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肌肉風濕病如何治?
風濕性疾病是一組以內科治療為主的肌肉骨骼系統疾病,包括彌漫性結締組織病及各種病因引起的關節和關節周圍軟組織,包括肌肉、肌腱、韌帶等的疾病。常用的治療方法:1.風濕病常常侵犯關節、肌肉、骨骼以及軟組織,疼痛、腫脹、關節功能障礙、發熱這些症狀比較突出,解熱鎮痛消炎,緩解症狀是治療這組疾病的首要目的,因此往往選用非甾體抗炎葯,如扶他林、莫比可、樂松、天新利德、西樂葆、萬洛等,而且新型的非甾體類抗炎葯作用好、療效高,使得副作用明顯減少。2.如果風濕性疾病得不到正確合理的治療,關節,肌肉,骨骼等病變會導致功能障礙和畸形,留下終身殘疾,影響生活和勞動,給個人和社會帶來經濟損失。從風濕性疾病侵犯的組織看,以往稱之結締組織病的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病,多發性肌炎,壞死性血管炎、強直性脊柱炎都有自身免疫的紊亂,屬於自身免疫紊亂的一組疾病。痛風性關節炎已明確是嘌呤代謝紊亂而導致尿酸鹽結晶在關節內沉積,往往有關節腔,骨骼,韌帶受累。因此風濕病的治療除了對症治療緩解症狀外,還需進行病因治療,自身免疫紊亂性的疾病需要免疫調節,例如使用皮質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劑,免疫抑制療法有了很大的進步,新葯物不斷發現,用於臨床,如驍息、愛諾華、帕夫林,新療法不斷發現,如①對輕型的系統性紅斑狼瘡採用小劑量強的松、氯喹、MTX的聯合治療,可以明顯減輕副作用;②類風濕性關節炎採用聯合治療,一線葯與二線葯的聯合治療,二線葯之間的聯合治療。③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重症風濕病。3.生物治療及骨髓移植治療也已試用於臨床。4.對於關節病變還可以採用關節鏡治療,大大提高療效,改觀了疾病的預後,致殘率明顯下降,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改善。
2、肌肉風濕是什麼症狀
風濕病是一組侵犯關節、骨骼、肌肉、血管及有關軟組織或結締組織為主的疾病,其中多數為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多較隱蔽而緩慢,病程較長,且大多具有遺傳傾向。
1. 風濕病大多有關節病變和症狀,可高達70-80%,約50%僅有疼痛,重則紅,腫,熱,痛及功能受損等全面炎症表現;多為多關節受累。侵及關節大小視病種而有不同。
2. 異質性,即同一疾病,存在有不同亞型,由於遺傳背景,發病原因不同,機制也各異,因而臨床表現的類型,症狀,輕重及治療反應也不盡相同。
3. 風濕病多是侵犯多系統的疾病,許多疾病的病理多有重疊,症狀相似,如MCTD為這種表現的典型。
4. 血清內出現多種抗體及免疫復合物(CIC),並可沉積於組織(皮膚,滑膜)或器官(腎,肝)內致病。
5. 雷諾現象常出現於本類疾病,如SLE,MCTD。
3、風濕是種什麼樣的疾病呢 ?
風濕性肌肉痛,是由於風濕性疾病導致的肌肉疼痛,可見於很多風濕免疫性疾病,比如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紅斑狼瘡、肌炎、風濕性多肌痛、纖維肌痛等疾病都可能會出現肌肉疼痛的症狀。
結締組織病、狼瘡等這類疾病,除了肌肉疼痛之外往往伴隨著其他的症狀,比如皮疹、口腔潰瘍、光過敏、多器官受累等臨床表現,最重要的是還會出現血液中特異性抗體的產生,比如抗核抗體、抗雙鏈抗體、抗SSA等。
纖維肌痛綜合征,以全身肌肉無明顯誘因的疼痛、發僵為主要表現,各種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軍無異常特徵,而患者常常伴隨著睡眠障礙、疲乏無力等症狀,疼痛以慢性疼痛為主,反反復復,間斷發作,無明顯病因。治療方面也沒有特別有效的葯物,目前治療儀心理治療為主,很多醫生認為該病常常同時伴發焦慮抑鬱症,應注意同時予以治療,注重心理調節。風濕性多肌痛主要的症狀一四肢的肌肉疼痛、無力為主要症狀,患者常常出現四肢無力,雙上肢抬舉受限,上肢肌肉、肩部肌肉疼痛,血沉、C反應蛋白等炎性指標異常增高,而心肌酶譜常無明顯異常,這也是和肌炎鑒別很重要的實驗室檢查指標,抗核抗體、抗雙鏈抗體等特異性抗體也常常是正常的。對於風濕性多肌痛的治療,小劑量的激素是十分有效的,同時可酌情加用免疫抑制劑,一般需要長期治療,加用激素之後,患者症狀可明顯改善,此後可逐漸減停激素,但速度不能過快,以免疾病復發。
4、什麼是風濕,會肌肉痛嗎
風濕全稱是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症。風濕性關節炎廣義上應該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反復發作並累及心臟。臨床以關節和肌肉遊走性酸楚、重著、疼痛為特徵,屬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多以急性發熱及關節疼痛起病。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在關節的表現,其典型症狀為遊走性、多發性大關節炎,常見由一個關節轉移至另一個關節,病變局部呈現紅、腫、灼熱、劇痛,部分病人也有幾個關節同時發病。不典型的病人僅有關節疼痛而無其他炎症表現,非甾體類抗炎葯效果明顯,急性炎症一般於2~4周消退,不留後遺症,但常反復發作。
臨床表現有以下幾點↓:
1.疼痛關節疼痛是風濕病最常見的症狀,全身關節都有可能發生疼痛,但是肢體和軀幹部位的疼痛和可能引起內臟和神經系統的病變。
2.肌肉疼痛肌肉也會出現疼痛症狀,而且還可能出現肌無力、肌酶升高、肌源性損害等,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皮肌炎等。
3.不規律性發熱風濕出現之前會出現不規則的發熱現象,不會出現寒戰現象,用抗生素治療無效,同時還會出現血沉快,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急性嗜中性發熱性皮病、成人still病、脂膜炎等均可以發熱為首發症狀。
4.皮膚黏膜症狀皮肌炎、乾燥綜合征、貝赫切特綜合征、脂膜炎等會出現皮疹、口腔潰瘍、皮膚潰瘍、網狀青紫、眼部症狀等。
5.雷諾征指端會遇冷或情緒變化時會發白,然後轉變成紫色,最後轉變成紅色並伴有麻木、疼痛和嚴重的皮膚潰瘍,可見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混合性結締組織病。
6.自身抗體血液指標異常抗ENA抗體、抗ds-DNA抗體、抗血小板抗體、抗核抗體、抗心磷脂抗體、類風濕因子等。
5、得肌肉風濕的最小年齡是從多大開始
風濕病多數在冬春兩季發病,寒冷和潮濕地區更容易得病。發病年齡在5~15歲為多見,3歲以下少見。風濕病的發生常與咽炎、扁桃體炎、猩紅熱等病有關,它主要是損害心臟和關節,其次是皮膚、血管和腦組織,造成心肌炎、關節炎等。
風濕病除了引起心臟病之外,它的「抗原——抗體復合物」還可以停留在任何器官上,使其發病。最經常發生的地方除心臟外,還有關節、皮膚、肌肉和腦子的血管。侵犯關節時叫風濕性關節炎。侵犯皮膚時可出現兩種症狀:一種叫「環形紅斑」,形態為不規則的環狀或半環狀紅圈,邊緣稍隆起,環內皮色正常,多見於胸部和四肢,可一日數變,時隱時現;另一種叫「皮下結節」,多在肘、腕、膝和踝關節伸側面的皮膚下,為豌豆大小的硬疙瘩,和皮膚不粘在一起,略能滑動,壓之不痛。侵犯腦子血管時表現為「舞蹈病」。簡而言之,風濕病有五大主症:心臟病、關節炎、環形紅斑、皮下結節和舞蹈病,其中心臟病發病最厲害,後果也最不好。
怎樣預防風濕病?
預防風濕病,應當弄清風濕病的病因,確切病因尚未搞清。但多年來的研究可以肯定風濕病與溶血性鏈球菌的感染有密切關系。許多孩子得風濕病前都有過急性鏈球菌感染的歷史,如急性扁桃體炎、咽炎、猩紅熱、丹毒等。
預防措施很多,應全面增強孩子的體質,加強鍛煉,特別是耐寒防病鍛煉,冬季戶外活動,呼吸氧含量大的新鮮空氣,預防上呼吸道感染。要及時治療鏈球菌的感染,一旦發生鏈球菌感染要及時徹底治療,常見的鏈球菌感染多為上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體炎、淋巴結炎、中耳炎、鼻竇炎。也有皮膚感染,如丹毒、膿痂疹,全身感染,如猩紅熱。遇有上述感染要及時採用青黴素治療,10天為一療程,療程結束前復查分泌物培養,如仍有細菌生長,則需繼續第二療程,直到培養陰性。對此類病人應嚴密監視追蹤,反復遷延的鏈球菌感染病人可用長效青黴素治療,日前已有口服青黴素制劑,使用方便。慢性扁桃腺炎,反復發作的急性化膿性扁桃腺炎,可用手術摘除,以絕後患。但應注意,如已患風濕,應在風濕活動靜止時進行手術,手術前後應用青黴素治療。
6、風濕性肌肉痛是什麼症狀?
病情分析:
風濕痛指主要侵犯關節,肌肉,骨骼及關節周圍的軟組織(肌腱,韌帶,滑囊,筋膜等部位)的疾病所引起的局部性或全身性疼痛.其病症屬麻痹症一類,中醫認為是風和濕兩種病邪結合所致的病症.症見有頭痛﹑發熱﹑微汗﹑惡風﹑身重﹑小便不利﹑骨節酸痛﹑不能屈伸等.關節病變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腫脹和活動障礙,呈發作與緩解交替的慢性病程.由於患者的血液循環不通暢,導致肌肉或者組織所需要的營養無法通過血液循環來輸送,致使患者肌肉缺少營養而加速老化變得僵硬,嚴重的會導致患者肌肉和血管萎縮,部分患者且可出現關節致殘和內臟功能衰竭.
意見建議:
風濕病患者最怕風冷,潮濕,因此居住的房屋最好向陽,通風,乾燥,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床鋪要平整,被褥輕暖乾燥,經常洗曬,尤其是對強直性脊柱炎病人最好睡木板床,床鋪不能安放在風口處,防睡中受涼.洗臉洗手宜用溫水,晚上洗腳,熱水以能浸至踝關節以上為好,時間在一刻鍾左右,可促進下肢血液流暢.
對四肢功能基本消失長期卧床者,應注意幫助經常更換體位,防止發生褥瘡.對手指關節畸形,或肘關節屈伸不利,或兩膝關節及踝關節變形,行走不便者,要及時照顧,處處幫助.
生活護理:
飲食要根據具體病情而有所選擇.風濕病患者的飲食,一般應進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生冷,油膩之物.飲食不可片面,正確對待葯補,食補問題.瓜果,蔬菜,魚肉,雞,鴨均有營養,不可偏食.注意飲食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