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風濕痛中醫

風濕痛中醫

發布時間:2020-10-27 22:16:13

1、關節風濕痛中醫怎麼治療?

早期症狀表現
1.發熱
風濕病的常見早期症狀表現為低熱、中等度發熱、高熱,往往可表現為不規則的發熱,一般無寒顫,抗生素無效,同時有血沉塊的表現。
2.疼痛
疼痛是風濕病的主要症狀表現,也是導致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風濕病的疼痛中,起源於關節及其附屬結構的疼痛最為常見。
四神煎
四神煎在臨床上是治療類風濕非常有效的一個葯物。
第一味:生黃芪

在臨床上治療風濕病主要有兩大作用,一方面補氣祛邪,另一方面還有利水消腫的情況。
能夠明顯緩解因風濕導致的關節腫脹的問題。
第二味:金銀花

清熱解毒,風濕類風濕的發病與熱邪密切相關,容易發展成毒邪,使用金銀花能夠很好地清熱解毒。
第三味:石斛

能夠健脾益氣,養陰、清退虛熱。
第四味葯:遠志

遠志具有一定的安神作用,還具有化痰的作用。
第五味:川牛膝

川牛膝的活血力量非常好,血脈暢通,緩解疼痛效果明顯。
川牛膝也能夠補肝腎。
這五味葯組成的方子集補氣、利水、清熱、解毒、養陰、健脾、安神、祛痰、活血和補益更傷神於一爐,五味葯各司其職,攻補有道,臨床上作為類風濕的一個專方應用較廣。
類風濕在臨床上有不同得類型,用葯也是不一樣的
針對上肢腫:像腕關節、肩關節、肘關節這些以上肢腫痛為主中醫上常用一些祛風的葯,像:羌活、秦艽、防風、姜黃作為專葯的治療。
針對下肢腫:例如膝蓋、踝關節、跖趾關節、趾間關節足部的疼痛等,臨床上以清熱利濕的專葯為主,如獨活、蒼術、黃柏、川牛膝等等。
針對內臟的受累:可以用些黃芩、浙貝、全瓜蔞、桔梗。
針對心血管受累:可以用丹參、當歸、桃仁等。
針對血液系統疾病:可以加一些,血餘炭、仙鶴草、阿膠等。
針對一些神經周圍病變突出疾病:可以選擇一些走竄性比較強的蟲類葯,像全蟲、蜈蚣等等。

2、中醫怎樣辨證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1)風寒濕邪侵及經絡

主證:關節疼痛、腫脹、晨僵,得溫或活動後症狀減輕。風偏勝者關節多竄痛;寒偏勝者疼痛較劇,遇寒冷加重;濕偏勝者腫脹明顯,酸楚重著。舌體正常或胖大,舌質淡紅或淡白,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弦滑或弦緊。

治則: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葯:蠲痹湯加減。

羌活6g,姜黃9g,當歸9g,黃芪15g,赤芍9g,防風6g,秦艽12g,茯苓9g,桑寄生15g,細辛3g,牛膝15g,甘草6g。

(2)濕熱阻經,毒邪熾盛

主證:關節腫脹微熱或紅腫灼熱,疼痛較甚,觸之加劇,活動不利,筋脈拘急,得熱痛劇,得冷痛減,身熱,體重乏力,納呆欲嘔,舌紅、苔白乾或黃膩或黃燥,脈滑數或沉數。

治則:清熱利濕,解毒涼血。

方葯:四妙散和犀角湯加減。

犀角15 ~ 30g(可用水牛角代替),梔子9g,黃芪9g,黃柏9g,蒼術9g,薏苡仁15g,大黃6g,海桐皮15g,威靈仙15g,忍冬藤15 ~ 30g。

(3)痰瘀凝滯,筋脈痹阻

主證:關節疼痛反復發作,僵硬變形,不得屈伸,關節周圍皮色黯滯,疼痛較劇,停著不移,或肢體重著,麻木不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膩,脈細澀或沉弦。

治則:化痰祛瘀,舒筋通絡。

方葯:二陳湯合活絡效應丹加減。

半夏9g,陳皮9g,茯苓12g,膽南量9g,當歸9g,丹參15g,制乳香6g,制沒葯6g,五靈脂6g,全蠍6g,白僵蠶9g,大蜈蚣3 條。

(4)肝腎虧虛,邪氣留戀

主證:痹證日久,關節腫脹畸形,不可屈伸,重著疼痛,肢體活動不便,筋脈拘急,形體消瘦,潮熱盜汗,持續低熱,或畏冷喜暖,遇勞遇冷加重。舌質淡或淡紅,苔薄或薄白而干,脈沉細數或沉細無力。

治則:補益肝腎,祛風除濕。

方葯:虎潛丸加減。

虎骨15g(可用狗骨代替),牛膝15g,熟地9g,當歸9g,白芍9g,鎖陽9g,雞血藤30g,伸筋草30g,姜黃12g,威靈仙12g,秦艽9g,桃仁6g,紅花6g,杜仲15g。

3、什麼中葯方子在風濕疼痛方面效果最好

風濕、類風濕治療

痹症是中醫內科學中常見的病症之一,是以關節疼痛為主的一組全身性病變癥候群。其臨床表現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主要是風寒濕侵及人體,留注關節,阻遏經脈,致使氣血瘀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

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急,侵及大關節,反復發作。多與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有關,發病年齡多為青少年,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鏈球菌激酶和抗透明質酸酶均陽性。以多發性、遊走性、大關節紅腫熱痛為特徵,活動期過後,受累關節不遺留病理性損害,如治療失宜,可累及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病慢,首侵小關節或脊柱,可造成關節變形,骨質損害,類風濕因子陽性。病情纏綿,病程遷延,反復發作。可伴有消瘦、貧血等全身慢性消耗性症狀。後期因關節變形僵硬,身體消耗,而生活不能自理。
張仲景金貴要略教學視頻指出:

中醫的歷節病,起因都是肝腎兩虛,病在筋骨之間游盪,類似於西醫的痛風、風濕病。臨床上,按照症狀分為三種:

(1)風痹,症狀是又麻又痛:風濕相摶,骨節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

(2)血痹,症狀是麻而不痛: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症,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3)歷節,症狀是但痛不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葯知母湯主之。針對膝蓋痛。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毒性大,嚴格按照要求製作使用,心臟病患者不能使用。
 咨詢中醫師。

4、中醫確診風濕的保證是什麼

中醫上根據痹症的不同特點分為行痹、痛痹、著痹、熱痹和虛痹。
1.行痹(風邪偏勝):肢體關節肌肉疼痛,遊走無定,屈伸不利,或有惡寒發熱等症狀。舌苔薄白,脈浮。
2. 痛痹(寒邪偏勝):肢體關節疼痛較為劇烈,遇寒則加重,得熱而痛減,晝輕夜重,關節無法屈伸,痛處不紅,觸之不熱。苔白滑,脈玄緊。
3. 著痹(濕邪偏勝):肢體關節重於酸痛,痛處固定,下肢特甚,或有腫脹,肌膚麻木,如天氣陰雨症狀加重。舌苔白膩,脈濡緩。
4. 熱痹(熱邪偏勝):起病急,關節疼痛,局部紅腫灼熱,痛不可觸,屈伸不利,得冷則舒。多發熱惡風,汗多,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脈滑數。
5. 虛痹(氣血兩虛):病程日久,反復不愈,關節疼痛,時輕時重。面黃無華,心悸自汗,頭暈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濡。

5、中醫怎樣辨證論治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中醫的痹證。痹證是因感受風、寒、濕、熱所致,故祛風、散寒、除濕、清熱以及舒經通絡為治療痹證的基本原則。

現將行、痛、著、熱痹的主證、治則及方葯分述如下。

(1)行痹

主證:肢體關節酸痛,遊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或有惡寒發熱,苔薄白,脈浮。

治則: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葯:防風湯加減。

防風、麻黃、當歸、秦艽、肉桂、葛根、茯苓、生薑、大棗、甘草。

(2)痛痹

主證: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寒痛增,關節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

治則: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方葯:烏頭湯加減。

烏頭、麻黃、芍葯、甘草、黃芪、細辛、桂枝。

(3)著痹

主證:肢體關節重著,酸痛,或有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活動不便,肌膚麻木不仁,苔白膩,脈濡緩。

治則: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方葯:薏苡仁湯加減。

薏苡仁、蒼術、羌活、獨活、防風、川烏、麻黃、桂枝、當歸、川芎、生薑、甘草。

(4)熱痹

主證: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痛不可觸,或兼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等全身症狀,苔黃燥,脈滑數。

治則:清熱通絡,祛風除濕。

方葯:白虎桂枝湯加味。

生石膏、知母、桂枝、甘草、忍冬藤、連翹、黃柏、海桐皮、姜黃、威靈仙、防己、桑枝。

6、風濕性多肌痛的中醫治療方法有哪些

風濕性多肌痛通常隻影響50歲以上的老人,並且女性患者比例是男性的兩倍。這種炎性疾病與免疫系統疾病聯系在一起,並有遺傳傾向。由於與炎症反應存在緊密聯系,治療方法都是基於消除炎症和疼痛。1 . 風寒濕證。主症:症狀較輕,周身肌肉或關節疼痛,痛處冷或如濕狀,或疼痛無定處,晨僵,常因天氣變化而加劇,舌淡,苔薄白,脈沉弦。治法:溫經散寒,祛風逐濕。治療秘方:風濕性多肌痛1號。2 . 邪郁日久,化熱傷陰證。主症:周身上下疼痛沉重,胸悶不適,甚則發熱, 口乾口苦,局部關節或有紅腫,小便黃,舌淡紅,苔黃膩,脈滑或細數。治法:清熱通絡,散寒除濕。治療秘方:風濕性多肌痛2號。3 . 肝腎陰虛,正虛邪戀證。主症:痛勢綿綿,腰酸膝軟,神疲乏力,晨僵,頭昏眼花,小便清長,耳聾,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治法:滋補肝腎,通絡止痛。治療秘方:風濕性多肌痛3號。

與風濕痛中醫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