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類風濕自限

類風濕自限

發布時間:2020-10-14 04:32:27

1、渭南市類風濕怎麼不算慢性?

關節痛不一定都是關節炎
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和痛風,這是引起關節痛的三大常見原因。
許多人將關節炎錯誤地認識就是:「風濕」病。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因為有很多疾病都有關節炎的表現。常見病種如下: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強直性脊柱炎;痛風;風濕熱等等。
【關節炎的概念】
關節炎(arthritis)泛指發生在人體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由炎症、感染、退化、創傷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炎性疾病,可分為數十種。我國的關節炎患者有1億以上,且人數在不斷增加。臨床表現為關節的紅、腫、熱、痛、功能障礙及關節畸形,嚴重者導致關節殘疾、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據統計我國50歲以上人群中半數患骨關節炎,65歲以上人群中90%女性和80%男性患骨關節炎。我國的患病率為0.34%~0.36%,嚴重者壽命約縮短10~15年。
英文名稱 arthritis 就診科室:骨科;常見病因:由炎症、感染、退化、創傷或其他因素引起;常見症狀:關節紅、腫、熱、痛、功能障礙及關節畸形。
【病因】
關節炎的病因復雜,主要與自身免疫反應、感染、代謝紊亂、創傷、退行性病變等因素有關。根據病因可將關節炎分為骨性、類風濕性、強直性、反應性、痛風性、風濕性、化膿性等。
分類
很多疾病可引起關節炎性病變,臨床較為常見的關節炎有以下幾種:
1.骨關節炎
又稱退行性關節病、骨關節病。骨質增生,與人體衰老密切相關,多數老人都可能伴有骨質增生,自然容易得骨關節炎。臨床數據顯示,45歲以下人群骨關節炎患病率僅為2%,而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高達68%。在醫生看來人到老年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骨關節炎。
2.類風濕性關節炎
該病常表現為小關節(手指關節、腕關節等)疼痛,且發病關節呈對稱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80%在35~50歲之間,但老人、幼兒同樣可發病。因其病因與遺傳、感染、環境、免疫有著復雜關系,臨床尚無法徹底根治,只能通過葯物治療控制病情,維持關節功能。
3.強直性脊柱炎
多表現為脊柱、骶髂關節等中軸關節病變。病因不清,一般認為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該病男性多見,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前,嚴重者可導致脊柱和關節畸形而影響日常生活。
4.反應性關節炎
因腸道系統、泌尿系統等關節外感染因子觸發的炎症性關節病變。降低感染率、提高免疫力有一定防治作用。
5.痛風性關節炎
因尿酸鹽結晶、沉積引起的關節炎。發病多為急性單側關節炎,以腳部大腳趾突然紅腫、疼痛為主要症狀,痛時「痛不欲生」,病程持續一周左右可緩解,像一陣風一樣過去,因此叫「痛風」,但易復發。預防方法是有效的抗氧化,防止核酸被氧化分解,從而減少內源性嘌呤(佔80%)產生,繼而減少尿酸的產生。同時改變生活飲食習慣,少吃動物內臟、海鮮、啤酒白酒等外源性嘌呤,從而減少尿酸產生。
【臨床表現】
多數關節炎病程較長、纏綿難愈,治療頗為棘手。因此,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有利於防止關節炎病情的進展,改善患者的預後。
1.關節疼痛
是關節炎最主要的表現。不同類型的關節炎可表現出不同的疼痛特點。
2.關節腫脹
腫脹是關節炎症的常見表現,也是炎症進展的結果,與關節疼痛的程度不一定相關。一般與疾病成正比。
3.關節功能障礙
關節疼痛及炎症引起的關節周圍組織水腫,周圍肌肉的保護性痙攣和關節結構被破壞,導致關節活動受限。慢性關節炎患者由於長期關節活動受限,可能導致永久性關節功能喪失。
4.體征
不同類型的關節炎體征也不同,可出現紅斑、畸形、軟組織腫脹、關節紅腫、滲液、骨性腫脹、骨擦音、壓痛、肌萎縮或肌無力、關節活動范圍受限及神經根受壓等體征。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一般檢查 血常規、尿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生化(肝、腎功能,A/G)、免疫球蛋白、蛋白電泳、補體等。血常規、蛋白電泳、免疫復合物及血清補體等指標一般在正常范圍。伴有滑膜炎的患者可出現C反應蛋白(CRP)輕度升高和血細胞沉降率(ESR)輕度增快。繼發性關節炎患者可出現原發病的實驗室有關檢查異常。
(2)自身抗體 類風濕因子、抗環狀瓜氨酸抗體、類風濕因子IgG及IgA、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體,以及抗核抗體、抗ENA抗體等。
(3)遺傳標記 HLA-DR4及HLA-DR1亞型。
2.影像學檢查
(1)X線檢查 關節X線片可見軟組織腫脹、骨質疏鬆及病情進展後的軟骨下骨硬化和(或)關節面囊性變、侵襲性骨破壞、關節面模糊、非對稱性關節間隙狹窄、關節融合及脫位。關節邊緣增生和骨贅形成或伴有不同程度的關節積液,部分關節內可見游離體或關節變形。
(2)CT檢查 包括關節CT和胸部CT檢查。
(3)MRI檢查 關節的MRI檢查對發現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早期關節病變很有幫助。
(4)超聲 關節超聲是簡易的無創性檢查,對於滑膜炎、關節積液以及關節破壞有鑒別意義。
3.特殊檢查
(1)關節穿刺術 對於有關節腔積液的關節,關節液的檢查包括:關節液培養、類風濕因子檢測等,並做偏振光檢測鑒別痛風的尿酸鹽結晶。
(2)關節鏡及關節滑膜活檢 對關節炎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很有價值。
【診斷】
1.風濕性關節炎
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症。可反復發作並累及心臟。臨床以關節和肌肉遊走性疼痛為特徵。屬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多以急性發熱及關節疼痛起病。典型表現是輕度或中度發熱,遊走性多關節炎,受累關節多為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常見由一個關節轉移至另一個關節,病變局部呈現紅、腫、灼熱、劇痛,部分病人也有幾個關節同時發病。不典型的病人僅有關節疼痛而無其他炎症表現,急性炎症一般於2~4周消退,不留後遺症,但常反復發作。若風濕活動影響心臟,則可發生心肌炎,甚至遺留心臟瓣膜病變。
2.類風濕關節炎
該病是慢性關節炎最常見的類型之一。與遺傳、細菌及病毒感染、環境因素包括吸煙有關。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40~60歲女性更多見。美國風濕病學會1987年修訂的類風濕關節炎分類標準的診斷條件(≥4條可以確診):
(1)晨僵至少持續1小時(≥6周)。
(2)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受累(≥6周)。
(3)手關節(腕、掌指關節或近端指間關節)受累(≥6周)。
(4)對稱性關節炎(≥6周)。
(5)有類風濕皮下結節。
(6)手部關節X線片改變(表現為關節及其鄰近骨質疏鬆或明顯的脫鈣現象,關節間隙的狹窄)。
(7)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滴度>1:32)。
3.骨關節炎
多見於中、老年人,起病過程大多緩慢。手、膝、髖及脊柱關節易受累,而掌指、腕及其他關節較少受累。病情通常隨活動而加重或因休息而減輕。晨僵時間多小於半小時。雙手受累時查體可見Heberden和Bouchard結節,膝關節可觸及摩擦感。不伴有皮下結節及血管炎等關節外表現。類風濕因子多為陰性,少數老年患者可有低滴度陽性。
4.痛風性關節炎
痛風是嘌呤代謝異常致使尿酸合成增加而導致的代謝性疾病。腎功能異常時由於腎臟的尿酸清除率下降也會引起尿酸水平上升。血漿中的尿酸達到飽和,導致尿酸單鈉結晶沉積在遠端關節周圍相對缺乏血管的組織中。這種結晶的出現可導致單關節或者多關節的急性炎性滑膜炎。痛風在男性中較為多見,拇趾是最常見的受累區域。多數痛風患者在其一生中的某個時期會發生第一跖趾關節受累。其他可能受累的足部區域有足背部、足跟以及踝部。
5.強直性脊柱炎
青年男性多發,有明顯的家族發病傾向。以中軸關節如骶髂及脊柱關節受累為主,也可出現外周關節受累,但多表現為下肢大關節,為非對稱性的腫脹和疼痛,並常伴有棘突、大轉子、跟腱、脊肋關節等肌腱韌帶附著點疼痛。病變嚴重時可出現脊柱僵直,頸椎腰椎、胸椎活動受限,出現「駝背」,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關節外表現多為虹膜睫狀體炎、心臟傳導阻滯障礙及主動脈瓣閉鎖不全等。X線片可見骶髂關節侵襲、破壞或融合。90%以上患者出現HLA-B27陽性,而類風濕因子陰性。
6.反應性關節炎
本病起病急,發病前常有腸道或泌尿道感染史。以大關節(尤其下肢關節)非對稱性受累為主,一般無對稱性手指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等小關節受累。可伴有眼炎、尿道炎、龜頭炎及發熱等,HLA-B27可呈陽性而類風濕因子陰性,患者可出現非對稱性骶髂關節炎的X線改變。
7.感染性關節炎
與細菌感染有關。常見的病原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淋球菌、鏈球菌、結核桿菌。發病機制包括直接細菌感染所致和感染過程中細菌釋放毒素或代謝產物致病包括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猩紅熱後關節炎等。直接細菌感染所致的關節炎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並出現關節功能障礙。下肢負重關節不對稱受累。大關節受累多見,如髖關節和膝關節。關節腔穿刺液常呈化膿性改變。塗片或培養可找到細菌。結核桿菌感染的關節炎好發於青年,有其他部位結核的證據包括肺或淋巴結結核。可有結節性紅斑,血清類風濕因子陰性。結核菌素試驗陽性。細菌代謝產物或毒素所致的關節炎1~2周可以自愈,關節症狀呈遊走性。
8.其他
如創傷性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腸病性關節炎等。自身免疫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征、硬皮病及腫瘤等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也常常出現關節炎的表現。
【治療】
1.葯物治療
依據關節炎的種類、症狀的特點、伴發疾病等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葯物。治療原則是早期診斷和盡早合理、聯合用葯。常用的抗風濕病葯物如下:
(1)非甾體類抗炎葯 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迅速產生抗炎止痛作用,對解除疼痛有較好效果,能緩解頭痛、肌肉痛,包括骨關節炎伴隨的關節疼痛,這類葯物起效快,在體內代謝較快,一旦代謝完畢疼痛馬上又開始,維持時間很短。不能改變疾病的病程。臨床上常用的有布洛芬、青黴胺、雙氯酚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2)軟骨保護劑 如硫酸氨基葡萄糖能促進軟骨的合成、抑制關節軟骨的分解,同時還具有抗炎作用。硫酸氨基葡萄糖中富含的硫酸根本身也是合成軟骨基質的必需成分之一。此類葯物能夠緩解疼痛症狀,改善關節功能,長期服用(2年以上)還能夠遲滯關節結構的破壞。硫酸氨基葡萄糖起效較慢,但葯物安全性佳,適合作為基礎治療用葯長期服用。
(3)慢作用抗風濕葯 多用於類風濕關節炎及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對病情有一定控製作用但起效較慢。常用的有金合劑(肌注或口服)、青黴胺、柳氮磺胺吡啶、氯喹等。
(4)細胞毒葯物 通過不同途徑產生免疫抑製作用。常用的有環磷醯胺、甲氨蝶呤、金獨春等。它們往往是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和血管炎的二線葯物,副作用雖較多且較嚴重,但對改善這些疾病的愈後有很大的作用。
(5)腎上腺皮質激素 是抗炎、抗過敏葯物,明顯地改善了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結締組織病的愈後,但不能根治這些疾病。其眾多的副作用隨劑量加大及療程延長而增加,若長期使用可加劇關節軟骨的損害以及骨關節炎的症狀。故在應用時要衡量它的療效和副作用而慎重選用。
(6)抗生素等 鏈球菌感染可引起風濕熱的關節炎表現,急性期使用青黴素是控制鏈球菌感染的最有效的葯物,急性風濕熱患者長期使用長效抗生素以預防遠期風濕性心臟炎的發生,成人預防不得短於5年,兒童至少維持到18歲。結核性關節炎、真菌性關節炎需積極有效的抗結核或抗真菌葯物治療。
(7)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 包括急性期的葯物治療包括大劑量非甾體類抗炎葯或者秋水仙鹼及緩解期的降尿酸治療。降尿酸葯物主要包括抑制尿酸生成類的別嘌呤醇及促進尿酸排泄類的苯溴馬隆。
(8)中醫葯治療。中醫對於關節炎治療的傳統理論認為「風寒濕邪,痹阻經脈,致使經脈不通,不通則痛」,所以中葯治療一般是以祛風散寒、解痙通絡,活血化淤為目的。能使僵硬的關節肌肉得到放鬆,解除肌肉痙攣,可以達到疏通經絡,消腫止痛的作用。我們臨床應用三十多年的養親關節湯就是【主治】各種頸肩腰腿痛,筋骨肌肉關節酸痛、麻木、重著、伸屈不利、關節腫漲等,尤其對於老年人晨起關節僵硬的「老寒腿」有特效。EMS速遞三五天內即可送達國內大江南北。
2.外科療法
外科治療主要包括關節腔穿刺、滑膜切除、關節置換、關節矯形、關節融合等。
3.骨髓移植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確實有顯著的療效。通過恢復免疫系統功能來促使患者痊癒的自身骨髓移植法,治療兒童風濕性關節炎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4.免疫及生物治療
此類治療是針對關節炎發病及導致病變進展的主要環節,如針對細胞因子的靶分子治療、血漿置換、免疫凈化、免疫重建、間充質幹細胞移植等,主要應用於其他治療無效、迅速進展及難治性重症關節炎患者,主要為類風濕關節炎。
5.其他治療
包括物理、康復、職業訓練、心理等治療。物理治療主要有以下幾種:直流電療及葯物離子導入、低頻脈沖電療、中頻電流療法、高頻電療、磁場療法、超聲療法、針灸、光療法即紅外線、紫外線、冷療。康復、職業訓練以功能鍛煉及生活方式的調整為重點,有條件的醫院,應在康復專科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功能鍛煉。
【預後】
關節炎的病因、病程、個體差異及治療方法不同,其預後也各異。反應性關節炎大多數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多在3~5個月消退。近十年來,隨著慢作用抗風濕葯的早期聯合應用,對關節外病變的治療以及新療法的不斷出現,使類風濕關節炎的預後已有明顯改善。大多數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病情可得到很好的控制,甚至完全緩解。
【預防】
1.避免誘發關節炎發病的環境因素
潮濕的環境有助於某些病原菌生長,與關節炎的發病有一定關系。因此,平時應注意衛生,保持居室通風和空氣良好,防潮、保暖,避免病原菌尤其是鏈球菌傳播。除此之外,其他環境因素如紫外線、某些化學物質的接觸,可能導致某些易感人群產生異常免疫反應,導致不同關節炎的發生,易感人群應避免強紫外線和某些化學物質的接觸。
2.合理飲食,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營養缺乏可能導致關節炎加重,而營養過剩、肥胖則可誘發或加重痛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因此,科學合理的飲食是預防某些關節炎發生的措施,如減少攝入動物內臟、海鮮、禽肉、豆類等富含嘌呤的食物,能有效預防痛風性關節炎。吸煙人群罹患類風濕關節炎的幾率明顯升高,戒煙已成為類風濕關節炎的預防措施之一。
3.適量運動,保持心情愉悅,提高機體免疫力
免疫系統的穩定與情緒具有相關性。臨床上很多患者都是在經歷了不良生活事件後出現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現,因此,保持樂觀、穩定的心態,有利於預防由自身免疫病引起的關節炎。
【關節炎的治療】
1.引起骨關節痛的主要原因: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和痛風是引起關節痛的三大常見原因。骨關節炎為局部關節的退行性病變,以滑膜關節的關節軟骨的進行性損害為特徵。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病因尚未清楚的慢性全身性疾病,以周圍關節滑膜的持續性炎症為特徵。痛風則為尿酸在關節組織內沉積而引起的一種炎症性病變。這些疾病通常是慢性持續性的疼痛,患者有一定程度的耐受,但是當急性加重的時候,疼痛往往難以忍受,甚至一點都不能活動。
2.關節炎的治療目的:疼痛是疾病的一種表現,治療疼痛的關鍵在於治療原發病,但是在有些疾病疼痛是主要的表現,而疾病本身又是難以根治時,疼痛的治療顯得尤為重要,控制疼痛成為關節炎治療中最重要的一環。鑒於關節對患者活動能力的重要性,恢復或保持關節功能在關節痛的治療中是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治療應從全局出發,始終應重視功能的保護,當全身治療無法控制疼痛則可根據患者狀況,考慮手術治療。其實關節置換的一大目的就是緩解疼痛。全身治療的目的在於:減輕疼痛及關節僵硬;增加關節活動度;控制炎症;盡可能恢復關節功能;預防或糾正畸形。對骨關節炎患者,可延緩疾病進展,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由於沒有治癒措施,所以重要之處在於恢復患者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中醫對於關節炎治療的傳統理論認為「風寒濕邪,痹阻經脈,致使經脈不通,不通則痛」,所以中葯治療一般是以祛風散寒、解痙通絡,活血化淤為目的。能使僵硬的關節肌肉得到放鬆,解除肌肉痙攣,可以達到疏通經絡,消腫止痛的作用。我們臨床應用三十多年的養親關節湯就是【主治】各種頸肩腰腿痛,筋骨肌肉關節酸痛、麻木、重著、伸屈不利、關節腫漲等,尤其對於老年人晨起關節僵硬的「老寒腿」有特效。EMS速遞三五天內即可送達國內大江南北。
3.關節炎疼痛處理原則:治療關節炎疼痛應該遵循治療原發疾病,緩解病情進展,評估疼痛狀況,分級治療疼痛的原則。常用的止痛葯有三種,單純止痛葯——只有單純的止痛效果,而沒有消炎功能;非甾體類抗炎葯物——同時具有消炎和止痛作用,適合炎症性疼痛,又分傳統型(NSAIDs)和新型(COX-2抑制劑)兩種止痛葯;阿片類葯,強效的制劑包括比如嗎啡,芬太尼等,弱效的有曲馬多等,合成制劑有對乙醯氨基酚和羥考酮等。這三種基本上分三級,疼痛的嚴重程度不同,選用的葯物不同。如果關節疼痛是由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引起的,則推薦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葯物,這一類葯物種類很多,療效也較相似,同一患者可能對不同的葯物有不同的敏感性。當患有胃潰瘍或有危險因素時,可以選用COX-2抑制劑,這是一種新型的非甾體抗炎葯,其最大的優點在於能夠減少胃腸道不良反應的發生,在這一方面明顯優於其它葯物。這類葯物價格較貴,這時可以搭配使用其它傳統非甾體抗炎葯和抑酸葯,也能達到相似的效果。中、重度關節炎疼痛,多採用對乙醯氨基酚(其它名稱百服寧;必理通;醋氨酚;撲熱息痛;泰諾止痛片),該葯不良反應小,購買方便,而且價格低廉,長期治療帶來的經濟壓力小。
重度關節炎患者,使用非甾體抗炎葯無法控制時,建議使用阿片類葯物,也就是常說的麻醉品,但是阿片類葯物有成癮性,不宜長期使用。所以,一般認為,當疼痛到了阿片類葯物才能控制的時候,就應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最好是在畸形和肌肉功能嚴重退化前進行。
4.其他輔助療法(營養軟骨葯物,關節腔注射潤滑劑等)對於骨關節炎來說,在病變的早期尚可以通過營養軟骨的葯物緩解病情,氨基葡萄糖是人體可以自行合成的軟骨重要成分之一。隨著年齡增長,關節發生退行性變化,軟骨磨損,而自身合成的氨基葡萄糖逐漸不夠修復之用,則會加速病情進展。而補充從蟹殼、蝦殼提取的類似人體軟骨成分的氨基葡萄糖製品,可以幫助軟骨修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疼痛。激素,往往是局部注射到關節腔對抗急性發炎,能有效緩解疼痛症狀,多半是短期、小劑量使用,不宜全身使用。局部塗抹葯膏或貼膏葯,葯膏、乳液、凝膠,成分包括薄荷、水楊酸、雙氯芬酸鹽等,可以暫時緩解關節疼痛。但長期應用可能對這一類療法產生耐受,效果會逐漸下降。關節腔注射透明質酸,是用生化科技提煉出的關節液重要成分。作用就像是注入汽車發動機的潤滑油一樣,直接把透明質酸打到關節腔里,可以增加關節液潤滑和粘稠度,減輕壓力與軟骨磨損,同時改善關節軟骨的營養狀態,以助於修復病變的軟骨,是目前保守治療中效果直接並且成效顯著的一種方法。理療,包括局部熱敷、電療、牽引、水療、訓練下肢肌肉等。熱療和電療可以促進關節血液循環、改善僵硬、消炎止痛。應當注意,熱療的作用主要是緩解症狀,讓患者感覺「舒服」,過度的熱療可加重關節的滑膜炎症,反不利於控制病變進展。當關節炎已經影響活動,應利用護膝、護肘或支具等降低關節壓力。手杖、助行器可以減輕關節壓力,讓步態平穩不至於跌倒,避免施力不當造成的關節變形。
5.運動療法合理的運動是改善關節功能,減緩病變進展最長期有效的方式,運動可以增加骨密度、增強肌力、柔軟度,幫助穩定關節,減少早晨起床時的關節僵硬症狀,增進平衡和耐力,且可以控制體重,更重要的是運動可以改善全身其他系統的功能,例如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生命在於運動」,如果你痛得不能外出鍛煉,也別忘記做一些柔軟伸展運動,待疼痛緩解或病情穩定後,逐漸增加運動量。

2、關節炎吃什麼葯

、非甾體類葯物:如布洛芬;

2、氨基葡萄糖類葯物:如鹽酸氨基葡萄糖、硫酸氨基葡萄糖;

3、外用葯物:如扶他林或者布洛芬乳劑,或者活血止痛膏、千山活血膏;

4、中葯:如龍血竭、盤龍七片、金天格、骨疏康;

3、高分,關於類風濕

告訴你,沒有特效葯物,只能控制一定時間就不疼痛了。
1,自己注意不要遭受風、寒、潮濕和勞累。
2,雷公藤,枉痹沖劑有效,但是,毒性較大,要經常檢查心、肝、腎功能。
忠告:不要聽信偏方;不要經常『消炎止痛』(叫消炎不對---認識上的錯誤,應該是抗炎),傷胃。

4、關節炎怎麼治

1.飲食調節
不同類型關節炎患者的飲食原則不同。目前無確鑿的證據證實營養缺乏與關節炎之間有必然的聯系,但營養缺乏可能導致關節炎加重,而營養過剩、肥胖則可誘發或加重關節炎如痛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關節炎患者常常由於全身的炎症反應,出現貧血、消瘦等營養不良的表現。其他感染性關節炎也可由於急性期炎症導致機體消耗,不利於關節炎的恢復。上述患者應盡可能補足每日所需的營養物質,必要時給予胃腸營養,改善機體的抗病能力。與上述情況相反,骨關節炎及痛風患者多存在體重超重,尤其是痛風患者,常存在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紊亂,過高的血尿酸水平誘發及加重關節炎。因此,骨關節炎、高尿酸血症及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應適當控制飲食、適當減輕體重,減輕關節負擔。建議高尿酸血症及痛風患者減少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水產品的攝入,多進食鹼性食物如油菜、白菜、胡蘿卜及瓜類,嚴格限制飲酒,主要限制白酒及啤酒。目前尚無證據證實紅酒可誘發痛風,相反,飲適量紅酒可能有利於降尿酸,而飲茶、咖啡及牛奶也可能有助於降尿酸。
2.避免誘發關節炎發病的環境因素
關節炎與環境尤其是感染的關系不可忽視。鏈球菌感染後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均與感染有直接關系。病原菌感染亦可能為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誘發因素之一。鏈球菌是導致關節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他與關節炎發病可能有關的微生物還包括EB病毒、巨細胞病毒(CMV)、細小病毒B19、痢疾桿菌、克雷白桿菌、結核桿菌及某些支原體、衣原體等。潮濕的環境有助於某些病原菌生長,與關節炎的發病有一定關系。因此,平時應注意衛生,保持居室通風和空氣良好,防潮、保暖,避免病原菌尤其是鏈球菌傳播,加強體格鍛煉,提高抗病能力,防範於未然。
近年發現,吸煙與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有顯著相關性。吸煙人群罹患類風濕關節炎的機率明顯升高,且吸煙會影響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治療效果。因此戒煙成為類風濕關節炎的預防措施之一。
除此之外,其他環境因素如紫外線、某些化學物質的接觸,有可能會導致某些易感人群產生異常的免疫反應,導致不同關節炎的發生。
3.患者教育、精神及心理調節
免疫系統的穩定與情緒具有相關性。臨床上很多患者都是在經歷了不良生活事件後出現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表現,因此保持樂觀、穩定的心態,有利於預防風濕性疾病。囑咐患者保持樂觀的情緒,消除抑鬱狀態,以積極的態度與疾病做斗爭,對關節炎的治療意義重大。
4.功能鍛煉及生活方式的調整
長期關節病變會導致關節活動受限及肌肉萎縮,功能鍛煉是關節功能恢復及維持的重要方法。功能鍛煉時要注意鍛煉的時機、類型及強度。關節腫脹急性期應限制關節活動,抬高患肢以減輕水腫,必要時卧床休息直至關節腫痛改善。腫痛改善後,在不增加痛苦的前提下進行關節的屈伸和旋轉運動以增加關節活動度。負重關節的關節炎如膝關節炎、髖關節炎需避免負重運動。關節運動的類型不盡相同,膝關節炎患者可選擇游泳、散步等運動,避免行走過多及下樓梯;腰部及頸部關節炎患者可選擇局部關節的旋轉活動,避免長期伏案、仰頭;對於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游泳是最好的全身鍛煉。手小關節炎患者,則可選擇編織、編繩、捏橡皮泥、剪紙、書法、打字、園藝等以活動小關節。無論選擇何種運動,均需從小量開始,循序漸進,以運動後不引起關節疼痛為宜,否則需調整鍛煉強度及減少鍛煉時間。在有條件的醫院,上述功能鍛煉應在風濕病專科及康復專科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此外,患者應注意生活方式的調整,如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站立時需直立,多睡硬板床,保持仰卧位避免屈曲攣縮,枕頭要低,一旦出現上胸椎及頸椎受累應停止使用枕頭。而膝關節炎患者則應避免穿高跟鞋。
5.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主要包括以下幾種:直流電療及葯物離子導入、低頻脈沖電療、中頻電流療法、高頻電療、磁場療法、超聲療法、針灸、光療法即紅外線、紫外線、冷療。在葯物治療的基礎上,根據關節受累的部位和性質,選用合適的物理治療能更好地緩解關節症狀及促進功能恢復。急性關節炎期,使用紫外線照射可減輕關節炎症,亞急性期及慢性期以溫熱療法為主
6.葯物治療
選擇治療葯物時主要注意以下幾點:1)關節炎的種類、症狀的特點;2)患者年齡、是否伴發其他疾病、是否並用其他葯物、是否妊娠;3)葯物的功效、耐受性、安全性、劑量、依從性;4)葯物的價格及患者的承擔能力。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葯物主要包括非甾類抗炎葯物(NSAIDs)、糖皮質激素(Gs)、改善病情慢作用抗風濕葯物(DMARDs)、植物葯、生物制劑等。非甾類抗炎葯物為一線抗風濕葯物,能迅速緩解關節症狀,但不能阻止疾病進展,需酌情聯用其他葯物合用。Gs是最強的抗炎葯物,如果正確使用,能迅速緩解患者炎症,控制病情,但不能濫用,適用於存在關節外表現、過渡治療及局部應用。2010年中華風濕病學雜志類風濕關節炎治療指南提出類風濕關節炎使用Gs的原則為短期、小劑量、聯合維生素D3和鈣劑、關節腔注射。對於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早期、聯合、個體化方案使用DMARDs能早期控制病變,明顯減緩病情進展,改善預後。此類葯物主要包括甲氨蝶呤(MTX)、柳氮磺吡啶(SASP)、來氟米特(LEF)、硫酸羥氯喹(HCQ)等。但DMARDs對緩解疼痛的作用差,且起效需要一定時間,因此關節炎急性期應聯合NSAIDs或Gs。A組B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可引起風濕熱的關節炎表現,急性期使用青黴素是控制鏈球菌感染的最有效的葯物,急性風濕熱患者長期使用長效抗生素以預防遠期風濕性心臟炎的發生,成人預防不得短於5年,兒童至少維持到18歲。結核性關節炎、真菌性關節炎需在積極有效抗結核或抗真菌葯物的基礎上結合上述治療,但病毒性關節炎無需進行抗病毒治療。反應性關節炎與微生物感染亦有關,但大多數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多在3-5個月消退,部分患者的病程長達1年,是否需要抗感染治療,目前意見不一。植物葯能輔助治療關節炎,但目前尚無研究證實其在延緩骨破壞方面的確切療效。生物制劑的出現是風濕病相關關節炎患者的福音,可顯著改善患者預後。但使用之前需嚴格地篩查其適應症及禁忌症,權衡利弊。
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也以NSAIDs及DMARDs(SASP、MTX)為主,生物制劑尤其是腫瘤壞死因子(TNF)-α拮抗劑效果最佳,尤其對於對DMARDs反應不好的中軸關節受累患者。
骨關節炎的治療除了對症止痛(對乙醯氨基酚、NSAIDs)外,還可在關節局部應用透明質酸。氨基葡萄糖類葯物及雙醋瑞因在骨關節炎的治療中可以延緩疾病進展,建議長期應用。
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包括急性期的抗炎止痛(NSAIDs首選),及緩解期的降尿酸治療。應根據患者腎功能情況、有無腎結石等選擇具體用葯。降尿酸葯物主要包括抑制尿酸生成類(別嘌呤醇)及促進尿酸排泄類(苯溴馬隆)。通常以後者為首選。
7.免疫及生物治療
此類治療是針對關節炎發病及導致病變進展的主要環節,如針對細胞因子的靶分子治療、血漿置換、免疫凈化、免疫重建、間充質幹細胞移植等,主要應用於其他治療無效、迅速進展及難治性重症關節炎患者,主要為類風濕關節炎。
8.外科治療
外科治療主要包括關節腔穿刺、滑膜切除、關節置換、關節矯形、關節融合。並非每個患者均需進行關節腔穿刺,要嚴格掌握臨床適應症。已經確診的關節炎,但個別關節持久不愈的關節腔較多積液,影響患者關節功能時可進行關節腔穿刺抽液並給予腔內注射葯物。關節腔注射常使用的葯物為糖皮質激素、甲氨蝶呤及透明質酸。前二者多用與類風濕關節炎。其中關節腔內注射激素同一關節穿刺頻率無限制,但若注射1-2次後效果差不應繼續注射。骨關節炎患者首選透明質酸。關節腔注射後避免關節過度活動,以免葯物滲出引起局部腫脹。
關節滑膜切除術適用於臨床、影像學和實驗室檢查不能確診、葯物治療半年無明顯好轉時。術前但需要患者充分的精神、心理准備及術前葯物治療准備。關節矯形、關節置換用於具有關節畸形、功能嚴重受限的患者。關節融合術可人為引起關節骨性強直以減輕疼痛,終止病變,或提供關節穩定。
綜上所述,關節炎的病因不一,治療亦不同。對不同的關節炎予以正確診斷是治療的前提。治療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患者的病因、病程、個體差異,予以綜合治療,以達到最佳的治療目的。根據不同的病因,其預後各異。

5、關節炎應該怎麼運動?

多睦健康建議您,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急性期要卧床休息,在緩解期的時候可以適當的活動運動,要注意避免,不要用手指用力撐床、提重物等動作,以免加重關節畸形。可以做肢體的伸展運動、擴胸運動、散步、抓握活動等,來防止關節的廢用,增加關節的靈活性。
運動要注意勞逸結合,避免疲勞,可選擇合適的運動,比如體操、氣功、太極拳或者散步等有氧運動。外出鍛煉的時候,要注意避免受風寒,選擇陽光充足的天氣,外出的時候,要注意保暖。
當然想要隨心所欲運動的話還是盡量治療關節炎,比如去日本

6、得了類風濕關節炎時間長了長達10年以上身體會完全的殘廢點嗎?

建議: 用中葯治療,是可以做到臨床治癒的,別擔心 不過要抓緊時間 控制發展。

7、風濕類疾病

你好
你的病情屬於風濕病。
如何自測風濕病?
要想知道自己是否患了風濕病,不需要醫院的化驗結果就可以確診的一條最簡單有效的捷徑是;首先參照風濕病的常見十大臨床表現: 風濕病常見的主要症狀有:

1·疼痛:是中醫風濕病的常見症狀,病人感到比較痛苦的自覺表現。

2·關節腫脹:是指關節周圍浮腫而脹的一種症狀。

3·發熱

4·麻木

5·肢節屈伸不利:是指四肢關節、脊柱等活動受限或困難的一種症狀;可單發或多個關節同時發生。

6·多汗

7·皮膚症狀:硬化或紅斑出現。

8·皮下結節

9·晨僵:是患者早晨醒來後,自覺關節僵硬、屈伸不利的一種症狀。

10·畏寒惡風:是風濕病常見的症狀之一,可以表現全身的症狀,也可以表現為肢體關節的局部症狀。

如果你具備風濕病的常見十大臨床表現中的任何一個症狀,而後結合自己是否有遇天氣變化、吹風或用空調之後,肢體關節酸脹、重著、疼痛的症狀是否加重?有上述症狀和加重者就可以確定你是否患有風濕病。

8、23歲,女。類風濕性手關節炎,工作是站著,上午沾水最少持續一個小時,下午沾水最少持續一個小時,手指

類風濕性關節炎對於患者的關節有一定的損傷,大部分患者被該疾病長期困擾,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異質性疾病,其起病可緩可急,可為單關節性也可為多關節性,可為只有關節炎症狀,也可同時有關節外表現,甚或以非關節症狀如滑囊炎出現。其病程可能表現為自限性,即一次發作後自行緩解,不再發作;大部分呈間歇性發作或輕重起伏持續發展,少數惡性。

與類風濕自限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