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風濕性關鍵炎

風濕性關鍵炎

發布時間:2020-03-26 15:36:14

1、類風濕關節炎與風濕性關節炎有什麼不同?

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風濕性關節炎的區別如下:
1、風濕性關節炎在幾十年前曾見過,而現在則較少,其表現為大關節的紅腫熱痛,化驗結果,如抗O或某些風濕指標增高,血沉增高;
2、類風濕性關節炎現在越來越多,但較多老百姓或患者未到專科醫院診治,導致誤診,或延誤診斷,治療不夠規范,或不夠到位,引起了一些關節的畸形甚至致殘,所以呼籲這些患者需引起高度的重視。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個慢性進行性發展的關節炎症,它的特點除腫痛外,它可出現關節的畸形或僵硬。診斷此種類風濕性關節炎除臨床表現外,還需一些化驗,及影像學檢查,如類風濕因子及CCP,稱為抗環瓜氨酸肽抗體的測定,結果增高,磁共振或CT可見滑膜的增生,引起關節的破壞,甚至僵硬強直。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以早期診斷控制,不可等到已經畸形再去治療,治療措施有綜合的,包括治本和治標,均能達到較好效果,專科診治則更好。

2、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病嗎?

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兩種不同的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與風濕性關節炎都有發熱、關節痛和血沉增快等表現。

臨床上有時較難鑒別。但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為多發性、對稱性的指、掌小關節炎,後期指間關節呈梭形腫大,關節強直或畸形;用水楊酸制劑治療效果不固定,常為臨時性緩解疼痛;並發心臟損害較少;抗「O」多不增高;類風濕因子多為陽性;X 線顯示關節面破壞,關節間隙變窄和骨質疏鬆,甚至關節畸形。而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膝、踝、肘、腕等大關節,急性期過後關節功能完全恢復,無關節畸形;用水楊酸制劑治療有顯效;抗「O」多可增高;X 線僅顯示關節軟組織腫脹。呈多發性、對稱性。病變關節紅、腫、熱、痛顯著,並有遊走性及反復發作的特點。不遺留關節畸形。有些患者可出現風濕性環形紅斑和皮下小結多發生在指、趾、腕、踝、脊柱等關節。受累關節以腫痛為主,呈多發性、對稱性。後期關節強直、畸形。受累關節周圍皮膚蒼白、變薄、肌肉萎縮。部分患者在關節隆突部偶見皮下小結對水楊酸制劑的反應有顯著效果,效果不固定,常為臨時性緩解疼痛。心臟病變常同時發生心臟病,而引起嚴重的永久性損害,無永久性心臟病變,脾臟與淋巴結不腫大,常腫大。抗「O」

可陽性可陰性,X 線檢查軟組織腫脹,局部及全身骨質疏鬆,受累關節的病理變化,急性期關節周圍組織水腫,關節腔內有多量漿液纖維蛋白滲出,滑膜充血水腫,並有膠原纖維變性、壞死和較多的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浸潤。此時關節局部出現紅、腫、熱、痛和活動受限等急性炎症表現。急性期過後,滲出物完全吸收,不出現關節畸形早期表現為滑膜關節囊周圍軟組織發炎,滲出多量液體而使關節腫大,滑膜絨毛增生。後期有血管翳樣肉芽組織形成,侵犯並破壞關節軟骨,最後軟骨面的肉芽組織纖維化,使上下關節面互相融合,形成關節的纖維性強直和畸形。

3、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1.敷貼法

(1)生半夏30克,生桅仁60克,生大黃、黃柏各15克,桃仁、紅花各10克,共研細末,用醋調敷患處。適用於熱痹。

(2)生川烏、生草烏、生半夏、生南星各5克,肉桂、樟腦各10克,共研細末,用40%的酒精調敷患處。適用於寒痹。

(3)取大椎、陽陵泉、肩骼、天宗、曲池、腎俞、阿是穴,選用鰲、雄黃(3:5)葯末0.3-0.6克,置普通膏葯中央,貼敷於穴位上,24小時後局部起泡揭去膏葯,用消毒針穿刺,排出分泌物,並清潔局部,換敷青冰散(冰片、青黛、浙貝母、天花粉、赤芍、月石、緞石膏),24小時後再換貼陽春膏(桂心、丁香、乳香、牛膝、血竭、察香),於72小時取下,每日取2-4穴,最多不超過8穴。不愈可進行第2次,一般治療2-3次。適用於本病各證。

2.薄貼法

(1)川草膏:生川烏、生草烏、附片、當歸、丹參、白芥子各30克,生麻黃、乾薑各15克,桂枝、木通各12克,白芍20克,細辛、乳香各10克,三七5克,虎力散4克,蔥白4根,白酒適量,上葯共研細末,將馬錢子散、虎力散摻入葯末中,再將蔥白搗爛均勻和入,以白酒調成稀糊狀;將調好的葯入鍋內炒熱至不灼傷皮膚為度,人寮香0.25克和勻,取適量攤於敷料上,約0.5厘米厚,趁熱敷於患處,以綳帶固定,每劑可重復使用5-7次,重復使用時須按上法加葯,隨炒隨用。適用於寒痹。

(2)香丹膏:麻油240毫升,黃蠟7.5克,松香30克,黃丹30克,銅綠6克,輕粉3克,制乳香、沒葯各9克,先將麻油熬滾加黃蠟化開,次入松香,再下黃丹,加入其他葯研末,攪勻成膏,取適量薄貼患部,外加綳帶固定,每日1次,5-7日為1療程。適用於熱痹。

3.熱敷法

(1)乾薑60克,干辣椒30克,烏頭20克,木爪25克,加水3000毫升,煮30-40分鍾,乘熱熏患部,然後將葯汁倒出,用凈毛巾蘸葯汁熱敷患部,每日早、晚各1次,5-10日為1療程。適用於濕痹。

(2)川烏10克,草烏10克,茅術10克,當歸10克,雞血藤6克,獨活6克,牛膝10克,木瓜12克,川芍12克,鬱金6克,生香附10克,細辛3克,加水3000毫升,煮30-40分鍾,乘熱熏患部,然後將葯汁倒出,用凈毛巾蘸葯汁熱敷患部,每日早、晚各1次,5-10日為1療程。適用於寒痹。

4.推擦法

川烏、烏梢蛇、草烏、烏梅各15克,將上葯浸入500毫升白酒,浸泡1周可使用,浸泡時間長則更好。用時以棉花蘸葯汁,推擦痛處,擦至有熱感為度,每日2-3次。適用寒痹、濕痹。

5.搽葯法

川烏、草烏、松節、生南星、生半夏各30克,研末,酒浸,搽患處。適用於濕痹、寒痹。

6.摩葯法

蓖麻油30毫升,生烏頭30克,乳香5克,上葯共為細末,加豬油調和成膏,烘熱塗患處,以手心摩擦患處。適用於濕痹、寒痹。

7.熏蒸法

荊芥100克,防風100克,蘇葉50克,麻黃40克,羌活100克,獨活100克,秦蕪60克,蒼耳子50克,乾薑100克,伸筋草40克,營蒲根500克,蔥白300克,細辛30克,蒼術100克,川芍80克,白芷40克,加水煮沸15分鍾,其溫度保持在45-55攝氏度之間,熏蒸病變部位,每次30分鍾至1小時,每日蒸2-3次,7日為1療程,以大汗淋漓為度。適用的、寒、濕痹。

8.煙熏法

穿山龍12。克,八骨丹120克,一條根120克,九層塔9。克,獨活12。克,桂枝120克,艾葉90克,澤蘭90克,研為粗末,加樟腦60克拌勻,置於瓶中,取適量裝入熏壺,燒炭取煙,套上大小適當的出煙口,熏烤患部,或在壓痛點附近選擇2-3個穴位熏烤,每次約3-10分鍾,以局部有汗出為佳。適用於濕痹、寒痹

9.洗足法

尋骨風、透骨草、白毛在各30克,獨活15克,乳香、沒葯、血竭各10克,老鶴草、黃篙各20克,水煎濾液,趁熱洗雙足,每日2次。適用於熱痹躁關節紅腫熱痛者。

10.葯浴法

(1)透骨迫風煎:透骨草15克,追地風16克,千年健12克,稀簽草30克,水煎洗患部或葯浴,每日2次。適用於風、寒、濕痹之關節麻木、腫脹、變形,活動不利者。

(2)龍馬精神方:當歸10克,乳香、沒葯、續斷、川椒、補骨脂、紅花、伸筋草、秦芫各15克,甘草5克,水煎濾凈液,洗患部或全身浴,每日1-2次。適用於風、寒、濕痹,關節麻木、腫脹,活動受限者。

(3)秦歸湯:秦蕪、當歸、紅花、土鱉蟲、川烏、草烏、路路通、骨碎補、桑枝、桂枝各12克,水煎濾汁,洗浴患部或葯浴全身,每日1次,每次20-30分鍾。適用於風、寒、濕痹,關節腫大變形,活動不利者。

(4)桑枝500克,海桐皮60克,稀簽草100克,海風藤、絡石藤各200克,忍冬藤60克,共研細末,紗布包紮好,加水煎煮,過濾去渣,乘熱洗浴患肢,每日1次,每次約1小時,7-10日為1療程。適用於熱痹。

11.離子導入法

(1)乾薑3克,桂枝、赤芍、當歸各2克,羌活、葛根、川芍、海桐皮、姜黃、乳香各1克,研為末,分裝於約25厘米*15厘米布袋中(每袋約裝9-10克),縫口,置蒸鍋中加熱,至蒸氣透出布袋取出,稍降溫至40攝氏度,熱敷患處,然後加直流電導入,每次15-30分鍾,每日1次。適用於風、寒、濕痹。

(2)陳醋500毫升,威靈仙30克,將威靈仙浸入陳醋2周,去渣取汁,做直流電導入,每次15-30分鍾,每日1次。適用於寒、濕痹。

4、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開始往往是關節局部比較輕微的酸痛和僵硬,病情交替地緩解與復發,逐漸加重,常伴有倦怠乏力、食慾減退、發熱、貧血、體重減輕等全身症狀。

(1)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①晨僵現象與關節僵硬。所有類風濕患者都有這種表現,是重要的診斷依據之一。其特點是於早晨或睡醒後出現關節僵硬,活動不靈活,嚴重時可有全身僵硬感,起床後經活動或溫暖後,即覺緩解或消失。晨僵現象表明類風濕病變在活動,晨僵持續時間的長短與病變嚴重程度是一致的。晨僵常伴有肢端或指(趾)發冷和麻木感。晨僵可分為三度:輕度晨僵,起床活動1 小時內晨僵緩解或消失;中度晨僵,起床後活動1 ~ 6 小時內晨僵緩解或消失;重度晨僵,起床後6 小時以上,晨僵緩解或消失,或終日晨僵。

②關節腫脹或疼痛。這也是幾乎所有類風濕患者的必備症狀。

絕大多數患者是以關節腫脹開始發病的。腫脹是由關節腔內滲出液增多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炎症改變而致,表現為關節周圍均勻性腫大,手指近端指關節的梭形腫脹是類風濕患者的典型症狀之一。關節疼痛的輕重通常與其腫脹的程度相平行,關節腫脹愈明顯,疼痛愈重,甚至劇烈疼痛。由於劇疼,當別人伸手去觸摸他的關節時,患者就用手擋起來保護或回縮。若讓其主動活動關節,有時還可勉強地伸屈。

臨床上要注意有無自發痛與活動痛。自發痛即關節不活動時或在安靜自然位置狀態下也痛,有時甚至從睡眠中疼醒,這表明病變發展較快或急,且較嚴重;活動痛即當活動關節時才覺疼痛,這表明關節炎症比較輕或趨於緩解。

類風濕關節痛的特點是活動後減輕,休息後剛開始活動時又加重,如久坐後站立起步和行走則困難,患者常「坐下起不來,起來坐不下;手指與肘屈曲過久以後,剛伸直時疼痛加重。」但這些現象經活動片刻後即減輕,逐漸活動自如,走路的步伐也可加快。關節晨僵和腫痛嚴重時,患者部分或全部喪失自理生活的能力。關節痛在早晨、夜裡和陰天下雨、寒冷、受凍尤其是感冒時加重。

檢查時可見關節腫脹,局部多半不紅,呈皮膚本色;也有發紅或微紫的,這多見於小兒的足拇或手指關節腫脹時。關節觸之發熱,觸疼或明顯壓疼。關節積液時有明顯的波動感,尤以膝關節明顯。

關節腫脹在四肢小關節最易檢查出來,而肩髖關節腫脹卻不易查出。

③受累關節。類風濕病可累及人體全身187 個滑液關節的任何一個,包括構成關節的滑膜、軟骨、骨及肌腱韌帶、滑囊、肌膜都可受到侵犯。常見受累發病的關節是指趾、拇、踝、腕、肘、膝、髖、顳頜、胸肋、頸和肩。有人統計,約有30% 的患者首起發病的是指關節;26% 的患者首起發病的是膝關節;10% 的患者首起發病的是腕關節。類風濕起病時多為1 ~ 3 個關節,以後受累關節的數目絕大多數患者為4 ~ 10 個以上關節。據記載,類風濕極少侵犯遠端指、趾關節。

④關節炎轉移。即關節炎從一個關節發展到另一個關節,有以下三個特點。

遊走性:早期關節疼痛(無腫脹)的遊走性比較明顯,遊走間隔期比較短,多半在1 ~ 3 天,很少超過1 周。一旦關節出現腫脹後,則腫脹在這個關節上持續的時間較長,首先發病後的第一個關節腫脹多半持續3 個月至一年以上,這一點是區別其他關節炎的重要特徵。第一個關節腫脹發病後,多半經1 ~ 3 個月才能轉移到另一個或另一對關節,即關節腫脹的遊走間隔期在1 個月以上,這是區別於其他關節炎的另一重要特點。此後,關節腫痛像「接力賽」一樣,這個腫痛還未消失,另一個或幾個關節又開始發生腫痛。

對稱性:關節炎的遊走(轉移)經常是對稱性的,除早期遊走性疼痛之外,關節痛很少是非對稱的。單關節炎少見。

相互制約現象:第一個關節腫脹轉移到另一個關節之後,該(第一個)關節的腫痛較快(1 ~ 3 天)減輕,數周至數月後可全消退,而新發病的關節腫痛漸趨嚴重。

⑤關節摩擦音。類風濕的關節炎症期,運動關節時檢查者的手常可感到細小的捻發音或有握雪感,以肘、膝關節為典型,此表明關節存在炎症。有的關節炎症消退後,活動關節可以聽到或觸到嘎嗒聲響,這在指和膝關節、髖關節最明顯,可能是類風濕伴有骨質增生所致。

⑥關節功能與活動受限。在早期,關節發生腫脹時,多數患者因劇痛不敢活動,關節功能受到限制,一般來說關節活動受限的程度與炎症程度相一致。晚期關節活動受限,主要由於關節強直和各種畸形所致。關節強直和畸形的程度與是否得到及時正確的醫療指導、是否注意功能鍛煉、病情進展的快慢等因素有關。關節功能嚴重障礙時,患者部分或全部喪失生活自理的能力或卧床不起,患者翻身、起床、穿衣、結解紐扣、梳頭、刷牙、拿碗拿筷、吃飯、洗衣、彎腰、行走都發生困難。

常見的畸形有「類風濕手」「類風濕足」等。類風濕手的畸形特徵如下。

鵝頸畸形:掌指關節屈曲,近端指關節過伸和遠端指關節屈曲,從側面看手指的形狀很像鵝的頸部。

扣眼畸形:近端指關節屈曲,遠端指關節過伸,手呈扣眼狀。

鰭形手:初起僅見掌指關節與近端指關節梭形腫脹,以後逐漸向尺側偏斜,形如魚鰭,嚴重者可向腕關節發展。類風濕足的畸形特徵為跖趾關節半脫位及拇趾關節外翻,以及向腓側偏移和跖趾關節偏向跖側,可引起嚴重的疼痛及步行困難。

(2)關節周圍病變

①類風濕皮下結節。多見於類風濕高度活動,血沉持續增快和類風濕因子陽性時,是確定類風濕與判斷病變活動的標准之一。類風濕皮下結節的發病率為5% ~ 25%,其大小約為0.2cm ~ 3cm,猶如扁豆、花生米、胡桃,呈圓形或卵圓形,通常如骨樣堅硬,無痛,可活動。其數目一至數十個不等,多見於關節周圍,尤其是肘關節鷹嘴處、腕關節、指關節伸側。另外,全身的結締組織均可出現。

②關節附近肌肉萎縮及肌無力。關節附近的肌肉萎縮和肌無力出現的速度較快,有的於10 ~ 12 天即可發生,數周後多半是明顯的,並以伸肌萎縮為著。肌萎縮常伴有疼痛、灼熱感、僵硬、無力、知覺過敏或減退、肌肉緊張或壓痛。肌無力常表現為握力減退,兩下肢行走不能持久、發軟或膝有突然跪倒現象。因此,臨床上將雙手握力和步行時間作為治療效果的指標。在肌萎縮的基礎上,會發生肌硬化和攣縮。由於肌萎縮、攣縮和關節脫位,致使指、趾或四肢關節向外側偏位。

③骨受累。類風濕患者可發生股骨頭和其他部位的骨無菌(缺血)性壞死,嚴重時可導致殘廢。類風濕嚴重的骨質疏鬆,常引起骨痛、關節活動受限、自發性骨折

5、風濕性關節炎的飲食要注意哪些

6、什麼是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症,通常所說的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臨床以關節和肌肉遊走性酸楚、紅腫、疼痛為特徵。臨床醫學表明中葯蠟療可以通過擴張局部毛細血管,增加其通透性,促進局部滲出的吸收,消除肌痙攣和增加軟組織的伸展性,達到恢復關節功能的目的。

7、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臨床表現與診斷治療方法有哪些?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結締組織疾病的局部表現,呈多發性、對稱性關節炎。特徵是病程慢,關節痛和腫脹反復發作,關節畸形逐漸形成。常見的局部表現為關節隱痛和關節僵硬,早晨起床時特別明顯。關節呈梭形腫脹,有壓痛,活動范圍受限。晚期可表現為關節強直和畸形。

一、病因病機中醫學對該病早有精闢的記載,古代醫家所稱的「白虎歷節」、「痛風」、「痹」等都像這類疾病,認為多由風寒濕邪氣乘虛侵入人體,或素有蘊熱,風寒濕郁久化熱,留滯經絡,閉塞不通而成,若日久不愈,肝腎虧損,筋骨失於濡養,以致關節畸形僵硬。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臨床表現

(1)症狀:以小關節為主,多為多發性關節腫痛或小關節對稱性腫痛(單發者須認真與其他鑒別,關節症狀至少持續6周以上),晨僵。

(2)體征:受累關節腫脹壓痛,活動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強直,部分病例可有皮下結節。

(3)實驗室檢查:類風濕因子陽性,血沉多增快。

(4)X線檢查:重點受累關節具有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X線表現。

2.診斷對具備臨床症狀及體征的患者,或兼有類風濕因子陽性,或兼有典型X線表現者均可診斷。

三、辨證施治

1.風寒濕邪侵及經絡型

【辨證】關節疼痛、腫脹、晨僵,得溫或活動後症狀減輕。風偏勝者關節多竄痛;寒偏勝者疼痛較劇,遇寒冷加重;濕偏勝者腫脹明顯,酸楚重著。舌體正常或胖大,舌質淡紅或淡白,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弦滑或弦緊。

【施治】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葯】蠲痹湯加減:黃芪、牛膝、桑寄生各15g,姜黃、茯苓、當歸、赤芍各9g,防風、羌活、甘草各6g,秦艽12g,細辛3g。

【加減】見寒邪較重,疼痛較甚者,可加川烏、草烏以溫經散寒;風邪較重,以關節竄痛為主者,可加荊芥以祛風;見濕邪較重,以關節腫脹,肢體重著為主者,可加薏苡仁、蒼白術以除濕。

2.濕熱阻經,毒邪熾盛型

【辨證】關節腫脹微熱或紅腫灼熱,疼痛較甚,觸之加劇,活動不利,筋脈拘急,得熱痛劇,得冷痛減,身熱,體重乏力,納呆欲嘔。舌紅、苔白乾或黃膩或黃燥,脈滑數或沉數。

【施治】清熱利濕,解毒涼血。

【方葯】四妙散和犀角湯加減:犀角(水牛角15~30g代),梔子、黃芪、黃柏、蒼術各9g,大黃6g,海桐皮、威靈仙、薏苡仁各15g,忍冬藤15~30g。

【加減】若見壯熱煩渴加生石膏、知母以清熱止渴;見大便秘結者加大大黃用量,並加芒硝以瀉火解毒、通便;熱盛傷津者加玄參、生地、沙參以養陰生津;偏上肢者加桑枝、姜黃,偏下肢者加川牛膝以引葯直達病所。

3.痰瘀凝滯,筋脈痹阻型

【辨證】關節疼痛反復發作,僵硬變形,不得屈伸,關節周圍皮色黯滯,疼痛較劇,停著不移,或肢體重著,麻木不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膩,脈細澀或沉弦。

【施治】化痰祛瘀,舒筋通絡。

【方葯】二陳湯合活絡效應丹加減:半夏、陳皮、膽南量、白僵蠶、當歸各9g,茯苓12g,丹參15g,制乳香、制沒葯、五靈脂、全蠍各6g,大蜈蚣3條。

【加減】若見氣虛者加生黃芪、黨參;見關節腫脹僵硬、風痰明顯者加天麻、牙皂、白附子。

4.肝腎虧虛,邪氣留戀型

【辨證】痹證日久,關節腫脹畸形,不可屈伸,重著疼痛,肢體活動不便,筋脈拘急,形體消瘦,潮熱盜汗,持續低熱,或畏冷喜暖,遇勞遇冷加重。舌質淡或淡紅,苔薄或薄白而干,脈沉細數或沉細無力。

【施治】補益肝腎,祛風除濕。

【方葯】虎潛丸加減:虎骨(可用狗骨15g代替),杜仲、牛膝各15g,熟地、當歸、秦艽、自芍、鎖陽各9g,雞血藤、伸筋草各30g,姜黃、威靈仙各12g,桃仁、紅花各6g。

【加減】見潮熱盜汗,五心煩熱或持續低熱者加龜版、鱉甲;見畏寒肢冷,腰膝冷痛者加補骨脂、淫羊藿、骨碎補;見上肢痛甚者加羌活、桑枝,下肢痛甚加重牛膝用量,並加川木瓜以引葯直達病所;疼痛較劇屬寒濕過盛者加川、草烏。

四、輔助治療

1.成葯方

(1)風濕寒痛片(適用於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穩定期)。

(2)痹苦乃停片(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寒濕偏重者)。

(3)麝香丸(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風寒偏盛者)。

(4)血痹大易丸(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風邪偏重)。

(5)防風丸(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濕熱偏盛,證見關節疼痛,紅腫,微熱者)。

(6)痹隆清安片(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偏於濕熱者)。

(7)石楠散(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

(8)燥濕化痰丸(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痰濕阻絡者)。

(9)虎骨丸(適用於經絡凝滯,骨節疼痛,筋脈攣急,遇陰寒痛甚者)。

(10)昆明山海棠片(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各期)。

(11)益腎蠲痹丸(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所致關節疼痛、腫大,屈伸不利者)。

(12)活血丹(適用於遍身骨節疼痛)。

2.驗方

(1)螞蟻、何首烏、熟地黃、人參、五味子各30g(適用於慢性類風濕性關節炎)。

(2)制烏頭(先煎)9g,桂枝6g,芍葯12g,穿山龍、地龍、黃芪、青風藤、鑽地風、僵蠶、烏梢蛇各15g,蜂房9g,甘草6g(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各期)。

(3)牛蒡子90g,新豆豉(炒)、羌獨活各30g,為末,每服6g,白湯下(適用於歷節腫痛,風熱攻手指,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則大便秘)。

(4)血竭、硫黃末各30g,每次溫酒服3g(適用於風痛走注,兩膝熱腫者)。

(5)沒葯15g,虎脛骨(酥炙為末)90g。每服6g,溫酒調下(適用於骨節疼痛,晝夜不止)。

3.針灸療方主穴取大椎、身柱、至陽、筋縮、肝俞、腎俞、委中、太溪。上肢病變加天宗,下肢病變加秩邊。配穴,上肢病變加肩髃、曲池、陽溪、陽谷、陽池、八邪,下肢病變加內外膝眼、膝陽關、陽陵泉、足三里、昆侖。寒濕兼血瘀型,主穴用輕捻淺刺補法,背部督脈經刺絡拔罐。配穴用提插捻轉相結合瀉法、深刺;濕熱兼血瘀型,主穴用先深後淺徐疾瀉法,背部督脈經刺絡拔罐。配穴用提插捻轉相結合瀉法、深刺;氣血虧虛兼血瘀型,主穴用輕捻淺刺加足三里補法,背部督脈經刺絡不拔罐。配穴提插捻轉相結合瀉法、淺刺。每3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

4.外治方

(1)生薑250g(取汁),乳香為末、沒葯為末各15g,麝香3g,真牛皮廣膠60g。先將薑汁並廣膠溶化,方下乳香、沒葯調勻,待少溫,下麝香成膏。攤貼患處(適用於風寒濕毒型者)。

(2)牛皮膠6g(水溶代膏),芸薹子、安息香、川椒(生用)、生附子各15g。共為細末,入膠中和成膏,備用。攤紙上,隨痛處貼之(適用於風邪走注疼痛,上下不定者)。

(3)生地、馬鞭草各250g,吳茱萸、白面各90g,骨碎補、龜版(酒炙)各120g,鱉甲(酒炙)3個,蒲黃60g。共為細末備用。用米粉、醋調葯末似膏子,火上溫熱,攤於疼處,用紙裹,候冷再烘,於避風處用(適用於一切風濕,走注疼痛)。

五、調護

(1)在急性發作時應卧床休息。

(2)遵醫囑服葯,消炎鎮痛葯應於飯後服用。有潰瘍病、胃腸出血史及其他胃腸病者應慎用消炎鎮痛葯。

(3)在疼痛減輕時,應進行有規律、有計劃的功能鍛煉,保持關節的活動范圍,保持肌力,防止畸形和肌萎縮。

(4)飲食應以高熱量、高營養的食物為主,食物應含高蛋白質、大量維生素、鈣和鐵質等。

(5)預防和及時治療各種感染。

(6)對於腫脹的關節,可用輕質夾板或支具固定,以防止關節攣縮畸形,減輕疼痛,促進炎症消退,改善功能。

(7)在關節固定期應積極進行肌肉舒縮鍛煉,並定期拆去固定物,作關節的功能鍛煉。

8、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是什麼?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仍無定論。發病的原因,目前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許多年來,感染曾被懷疑為本病的病因。因為這也有一定證據:

本病的發熱、白細胞增多、局部淋巴結腫大等炎症現象,都與感染所引起的炎症十分相似。有關報告提到過的病原體種類甚多,如類白喉桿菌、梭狀芽孢桿菌、支原體(一種介於細菌與病毒之間的微生物)和風疹病毒等,尤其是豬支原體感染後所發生的關節炎與人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極為相似。但這些微生物都不能經常地被培養出來或被移植。用抗生素或手術清除感染病灶,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和病程無直接影響。有人曾將患者的白細胞、淋巴細胞或血漿輸入健康志願者身上,並未引起類似的疾病。近年來有人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能與EB 病毒有關。至今,感染因素仍受到不少學者的重視。

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生於女性,懷孕期間關節炎症狀常減輕,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能抑制本病等,認為內分泌因素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似有一定關系。但根據研究,患者的腎上腺結構及其他內分泌功能多屬正常。

另外,因類風濕性關節炎在某些家族中發病率較高,有人認為可能與遺傳有關。

近年來,許多學者通過實驗研究和臨床實踐,主張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並提出自身免疫學說,目前已為多數學者所承認。

人們認為,本病起病為先有感染原(細菌、病毒、支原體等)侵入關節腔,以病原體作為抗原刺激滑膜或局部引流淋巴結中的漿細胞,可以產生特異性免疫球蛋白G 抗體。抗原抗體復合物形成後,抗體即轉變為異體,再刺激漿細胞就會產生新的抗體,這就是類風濕因子。類風濕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結合成免疫復合物,這種物質能激活身體內的另一部門——補體系統,釋放出炎症介質如組織胺,引起關節滑膜和關節腔內炎症,從而促發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和滑膜細胞的吞噬作用。這些吞噬免疫復合物的細胞稱為類風濕細胞。

為了消除這種免疫復合物,類風濕細胞自我破裂,釋放出大量的酶,這些酶叫作溶酶體酶,其中就包括多種酸性水解酶,它們專門破壞滑膜、關節囊、軟骨和軟骨下骨的基質,造成關節的局部破壞。

一般來說,受涼、潮濕、勞累、精神創傷、營養不良、外傷等,常為本病的誘發因素。光華醫院曾對100 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進行統計,以寒冷(42%)和潮濕(27%)誘發者占絕大多數,此外,尚有感染(10%)和外傷(8%)及無明顯誘因可查者(13%)。

中醫學對該病早有精闢的記載,古代醫家所稱的「白虎歷節」「痛風」「痹」等都像這類疾病,認為多由風寒濕邪氣乘虛侵入人體,或素有蘊熱,風寒濕郁久化熱,留滯經絡,閉塞不通而成,若日久不愈,肝腎虧損,筋骨失於濡養,以致關節畸形僵硬。

9、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何區別?

絕大多數亞健康和慢性疾病的原因,並不是污染,也不是食物,也不是抽煙喝酒,而是由於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情緒的緊張抑鬱,導致五臟不通、經脈瘀阻,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和疾病。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腎病,凡是現代人得的病,類風濕、關節炎,本質上都是這個,只是表現形式和程度不一樣而已。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通過經脈聯系。只要拽動經脈,通暢四肢,就可以達到調化五臟六腑的目的,從而達到治療百病的目的。
很多風濕性疾病,尤其是老年人都是內里空虛,導致外邊氣血塌陷,畏風寒導致了風濕。哪有那麼多長期在潮濕的環境下而得風濕病的,這個少之又少,所以說上來用附子、全蠍、蜈蚣、馬錢子治風濕病的,多數效果不好,反而傷及正氣,而且過於毛躁。想幾副葯就把風濕治好,這個無一是處,也不太可能。

上了歲數的人得了風濕病往往都得慢慢培補元氣,疏通經脈,調暢氣機,慢慢的再稍加一下通經活絡的葯,能達到很好的效果。都說拔罐不好,畏風寒通過拔罐把他拔出來那也可取。但是於內這個拔罐徒傷正氣,有的說拔出黑血來了,拔出一個大印子,一個大泡,以為是拔出來了,當時好像緩解了,隨後又重了,這個都不值得提倡。輕微的好使,但是重症,慢性病刮痧也不行,貼一些膏葯,都是治標不治本,培補元氣、守其真氣、調暢氣機終歸治本之法。
任何健身健康問題,歡迎留言!

10、風濕性關節炎怎樣治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急性或者慢性結締組織的炎症,會反復發作且累及心臟,臨床以關節和肌肉遊走性酸楚、重著、疼痛為特徵。
可以通過葯物治療最好問一下醫生吃一些什麼葯,能夠緩解。

與風濕性關鍵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