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胸椎會風濕嗎

胸椎會風濕嗎

發布時間:2020-10-18 22:18:57

1、我有可能是風濕嗎?

膝關節疼痛。酸疼。不紅不腫....這確實是疾病的症狀..可如今,風濕又分很多種,大醫院現在都有風濕免疫科,你這有可能不屬於關節炎...還是去徹底檢查一下吧....我25歲,已得SLE八年了,也算風濕的一種,吃葯控制也沒那麼可怕...建議你及時去確診一下,不能耽誤最佳治療時間.....

2、脊柱會引起哪些疾病?

臨床上脊柱發生病變的原因可能是:外傷引起的脊柱病變,比如車禍,發生腰椎骨折;炎症包括腫瘤,脊柱的腫瘤;慢性的脊柱結核;脊柱的退行性病變,比如椎管狹窄、椎間盤突出,當然還有骨質疏鬆的患者,包括壓縮性骨折,也會導致脊柱發生相應的病變,臨床上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胸椎疼痛怎麼辦?

胸椎疼痛是一個不規范用詞,指的是由胸椎病變引起的胸背局部疼痛,胸椎骨質增生、胸椎壓縮性骨折、脫位、胸椎側彎、韌帶損傷及胸椎椎間盤突出症等都可以引起疼痛。

4、我得的是風濕嗎?

中醫對風濕病的病因是如何認識的?
祖國醫學對疾病發生的原因,強調人體的內在因素,即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同樣,風濕病的發生原因,亦主要是內因。如《內經》所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也。」《濟生方》中更加明確指出:「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即由於人體體質虛弱,氣血不足,或勞累過度,肌膚毛孔疏鬆,營衛不固,外邪乘虛而入,流注經絡、肌肉、關節,致使氣血凝滯、阻塞不通,不通則痛而出現關節疼痛、活動不利。至於外因則與氣候條件、生活環境有關,主要是風、寒、濕邪氣的侵犯。《內經》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說明了氣候變化無常,冷熱交錯,或居處潮濕、寒冷或涉水、冒雨等風寒濕邪氣,乘機體抵抗力低時侵入人體,注於經絡,留於關節,使氣血痹阻而為痹證。但是由於各人體質不同,病邪各有偏盛,因而《內經》又說:「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如風寒濕痹日久不愈,病邪郁久化熱,或感受風熱之邪,或素體陽盛或陰虛有熱,感邪之後易從火化而使關節紅腫熱痛,形成熱痹。《內經》又說:「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這就是說外邪滯留機體,日積月累,由經絡而病及臟腑,可產生相應的臟腑痹的證候。其中以心悸、氣短、胸痛的心痹較為常見。

在治療風濕病時如何進行中西醫結合?
在風濕病治療過程中,應用中醫治療時可配合應用西醫治療,同樣,在應用西醫治療時亦可配合中醫治療。這樣,中醫、西醫可以揚長避短,收到滿意的療效。如對急性風濕熱的病人,由於病情較急,可在服用清熱利濕、祛風通絡中葯的同時,靜點青黴素和激素以抗炎、抗風濕治療。臨床實踐證明,很多風濕類疾病應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療效與單線應用中醫或西醫治療相比,有很大的提高,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病具有廣闊的前景。

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病有哪些優越性?
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病的優越性很多,無法盡其所述,我們只能在此列舉一二。
(1)改變了西方醫學只重分析、重局部的研究方法,開始把局部和整體、靜態和動態、分析和綜合結合起來,研究人體各個器官或疾病的相互關系及其變化發展的過程,逐步揭示人體生命和疾病過程的內在規律性。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病變可單一或同時累及多臟器。西醫認為其發病機理與激素、環境、感染、免疫和遺傳有關,主要特點是B細胞功能亢進,T細胞功能減弱。中醫有兩種論點,一種觀點認為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損,陰陽平衡失調,陰虛陽亢,為其主要的病因病機;另一種觀點認為是由於機體營衛不調,氣血失和,導致氣滯血瘀而發病。中西醫治療則有利於提高療效、縮短療程、減少副作用。一般而言,在急性發作期,大劑量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沖擊治療,同時輔以清熱解毒、清營涼血之葯。由於該病需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為減少柯興氏征和神經——內分泌——免疫軸的負面效應,給予養陰葯。以健脾補腎葯減少免疫抑制劑造成的骨髓抑制、性腺損害和胃腸道不適症狀。由於該病纏綿數年,臨床多表現為氣血瘀滯,治法則以理氣疏肝、活血化瘀為主。當病情減輕時,則加強益氣養陰,改善患者的免疫狀況,有利於順利遞減激素,最後大補脾腎以鞏固療效。
(2)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彌補了中醫的缺陷,開拓了現代醫學的新領域,解決了診斷、治療、預防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使醫學技術向著自動化、高速、精確、高效、簡便、無創傷等目標前進。在公元前五世紀,中醫就已將關節炎或關節痛分為行痹、痛痹和著痹三大類型。但直到如今,如果僅僅靠中醫理論就無法區分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痛風,就無法鑒別類風濕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盡管華佗醫術高明,但憑著一把利刃要給曹操行開顱手術,現在看來曹操殺他也不無道理。
(3)在高度分化的基礎上高度綜合,呈現出系統化趨勢。一方面向微觀深入由個體、器官、組織、細胞、亞細胞、分子甚至量子水平進行精細的分析研究,並用之解釋整體的功能和生命活動以及疾病的本質;另一方面,又向宏觀擴展從機體向各個方面發展,產生了許多邊緣學科如宇宙醫學、環境醫學、醫學社會學、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時辰葯理學等新學科。中西醫的有機結合,逐漸揭示了人體不同層次的辯證關系。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從微觀角度人們已研究到免疫細胞亞群和人類組織相容性抗原的Ⅱ類分子結構。從宏觀角度,研究人員發現某些種族發病率高,也發現了貧困、低文化程度的人患病率較高的現象,人們注意到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心理障礙和性生活障礙問題。並且要求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要多方位多角度進行。對待病人的治療,除了醫護工作者以外,社會工作者、心理學家、康復醫生、家庭與社會等行業都有義務和責任,充分體現了人的整體性特點。
(4)增加了疾病診治的手段和內容:它不僅包括中西醫的各種治療方法,還包括了合理營養、體育療法、控制應激、心理療法、適應社會和各種養生療法等多種非技術治療手段。
(5)推動了醫學倫理學的發展:中西醫結合治療的體系更加強調患者的醫療權利,尊重患者的醫療需求和尊重患者享受人生、提高生活質量的願望,把患者視為社會的人、整體的人而不是「生病的機器」。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在以前被勸戒避免生育甚至結婚,這種勸戒的確有違人性,系統醫學則通過各種措施使患者結婚生育的權利得以保障。很多風濕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關節肌肉疼痛和殘疾,使性生活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系統醫學則給予適當的關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了生活的樂趣,融洽了夫妻關系。

5、風濕能引起胸椎代謝增高嗎?

風濕一般不會導致胸椎代謝性增高的,還應結合具體的檢查結果,不能完全排除骨轉移癌的表現

6、胸椎錯位的症狀

症狀:

胸椎錯位會壓迫到人體內臟,一般為以下分布:

第一節胸椎:有問題就會引起食道炎、食道腫瘡、氣管炎、哮喘、呼吸困難、胸筋疾病、手涼、手指關節疼痛。

第二節胸椎:有問題就會引起窄心症、心律不全、心肌梗塞、心肌炎、心臟內膜炎,心肌肥大、動脈硬化、心臟機能低下、低血壓、高血壓。

第三節胸椎:有問題就會引起肺結核、肺炎、肺氣腫、肺水腫、肺動脈狹窄、休克、肋膜炎、氣管炎。

第四節胸椎:有問題就會引起黃疸、膽汁過多,膽結石、動脈硬化、聖經衰弱、歇斯底里、憂慮症。

第五節胸椎:有問題就會引起發熱,血液循環關聯疾病、風濕、中毒性疾病、痢疾、嘔吐、黃疸、慢性肝火、肝硬化、肝功能低下。

第六七節胸椎:有問題就會引起胃炎、胃潰瘍、消化不良、胃下垂、胃酸過多、幽門狹窄十二指腸炎、糖尿病。

第八九節胸椎:有問題就會引起脾下垂、脾臟肥大、胸膜炎抵抗力下降、過敏性皮膚病、蕁麻疹、嘔吐。

第十、十一、十二節胸椎:有問題就會引起腎功能不全、浮腫、慢性疲勞、動脈硬化、腎炎、腎結石、濕疹、風濕、尿毒症、痛風(尿酸性關節)皮膚病、血尿、糖尿、皮膚乾燥、痢疾、肝肥大。

表現:

一般為慢性腰背痛,胸痛,肋間神經痛,手臂麻痛,肩背部麻木,蟻行感,多汗或無汗,胸悶,心悸,頭昏,失眠,消化不良,嚴重時出現站立不穩,行走困難,胸腹出現束帶感,大小便異常,截癱等。

1、胸椎病常見的主要表現為胸背疼痛及駝背,胸痛在彎曲坐位時重。

2、上位胸椎退變造成的疼痛放射到前胸;

3、下位胸椎病變時,疼痛可放射到腹壁,有時誤認為心絞痛。

4、增生如刺激位於脊椎旁的交感神經,可產生循環障礙等自主神經症狀。

5、患者因椎間隙變窄而致胸部後凸出現駝背。

6、因肋骨活動受限使呼吸幅度減小。

7、退變重者如有脊髓受壓,則可出現下肢麻木及錐體束征。

(6)胸椎會風濕嗎擴展資料

胸椎錯位自檢與自保方法:

1、當感覺到背部出現疼痛的時候,可以採取雙手握拳的方式上舉過頭頂。仔細觀察,兩個手臂是否處在同一個水平線上。如果不在,那就說明胸椎有錯位的現象。

2、低頭含胸,請家人用拇指沿著胸部的脊椎由上向下摸,如果發現脊柱有歪向一邊的突出現象,並且凸出部位和其他部位明顯不在一個垂直水平線上的,並且按壓之後有明顯的痛感,這也說明身體已經出現了胸椎錯位。

出現胸椎錯位後,最明顯的症狀是後背疼痛,但疼痛點並不會持續很久。這是因為當胸椎出現錯位時,椎間孔里的神經並不是一直都處於被壓迫的狀態中,而是當身體出現某個特殊的姿勢時才會對其形成壓迫,也只有此時才可以產生痛感。

胸椎錯位後,會嚴重影響到青少年的身高,成年患者還容易出現心慌胸悶的現象。這是因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都是從胸椎的椎間孔傳出的,一旦第一到第四節的胸椎關節出現了錯位,就會壓迫到這兩條神經線,從而使得患者出現心慌胸悶的現象。

在所有臟腑器官的疾病中,以心慌發悶為例,去醫院做檢查時首先要查看專科,如果可以排除器質性疾病,則要考慮到是胸椎問題在作祟。

7、關於胸椎的問題

一個可能是久坐導致的腰背部肌肉勞損,這個沒什麼大事,注意姿勢鍛煉腰背肌即可。

再個可能是強直性脊柱炎,需要查血,HLA-B27,還需要做個骶髂關節的磁共振。

建議去三甲醫院骨科明確診斷。風濕性關節炎的可能性不大。

8、胸椎在人體的作用是什麼?

人的頸椎靈活性較大,而胸椎靈活較弱,助骨與胸椎骨相交,形成胸廓,內有心內臟與肺,它容需要穩定的結構。由於助骨的存在,胸骨只有很有限的活動范圍,當頸椎結構異常,靈活性降低時,就會對胸椎產生不正常的扭力,而首當其沖的就是第一胸椎(T1)。
胸椎內有植物性神經系統,用於調節內臟和生命活動。
胸椎1 氣短、氣急、肘手痛、涼、早博、手軟無力、上臂後側麻痛
胸椎2 氣短胸痛、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絞痛)、肩膀硬化、上臂後側麻痛
胸椎3 肺部、支氣管症狀、易患感冒
胸椎4 胸背痛、胸悶、冠心病(心絞痛)、長嘆氣、
胸椎5 口苦、低血壓、胃痙攣、癲癇
胸椎6 胃痛、消化不良、胃痙攣
胸椎7 胃潰瘍症狀、消化不良、胃下垂、口臭
胸椎8 免疫功能低下、肝膽病、糖尿病
胸椎9 腎功能障礙、小便白濁、尿不暢、過敏證、身體手腳冰冷、癲癇
胸椎10 腎功能障礙、性功能障礙
胸椎11 腎功能障礙、尿道病、皮膚病
胸椎12 下腹疼涼、疲勞綜合症、不孕症、風濕症、生殖器官表面痛癢

9、什麼叫胸椎小關節紊亂

胸椎後關節紊亂又稱胸椎後關節錯縫,臨床時有發生。胸椎後關節即關節突關節,由於胸椎後關節突關節面近似冠狀位,兩側有肋骨支撐,胸椎的穩定性相對於頸椎和腰椎為強,發生後關節錯縫的機會相對於頸椎和腰椎為少。但是,當突然的外力牽拉、體位變換不當、扭轉,使後關節不能承受所分擔的拉應力和壓應力時,則有可能引起胸椎後關節急性錯縫病變。[臨床症狀] 胸椎在人體正常的生理呼吸運動和中,後關節的活動范圍很小,但在擠壓或用力不當的扭挫傷,甚至咳嗽、打噴嚏等也可引起關節錯位。典型患者在發病時往往可聞及胸椎後關節在突然錯位時的「咯嗤」聲響,輕者發生關節勞損,表現錯位節段局部明顯疼痛和不適;重者可引起韌帶撕裂、後關節錯位,表現為「岔氣」,牽掣頸肩背作痛,且感季肋部疼痛不適、胸悶、胸部壓迫堵塞感,入夜翻身困難,以及相應脊神經支配區域組織的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體征] 急性胸椎後關節紊亂患者呈痛苦面容,頭頸仰俯、轉側困難,常保持固定體位(多見前傾位),不能隨意轉動;受損胸椎節段棘突有壓痛、叩擊痛和椎旁壓痛,深吸氣疼痛更甚,棘突偏離脊柱中軸線,後突隆起或凹陷等。受損節段椎旁軟組織可見有觸痛、觸及痛性結節或條索狀物。 [診斷] 1.有外傷史或長期不良姿式病史。 2.臨床症狀及體征:詳見上述「臨床症狀」及「體征」部分。 3.觸診:錯位節段胸椎棘突有明顯壓痛、叩擊痛或偏歪。棘旁軟組織可有不同范圍和程度的緊張甚至痙攣,觸之常可感覺有條索樣物,壓之疼痛。 4.X線平片:由於胸椎後關節錯位乃解剖位置上的細微變化,故X線攝片常不易顯示。但X線檢查可除外胸椎結核、腫瘤、骨折、類風濕等疾病。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的手法介紹本貼收到6朵鮮花 胸椎小關節紊亂是一種臨床多發病。從生理上來看:12 塊胸椎作為脊柱的一部分, 構成了人體力學支柱的重要組成部分; 胸椎椎管內有脊髓經過, 並且有很多功能各異的神經從胸椎旁邊經過。由於胸椎小關節數量多, 發生紊亂後所引起的症狀、體征較為復雜, 具體表現與錯位胸椎平面的高低、數量的多少、累及組織的不同、組織累及的程度不一以及病程長短等諸多因素有關, 因此, 有較大差異: 如肌肉勞損、肋間神經痛、胸腹腔臟器功能紊亂以及頭頸部症狀等。從形態結構上來看: 胸椎參與構成胸廓,憑借關節囊、周圍韌帶以及肌肉等軟組織緊密結合與肋骨共同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狀態, 不容易受損, 故而臨床中胸椎小關節紊亂所致的疾病常常被誤診為心血管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等, 葯物治療收效甚微, 即使有效也往往停葯即再次發作, 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筆者經過幾年的臨床探索, 並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對胸椎小關節紊亂的糾治有了點粗淺的認識, 並歸納出了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行之有效的十種手法, 現介紹如下。1 手法介紹111 沖壓法 以第五胸椎向左、第六胸椎向右旋轉移位為例。患者俯卧, 醫生站於左側, 以左手掌跟壓在第五胸椎棘突右邊, 右掌跟壓在第六胸椎棘突左邊, 然後囑患者作一深呼吸, 待呼氣將盡未盡時, 醫生用雙手同時施一寸勁沖壓。此時, 往往可以聽到清脆的關節彈響聲, 提示關節復位。然後再檢查相鄰的上下關節, 若仍有錯位則依法再施。此法可以作為糾正胸椎小關節紊亂的通用手法, 尤其適合於小關節紊亂並伴有胸椎輕微前後滑脫者。112 旋轉沖壓法 此方法為沖壓法的衍生手法, 所不同之處在於沖壓時雙手作一順時針方向的旋轉。這樣沖壓力與旋轉力所形成的合力對於單純的胸椎旋轉錯位比沖壓法更省力。113 單掌振法 此法機理與沖壓法、旋轉沖壓法機理相同, 但施術時改雙手為單手。以第五胸椎向左旋轉移位為例。患者俯卧, 醫生立於左側, 右手掌抵住第五胸椎棘突,囑患者作深呼吸, 待呼氣將盡時, 右掌跟以寸勁向右沖壓,聽到關節彈響聲則提示關節復位。單掌振法較為適合於上中段胸椎小關節紊亂。114 膝頂擴胸扳法 又稱「胸椎對抗復位法」。具體操作時有三種方法: 患者面向靠背椅的靠背跨坐到椅子上, 雙手向上交叉抱於腦後, 醫生用膝蓋頂住偏歪棘突。A 法:醫生雙手從患者腋下向前, 然後繞向後上方, 抓住患者前臂, 慢慢向後拉患者前臂, 同時膝蓋稍微用力, 聽到關節彈響聲, 則提示關節復位。B 法: 醫生雙手托住患者肘尖向後慢慢扳動, 待活動到最大限度時輕微閃動一下, 聽到關節彈響聲則提示關節復位。C 法: 這一方法是我對前兩種手法掌握不太熟練時, 發現用A 法, 稍胖一些的患者不能忍受, 而B 法有時操作不慎會使患者感到肩部疼痛, 於是我就變通一下。醫生雙手從患者腋下伸出, 然後兩手向上勾住患者雙肩, 緩慢向後拉, 同時膝關節輕微向前抵住偏歪棘突, 待活動到最大限度時, 稍一加力即可聽到關節彈響聲。這種方法較為適合於上中部胸椎小關節紊亂。115 扳肩法 以第三胸椎棘突左偏為例。患者俯卧, 醫生立於患者頭側, 以左手小魚際壓住第三胸椎棘突右側, 同時右手向左上方扳患者右肩, 聽到彈響聲則提示關節復位。此法較為適合於上中段胸椎小關節紊亂。116 指推法 以第十一胸椎棘突右偏為例。患者俯卧, 醫生立於患者右側, 雙手拇指重疊抵住偏歪棘突, 逐漸加力向左推之, 聽到關節彈響聲則提示關節復位。指推法適合於頸胸椎交界、胸腰椎交界關節紊亂及身體較瘦弱、關節囊較為鬆弛的患者。117 捶擊法 以第二胸椎棘突右移為例。患者俯卧, 醫生立於右側, 左手拇指擠壓住偏外的棘突並用右拳擊之, 聽到關節彈響聲則提示關節復位。操作時要注意不可驟用暴力, 對有骨質疏鬆或導致骨質疏鬆疾病的患者禁用。此法適用於上中段胸椎小關節紊亂。118 雙手重疊按壓法 患者俯卧, 醫生立於左側, 雙手重疊於中段胸椎棘突之上, 囑患者做深呼吸, 待呼氣將盡時以寸勁按壓, 聽到關節彈響聲則提示關節復位。此法適合於脊柱甩鞭傷的新傷, 復位成功時的關節彈響聲有人稱為「放鞭炮」。119 坐位旋轉推法 以第十二胸椎棘突右移為例。患者坐位, 助手固定患者雙腿, 醫生坐在右側以右手從患者右腋下穿過向上用手勾住患者頸部, 以左手拇指頂住偏歪棘突,患者放鬆, 醫生以右手帶動患者上身由直立向右下方擺動, 待力傳至第十二胸椎時以右手拇指推之, 即可聽到關節復位的彈響聲。此法較適合於下段胸椎的小關節紊亂。1110 拔伸牽引法 較之前九種手法, 此手法操作難度較大, 對醫生要求較高。以第一胸椎束突偏歪為例。患者仰卧, 醫生坐於床頭, 右手托住患者頸部並用拇指食指放鬆患者頸部肌肉; 左手托住患者下頜緩慢牽引, 待傳到第一胸椎時, 以寸勁作一牽引動作, 聽到輕微的關節彈響聲則提示復位。此法要求十分熟練方能操作成功。本法適合上段胸椎小關節紊亂。2 病案舉例孫××, 女, 33 歲, 2003 年5 月來診。自述背部疼痛1 周余, 加重3 天。經檢查發現其胸椎小關節紊亂, 棘突向左偏歪, 其餘無特殊症狀。於是局部施以放鬆手法, 然後以沖壓法進行復位, 聽到四聲清脆的關節彈響聲, 患者告知「感覺輕松許多」, 考慮到是第1 次治療, 不能過多使用整復手法, 遂囑其回家熱敷, 第2 天繼續治療。次日患者早早來到, 高興之情溢於言表, 說患此病已13 年了, 從未想到會有如此療效。經仔細問病史, 患者告知13 年前從車上摔下, 經住院治療, 出院時被告知脊柱形態無法矯正。後每隔1 月或每到天氣突變時均會發作, 住院吃葯均未能根除, 再檢查脊柱時發現整個脊柱向一側側彎, 方明白是一側甩鞭傷。於是仍用沖壓法, 前後治療1 周, 全部紊亂的小關節得以糾正。考慮到病史較長, 囑其每天熱敷半小時, 並隔3 日治療一次, 以鞏固療效, 連續1 個月。3 討論關於胸椎小關節紊亂的病因病機, 長期以來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一種認為由於骨質的病變, 如骨質增生等導致周圍肌肉、神經、血管的痙攣、水腫, 隨之產生疼痛、小關節錯位。這就是習慣上所說的「骨性學說」[ 1 ] ; 另一種則認為由於肌肉、神經、血管等軟組織受到不良刺激產生痙攣、水腫導致胸椎受力結構破壞, 脊柱失衡, 從而產生小關節紊亂繼發骨質增生。這就是習慣上所說的「肌性學說」[ 2 ] 。從臨床觀察並結合骨質增生產生的病因病機來看,本病多因長期坐姿不正, 或因受涼, 或過度疲勞、外力損傷等原因, 導致胸椎周圍軟組織痙攣, 擠壓周圍的神經血管, 使血液循環受阻, 從而產生彌漫性疼痛, 進而脊柱穩定性遭到破壞, 失去平衡, 從而出現脊柱側彎, 進而發生小關節紊亂甚至胸椎滑脫, 這種小關節紊亂未得到有效的糾正, 周圍組織充血水腫不能很好的消散、吸收, 時間過久就導致骨質增生, 紊亂的胸椎小關節突出部分和骨質增生所產生的骨贅刺激到周圍軟組織, 引起進一步的軟組織痙攣、充血、水腫, 擠壓周圍的血管、神經, 從而產生更加劇烈的疼痛及其它症狀, 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實施手法復位時, 首先通過放鬆手法, 使毛細血管擴張, 加速局部血液循環, 增加組織供氧量, 促進代謝廢物如氮、二氧化碳等的排泄並升高患者血液中的類嗎啡樣物質以解除軟組織痙攣, 減輕疼痛。這樣從軟組織方面來清除病因, 截斷惡性循環的進一步發展; 然後, 通過整復手法來糾正小關節紊亂, 消除其對周圍軟組織的不良刺激,恢復脊柱的力學平衡。隨著錯位小關節的糾正, 有些患者的臨床症狀可以迅速消除。這樣從骨性結構上清除病因,截斷惡性循環的發展。通過臨床治療觀察, 我們有如下體會: (1) 各個手法在使用前都要對局部進行充分的放鬆, 這樣不僅有利於手法的一次性成功, 而且還能盡最大限度避免患者受到無謂的損傷或者痛苦。(2) 做完整復手法後須用理筋手法, 使局部恢復解剖位置以便於氣血的通暢, 從而有利於疾病的康復。(3) 文中多次提到的「寸勁」就是醫生能夠收發自如的一種爆發力, 因為其收發在一寸之間, 故而稱為「寸勁」。(4) 介紹手法時, 對脊柱的分段只是以模糊的上、中、下段概括而不作精確的定位, 是因為在實際操作中,由於各個醫生因為習慣的不同或者熟練程度的不同, 有些手法的操作差別僅僅在細微之間, 但矯正的胸椎則差別較大, 故而不作嚴格的定位。(5) 在文中筆者多次提到關節復位而沒有說成功復位, 是因為由於醫生把握的尺度不同,或者功力的深淺不同, 有時不能一次完全復位成功, 仍然會遺留一些輕微的錯位, 則需要再次施術以正之, 故而僅僅說復位。(6) 對於胸椎小關節紊亂時間較長的患者, 則應多次復位方能成功, 不可強求一次完全復位, 以免造成新的損傷。(7) 對於體質較差、關節囊較為鬆弛或者病程日久的患者, 做完整復手法後可以適當的點、按足三里穴以加速康復並能鞏固療效。(8) 以上手法對於單純的胸椎小關節紊亂及其並發症狀有著良好的療效。若用之得當,常可以使症狀迅速解除。但臨床中要仔細檢查, 注意與其它疾病相鑒別, 尤其要注意對年高體弱、骨質疏鬆等患者要謹慎, 對腫瘤患者則應禁止手法治療。(9) 對於小關節復位時的彈響聲, 它可以作為關節復位的一項指征, 但不是唯一的指征, 故而不能強求, 更不能片面追求彈響聲而用暴力, 以免造成新的損傷。

與胸椎會風濕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