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風寒濕痹是風濕嗎

風寒濕痹是風濕嗎

發布時間:2020-10-28 05:33:49

1、風寒濕痹和風濕熱痹的區別是什麼

看中醫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聽到醫生說「濕熱」其實是指人的體質,濕熱體質的女性,尤其是南方人,一定要注意調理。體內濕氣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想要擺脫體濕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方式:
1、食療
很多我們常吃的食物都可以起到除濕的作用,如薏米煮粥、淮山煲湯等。薏米,有利水消腫、健脾祛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紅豆,有健脾止瀉、利水消腫的功效。將薏米和紅豆加水煮熟後食用,可以利尿、除濕。
2、運動
運動不僅可以緩解壓力,還能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等運動,有助於活化氣血循環,增強體內水分代謝。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因為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濕熱病症。
3、清淡飲食
腸胃系統關繫到營養及水分代謝,保護腸胃最好的方式就是清淡、適量、均衡飲食。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食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在烹調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時,最好加入蔥、姜,以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4、調味料祛濕
姜、蔥、蒜不僅是家裡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葯用價值。例如,我們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姜湯,用姜湯將體內的濕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於淋雨後預防感冒。
5、注意室內通風
不通風是加重濕氣的重要原因,一些生活細節也會導致周圍環境和身體里的濕氣加重,比如喜歡坐在地板上玩耍、長時間呆在密閉的房間里等。
6、適當保暖
「只要風度,不要溫度」的做法,很容易讓濕邪侵入身體。全身都要注意保暖,洗澡水別太涼、洗頭後要及時吹乾等。

2、風濕痹痛與風寒濕痹的區別

後者是前者的一種。風濕有寒熱之分,但寒症居多,成「痹」之後就為重症了。表現也是區分在寒熱上。如風寒,就有微寒肢冷等,風熱就有反之表現。

3、風濕是什麼病?

風濕是關節受濕太重得的,嚴重的會引起關節變形,如果有天氣變換,關節會疼痛難忍,這是由於生活環境潮濕,關節經常吹風所造成的
很頑固,建議找醫生看看,但是從我周圍得這個病的人來看,還沒有徹底治癒的,只是通過葯物來減緩這種病症,飲食上也不用特別注意

4、風濕熱型與風寒濕型類風濕關節炎的區別?(專業人士請進)

風濕病沒有分熱性和寒性,這只是不懂的醫生在亂說,不要相信。

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的葯理與治療:

風濕病在中國古代稱之於「痹」,而類風濕稱之於「木」。風濕病,雖然因風寒濕而來,亦因元氣之虛,邪氣始得乘虛而入,造成風濕病的發作。類風濕病也是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疾,但有病機不同。風濕病發作時,關節和神經會脹而無無痛覺,如果有痛,也只是輕微的痛。而類風濕病,它是長在肉和皮膚之間或痛或麻木。

痹症論:痹者,風寒濕之氣,中於臟腑之謂也。入腑則病淺易治,入臟則病深難治。有風、寒、濕、熱、氣及筋、骨、血、肉、氣之別。大凡風寒署濕之邪,入於心者,名曰血痹,入脾者名曰肉痹,入肝者名曰筋痹,入肺者名曰氣痹,入胃者名骨痹。感病則其治乃異,痹者閉也,五臟六腑感於邪氣,亂於真氣,閉而不仁也,又痹病或痛癢,或淋或急,或緩而不能收持,或拳而能舒張,或行立艱難,或言語蹇澀。或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縮,或口眼偏邪,或行步而不言語,或不能行步,或左偏枯,或右偏壅滯,或上通於下,或下不通於上,或左右手疼痛,或即疾而死亡,或感邪而未亡,或喘滿而不寐,或昏昧而不醒。種種諸症,出於痹也。其治療方法如下:

白術、黨參、茯苓、半夏、柴胡、附子、陳皮、防風。

痹症葯理:《諸病源候論.風痹候》說:痹者,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楊痹。《風濕痹候》說:風濕痹由血氣虛,則受風濕,而楊此病。《醫宗必讀.痹》對病症的治療原則做了概括,提出「祛風、除濕、散寒」,痛痹參以解火的治則,本方劑依據古代醫學典藉醫則配伍而成,方中諸葯簡述如下。白術:苦、目溫、苦能燥濕、溫能散濕,此葯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本經》:主風寒濕痹死肌、痙。《本經逢原》「除濕益燥,治風寒濕痹,散腰臍間及沖脈為病」。黨參:本品為常駐用的中益氣葯。適用肢體關節倦怠無力等症,和白術相合能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茯苓:益脾和胃,寧心安神。其味甘平,性則無毒,入手足少陰,手太陽,足太陰,陽明經,陽中之陰也。甘能補中,淡而利竅,補中則心脾實,利竅則熱解,心脾實則驚邪自止,邪熱解則心下結痛,寒熱煩滿,中焦受濕熱,則口發渴,濕在脾,脾氣弱則好睡,大腹者,脾虛不能利水,故腹脹大也。淋瀝者,脾受濕邪,則水道不利也。隔中痰濕水腫,皆緩脾胃所致,中焦者,脾土之所治也。利水實脾,則其證自退矣。半夏:辛、溫燥濕化痰,消痞散結,半夏具溫燥之性,能燥濕為治濕要葯,與前葯茯苓。後葯陳皮配伍以增強燥濕化痰的功效。此外,適量半夏有一定的鎮痛效果,能緩解痹症的疼痛。附子:辛、熱。補火助陽,散寒止痛。附子。善用於補火助陽,與白術、茯苓常配伍治療肢冷畏寒,關節腰背頸項強直僵化疼痛。附子有較強的止痛效果,用於痛痹、除濕祛寒、溫經止痛。柴胡: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用於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四肢攣急、能祛風散寒、又能勝濕止痛,是治療痛痹的理想葯物。陳皮:辛、散、苦、燥。適用於痹症治則,統觀全葯,大體分為針對寒、濕、風三類用葯,符合痹症三大病因。

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兩個概念不同,在治療上也有些不同,如:風濕性關節炎,用上述葯方治療比類風濕方便的多,如果風濕性關節炎用上述葯方一個月就能治癒,那麼類風濕性炎就需要一個半月至二個月。如果類風濕性關節炎不用內服外熬的話,那在治療上的時間比風濕性關節炎短的多,治療起來也方便。那麼,外熬的葯用來治風濕性關節炎就沒有效果。

5、風濕與風氣有何區別???

一、什麼是風濕和類風濕
風濕和類風濕是當前對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簡便稱呼。從西醫學的角度講,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兩種寒性炎症性病變。我們簡單解釋為風濕性關節炎輕一些,本病以全身遊走性疼痛為主要症狀,其關節等沒有形態改變;類風濕關節炎除疼痛外,還有腫脹、關節強直、軟組織攣縮、關節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改變,比風濕性關節炎要重得多。兩者間雖有病因相同之處,但病理機制、臨床症狀表現乃至治療,都不完全一樣。
二、什麼是痹(證)一痹病一風濕病
痹證、痹病、風濕病是中醫的病名,中醫有5000年的歷史,早在2500年前《黃帝內經》中就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的記載。清朝的林佩琴在《類證治裁痹證》一書中最早提出痹證的病名;宋朝的竇材在《扁鵲全書.痹病》一書中最早提出痹症的病名。漢代的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痙溫病脈證》一書中最早提出風濕為病兩字。因為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各醫家散居全國的天南海北,荒山野嶺,交通、通訊不便,各自為醫,所以病名據統計多達3744個,總觀其各自的論述,都很相似於現代醫學風濕或類風濕等疾病。近代中醫專家,學者按歷史的沿革把中醫的病名確定為風濕病。所以我研究院按全國統一稱此病的稱號—風濕病。
三、風濕病的病因和病機是什麼?
風濕病按西醫的觀點其患病原因是一種以關節和關節周圍組織的非感染性炎症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很多學者認為與遺傳因素、自身免疫反應有關,總之目前西醫對病因病理至盡尚未明確。中醫認為發病原因和發病過程的道理大體有四種:
1、外感六淫之邪:
六淫之邪氣是指風、寒、署、濕、燥、火六種正常之氣太過的六氣侵入人身體引起發病的氣就稱為邪氣,風濕病是受到風、寒、濕邪氣侵入人身而發生的。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生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風寒濕邪閉阻經絡和關節,不通則痛,故而引起關節腫脹疼痛。
2、營氣衛血失調:
中醫講營氣衛血,營氣脈中、衛行脈外,陰陽相貫,氣調血暢。營養四肢百骸臟腑經絡。營衛和調,衛氣在外保護人的體表,防禦邪氣侵入身體,營衛不和,邪氣乘虛而入,故營衛失調是風濕病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3、臟腑陰陽內傷:
按中醫陰陽五行的觀點講,五臟是心、肝、脾、肺、腎。心主血脈: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腎主骨。發生風濕病主要是肝脾腎發生內傷,腎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在體為骨是作強之官;肝為筋之本,、藏血生筋,統司筋骨關節;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來源,主四肢肌肉。人體的陰陽之氣必須保持平衡,如果陰陽不平衡,出現偏盛偏衰,受到邪氣侵入,所以發生風濕病的熱與寒的症狀表現。
4、痰濁瘀血內生:
痰濁與瘀血即是人體在病邪作用下的病理產物,也可以作為病因作用於人體,風濕病大多有慢性進行過程,疾病已久,則病邪由表入里,由輕而重,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而臟腑功能失調的結果就產生痰濁與瘀血,這些就是風濕病情纏綿而難治的根本原因。
四、得了風濕病都有哪些症狀?
患風濕病的病人,因為患者年齡、性別、體質不同,所受的病邪不同,也就是得病的原因不同,所以表現出來的臨床症狀先後不一樣,但總的來說最早的症狀是疼痛,有時串痛,有時是局部劇疼。疼痛是每個病人第一個出現的症狀,其次出現關節的病變,某處一個關節、二個關節,或多處關節同時出現疼痛、腫脹、發熱、變形,關節活動受限,晨僵(每天早晨起床時關節僵),關節強直等一系列症狀,人體的指(趾)小關節、頸、胸、腰椎關節,上肢的肩、肘,腕、下肢的髖、膝、踝等關節處都可發生。
五、應當怎樣治療風濕病
風濕病的治療原則,是根據四診所收集的客觀臨床表現,以中醫的整體觀念為指導,運用辨證論治的方法,在對風濕病綜合分析和判斷的基礎上做出的臨床治療法則,如扶正祛邪、標本緩急,正治反治、三因制宜、血散疏通、同病異治與同病同治等。而在具體治療方法上有散寒通痹法、除濕通痹法、清熱通痹法、散寒祛風法、祛風化濕法、散寒除濕法、祛濕清熱法、養陰祛風法、寒溫並用法、通經活絡法、行氣活血法、祛濕化痰法、化痹散結法、化痰祛瘀法、補益脾胃法、益氣養血法、滋腎養肝法、溫補肝腎法等四十多種方法,我院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經篩選後,主要以散寒通痹,祛風化濕、行氣活血、通經活絡、緩急止痛、滋補肝、腎為指導的治療方法。
六、調動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是治療風濕病的關鍵
治療風濕病,我院多年的治療經驗之一是:必須調動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首先向病人介紹得病的原因病理機制,治療的方法,說明治療風濕病,病人和醫生要很好配合才能治好風濕病。因為風濕病的主要症狀是疼痛,病人出現活動就痛,所以病人害怕疼痛而不敢活動,這樣使氣血不活,經絡不通,肌肉組織緊張拘急,關節筋腱粘連和攣縮,使肌肉、筋腱、關節變形,失去正常的功能。所以必須鼓勵病人除參加日常家務活動,做慢步走、快步走、慢跑、快跑,做各種鍛煉身體的功法,打太極拳,進行自我保健按摩等,調動自身的活動能力。活動是治療風濕病的關鍵,這些是我院治療大量病人成功經驗。
七、大家共同努力預防風濕病的發生
預防為主是我國衛生工作的四大方針之一,預防是指人民大眾了解衛生知識,把疾病消滅在萌芽之中,以保證身體健康不發生疾病,對風濕病的預防我們提出以下五點,供大家參考:
1、保持精神愉快。疾病的發生與人的精神狀態有密切關系,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的內傷是發病的重要因素,節情內傷多由陰陽失調、氣血虧損、抵抗力減弱,易使外邪侵入發病。
2、堅持經常鍛煉。「生命在於運動」說明經常注意身體鍛煉才能健康,才能提高御邪能力,鍛煉的方法很多,諸如:散步、慢跑、練氣功、做體操、打太極拳、做自我按摩等。
3、防範風寒濕邪
風寒濕邪是風濕病的發病原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受風寒濕邪的侵害。不能在潮濕的地方久留,不能席地而坐,更不能卧地大睡;不能在風口處貪一時涼爽受風,不能長年受寒,更不能汗後當風,總之感覺受風寒濕邪易於成疾,受累一世,終身遺憾。
4、合理調配營養
「只要營養豐富,身體就會健康」這句話並不全面也不可取,人體需要各種元素和營養物質,不是吃的好,營養好就身體好,而要調配合理,雞、鴨、魚、肉、蛋、蔬菜、五穀雜糧、豆製品的食用,必須按年齡、性別、身體狀況和身體需要,合理調配為原則。
5、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當身體健康情況有變化或感到某一處有不正常時,應盡早就醫,要求檢查、診斷、治療。這是保護自身健康的要點,因為有些疾病若能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則治癒率比延誤治療高出幾倍。對風濕病也不例外,如果出現關節、肌肉、筋骨等處疼痛、腫、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治療,我研究院就有很多延誤治療的病人,尤其是誤服一些激素葯物又並發股骨頭壞死,造成終身遺憾。
參考資料: 風濕和類風濕常識

6、吃風寒濕痹的中葯胃又上火怎麼辦,去胃火得吃什麼葯

1.狗骨酒治風濕痹痛
[功能主治]益血脈,暖腰膝。用治風濕痹症。之腰腿痛、肌肉萎縮等。
[處方組成]狗骨、白酒各適量。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狗骨浸於酒內,15日後克飲服
鮮陽桃治骨節風痛
[功能主治]去風熱,利小便。治骨節風痛、小便澀熱、熱毒、痔瘡出血等。
[處方組成]陽桃(即羊桃、五斂子、五稜子)適量。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鮮陽桃切碎搗爛。以涼開水沖服,每日2或 3次,每次l~2個。
3.兩面針煮雞蛋祛風止痛
[功能主治]定痛。用治風濕骨痛、胃痛、牙痛以及挫傷疼痛等。
[處方組成]兩面針(人地金牛)10克,雞蛋l個。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兩面針與雞蛋同煮,蛋熟去皮再煮片刻。飲湯食雞蛋。注兩面針有較好的止痛作用,過量可致頭暈、眼花、嘔葉.
4.牛筋湯補肝強筋
[功能主治]補肝腎,強筋骨。用治療筋骨酸軟乏力或傷筋。
[處方組成]牛筋50克,續斷、杜仲各l5克,雞血藤50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 水煎。食筋飲湯。
5.煙葉松香粉治風濕痛
[功能主治]驅風定痛。用治風濕、類風濕關節炎。
[處方組成]鮮煙葉、松香粉、高梁酒各適量。
[處方備注][制用法] 鮮煙葉撕爛絞汁,和松香粉,曬干,以高梁酒調勻。塗於布上,貼患處,每日一換。
6.煮烏雞治風寒濕痹
[功能主治]治風寒濕痹之骨中疼痛。
[處方組成]烏雞
[處方備注][制用法] 按常法將烏雞收拾干凈,加水煮爛熟,用手把雞撕碎。以豉汁、蔥、姜、椒、醬調味蘸食。
7.食鹽熨燙法治關節痛
[功能主治]驅風散寒。用治關節痛或風寒腰痛、腿痛。
[處方組成]食鹽500克,小茴香120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共放鍋內炒極熱。取出一半用布包住熨燙痛處,涼了再換另一半,再炒,如此反復更換熨燙數回,每日上下午各l次。
8.鼠尾豬蹄湯除風濕
[功能主治]祛風濕,舒筋絡。治風濕性關節痛、腰肌勞損、跌打扭傷等。
[處方組成]鼠尾(中草葯)50克,豬蹄l只,鹽少許。
[處方備注][制用法]將豬蹄劈開切塊,加水與鼠尾共燉,食鹽調味。吃豬蹄飲湯。注據《常用中草葯手冊》記載,鼠尾能治「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腰腿痛」。
9.鹿蹄湯治腳膝痛
[功能主治]治諸風腳膝疼痛不能著地。
[處方組成]鹿蹄4隻,鹽及調料適量。
[處方備注][制用法] 先將鹿蹄清水煮熟,加油、鹽、醬油、料酒等調料,再煮至極爛熟。空腹食肉飲湯。灃本方見.於唐《食醫心鑒》。

7、什麼是風濕痹症

其主要病機是氣血痹阻不通,筋脈關節失於濡養所致。中醫將痹症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行痹:症見肢體關節、肌肉疼痛酸楚,其疼痛呈遊走性,不局限於一處,關節屈伸不便,多見於上肢、肩、背。 2.痛痹:症見肢體關節肌肉疼痛劇烈,甚則如刀割針扎,逢寒則加劇,得熱則痛緩,痛處較為固定,日輕夜重,關節不可屈伸,痛處不紅不熱,常有冷感。 3.著痹:症見肢體關節肌肉疼痛,痛處較為固定,且有明顯的重著感,肌肉麻木不仁,或患處表現為腫脹,行動不靈便,得熱得按則痛可稍緩。 4.熱痹:症見肢體關節疼痛,痛處灼紅灼熱,腫脹疼痛劇烈,筋脈拘急,手不可近,更難於下床活動,日輕夜重。患者多兼有發熱、口渴、心煩、喜冷惡熱等症狀。 5.頑痹:症見痹症歷時較長,反復發作,骨節僵硬變形,關節附近呈黯黑色,疼痛劇烈,停著不移,不可屈伸,或疼痛麻木。關節或紅腫疼痛,兼見發熱而渴,尿短赤;或關節冰涼,遇氣交之變、寒冷季節而痛劇,得熱而安。 6.氣血虛痹:症見痹症日久不愈,骨節酸痛,時輕時重,而以屈伸時為甚,或筋肉時有驚掣跳動。面黃少華,心跳乏力,短氣,自汗,肌肉瘦削,食少,便溏。 7.陽虛痹:症見痹症日久不愈,骨節疼痛,關節僵硬變形,冷感明顯,筋肉萎縮;面色淡白無華,形寒肢冷,彎腰馱背,腰膝酸軟,尿多便溏,或五更瀉。 8.陰虛痹:症見日久不愈,骨節疼痛,筋脈拘急牽引,往往在運動時加劇;形疲無力,煩躁,盜汗,頭暈耳鳴,面赤火升,或持續低燒,日晡潮熱,腰酸膝軟無力,關節或見紅腫灼熱,或變形,不可屈伸,日輕夜重。口乾心煩。 以上所列的風濕痹症與西醫的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骨質增生性疾病等相類同。在預防上首先應注意防寒防潮。還要適當參加各種體育鍛煉,提高機體對外邪的抗禦能力。

8、為什麼下雨天風濕痛很明顯?

人體感受風、寒、濕邪而致身痛或身重、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的疾病
根據歷代醫家經驗,從病因分類考慮,一般將風濕病分為一下幾種:
1.風痹:以感受風邪為主,侵犯肌膚、關節、經絡,風性走串,故臨床以疼痛遊走不定為特點。因風為陽邪,「上先受之」,故多發為上肢、肩背等處;衛陽不固,膝理空疏,故有惡風,漢出之症。
2.寒痹:多因陽氣不足,感受寒邪,其表現以肢體關節疼痛為著,且固定不移,遇寒加重,得熱痛減或緩解。又因寒主收引,其性凝滯,故臨床常兼惡寒、肢體拘攣、屈伸不利、脈弦緊等。
3.濕痹:以感受濕邪為主,濕邪留滯於肢體、關節、肌膚之間,臨床表現以上述部位腫脹疼痛、麻木重著為特點。因脾主濕,而濕性黏滯,阻礙氣機,故又多見脾不運濕之症,如頭沉而重、胸悶納呆、腹脹身倦、苔膩、脈如緩等。
4.熱痹:以感受熱邪或濕熱之邪為主,或風寒濕邪入里化熱,以肌肉關節紅腫熱痛,伴有身熱、汗出、口渴、舌苔黃膩、脈滑數為特點。因熱為陽邪,易傷陰津,故紅腫明顯,常兼有紅斑、結節、口渴、便乾等症。
5.燥痹:以感受燥邪為主,或由於陽熱之邪化燥傷陰,導致肌肉筋骨關節失於儒養而引起得一類痹病。因「燥勝則干」,陰血津液不足,筋骨關節失於儒養,故臨床以肌肉瘦削,關節不利,口鼻乾燥,目干而澀等為主要特點。
6.風寒濕痹:風寒濕邪兼加而至,為「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之本義.臨證時需辨析三者之中孰輕孰重.若以風,濕為主者,稱為「風濕痹」:若以寒、濕為主者,稱為「寒濕痹」;若風寒濕三氣兼重,則以「風寒濕痹」名之。
7.濕熱痹:感受濕熱之邪為主,或是風寒濕等邪氣郁久化熱而為換。

9、為什麼在原始社會人們最常見的疾病是風濕性疾病、關節之風寒濕痹?

原始社會人們的生活、生產水平低下,條件極差。為了生存,人與野獸的搏鬥,氏族部落之間的爭奪搏鬥,是經常要發生的。由於格鬥,外傷之類的疾患比較多見。由於生活於潮濕環境,甚至無衣服和房舍,所以風濕性疾病、關節之風寒濕痹等,是原始社會人們的常見病。對於如此環境的如此生活給人們造成的病害,先民既有一定的認識,也有抵禦和預防的思想和措施。

10、痛風和我們平時所說的風濕,是風熱濕痹和風寒濕痹嘛?怎樣鑒別?怎樣治療好呢?平時該多注意什麼?

痛風又叫高嘌呤血症,去醫院驗血即可。而風濕是免疫系統病症,需要查抗O和類風濕因子。這兩個病都要重視和及時治療。

與風寒濕痹是風濕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