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風濕類項目

風濕類項目

發布時間:2020-10-26 07:07:28

1、風濕病的檢查項目有哪些?

(1)常規檢查:風濕病是侵及全身多系統多臟器的疾病,所以要對患者作全面的檢查,血,尿,便,血沉,CRP,全面生化檢查(肝功能,腎功能,肌酶譜等)。
(2)血清學檢查:①一般性:RF,C3,C4,CH50,CIC,IgG,IgA,IgM,IgE。②特殊性:a.抗核抗體譜對風濕性疾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般先做ANA,如滴度>1:40,則應進一步檢查其他項目。b.HLA:雖然HLA與風濕病有密切的相關性,但目前對其了解還不多,常用的,比較有特異性的如HLAB-27對AS陽性率可高達81.8%,對賴特綜合征也可達到40%,在銀屑病僅為10%;DR4/DR1對RA陽性率為49-79%,JRA為7%,但JRA的Dw4為26%,Dw14為47%,DR3在SLE僅為2.7%,在pSS為5.6%。Behcet病僅有3.3%HLAB5為陽性。c.其他:如抗角蛋白抗體(AKA),抗組蛋白抗體(Anti-histoneantibody),抗磷脂抗體,抗核周因子(ANCA)等對一些病有診斷參考價值。
(3)關節液檢查:新鮮的關節液是很重要的,應作常規,培養,血清學及免疫學檢查。
影像學檢查
(1)X-線平片:一般常用正,側位,大小關節皆可,四肢,肩,脊柱,骶髂各關節;根據不同疾病及部位,還可有不同的要求,對骨骼受損或增生病變一般顯示清楚,但由於影像重疊,早期細小病變不易看清;對滑膜,關節囊,軟骨,半月板韌帶則不顯示。
(2)計算機體層顯像(CT):可以在一個橫斷面上准確的顯示不同組織密度的微小差異,是觀察骨關節及軟組織細小病變的較理想的檢查方法。多用於AS的骶髂關節,脊柱;膝關節的軟骨及半月板病變,SLE的腦部改變;早期肺間質性改變等。
(3)磁共振成像(MRI):對骨關節及軟組織病變,具有比X線,CT更高的解析度,對軟組織顯像優於CT。多用於觀察骨,軟骨,半月板,筋膜的診斷;對腦組織,脊髓病也很有幫助。
(4)造影:①關節造影:一般用過濾空氣或有機碘溶液,也可同時使用兩種,稱為雙對比造影。可以顯示關節軟骨,半月板,滑膜和韌帶等結構。對關節內病變的診斷很有幫助,多用於四肢大關節,但現已較少應用。②血管造影:分為動脈造影和靜脈造影,對大動脈炎或血管炎的診斷很有幫助。
(5)關節鏡檢查:可以直接觀察關節內各種組織的病變,特別是對滑膜炎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有很大意義。必要時可以取滑膜活檢和手術治療。
(6)活體組織檢查:對診斷困難的病例,此種檢查,可以協助確診。如皮膚,唇粘膜,腎,肝,關節滑膜,血管,肌肉,骨,軟骨等。有時還要作免疫組化染色。
(7)同位素骨掃描:對鑒別骨瘤(原發或繼發性),骨髓瘤有很大幫助。
(8)超聲波檢查:對關節囊,軟骨,滑膜厚度,積液情況可以判斷。

2、類風濕的分型和檢查項目有哪些?

類風濕在臨床上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疾病,它對人體健康危害非常大。那麼類風濕的分型和檢查項目有哪些呢?下面,就請風濕專家來為我們詳細的介紹。 專家介紹類風濕的分型和檢查項目: (1)按臨床表現可分為四型: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兒童類風濕性關節炎;重疊類濕性關節炎。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稱典型類風濕或多關節炎型。不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稱不典型類風濕。 (2)其臨床表現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類風濕重疊風濕病:全身症狀重,可伴有明顯心臟損害的表現與心力衰竭;②類風濕重疊系統性紅斑狼瘡;③類風濕重疊瑞特綜合征。 (3)為明確本病的診斷、病期和發展情況,在病初應攝包括雙腕關節和手及(或)雙足X線片,以及其他受累關節的X線片。RA的X線片早期表現為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關節附近輕度骨質疏鬆,繼之出現關節間隙狹窄,關節破壞,關節脫位或融合。 以上已經做出了介紹,相信您已經明白。

3、類風濕的檢查項目有哪些?

1.常規檢查:
(1)血常規:約30%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合並貧血,多為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病情活動期血小板升高。少數情況下有白細胞降低,如Felty綜合征。
(2)急性時相反應物:大多數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活動期血沉增快及C-反應蛋白升高,病情緩解時可恢復正常。
2.自身抗體:
(1)類風濕因子(RF):75%~85%的患者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並與病情和關節外表現相關。
(2)抗瓜氨酸化蛋白抗體(ACPA):抗瓜氨酸化蛋白抗體是一類針對含有瓜氨酸化表位的自身抗體的總稱,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並與類風濕關節炎的病情和預後密切相關。

4、類風濕適合運動嗎?

風濕病

(一)情志護理

由於風濕病的病程長,病情反復大,患者的思想活動、情志變化更為復雜,如疾病急性發作,或病情加重,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時,就感到悲觀失望,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有的對疾病缺乏正確的認識,又產生了急於示愈、心情急燥、要求醫療效果過高的情緒等等精神狀態,都嚴重影響了治病的療效,此時雖有"靈丹妙葯"也難奏效,所以對風濕病人的護理道德要做好情志護理。

具體做法如下:1)指導和幫助患者正確對待疾病,減輕病人心理上的壓力;2)爭取親屬積極配合,使能達到預期療效。

(二)生活護理

1、一般護理:風濕病患者最怕風冷、潮濕、因此居住的房屋最好向陽、通風、乾燥,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床鋪要平整,被褥輕暖乾燥,經常洗曬,尤其是對強直性脊柱炎病人最好睡木板床,床鋪不能安放在風口處,防睡中受涼。洗臉洗手宜用溫水,晚上洗腳,熱水以能浸至踝關節以上為好,時間在一刻鍾左右,可促進下肢血液流暢。

對四肢功能基本消失長期卧床者,應注意幫助經常更換體位,防止發生褥瘡。對手指關節畸形,或肘關節屈伸不利,或兩膝關節及踝關節變形、行走不便者,要及時照顧、處處幫助。

2、飲食護理:1)飲食要根據具體病情而有所選擇。風濕病患者的飲食,一般應進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生冷、油膩之物。2)飲食不可片面,正確對待葯補、食補問題。瓜果、蔬菜、魚肉、雞、鴨均有營養,不可偏食。3)注意飲食宜忌。

(三)姿態護理(亦稱體位護理)

風濕病人的姿勢動態異常,往往會影響病人今後的活動功能和今後的生活與工作。姿態護理的目的是時時注意糾正病人不良的姿態、體位有利於今後恢復健康,正常進行工作。

風濕病患者由於肢體麻木、酸痛、屈伸不利、僵硬等情況,常常採取種種不正確的姿態和體位,以圖減輕疼痛。因此在護理時患者的坐、立、站、行走、睡眠等姿態均須注意,及時糾正,防止遺害終生。

護理時還要注意生理姿態的保持。如為預防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髖、膝關節發生畸形、僵直,一般要示病人站立時應盡量挺胸、收腹和兩手叉腰,避免懶散鬆弛的駝背姿態,床鋪不可太軟,以木板床為佳,睡眠時忌用高枕,卧姿採取以俯卧姿勢為佳等。

(四)功能鍛煉護理

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必須進行功能鍛煉,目的是通過活動關節,避免出現僵直攣縮,防止肌肉萎縮,恢復關節功能,即所謂"以動防殘"。通過鍛煉還能促進機體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營養狀態,振奮精神,增強體質,促進早日康復。因此如何指導風濕病患者適當休息和進行必要的鍛煉也是風濕病護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環。

1、有病時的功能鍛煉與無病時的體育鍛煉要求不能一律。

對於風濕病人,鍛煉是為了維持和恢復關節的功能,但鍛煉的要求與方法應根據體質、年齡、性別不同而各異,如風濕病人在急性發作期全身症狀明顯或關節嚴重腫脹,此時應卧床休息,嚴重者可休息1-2個星期,中度的休息5-7天,注意手足關節的功能位置,一俟病情緩解,即可做一些床上的功能鍛煉,如關節屈伸運動、按摩腫痛關節等。病情穩定後,可開始下床活動,慢步行下床活動,緩步行走.

關節腫痛消除後,必須將功能鍛煉放在恢復關節功能方面,按照病變關節的生理功能進行鍛煉,開始時先從被動活動逐步轉為主動活動,或兩者結合進行,以主動活動為入促進關節功能恢復。亦可藉助於各種簡單的工具與器械,如手捏核桃、彈力健身圈鍛煉手指功能;兩手握轉環練習旋轉功能鍛煉手腕功能;腳步踏自行車鍛煉關節;滾圓木、踏空縫紉機以鍛煉踝關節;滑輪拉繩活動鍛煉肩關節等。

2、功能鍛煉的場所、形式與時間。

風濕病人功能鍛煉的場所、形式與時間也應因人因病制宜。

(五)輔助治療護理

風濕病是一種比較難治的頑固性疾病,有時單純服葯治療,效果尚不夠滿意,目前有很多研究風濕病的專家主張要用綜合療法,即用各種輔助性的治療方法與葯物療法結合治療,可以提高治療效果。目前常用的輔助療法主要有:傳導熱療法,礦泉療法,運動療法,敷貼療法,熱熨療法,外搽療法,薰蒸療法,葯液穴位注射,針灸、推拿、按摩療法及激光、微波電療法等。

(六)並發症的護理

風濕病患者在漫長的疾病過程中,常易合並其它病症,尤其是在氣候突變或梅雨季節及台風、暴雨、嚴冬、酷暑時,更易感受風寒、濕邪及中暑等,對此應予以重視。對於合並肺炎、心衰、高燒不退等嚴重並發症時應早上醫院對證治療

5、查類風濕性關節炎需要化驗哪些項目?

病情分析:
你好,根據你情況,風濕檢查一般抽血檢查風濕四項就可以。
指導意見:
建議你平時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及冰冷食物,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動態觀察。

6、查類風濕需要體檢哪些項目

一般檢查血、尿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生化(肝、腎功能,A/G)、免疫球蛋白、蛋白電泳、補體等。自身抗體類風濕因子(RF-IgM)、抗環狀瓜氨酸(CCP)抗體、類風濕因子IgG及IgA、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體,以及抗核抗體、抗ENA抗體等。

7、類風濕的檢查項目都包括哪些方面?

一、實驗室檢查由於臨床科研、教學工作的開展,中醫診斷風濕類疾病,已經不能像以前那樣,可以不過問實驗室檢查指標,而是必須作為風濕病診斷和治療的重要參考,因此,在有條件的醫院,必須的實驗室檢查是必要的。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1、C反應蛋白c反應蛋白是一種口球蛋白,在正常血清中使用一般方法不易測出,標準的測定方法是毛細血管測定試驗,反應結果為「02++++」。如急性風濕熱、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活動期均可呈陽性反應。2、紅細胞沉降率【ESR】紅細胞沉降率又叫血沉。血沉增快是因為血漿內大而不對稱的分子如纖維蛋白原、口球蛋白等的增加,加速了紅細胞的沉降。它是測試風濕病和關節炎變活動程度的比較可靠的方法。如關節紅腫熱痛明顯。血沉增快,如關節紅腫熱痛消失,則血沉有不同程度的下降。3、抗核抗體抗核抗體是指能與細胞核或核的組成成分發生反應的一類抗體。在機體免疫功能失常的時候,體內衰老變性的細胞核由於不能被清除而成為自體抗原,這些核抗原所產生的抗體就是抗核抗體。4、狼瘡細胞測定血清中的抗核抗體與白細胞接觸,白細胞破碎溶解形成蘇木素小體,小體被中性粒細胞吞噬,即稱為狼瘡細胞(LE)。LE細胞的發現表示有抗核抗體存在。LE細胞見於20%的狼瘡病人,但仍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作為特異性診斷依據。類風濕關節炎、硬皮病等都可能在10%左右的病人找到狼瘡細胞。5、類風濕因子(1lF)測定類風濕因子是機體針對自身的變性IgG而生成的自身免疫性抗體,這些抗體還包括IgA、IgM、IgG等免疫球蛋白。目前臨床使用的測定方法都是測定IgG類風濕因子,而一部分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血清中存在的IgG、IgA類風濕因子,不能用目前的方法測出,因此約有30%的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其類風濕因子始終保持陰性。類風濕關節炎約70%左右的患者類風濕因子可呈陽性反應,並且類風濕因子的效價與病程的進展和治癒有一定的相關性,因此,很多醫生都把類風濕因子作為臨床觀察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但類風濕因子不是類風濕關節炎的特異性血清學診斷方法,所以在類風濕因子呈陽性的病例,並不一定是類風濕關節炎。6、鏈球菌抗體(抗「o」對鏈球菌溶血素「O」抗體的測定,是診斷急性風濕熱的重要實驗根據,抗鏈球菌「O」滴度在l:200以上者為陽性。風濕熱的陽性率可達70%~80%且滴度較高。抗「O」測定對類風濕關節炎無多大參考價值。7、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測定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體活性、結核相類似的一組血清球蛋白。可分為IgG、IgA、IgM、IgD、IgE五類。

8、風濕病的檢查大概需要多少錢

你好,如果是確實可疑風濕病,要做全面的檢查的話,一般的費用要3-6百元左右,但是也要看檢查的項目,檢查費用醫院有標准收費的,做普通檢查費用不會太高,免疫方面的檢查項目比較貴。

與風濕類項目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