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類風濕性關節表現

類風濕性關節表現

發布時間:2020-03-27 14:42:32

1、怎麼判斷得了類風濕關節炎

1.骨關節炎
多見於中、老年人,起病過程大多緩慢。手、膝、髖及脊柱關節易受累,而掌指、腕及其他關節較少受累。病情通常隨活動而加重或因休息而減輕。晨僵時間多小於半小時。雙手受累時查體可見Heberden和Bouchard結節,膝關節可觸及摩擦感。不伴有皮下結節及血管炎等關節外表現。類風濕因子多為陰性,少數老年患者可有低滴度陽性。
2.銀屑病關節炎
銀屑病關節炎的多關節炎型和類風濕關節炎很相似。但本病患者有特徵性銀屑疹或指甲病變,或伴有銀屑病家族史。常累及遠端指間關節,早期多為非對稱性分布,血清類風濕因子等抗體為陰性。
3.強直性脊柱炎
本病以青年男性多發,以中軸關節如骶髂及脊柱關節受累為主,雖有外周關節病變,但多表現為下肢大關節,為非對稱性的腫脹和疼痛,並常伴有棘突、大轉子、跟腱、脊肋關節等肌腱韌帶附著點疼痛。關節外表現多為虹膜睫狀體炎、心臟傳導阻滯障礙及主動脈瓣閉鎖不全等。X線片可見骶髂關節侵襲、破壞或融合,患者類風濕因子陰性,並且多為HLA-B27抗原陽性。本病有更為明顯的家族發病傾向。
4.系統性紅斑狼瘡
本病患者在病程早期可出現雙手或腕關節的關節炎表現,但患者常伴有發熱、疲乏、口腔潰瘍、皮疹、血細胞減少、蛋白尿或抗核抗體陽性等狼瘡特異性、多系統表現,而關節炎較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程度輕,不出現關節畸形。實驗室檢查可發現多種自身抗體。
5.反應性關節炎
本病起病急,發病前常有腸道或泌尿道感染史。以大關節(尤其下肢關節)非對稱性受累為主,一般無對稱性手指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等小關節受累。可伴有眼炎、尿道炎、龜頭炎及發熱等,HLA-B27可呈陽性而類風濕因子陰性,患者可出現非對稱性骶髂關節炎的X線改變。

2、不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類型和表現有哪些?

(1)發熱型類風濕

①長期高熱為主要表現的類風濕。本症的臨床特點是長期發熱,皮疹,關節炎,肝脾和淋巴結腫大,血沉增快,白細胞增多和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或不消失,血中無細菌生長,抗生素治療無效而激素治療有效。

發熱前可有感冒、咽炎、扁桃體炎、肺炎、外傷、寒冷等誘發因素。

發熱多半在38℃~ 40℃以上,常為不規則持續性間歇熱。一般於每日午後開始發熱,至傍晚或半夜熱退。有的患者從午夜或早晨開始發熱,黎明或早飯後降至正常。發熱可持續數周、數月、甚至十多年,有的從兒童期開始發熱,至成人時仍發熱。當發熱患者發展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腫痛出現之後,體溫轉為持續性低熱,發熱間期延長或迅速降至正常,即所謂「關節一腫,發熱到頭」。

②長期低熱為主要表現的類風濕。這種患者的症狀極不典型,往往被誤診為結核或風濕熱,但經過密切觀察,還是能夠確診的。

患者體溫長期在37.2℃~ 38℃之間,很少超過38℃。低熱可持續數月至數年。低熱期間全身症狀雖不重但較多,且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前驅期表現,如明顯乏力、易累、倦怠、多汗(尤其是額部、口鼻周圍、鼻尖和手足掌部),全身肌肉和多關節遊走性疼痛或不定位的肢體酸痛不適,肢體發涼、麻木及蟻走感等等。這些表現當天氣變化、陰雨天、寒冷尤其感冒時加重。於低熱和以上全身症狀出現數周或數月之後,出現關節(雙手多見)或全身僵硬現象,以晨起或睡醒後顯著,活動後消失。通常經數月至1 ~ 2 年低熱與上述前驅期表現之後,出現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之後,低熱消失或因關節腫痛突出而退居次位。

(2)單關節炎

單關節型類風濕常從髖、膝、踝單關節開始發病,以後病變始終在某一個關節上,反復腫痛,緩解與加重緩慢交替進行,且常伴有其他關節疼痛(但不腫),病程可持續一年至數年,最終伴發骨關節病,可留有輕度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如能早期正確診斷和治療,多半能夠治癒,預後良好。只有少數發展為多關節炎,而病程經過轉為慢性。此型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

(3)少關節炎

此型類風濕的關節炎症多半固定在2 ~ 3 個關節上,常見的發病關節為腕、踝、膝、跖、髖。關節症狀較輕,發展較緩慢,有較長時間的緩解期,有半數伴有虹膜睫狀體炎。經積極治療後可完全控制或治癒,可留有關節粗大、微痛或僵硬、強直。部分患者經數周數月後復發,轉為亞急性和慢性。但一年內發病關節不超過四個且未伴有虹膜睫狀體炎者,預後良好。此型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

(4)「乾性」關節炎

所謂「乾性」關節炎,即臨床上以關節僵硬、攣縮為主要表現的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腫脹不明顯或無腫脹,劇烈疼痛或反而無痛,但關節破壞及增生發展得很快,數月至1 ~ 2 年內即可使關節毀損變形,發展成殘廢。此型的類風濕病變可能是首先在骨組織內發生肉芽腫而後波及關節,才致關節的病變,而關節腔內的滲出液很少。

(5)內臟型類風濕

內臟型類風濕多發於兒童和青少年,炎症活動度高,多數伴發類風濕皮下結節、白細胞增多、血沉持續增快、嚴重貧血、類風濕因子陽性且滴度很高,以及肝脾和淋巴結腫大,同時伴有一個或幾個內臟受累的表現。其特點是當內臟症狀突出時,關節腫痛的表現一般是中等的,有時較輕微或退居次要地位。

①心臟病。有人統計類風濕性心臟病的臨床發病率為14.5%。

有些患者的心臟病極輕,臨床無症狀,故屍檢結果發病率更高,約38.8%。由此看來類風濕性心臟病的發病率比人們的印象要高得多。

類風濕性心臟病表現為心包炎、心肌炎和心內膜炎。值得慶幸的是病變很輕,一般無臨床症狀,只有當類風濕病變高度活動時,才出現一些心臟症狀,且不發生心力衰竭,心臟病經治療後很快消失。

②血管炎。是類風濕內臟型中最嚴重的一種,被稱為壞死性動脈炎、惡性類風濕。血管的炎症和血管的閉塞性病變是本病的重要病理性改變。臨床上分為兩型:一型是四肢末端的血管炎,表現為指、趾的壞死,甲床瘀斑;另一型為累及內臟多器官的全身性血管炎,臨床病情急,表現為不對稱性多神經炎、發熱、白細胞增多、肢體壞死、各種內臟損害等,預後不良。

③肺損害。可發生慢性間質性肺炎,表現為長期不明原因的咳嗽、咯痰、發熱、呼吸困難、胸痛、肺部、羅音、發展為肺氣腫,形成肺纖維化。在類風濕活動期,胸膜發生滲出性炎症,可出現胸水,抗生素治療無效而激素治療顯著,多在一周內消退。

3、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開始往往是關節局部比較輕微的酸痛和僵硬,病情交替地緩解與復發,逐漸加重,常伴有倦怠乏力、食慾減退、發熱、貧血、體重減輕等全身症狀。

(1)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①晨僵現象與關節僵硬。所有類風濕患者都有這種表現,是重要的診斷依據之一。其特點是於早晨或睡醒後出現關節僵硬,活動不靈活,嚴重時可有全身僵硬感,起床後經活動或溫暖後,即覺緩解或消失。晨僵現象表明類風濕病變在活動,晨僵持續時間的長短與病變嚴重程度是一致的。晨僵常伴有肢端或指(趾)發冷和麻木感。晨僵可分為三度:輕度晨僵,起床活動1 小時內晨僵緩解或消失;中度晨僵,起床後活動1 ~ 6 小時內晨僵緩解或消失;重度晨僵,起床後6 小時以上,晨僵緩解或消失,或終日晨僵。

②關節腫脹或疼痛。這也是幾乎所有類風濕患者的必備症狀。

絕大多數患者是以關節腫脹開始發病的。腫脹是由關節腔內滲出液增多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炎症改變而致,表現為關節周圍均勻性腫大,手指近端指關節的梭形腫脹是類風濕患者的典型症狀之一。關節疼痛的輕重通常與其腫脹的程度相平行,關節腫脹愈明顯,疼痛愈重,甚至劇烈疼痛。由於劇疼,當別人伸手去觸摸他的關節時,患者就用手擋起來保護或回縮。若讓其主動活動關節,有時還可勉強地伸屈。

臨床上要注意有無自發痛與活動痛。自發痛即關節不活動時或在安靜自然位置狀態下也痛,有時甚至從睡眠中疼醒,這表明病變發展較快或急,且較嚴重;活動痛即當活動關節時才覺疼痛,這表明關節炎症比較輕或趨於緩解。

類風濕關節痛的特點是活動後減輕,休息後剛開始活動時又加重,如久坐後站立起步和行走則困難,患者常「坐下起不來,起來坐不下;手指與肘屈曲過久以後,剛伸直時疼痛加重。」但這些現象經活動片刻後即減輕,逐漸活動自如,走路的步伐也可加快。關節晨僵和腫痛嚴重時,患者部分或全部喪失自理生活的能力。關節痛在早晨、夜裡和陰天下雨、寒冷、受凍尤其是感冒時加重。

檢查時可見關節腫脹,局部多半不紅,呈皮膚本色;也有發紅或微紫的,這多見於小兒的足拇或手指關節腫脹時。關節觸之發熱,觸疼或明顯壓疼。關節積液時有明顯的波動感,尤以膝關節明顯。

關節腫脹在四肢小關節最易檢查出來,而肩髖關節腫脹卻不易查出。

③受累關節。類風濕病可累及人體全身187 個滑液關節的任何一個,包括構成關節的滑膜、軟骨、骨及肌腱、韌帶、滑囊、肌膜都可受到侵犯。常見受累發病的關節是指趾、拇、踝、腕、肘、膝、髖、顳頜、胸肋、頸和肩。有人統計,約有30% 的患者首起發病的是指關節;26% 的患者首起發病的是膝關節;10% 的患者首起發病的是腕關節。類風濕起病時多為1 ~ 3 個關節,以後受累關節的數目絕大多數患者為4 ~ 10 個以上關節。據記載,類風濕極少侵犯遠端指、趾關節。

④關節炎轉移。即關節炎從一個關節發展到另一個關節,有以下三個特點。

遊走性:早期關節疼痛(無腫脹)的遊走性比較明顯,遊走間隔期比較短,多半在1 ~ 3 天,很少超過1 周。一旦關節出現腫脹後,則腫脹在這個關節上持續的時間較長,首先發病後的第一個關節腫脹多半持續3 個月至一年以上,這一點是區別其他關節炎的重要特徵。第一個關節腫脹發病後,多半經1 ~ 3 個月才能轉移到另一個或另一對關節,即關節腫脹的遊走間隔期在1 個月以上,這是區別於其他關節炎的另一重要特點。此後,關節腫痛像「接力賽」一樣,這個腫痛還未消失,另一個或幾個關節又開始發生腫痛。

對稱性:關節炎的遊走(轉移)經常是對稱性的,除早期遊走性疼痛之外,關節痛很少是非對稱的。單關節炎少見。

相互制約現象:第一個關節腫脹轉移到另一個關節之後,該(第一個)關節的腫痛較快(1 ~ 3 天)減輕,數周至數月後可全消退,而新發病的關節腫痛漸趨嚴重。

⑤關節摩擦音。類風濕的關節炎症期,運動關節時檢查者的手常可感到細小的捻發音或有握雪感,以肘、膝關節為典型,此表明關節存在炎症。有的關節炎症消退後,活動關節可以聽到或觸到嘎嗒聲響,這在指和膝關節、髖關節最明顯,可能是類風濕伴有骨質增生所致。

⑥關節功能與活動受限。在早期,關節發生腫脹時,多數患者因劇痛不敢活動,關節功能受到限制,一般來說關節活動受限的程度與炎症程度相一致。晚期關節活動受限,主要由於關節強直和各種畸形所致。關節強直和畸形的程度與是否得到及時正確的醫療指導、是否注意功能鍛煉、病情進展的快慢等因素有關。關節功能嚴重障礙時,患者部分或全部喪失生活自理的能力或卧床不起,患者翻身、起床、穿衣、結解紐扣、梳頭、刷牙、拿碗拿筷、吃飯、洗衣、彎腰、行走都發生困難。

常見的畸形有「類風濕手」「類風濕足」等。類風濕手的畸形特徵如下。

鵝頸畸形:掌指關節屈曲,近端指關節過伸和遠端指關節屈曲,從側面看手指的形狀很像鵝的頸部。

扣眼畸形:近端指關節屈曲,遠端指關節過伸,手呈扣眼狀。

鰭形手:初起僅見掌指關節與近端指關節梭形腫脹,以後逐漸向尺側偏斜,形如魚鰭,嚴重者可向腕關節發展。類風濕足的畸形特徵為跖趾關節半脫位及拇趾關節外翻,以及向腓側偏移和跖趾關節偏向跖側,可引起嚴重的疼痛及步行困難。

(2)關節周圍病變

①類風濕皮下結節。多見於類風濕高度活動,血沉持續增快和類風濕因子陽性時,是確定類風濕與判斷病變活動的標准之一。類風濕皮下結節的發病率為5% ~ 25%,其大小約為0.2cm ~ 3cm,猶如扁豆、花生米、胡桃,呈圓形或卵圓形,通常如骨樣堅硬,無痛,可活動。其數目一至數十個不等,多見於關節周圍,尤其是肘關節鷹嘴處、腕關節、指關節伸側。另外,全身的結締組織均可出現。

②關節附近肌肉萎縮及肌無力。關節附近的肌肉萎縮和肌無力出現的速度較快,有的於10 ~ 12 天即可發生,數周後多半是明顯的,並以伸肌萎縮為著。肌萎縮常伴有疼痛、灼熱感、僵硬、無力、知覺過敏或減退、肌肉緊張或壓痛。肌無力常表現為握力減退,兩下肢行走不能持久、發軟或膝有突然跪倒現象。因此,臨床上將雙手握力和步行時間作為治療效果的指標。在肌萎縮的基礎上,會發生肌硬化和攣縮。由於肌萎縮、攣縮和關節脫位,致使指、趾或四肢關節向外側偏位。

③骨受累。類風濕患者可發生股骨頭和其他部位的骨無菌(缺血)性壞死,嚴重時可導致殘廢。類風濕嚴重的骨質疏鬆,常引起骨痛、關節活動受限、自發性骨折

4、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神經系統表現是什麼?

RA 的神經系統損害可涉及中樞神經、周圍神經和自主神經損害。

(1)多發性周圍神經病變。小血管炎和壞死是神經病變的主要病理基礎。患者常感到受累神經分布區麻木、疼痛、觸覺減退、肢體無力和肌肉萎縮。

(2)嵌壓性周圍神經病變。由RA 引起的關節組織炎症、水腫、滲出、纖維樣變性等病理過程導致神經受壓或血運減少而產生的臨床症狀。最常見的有如下症狀。

①腕管綜合征。手指麻木、疼痛、觸覺減退、動作笨拙和不同程度的魚際肌(手掌)的肌肉萎縮。

頸椎病或胸出口綜合征。手腕無力、前臂、上臂麻木或無力。

③跗管綜合征。足跟內側、足趾感覺異常、麻木或燒灼感,足部疼痛、無力等。

④ Baker 囊腫壓迫。小腿外側和足背感覺消失,腳趾肌無力和足下垂等。

(3)自主神經病變。表現為血管舒縮障礙。常表現為肢體多汗,潮濕、手足心蒼白、潮紅、青斑及雷諾氏現象等。

(4)中樞神經系統病變。主要由腦血管炎、類風濕結節、非特異性炎症並發的腦和腦膜病變以及頸椎半脫位引起的脊髓病變所致。

常見的有智能低下、慢性進行性器質性腦綜合征、缺血性腦血管病、腦膜炎、脊椎和頸椎病變壓迫脊髓和脊神經根的壓迫性病變。

(5)葯物治療引起的有關神經病變。大劑量水楊酸可引起耳鳴、興奮、欣快、幻覺、抽搐等症。糖皮質激素長期大量應用可有欣快、易激惹、顱壓增高等。青黴胺大劑量治療,部分患者可有味覺喪失、肌無力等症。

5、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表現有哪些?

(1)關節症狀

〈1〉早期表現:對稱性多關節紅腫熱痛,常見四肢小關節指間近端關節梭形腫脹,掌指(跖趾)、腕、膝、肘、踝甚至顳頜關節等腫痛。晨起關節僵硬,午後逐漸減輕,為本病重要特徵。

〈2〉中、晚期表現:隨著病情進展轉為慢性、遷延性,關節滑膜滲出發展為增殖、肉芽病變,關節活動受限,繼而侵蝕骨、軟骨,引起關節面移位及脫臼,加上韌帶、關節囊及關節周圍組織破壞,致使關節變形。

(2)關節外症狀

〈1〉皮膚:部分患者出現皮下結節,多發於受壓和受摩擦的部位。結節可呈移動性或固定性,無痛或稍有壓痛,圓形或橢圓形,質地堅韌如橡皮,直徑1~3cm大小不等,一般有結節的患者,多示病情活動,預後較差。

〈2〉眼部病變:常見鞏膜或角膜周圍深層血管充血,視物模糊,表現為慢性結膜炎、鞏膜炎、虹膜炎、脈絡膜炎、角膜結膜炎等。

〈3〉可出現骨胳肌肉系統病變:肌炎、腱鞘炎、骨質疏鬆所致的病理性骨折等。

6、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類型有幾種?

1、急性發作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症狀和全身症狀表現均比較嚴重。由於滑膜和關節周圍組織受累,關節腫脹,而引起嚴重疼痛,患者常需卧床,不敢活動,持續1~2個月,一般不發熱,多需適當治療才能緩解。
2、間歇發作型:關節腫脹,疼痛呈周期性反復發作,每次發作持續數日至數周,自行消退,間歇數日、數周後雙頻繁發作。任何關節均可被侵犯,但以指、趾、踝、膝關節多見。多數可自行終止發作,預後良好,一般不致關節破壞,不留後遺症。
3、隱襲型:首發症狀常在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表現為關節晨僵、腫痛,以近端指間關節尤其中指指間關節最為多見,上肢比下肢常見,多呈對稱性,持續數周,可有間歇性、遊走性表現,常伴低熱、疲乏、無力、周身不適,食慾不振和體重下降等。
4、非典型發作型: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表現不典型,往往先有長期低熱,並有疲乏、易累、倦怠,無固定的關節、肢體酸痛等症狀,持續數月至數年之後,出現典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可先有1~2個指關節或跖趾關節腫痛,然後再逐漸波及多關節。

7、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表現?

約10%~30%患者在關節的隆突部位,如上肢的鷹嘴突、腕部及下肢的踝部等出現皮下小結,堅硬如橡皮。皮下小結不易被吸收,皮下小結的出現常提示疾病處於嚴重活動階段。
此外少數患者(約10%)在疾病活動期有淋巴結及脾腫大。眼部可有鞏膜炎、角膜結膜炎。心臟受累有臨床表現者較少,據屍檢發現約35%,主要影響二尖瓣,引起瓣膜病變。肺疾患者的表現形式有多種,胸膜炎,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類風濕塵肺病。周圍神經病變和慢性小腿潰瘍,澱粉樣變等也偶可發現。
合肥市黃山路446號

8、怎樣判斷自己是不是得了類風濕?

不同類風濕患者的症狀表現是不同的,一般表現為指間關節、腕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和足趾關節紅、腫、熱、痛和活動障礙,晚期關節可能會出現畸形,除了關節表現外,全身型的症狀包括晨僵、疲乏無力、體重減輕、皮下結節等;

9、類風濕性關節炎會出現哪些症狀?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和關節周圍組織的非感染性炎症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如累及其他臟器,可引起心包炎、心肌炎、胸膜炎,還可並發血管炎以及末梢神經損害等。

本病患者可出現關節症狀和關節外症狀。

關節症狀的早期表現為:對稱性多關節紅腫熱痛,常見四肢小關節指間近端關節梭形腫脹,掌指(跖趾)、腕、膝、肘、踝甚至顳頜關節等腫痛。晨起關節僵硬,午後逐漸減輕,為本病重要特徵。中、晚期表現為:隨著病情進展轉為慢性、遷延性,關節滑膜滲出發展為增殖、肉芽病變,關節活動受限,繼而侵蝕骨、軟骨,引起關節面移位及脫臼,加上韌帶、關節囊及關節周圍組織破壞,致使關節變形。

10、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關於類風濕關節炎臨床表現給您說下這種病臨床表現比較復雜出關節症狀外尚可累及多個臟器且可發生於兒童的任何年齡5歲以前略多見起病急驟以發熱、皮疹、關節痛或關節炎伴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為其特徵部分患兒可有胸膜炎、心包炎、神經系統蹭容易侵犯多個關節首先是大關節後逐漸累及小關節以上是關於類風濕關節炎臨床表現

與類風濕性關節表現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