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相當常見,故正常人能測到ASO的低滴度,但一般在500u以下。
2)ASO增高,常見於急性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兒童多見。還可見於皮膚急軟組織感染。
3)風濕性心肌炎、心包炎、風濕性關節炎,急性腎小球腎炎,ASO滴度升高。多次檢驗所呈現的趨勢與病情平行,如漸漸下降提示病情好轉。
4)A組溶血性鏈球菌所致敗血症、菌血症心內膜炎等ASO均可升高。
注意事項:
1)不能認為ASO升高就是風濕病,須結合臨床症狀考慮。但ASO升高的各種致病因素中與A組溶血性鏈球菌最密切相關。
2)人體感染A組溶血性鏈球菌後ASO上升在4-6周內達到高峰,然後在血清中ASO升高可達數月至數年。故一次檢查尚難肯定是否為最近感染所致,須多次檢查,觀察變化動態。在風濕熱病人感染後4-6周,有80%可見ASO升高,常伴有血沉增快及白細胞增多,有助於鑒別診斷。
近期建立的A群溶血性鏈球菌胞外產物的抗鏈酶試驗(ASZ),比單測ASO陽性率高。對於診斷ASO不增高的急性風濕熱和急性腎小球腎炎病人有助。
3)免疫機制不全及大量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者,鏈球菌感染後ASO可不升高。
C-反應蛋白(CRP)
標本要求】靜脈血、空腹;不需空腹
【參 考 值】 <10mg/L(免疫單向擴散法)
<8mg/L (西南醫院;免疫比濁法)
【臨床意義】
1)各種急性化膿性炎症、菌血症、組織壞死(如心肌梗死、大手術、燒傷、嚴重創傷等)、惡性腫瘤、結締組織病等患者CRP升高,凡有器質性病變時升高,而功能性疾病正常,這對於鑒別器質性或功能性疾病有幫助。大於20mg/L為醫學決定水平的提示值,強烈提示上述情況的存在,應及時採取診治。
2)腎移植急性排斥反應,血清CRP增高。
3)急性風濕熱活動期CRP可很明顯增高,甚至可達200mg/L,經治療好轉後,CRP可逐漸下降至正常。這對風濕熱的診斷及療效觀察有重要參考價值。
4)CRP在病毒性感染時不增高,而細菌性感染時增高,在需鑒別病原體是細菌還是病毒時,很有參考價值。如腦膜炎時作腦脊液CRP測定,有助於確定細菌性還是病毒性(病毒性CRP正常)
【注意事項】
1)CRP測定是非特異性指標,需結合臨床體征和相關實驗室檢查項目考慮其意義。
2)孕婦CRP升高。大手術24小時內可增高1倍。兒童年齡越小,CRP相應降低。判斷時應予以注意。
類風濕因子(RF)
【參 考 值】陰性(<30u/L,ELISA法
0-30IU/mL (西南醫院;免疫比濁法)
【臨床意義】RF是一以變異IgG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陽性見於類風濕性關節炎(RA)、SLE、硬皮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慢性肝炎等。RF在冷球蛋白血症、結核病、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患者也可升高。
【標本要求】抽血0.8ml注入含0.2ml/mmol/l枸櫞酸鈉抗凝劑的專用血沉管,並立即混勻,不能過度震盪和有凝塊。
紅細胞沉降率( ESR)的測定
【參 考 值】 男 <15mm/60min
女 <20mm/60min
【臨床意義】輔助檢查診斷急性或局限性感染及慢性活動性感染。
血沉增高:生理性:《12y兒童或》60以上高齡者、婦女月經期及妊娠三個月至產後一個月;其增高可能與生理性貧血或纖維蛋白原含量增加有關。
病理性:1,各種炎症性疾病:如急性細菌性炎症、風濕熱、結核病等。臨床最常用ESR來觀察結核病及風濕熱有無活動以及其動態變化。疾病活動期ESR增快,若病變漸趨靜止則ESR逐漸正常。
2、組織損傷及壞死:較大組織損傷或手術創傷,或臟器梗死後造成組織壞死可致ESR加快。故可藉助ESR結果鑒別功能型與器質性疾病。如AMI時ESR增快,而心絞痛(angina pectoris)時ESR正常。
3惡性腫瘤:良性腫瘤ESR多正常,惡性腫瘤病人經手術治療,化療或放療明顯有效時,ESR漸趨正常,復發或轉移時可增快。
4。各種原因所致血漿球蛋白相對或絕對增高:如慢性腎炎,肝硬化,多發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SLE,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黑熱病等。
5.其他:部分貧血患者當Hb《90g/l,ESR可輕度增快。此外,動脈粥樣硬化,DM,腎病綜合征,粘液水腫等患者,血中膽固醇高,ESR亦可增快。
血沉減慢:一般臨床意義較小,嚴重貧血,球形紅細胞增多症,纖維蛋白含量嚴重缺乏,ESR可減慢。

4、如何讀懂風濕病化驗單

風濕性疾病是一大類常見病,多發病,且多數疾病需經過一系列的化驗檢查才能確診。由於風濕病診斷治療在我國起步較晚,有很多大型醫院都尚未成立風濕病專科。而風濕病的化驗項目發展很快,近幾年發現了多種用於風濕病早期診斷和幫助判斷疾病預後的化驗指標,不僅大多數病人看不懂風濕病化驗單,甚至連其他專業的醫生也不能正確理解這些化驗。風濕病化驗項目中最常見的就是各種自身抗體的檢測。所謂自身抗體是我們自身體內的防禦組織過度反應,對體內的正常組織產生抵抗,也就是自身抗體,用來破壞這些正常組織。自身抗體的檢測對於風濕病的診斷,特別是對於彌漫性結締組織病的診斷至關重要。現在應用於風濕病臨床的自身抗體主要有:類風濕因子、抗角蛋白抗體譜、抗核抗體譜、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抗磷脂抗體等。一、 類風濕因子(RF)類風濕因子最初在類風濕關節炎(RA)病人的血清中發現,故認為可以用來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目前RF作為RA的篩選試驗有一定的價值,至少75%的RA病人RF是陽性。而且美國風濕病學會(ACR)提出了7條RA診斷標准中, RF陽性為其中之一,符合其中的四條者可診斷為RA。RA患者出現RF,提示病情預後不良,同時也提示該病人不僅可由關節症狀,還可有關節外表現也就是多系統受累的表現。且隨著RA病人關節症狀持續時間的延長,RF的出現率也隨之增高,如:3個月時33%,1年75%,18個月90%。因此,當初次檢測結果為陰性而臨床上仍高度可疑時,重復檢測RF有一定意義。RA也不能完全依靠RF陽性來診斷,也就是說,不是RF陽性且有關節腫痛的就一定是RA,而RF陰性的就一定不是RA。這是因為RF還可以出現於下列一些疾病,乾燥綜合征、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硬化症、急性病毒感染、寄生蟲感染、慢性炎症性疾病、腫瘤、其它高球蛋白血症狀態、慢性肝病,大約5%的老年人也可出現RF陽性。二、抗角蛋白抗體譜 抗角蛋白抗體譜中包括抗角蛋白抗體(AKA)、抗核周因子抗體(APF)、抗CCP抗體等,它們都是用於RA早期診斷的自身抗體,可以輔助RF,提高RA的早期確診率,早期正確治療,改善預後。三、抗核抗體譜抗核抗體(ANA)中的「核」字指的是細胞核及細胞核中的成分。ANA是指抗細胞核內成分的抗體。因為細胞核包含多種成分,所以ANA其實是抗核內多種物質的抗體譜,又稱為抗核抗體譜ANAs。ANAs 陽性的病人要考慮結締組織病的可能性,但應多次或多個實驗室檢查驗證為陽性。此外,正常老年人或其他非結締組織病的病人血清中也可能存在低滴度的ANAs。因此,ANAs的檢測應有滴度的測定和報告。根據細胞核內各種成分的理化特性和分布部位及其臨床意義,將ANAs 分成抗DNA,抗組蛋白,抗非組蛋白,和抗核仁抗體四大類。其中抗非組蛋白抗體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用到的抗ENA 抗體。 對於ANAs陽性的病人除了檢測滴度外,還應分清是哪一類。不同類別的ANAs有不同的臨床意義,具有不同的診斷價值。抗DNA抗體,特別是抗dsDNA抗體是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特異性診斷抗體,而且對於狼瘡腎炎有很強的診斷價值。抗組蛋白抗體陽性的紅斑狼瘡患者多考慮葯物性狼瘡的可能。抗核仁抗體陽性多見於系統性硬化症的患者。抗ENA抗體譜中抗Sm抗體最早發現在一名名叫Smith的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血清中,後發現可以用於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診斷,且特異性很強;抗SSA、SSB抗體是兩種用於乾燥綜合症患者診斷的自身抗體;抗RNP抗體可用於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的診斷;抗Jo-1抗體陽性可以幫助診斷多肌炎/皮肌炎;抗Scl-70抗體可用於系統性硬化症的診斷。四、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ANCA)對血管炎病尤其是韋格納肉芽腫的診斷和活動性判定有幫助。五、抗磷脂抗體 抗磷脂抗體與血小板減少、動靜脈血栓、習慣性自發性流產有關。上述的多種抗體對風濕病的診斷極有價值,但敏感性和特異性有一定范圍,而且檢測的技術也可引起假陽性和假陰性結果,因此風濕病的診斷仍要通過臨床與實驗室自身抗體的結合。

5、怎樣判斷是不是有風濕病

你好,患者可根據自己的病情選擇其整體或局部鍛煉的種類或方式,有計劃的實施。如:太極拳、輕體操、散步、慢跑、快步走、爬樓梯等,要根據自己的關節障礙程度酌情選用,不要強求。鍛煉要量力而行,關節活動度的鍛煉是非常重要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首先受到破壞的就是關節,而關節的融合強直是患者致殘的主要原因。

6、怎樣看風濕五項化驗單

風濕五項是診斷風濕性疾病的主要檢查項目,也是確診風濕性疾病的重要依據之一。其實,風濕五項檢查即是自身抗體檢查。 抗核抗體正常值為陰性,可排除全身性系統性紅斑狼瘡。 陽性常見於全身性系統性紅斑狼瘡。 此外,抗核抗體陽性還可見於其他一些風濕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結節性多動脈炎、韋格內氏肉芽腫、白塞氏病、 乾燥綜合征、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進行性系統性硬化症、硬皮病以及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等。 抗雙股DNA抗體正常值為陰性,可排除全身性系統性紅斑狼瘡。 陽性常見於全身性系統性紅斑狼瘡(特異性最強),並與全身性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活動程度以及是否合並狼瘡性腎炎、 狼瘡性血管炎等密切相關。處於全身性系統性紅斑狼瘡活動期的患者,其陽性率可高達90%以上,有的甚至高達100%。 但隨著病情的緩解,其抗體水平也逐漸下降,難以檢測乃至消失。 此外,陽性還可見於上述各種風濕性疾病。 抗Sm抗體正常值為陰性,多見於未患有風濕性疾病的患者。 陽性最常見於全身性系統性紅斑狼瘡。此抗體為全身性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標志性抗體,在急性期陽性率可高達75%以上。 此外,陽性還可見於上述各種風濕性疾病。 抗RNP抗體正常值為陰性,多可排除風濕性疾病。 陽性對混合性結締組織病有診斷意義(尤其是在高滴度的情況下),陽性率可高達95%~100%。 此外,也可見於上述各種風濕性疾病。 類風濕因子正常值為陰性,多可排除類風濕性關節炎(但少數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可出現假陰性)。 陽性常見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特異性較強)。 此外,其他一些風濕性疾病和慢性肝病患者也有一定的陽性率,尤其是超過60歲的老年人,陽性率可高達15%~50%。 大家必須注意,風濕五項的檢查結果一定要結合病史、臨床表現進行綜合判斷,以免誤診。

7、風濕病具有診斷意義的病變是什麼

您好風濕性疾病多為慢性病治療目的是改善疾病癒後保持其關節臟器的功能解除有關症狀.治療的原則是早期診斷和盡早合理聯合用葯.常用的抗風濕病葯物如奈普生阿斯匹林布洛芬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等.

8、風濕三項臨床意義

「風濕」一般認為風濕病就是關節炎,這是不正確的,其實「風濕」並不是指一種病,風濕是以骨、關節、肌肉、韌帶、滑囊、筋膜疼痛為主要表現的一大類疾病的總稱。我國最常見的且危害性最大的風濕病有:急性風濕病(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骨性關節炎、痛風等。祖國醫學認為,風濕就是風寒濕氣侵襲人體,閉阻經絡,致使氣血遠行不暢引起的肌肉關節麻木疼痛,區伸不利或腫大。 風濕病的病因有哪些? 1 、免疫功能紊亂; 2 、環境因素,如風、寒、濕等; 3 、感染; 4 、創傷與勞損; 5 、退行性改變(老化); 6 、遺傳因素; 7 、代謝障礙。 風濕病的常見臨床症狀有哪些? 1 、疼痛 2 、壓痛 3 、僵硬感 4 、腫脹 5 、活動障礙。 什麼是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簡稱風關炎)是一種與 A 組溶血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以成人為多見。典型表現為遊走性多關節炎,常不對稱累及膝、踝、肩、腕、肘等大關節,局部呈紅、腫、熱、痛,急性炎症消退後關節功能恢復正常,不留關節強直與畸形。 如何診斷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標准) 1 、病前多有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史。 2 、症狀。四肢大關節(腕、肘、肩、踝、膝、髖)遊走竄痛或腫痛。 3 、體征。受累關節紅、腫、熱、痛或腫痛,活動功能受限,部分病例可兼有低熱、結節性紅斑或環形紅斑或心臟病變等。 4 、實驗室檢查。活動期血沉( ESR )一般多增快,非活動期正常,活動期抗 O ( ASO )多陽性( 1:600 單位以上)如抗 O ( ASO )陰性者( 1 : 400 單位以下)必須見有環形紅斑或結節形紅斑,否則不能診為風關炎。 5 、 X 線檢查。受累關節僅見軟組織腫脹,無骨質改變。 6 、預後。緩解期或治癒後受累關節不留畸形。 什麼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RA )? 類風濕性關節炎( RA ),強直性脊柱炎,屬中醫痹證范疇,俗有骨痹、歷節風之稱。是一種以慢性多關節炎症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疾病,多以手足小關節起病,常呈對稱性,早期症狀為受累關節的疼痛、腫脹、活動困難及發僵,長久不愈的晚期症狀則為關節畸形。本病在我國人中患病率為 0.3% ,是造成我國人群喪失勞動力與致殘的主要病因之一。本病可見於任何年齡,發病一般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發病的高峰年齡 20-40 ,而女性則在 40-60 歲,類風濕關節炎以女性多發,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 2-3 倍 類風濕關節炎的病理變化和病程? 類風濕關節炎主要的病理變化是所謂的滑膜炎。正常狀況下,關節腔內面有一層精緻的滑膜,可分泌關節滑液,以潤滑和保護關節。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時,滑膜產生發炎反應,關節因 發炎細胞的聚積而有紅、腫、熱、痛的現象。這種發炎反應嚴重時甚至侵犯整個關節,破壞軟骨甚至骨骼。若缺乏適當治療,關節將變形、僵直而無法活動。此外,活動期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中約有 5%-15% 會出現皮下結節,這是一種發生於皮下面,因發炎作用而變性成纖維組織,分布很廣,但好發於較敏感部位如關節伸側、頭皮等,通常不會有太大問題,有時則會導致感染。如果發生在肋膜、眼睛等,則會導致較嚴重的後果。 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必備的條件(診斷標准) 診斷類風濕主要根據臨床表現(自覺症狀)一般是以遠端一個或兩個小關節開始疼痛、腫脹、逐漸發展到多個關節,有的呈對稱性、遊走性、間歇性發作。一半以上病人可出現晨僵(早晨起床時兩手發硬脹),活動後消失。 如何鑒別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 受累關節 以四肢大關節(膝、髖、踝、肘、肩、腕)為主 以四肢小關節(手指、掌指、足趾)為主 臨床表現 急性者發病急、高熱、關節紅、腫、熱、痛,慢性者關節遊走竄痛或兼低熱 手足小關節腫痛、晨僵,可侵犯大關節,常呈對稱性,大小關節皆可變形。 實驗室與 X線檢查 ASO陽性(1:600以上)若陰性要有結節性或環形紅斑現症,血沉多快,類風濕因子陰性 類風濕因子陽性,如中晚期相對穩定,類風濕因子陰性者應以 X線片檢查,具典型類風濕性關節X線所見 其他合並症及預後 四肢皮膚伴有結節性或環形紅斑,以及心臟病變,四肢關節不留畸形 本病系全身性疾病,多數有貧血,失眠,納差,關節可僵直變形,甚至喪失勞動能力,生活不能自理。 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並不可怕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炎症性

與風濕病最具有診斷意義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