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類風濕因子32.91算高嗎
?
2、我媽媽RF陽性1;32是什麼意思 ?嚴重嗎?哭求
類風濕因子(RF)是由於細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體內產生的以變性IgG(一種抗體)為抗原的一種自身抗體。因為這種炕體首先發現於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並在類風濕關節炎病人血清中滴度較高,且持續時間較長,所以被命名為類風濕因子。其實,凡是存在變性IgG,並能產生抗變性IgG自身抗體的人,在其血清或病變中均能測出類風濕因子,說明類風濕因子並不是類風濕關節炎的特異性自身抗體。
目前已知又四種類風濕因子,即IgM型、IgA型、IgG型、IgE型。其中的IgM和IgA類風濕因子易於檢測,而IgG類風濕因子難於測出,約有50%的IgG類風濕因子被漏檢,是「隱匿性類風濕因子」的原因之一。IgA類風濕因子及IgM類風濕因子對類風濕關節炎診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類風濕因子與類風濕關節炎的關節破壞程度和關節外表現有關。
其實,人體內普遍存在著類風濕因子,並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
(1)能調節機體免疫反應;
(2)激活補體,加快清除微生物感染;
(3)清除免疫復合物,使機體免受循環復合物的損傷。只有當類風濕因子的量超過一定的滴度時才稱類風濕因子陽性。經過大量研究,普遍認為類風濕因子在類風濕關節炎中參與致病過程:
1)IgM型類風濕因子,可在類風濕關節炎有臨床表現前幾年就存在於病人血清中;而且血清中含有高滴度類風濕因子的非類風濕關節炎的「正常人」,具有發生類風濕關節炎的高度危險性;
2)血清中含有高滴度的IgM型類風濕因子的病人,較血清類風濕因子陰性的病人關節病變更嚴重;
3)IgG和IgM型類風濕因子的存在與關節外的損害,如類風濕血管炎和類風濕結節相關。
目前,一般醫院主要採用乳膠凝集法和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類風濕因子。前者可以半定量,後者可以定量;某些醫院用自動化分析儀,採用速率免疫比濁法。乳膠凝集法必須按規定在3分鍾內觀察凝集狀況,超過時間出現的凝集多為非特異性, 無臨床意義,其正常值為≤1:10。速率免疫比濁法其正常值為≤30國際單位/毫升,由於儀器對濁度識別無特異性,為防止血清標本對其影響,需空腹抽血。有些人認為:類風濕因子陽性就是患了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因子陰性就可以排除類風濕關節炎了,其實不然。類風濕因子不但存在於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血液中,還存在於關節的滑液中滑液中類風濕因子的陽性率比血清中的低但有時滑液中為陽性的病人在血清檢查時,則為陰性。類風濕因子在類風濕關節炎病人血液中的陽性率一般為80%左右,當伴有類風濕結節、脾腫大等時,陽性率高達85%左右,嚴重病例的陽性率可超過90%。筆者曾對一組100例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作了類風濕因子測定,陽性率高達92%。未測出類風濕因子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同稱為血清陰性類風濕關節炎。經研究發現:當吸附自身IgG(免疫球蛋白G)後,可在部分類風濕因子陰性的類風濕關節炎血清中測到IgM類風濕因子,即隱匿性類風濕因子,這種隱匿性類風濕因子,尤其多見於幼年類風濕關節炎病人,隱匿性類風濕因子的滴度一般較低。另外,測定IgM類風濕因子的方法可能會漏檢IgA或IgG類風濕因子,這是血清學檢查陰性的另一主要原因。
類風濕因子的測定,雖然對診斷類風濕關節炎具有一定的價值,但並沒有特異性。類風濕因子陽性也可見於其它風濕性疾病、蛋白代謝遺傳異常,以及有慢性抗原刺激的其它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乾燥綜合征、多肌炎、皮肌炎、結節性多動脈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結核,以及慢性支氣管炎,特別時並發阻塞性非纖維化的病人。我國曾對一組100例20~50歲的正常人進行了測定,陽性率為2%。正常老年人類風濕因子陽性率達到5%,且隨年齡的增長陽性率增多,超過75歲的老年人陽性率可達25%。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子女,有部分人也可查到類風濕因子陽性,但他們並沒有類風濕關節炎的表現。不同原因引起的高球蛋白血症、麻風、梅毒、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病毒感染、錐蟲病、心肌梗塞、陣發性夜間血紅蛋白尿、異體腎移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多次輸血、多次預防注射、冷球蛋白血症、白血病等,偶爾也可查到類風濕因子陽性。 類風濕因子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隨下列因素增多而增強:
(1)滴度較高;
(2)兩次及多次檢測陽性;
(3)多種檢測結果均為陽性;
(4)與人及動物IgG分子均反應;
(5)除IgM型類風濕因子外,還有IgG、IgA或IgE型類風濕因子。
綜上所述,類風濕因子陽性的病人,不一定時類風濕關節炎。鑒於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類風濕因子並非百分之百都是陽性,因此,類風濕因子陰性也不能說就不是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應結合症狀、體征、化驗以及病理切片等各方面情況作具體分析。類風濕活動度愈高,病程愈久,滑液和血清尤其HLA-DR4+的人滑膜組織中的RF含量愈高,並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多。關節腫脹明顯的類風濕病人,RF多半陽性。
用現代的方法檢查RF,約有20%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RF為陰性,而RF陰性的病人極少發生血管炎、關節外病變、神經病變、皮下結節和乾燥綜合征。
RF的出現最快需在類風濕發病後3周,一般方法在6個月內很難測出,用靈敏的方法可於發病3~8周內測出,血清RF陰性,滑膜切除後轉為陽性,因原IgG-RF抑制IgM-RF之故。
RF的陽性率:一般健康成人約1%~3%;年齡較大的人5%;嬰幼兒0.3%、兒童10%~20%;老年人每增長10歲,RF陽性率增高1倍;類風濕家族中的成員為22%;類風濕病人配偶中30%~40%。
RF的臨床陽性率與類風濕活動度、病程、治療、HLA-DR4+和年齡密切相關,依檢查方法的不同各異。
3、我類風濕因子是32,血沉是6請問正常嗎
?
4、類風濕因子52 血沉32 血小板45萬 是不是風濕病
類風濕因子陽性,血沉增快,但是都不能作為類風濕診斷標準的,診斷類風濕病有專門的標準的,這個是美國類風濕學會制定的
(1)晨僵。
(2)至少一個關節活動時疼痛或有壓痛。
(3)至少一個關節腫脹(軟組織肥厚或積液而非骨質增生,為醫生所看到)。
(4)至少另一個關節腫脹(為醫生所看到,兩個關節受累所間隔的時間應不超過3個月)。
(5)對稱性關節腫脹(為醫生所看到),同時侵犯機體兩側的同一個關節(如果侵犯近側指間關節、掌指關節或趾關節時不需要完全對稱),遠側指間關節的累及不能滿足此項標准。
(6)骨隆起部或關節附近伸側的皮下結節(為醫生所看到)。
(7)標準的X線片所見(除骨質增生外,必須有受累關節附近的骨質疏鬆存在)。
(8)類風濕因子陽性。
(9)滑膜液中粘蛋白凝固不佳。
(10)具有下述滑膜病理學改變中的三個或更多:明顯的絨毛增生;表層滑膜細胞增生及呈柵欄狀;明顯的慢性炎細胞(主要為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及形成淋巴結的趨勢;表層或間質內緻密的纖維素沉積;灶性壞死。
(11)皮下結節中的組織學改變應顯示中心區細胞壞死灶,圍繞著柵欄狀增生的巨噬細胞及最外層的慢性炎症細胞浸潤。
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其診斷標准需上述項目中的7項。在(1)—(5)項中,關節症狀至少必須持續6周。肯定類風濕性關節炎:其診斷需上述項目中的5項。在(1)—(5)項中,關節症狀至少必須持續6周。
可能類風濕性關節炎:其診斷需上述項目中的3項,(1)—(5)項中至少有1項。其關節症狀至少必須持續6周。
可疑類風濕性關節炎:其診斷需下列各項中的2項,而且關節症狀的持續時間應不少於3周:
①晨僵。
②壓痛及活動時痛(為醫生所看到),間歇或持續至少3周。
③關節腫脹的歷史或所見。
④皮下結節(為醫生所看到)。
⑤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陽性。
⑥虹膜炎(除非在兒童類風濕性關節炎,否則價值可疑)。
5、類風濕因子rf32.30.0——15.9。超敏c反應蛋白(hs-crp)9.23.0-3. Mr檢
建議再化驗個HLA-B27,排除強直性脊柱炎的可能。當然也可能是單純的骶髂關節炎,沒有說明具體症狀不好判斷。
大多數的骶髂關節炎並不是單獨的一個疾病,而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原發性骶髂關節炎的關節軟骨細胞活性低下,髖部肌肉等軟組織支持力量減弱,軟骨呈退行性變。往往受年齡、體質、遺傳等因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