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去醫院做什麼檢查才能判斷是否有風濕病?
可以查一下血沉、血常規、風濕三項、抗核抗體、抗CCP抗體、免疫球蛋白及補體檢查看看有沒有問題,查一下關節超聲檢查看看有沒有滑膜炎等
2、我老婆是不是屬於類風濕類風濕
幾個手指關節腫痛復,早上制是否握不住手,你可以先吃扶他林緩釋片1片/日,連用幾天,是否能緩解,發病時間短,不易診斷,如有時間來鄭州查一下抗CCP抗體
(劉冰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河南省人民醫院劉冰 http://liubing6699.haodf.com/
3、怎麼判斷是否得了類風濕發作,看看哪些表現為風濕發作?
如果關節總會隱隱作痛,感覺雙腿無力,走路很吃力,按壓肌肉會感覺特別的酸痛說明類風濕發作了。對於每個人來說,關節的存在是很重要的。但是關節也很脆弱,如果我們沒有保護好,外力傷害到關節,不僅會出現不適,而且會影響生活和工作,更糟糕的還是導致腿部風濕病。類風濕病是一種關節疾病,得了類風濕病後,會影響人的健康,並對身體造成疼痛。如果出現類風濕病的症狀,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去正規醫院就診,避免類風濕病的惡化。
類風濕病的出現給病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當發作時,病人的關節總會隱隱作痛,在疼痛開始時很多病人都能接受。然而,當疾病發展到中期,疼痛將繼續加劇。當關節拉扯神經系統時,引起背部和腰部疼痛。當病人想要活動雙腿時,會發現有一種無力的感覺,走路很困難,病人總是靠很大的力氣才能走路。
當按壓肌肉時,可以感覺到特別的酸疼,使病人感到狠痛苦。病情比較嚴重的,工作和休息都受到影響,睡眠不好,飲食也不好吃,工作注意力也不集中。隨著病情不斷發展,肌酐也在上升,此時肌源性也會受到損傷。天氣變化時關節就會出現紅腫,皮膚變紅。但是腫脹的情況還算比較好,一般不嚴重。當接觸到冰涼的東西的時候,皮膚最初會變白,然後變成紫色,關節感覺麻木,病人會感到難以忍受的疼痛。
4、檢驗報告單中的類風濕因子有24IU/ml(參考值〈14),是不是就算患有類風濕關節炎啊?
不是的,
類風濕因子正常是陰性,多可排除類風濕性關節炎,但是少數類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可出現假陰性。陽性常見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特
異性較強)。此外,其他一些風濕性疾病和慢性肝病患者也有一定的
陽性率,所不能說你是否患有風濕病,你應該去做個肝功能。
在綜合化驗結果來判斷。
5、是否是風濕病
你好
你是月子病,這也是風濕病。補體C3——0.8(參考值0.8-1.85)g/L;補體C4——0.4(參考值0.2-0.4)g/L。這三項檢查值偏高,說明是風濕病活動期。
這個病得抓緊時間治療,它僅此於類風濕,像一般的外用葯根本治不了,打吊針只是緩解症狀。
建議你這個病早期用中葯治療效果比較好且可以痊癒,
6、是否類風濕?
根據你的描述不能排除類風濕,建議去醫院診治。
類風濕的診斷依據,通常採用美國風濕病協會1987年的標准:
1、晨僵持續至1小時(每天),病程至少6周;
2、有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腫,至少6周;
3、腕、掌指、近指關節腫,至少6周;
4、對稱性關節腫,至少6周;
5、有皮下結節;
6、手X線片改變(至少有骨質疏鬆和關節間隙的狹窄);
7、類風濕因子陽性(滴度>1:20)。
凡符合上述7項者為典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符合上述4項者為肯定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符合上述3項者為可能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符合上述標准不足2項而具備下列標准2項以上者(a.晨僵;b.持續的或反復的關節壓痛或活動時疼痛至少6周;c.現在或過去曾發生關節腫大;d.皮下結節;e.血沉增快或C反應蛋白陽性;f.虹膜炎)為可疑的類風濕性關節炎。
7、這是我的類風濕化驗單 誰能幫我看一下 我是不是類風濕啊
單純看化驗單還不能確定是否患病。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關節的滑膜組織,該病無特殊的生化、免疫學或組織學方面的異常作為確診的依據,其診斷主要依靠特徵性的臨床表現,並結合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結果綜合判斷。
目前國內均採用美國風濕病學會1987年提出的分類標准,有下述7項中的4項者可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
①晨僵至少持續1小時;
②有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同時腫脹或積液,這些關節包括雙側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和跖趾關節;
③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中至少有—個關節腫脹或積液;
④在第②所列舉的關節中,同時出現對稱性腫脹或積液;
⑤皮下類風濕結節;
⑥類風濕因子陽性;
⑦手和腕後前位的X線片顯示骨質侵蝕或明確的骨質疏鬆。第1~4項需持續6周以上。在國內,該標準的敏感性為91%,特異性為88%
風濕病化驗
1.抗核小體抗體(AnuA)
核小體是細胞染色質中的一種成分,它是由DNA和組蛋白以特殊的方式相連而組成的。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誘導和致病中有重要作用。
臨床意義:抗核小體抗體比抗dsDNA抗體、抗組蛋白抗體更早出現於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早期,並且特異性較高。陽性率為50-90%,特異性>98%。
2.RA33抗體
抗RA33抗體與其他抗可提取核抗原抗體、類風濕因子、抗核周因子抗體、抗角蛋白抗體等抗體均無交叉反應,為多克隆抗體,以IgG型為主。
臨床意義:RA33抗體在不典型的早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血清中可以出現,陽性率為27-45%,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及銀屑病性關節炎均不出現此抗體。因而認為抗RA33抗體是鑒別類風濕關節炎和其他關節炎的實驗室指標之一。
3.抗雙鏈DNA抗體
脫氧核糖核酸分為雙鏈DNA(dsDNA)和單鏈DNA(ssDNA)兩種,抗雙鏈DNA抗體是針對其中雙鏈DNA的一種自身抗體。
臨床意義:抗雙鏈DNA抗體可視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標記性抗體。抗單鏈DNA抗體後者則見於多種風濕性疾病。
4.抗著絲點抗體(ACA)
臨床意義:可見於50-96%的局限性硬皮病的患者。在CREST綜合症可達98%,而且,一般認為該抗體是CREST綜合症的標記抗體。在彌漫性硬皮病患者中,抗著絲點抗體的陽性率僅為10%。該抗體可較早出現於患者血清中,僅有雷諾氏現象者也可陽性。臨床研究發現,抗著絲點抗體與血管炎、肺受累有關,不隨病情變化而波動,而且多提示預後相對較好。
5.冷球蛋白
冷球蛋白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種蛋白,具有遇冷沉澱、遇熱又溶解的特性。分為三型。
臨床意義:主要與原發性巨球蛋白血症、類風濕關節炎、乾燥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血管炎、巨細胞病毒感染、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有關。
6.抗角蛋白抗體(AKA)
臨床意義:抗角蛋白抗體(AKA)角質層型抗體與RF、抗RA33/RA36抗體無關。因此,該抗體的檢測可對RF陰性或抗RA33/RA36抗體陰性的RA患者提供診斷指標。抗角蛋白抗體與疾病嚴重程度和活動性相關,在RA早期甚至臨床表現出現前即可出現。因此,AKA對RA早期診斷和預後判斷很有意義。
7.抗組蛋白抗體(AHA)
組蛋白是細胞核內的一種鹼性核蛋白,抗組蛋白抗體即是以組蛋白為靶抗原的一種自身,是抗核抗體的一種。
臨床意義:主要與葯物性紅斑狼瘡、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有關。
8.抗磷脂抗體(ACL)
抗磷脂抗體包括狼瘡抗凝物質和抗心磷脂抗體。它可作為抗磷脂綜合症中的重要自身抗體,其中抗心磷脂抗體(ACA)最為常見。可分為IgG、IgA、IgM三類。
臨床意義:
1.抗心磷脂抗體陽性提示動、靜脈血栓形成,腦血管意外發生率高達56%。
2.抗心磷脂抗體與SLE密切相關。雙型或三型陽性SLE病人均會出現血栓、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繼發性貧血等症狀。
3.抗心磷脂抗體陽性的女性患者易發生習慣性流產。
9.a-胞襯蛋白抗體
a-胞襯蛋白是從乾燥綜合征模型小鼠唇腺中提取的一種唾液腺特異性自身抗原。該抗原是泡襯蛋白的裂解產物。
臨床意義:a-胞襯蛋白抗體可能在乾燥綜合征的發病中發揮重要作用;對乾燥綜合征的診斷有意義,並且可能與乾燥綜合征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後有關。
10.環狀胍氨酸多肽抗體(CCP)
CCP抗體是環狀聚絲蛋白的多肽片段。以IgG型為主的抗體。
臨床意義:CCP抗體是類風濕關節炎高度特異性的抗體,陽性率為51%,特異性>96%,與類風濕關節炎的預後有很強的相關性,在類風濕因子陽性的患者中可出現。
11.抗核周因子(APF)
抗核周因子的靶抗原存在於頰粘膜上皮細胞核周胞漿內,是上皮細胞的中等纖維結合蛋白或其前體,它是一種不溶性蛋白質。抗核周因子主要為IgG,也含有IgM及IgA成分。
臨床意義:抗核周因子與類風濕關節炎有明顯的相關性,不僅陽性率高,特異性也好。抗核周因子可出現在類風濕關節炎早期,甚至在發病之前。在早期RF陰性的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中可有53.3% 的病人抗核周因子呈陽性。抗核周因子陽性、RF陰性的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往往預後較差,這不僅有助於早期診斷,也有助於判斷預後。同時抗核周因子與類風濕關節炎病情活動性指標也呈正相關。
12.HLA-DR抗原
HLA-DR抗原: HLA-DR抗原主要存在於B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及內皮細胞的細胞膜上。HLA-DR分子為二聚體結構,由非多態性的DRα鏈和多態性的DRβ鏈組成。DRα和DRβ鏈的可變區可識別並結合抗原或自身抗原,刺激T細胞活化,進而誘發自身免疫反應。HLA-DR4/DR1與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生及演變有關。
臨床意義:研究發現,有48-90%的RA患者攜帶DR4或DR1基因單倍型。病情輕、關節外病變少的RA患者一般為表達單倍型者,而DR4/DR1純合子,尤其是DRB10401純合子患者多並發關節外病變,病情進展快。
13.抗增殖性細胞核抗原抗體
抗增殖性細胞核抗原抗體(抗PCNA抗體)其抗原成分是DNA聚合酶的輔助蛋白,它可能在控制細胞周期中起關鍵作用。
臨床意義:抗PCNA抗體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特異性抗體。另據報道,該抗體可能與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發生彌散性增殖性腎小球腎炎相關。
14.抗DNP抗體
抗DNP抗體系針對脫氧核糖核蛋白的自身抗體,即狼瘡因子。是經典的狼瘡細胞形成試驗必不可少的四因素之一。
臨床意義:主要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活動期陽性率可達80%—90%、非活動期陽性率為20%左右。其他結締組織陽性率低,且部分出現該抗體陽性的病人可合並系統性紅斑狼瘡症狀。非結締組織病(如肝炎等)偶見陽性。
15.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
ANCA的相應抗原為絲氨酸蛋白E3、MPO和一些少見的抗原如彈性蛋白酶等。是系統性壞死性血管炎的血清標記物。
臨床意義:
1.ANCA可出現兩種核型:①胞漿型(c-ANCA):主要與韋格氏肉芽腫血管炎有關;②核周型(P-ANCA)可在Churg-Strass綜合症及潰瘍性結腸炎的病人中產生。
2.ANCA對於血管炎疾病的鑒別診斷及預後估計均有價值,而且是疾病活動的一個重要指標。在病人發病(復發)時,ANCA滴度均升高。有研究表明,c-ANCA在血管炎復發前2-5周可升高4倍。所以,c-ANCA可作為預測病情復發的指標。c-ANCA滴度可鑒別復發與其它原因(如感染)造成的病情惡化。
16.抗核抗體(ANA)
抗核抗體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組抗多種細胞核成份的自身抗體的總稱。
臨床意義:ANA可見於多種風濕性疾病,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SLE)、葯物性紅斑狼瘡、混合性結締組織病(MCTD)、類風濕關節炎(RA)、乾燥綜合征(SS)、進行性系統性硬化症(PSS)、多發性肌炎(PM)、皮肌炎(DM)及慢性活動性肝炎等。
17.類風濕因子(RF)
類風濕因子是一種以變性IgG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存在於類風濕關節炎及某些自身免疫病患者的血清和關節液中。RF可分為IgM、IgG、IgA、IgE四型。
臨床意義:
1.RF對RA的診斷很意義,陽性率為60-80%。從早期RA患者的X線片分析,IgM RF持續陽性的病人更易發生骨侵蝕。
2.高水平IgM RF陽性的病人預後差。IgM RF滴度與RA疾病活動性的體征,如關節疼痛數和關節腫脹數相關。IgM RF滴度高低是評價RA疾病活動性可靠、敏感的指標。
供你參考,結合自己的症狀可以判斷是否患病,
8、怎樣確定自己是否得了風濕
診斷風濕的話,需要檢測風濕因子。20歲的年齡,風濕的可能性很小。晚上體溫很低,極易受涼,像你的情況,極大可能就是受涼了。晚上睡前用熱水袋暖暖,暖肩膀就可以。幾天就會見效。
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