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肝病風濕

肝病風濕

發布時間:2020-10-24 11:28:36

1、查風濕病為什麼要查自身免疫性肝病抗體譜?

你好,這也是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類。她們之間也有關系的。

2、風濕因子高是怎麼回事

你好,類風濕因子增高多提示類風濕關節炎可能,某些自身免疫性疾患也可出現類風濕因子增高,如乾燥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一些疾病如血管炎,肝病,慢性感染也可引發類風濕因子增高。

3、肝病為什麼要分甲,乙,丙啊??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只要你不與病人同用毛巾、餐具就可以,同時增強自己的免疫力就行了! 毒性肝炎 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一組肝炎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本病屬中醫的"黃疸"、"急黃"、"疫黃"、"瘟黃"、"濕熱病"、"脅痛"、 "積聚"等范疇。遠在兩千年前《內經》即有"濕熱相交,民病疸"的記載,晉代《肘後方》提出"時行發黃",清代形成了"肝病"的概念,近年中醫中葯防治本病取得了長足進展。國外最初將本病稱"卡他性黃疸",8世紀有"流行性黃疸"和"傳染性肝炎"的記載,本世紀以來,認為僅有甲、乙兩型,1974年提出還有非甲非乙型,1977年發現了丁型肝炎病毒,1989年將非甲非乙型分為丙型、戊型病毒性肝炎。 至目前為止,已確定和可疑為病毒性肝炎的已達8種,常見的為5種,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 1) 甲型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是一種消化道傳播的肝炎,通常是通過糞便污染的食物或水經口傳播的,其特點是起病急,起病前多有發熱、全身無力、消化道症狀明顯、食慾下降、惡心、膩油、可伴有腹瀉,繼之出現尿黃、皮膚鞏膜黃染、嘔吐、肝區疼痛、肝功能異常,這就是急性黃疸性肝炎,也有一部分不出現黃疸稱為急性無黃疸性肝炎,本型預後良好,一般不引起肝臟慢性病變。 2) 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是傳播最廣泛,傳播途徑復雜的肝炎,除血液傳播為其主要傳播途徑外,密切接觸,飲食亦為其傳播途徑,與甲肝相比,有以下特點: ①起病相對較慢,潛伏期長。 ②急性期可有發熱、腹瀉、惡心、納差等症狀,但發生率低於甲肝。 ③部分患者可變成慢性,反復發作,成為慢性活動性肝炎或遷移性肝炎,乙肝病毒攜帶者,仍可將病毒傳染給他人。 ④慢性患者少部分可演變成肝硬化和肝癌。 3) 丙型肝炎 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HCV),一般通過血液傳播,其特點: ①患者多有輸血、輸血製品史。 ②起病隱匿,病情相對較輕,肝功能異常主要表現為轉氨酶(ALT)呈中度或輕度升高,很少患者出現黃疸。 ③慢性化率高,治療效果差。 ④與肝硬化、肝癌關系密切,據統計,慢性丙型肝炎20%將變成肝硬化,肝硬化中又有20%將發展成肝癌。 4) 丁型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HDV)引起,其特點: ①缺陷性,HDV是一種缺陷病毒,它必須在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存在的情況下,才可能感染人,因此丁型肝炎嚴格講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 ②感染性,一種是和乙肝病毒同時感染,另一種是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礎上再感染。 ③在乙肝病人中再感染了丁肝病毒,可使病毒加重,甚至於發展成重症肝炎,此型肝炎在幾種肝炎中最少見,但最危險,因為同時有兩種疾病在起作用。 5)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有許多相似之處,經消化道傳播,一般不導致慢性肝炎,但不同於甲肝的地方: ①平均病情重於甲肝,黃疸發生率高,病情恢復比甲肝慢。 ②易發生膽汁淤阻,使黃膽不能順利排出。 ③孕婦特別是中晚期妊娠患罹戊肝往往後果嚴重。 6) 己型肝炎:上述五型肝炎確定後,仍有一部分肝炎無法分類,說明尚有其他的病毒肝炎類型,有關己型肝炎病毒的特性和它引起的肝炎特點尚待進一步觀察研究。 7) 庚型肝炎:1995年初美國學者首先發現一種輸血後肝炎的致病病毒,稱為庚型肝炎病毒(HGV),經研究我國HGV也有較高的感染率,但目前尚在研究中。 8) TTV肝炎:TTV是1997年底發現的一種新的與輸血後肝炎有關的病毒,初步研究表明,TTV的許多特徵與乙肝病毒相似,既可引起暴發。 本病因發病早期有發熱、全身乏力、胃納差等症狀,很可能被誤診為流感,或者由於一些病人沒有任何症狀,致使許多肝炎病例沒能被診斷出來。 常見的肝炎症狀有:肝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也可造成慢性病毒攜帶者,該型也在研究中。 甲型及戊型經糞-口傳播, 直接或間接接觸病人,如處理病人糞便、接觸被污染的物品均可傳染,水源和食品污染可引起大流行;乙型和丙型肝炎病人的血液、唾液、精液、初乳、汗液等,均有病毒的成分,可通過血液傳播,如通過輸血或血製品、注射、刺傷、共用牙刷或剃刀、共用外科器械,昆蟲叮咬等傳播,也可通過密切的生活接觸及分娩過程中傳染,丁型肝炎一般只與乙型肝炎同時存在,或繼發於乙型肝炎患者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攜帶者之中,它遵循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而傳播。 本病的診斷應包括臨床診斷和病原學診斷。有相應的流行病學資料,持續數天以上的乏力、厭食、或肝區痛及肝腫大,ALT升高,部分病人有黃疸及血清膽紅素>17.1umol/L,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診斷即可建立。急性肝炎高黃疸並持續不退, 自覺症狀相對輕,ALT升高不明顯而AKP、r-GT明星增高,能排除肝外阻塞性黃疸者,可診斷為瘀膽型肝炎。病程超過半年.症狀明顯,肝腫大質地中等以上, 有肝掌、蜘蛛痣、面色晦暗、脾腫大、白蛋白/球蛋白比值異常,或有肝外表現及有自身抗體(如抗核抗體、類風濕因子、狼瘡細胞等)陽性,可診斷為慢性活動型肝炎。病程超過半年,症狀、體征、化驗改變較輕,可擬診為慢性遷延性肝炎,但確診有賴於肝組織活檢。急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程中,黃疸進行性加深、肝縮小、出現精神神經症狀、凝血酶原活動度降至40%以下、酶疸分離、膽鹼酯酶活性顯著降低,可診斷為重型肝炎。病原學診斷有賴於特異性抗原、抗體及特異性DNA或RNA。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比較復雜,國內HBsAg攜帶者較多,這些人再感染甲、丁、丙、戊型,常被誤診為乙型,對此應持慎重態度。若急性期血中HBsAg · 121· 或HBV-DNA陽性,恢復期轉陰;急性期抗一HBclgM高效價、抗-HBclgG低效價, 恢復期恰恰相反;急性期抗一HBc陽轉或恢復期抗一HBs陽轉等,均有利於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診斷。 本病的西醫治療一般採用保肝、抗病毒以及對症治療;中醫則通過對不同類型肝炎進行辨證施治,以清熱利濕,疏肝和胃等方法治療。 [臨床療效]採用純中葯治療小兒急性病毒性肝炎50例,經20天的治療,顯效(症狀消失、肝功能正常)39例;30~60天的治療,全部治癒。治療各種類型的肝炎369例,治癒287例,好轉75例,無效7例。 不過這種情況一般不會傳染上的,實在不放心就去醫院檢查一下。

4、風濕性肝病到醫院掛什麼科?還有肝硬化和肝衰竭

指導意見:
你好,最好去內科, 肝硬化除了移植外沒有根治辦法,與其用副作用不明的中葯,還不如選擇西葯維持對症治療,可以應用保肝葯物,普奈洛爾口服降門脈壓力,或者可能行脾栓塞。

5、我有自身免疫性肝病,血沉36,血沉高是風濕病嗎?

血沉高是免疫性肝炎活動的指標的!

6、王布和確實是位好大夫,風濕,類風濕,肝病是他拿手的

我也是中醫世家的傳人。我們民族醫學確實能對一些疾病能起到治癒或者抑制的作用。每個學習傳統中醫的人都會在特定的領域有一定的見解和治療的手段。至少能治百病的我確實沒見過。各家所長的我見過好多

7、肝病和類風濕同時查出,請問應該是哪個先發病的呢

需要注意:
1、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不宜食用含鹽量高的調味料和加工食品,多攝取含鈣食物如脫脂牛奶、傳統豆腐等。
2、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還應注意營養均衡問題,適當補充維他命A、C、D、E或含鈣、鐵、銅、鋅、硒等礦物質食物,以增強組免疫力及預防組織氧化或貧血。
3、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要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而且,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飲食要注意以清淡為原則,不要食用辛辣食物。盡可能少吃食物,堅持以醣類和蛋白質為主要熱量來源。因為,肥胖對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會造成影響,因此體重超標者要注意健康。
4、日常可以吃些濕祛風的食物,比如,大棗、薏仁等,尤其是薏仁具有去濕祛風的作用。如果身體屬熱性,應多吃綠豆、西瓜等食物;若屬寒性,則應吃羊或牛肉等,不過攝取量不宜過多。
5、類風濕性關節炎飲食還應注意,如果類固醇,容易出現食慾大增、鈉滯留和骨質疏鬆問題,此時要注意控制飲食,避免因肥胖加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

與肝病風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