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沉、類風濕因子、抗鏈「O」到底是什麼東西、有什麼意義?
我們體內有一種蛋白質,被叫做球蛋白。我們已經知道的抗體,就是球蛋白,被稱為免疫球蛋白(Ig)。人體內的抗體,分為五種:IgG、IgM、IgA、IgD、IgE。現在我們知道,類風濕因子是以變性的IgG為抗原而產生的自身抗體,也就是說,對應類風濕因子的自身抗原是變性的IgG分子。類風濕因子並不是類風濕患者體內所特有的,但是此問題最早是通過對類風濕關節炎的研究中發現的,因此被叫做類風濕因子。類風濕因子可以分為自然發生的和RA特異性的兩種。自然發生的類風濕因子,只有IgM一個類型,而且血清滴度比較低,常常可以出現在健康的老年人體內。而RA特異性類風濕因子,血清滴度高,除了主要的IgM型外,還有IgG、IgA型。因為IgM型被認為是類風濕因子的主要類型,在類風濕因子陽性的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中約佔80%。同時,由於IgM型類風濕因子具有高凝集的特點,易於沉澱,故臨床上主要測定IgM型類風濕因子。測定方法有乳膠凝集法和酶聯免疫吸附法。我們在臨床中,可以遇到檢查類風濕因子的同時,還檢查具體的免疫球蛋白項目,就是為了進一步了解患者體內的類風濕因子分子類型。也有資料方面,用IgM-RF、IgG-RF、IgA-RF這樣的說法,就是具體到了類風濕因子的分子類型,經過大量研究,普遍認為類風濕因子在類風濕關節炎中參與致病過程:①IgM型類風濕因子,可在類風濕關節炎有臨床表現前幾年就存在於病人血清中;而且血清中含有高滴度類風濕因子的非類風濕關節炎的「正常人」,具有發生類風濕關節炎的高度危險性;②血清中含有高滴度的類風濕因子的病人,較血清類風濕因子陰性的病人預後差;③IgG型和IgM型類風濕因子的存在與關節外的損害,如類風濕血管炎和類風濕結節相關。因此,類風濕因子在類風濕的診斷、預後評估、治療評測中,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盡管類風濕因子是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重要血清學標准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標准。5%的正常老年人RF可陽性,隨年齡的增高,陽性率可增高,年齡超過75歲的老年人,RF假陽性率為2-25%不等。而且在許多其他疾病中出現,如自身免疫性疾病:乾燥綜合征、SLE、 PSS、PM/DM等;感染性疾病:細菌性心內膜炎、結核、麻風、傳染性肝炎、血吸蟲病等;非感染性疾病: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肝硬化、慢活肝、結節病、巨球蛋白血症等都可以檢測到類風濕因子。 持續高滴度的RF,常提示類風濕關節炎的疾病活動,且骨破壞發生率高。有學者指出,健康成年人高滴度IgM-RF 是發生類風濕關節炎的危險因子。類風濕因子的表示,定性檢查用陰性、陽性區別,陽性是異常情況。更多的是定量檢查,使用滴度表示,滴度越高、抗體水平越高。在類風濕的治療中,患者可以達到類風濕因子滴度降低、甚至轉陰的結果,但是如果類風濕出現反復,類風濕因子仍然可以重新出現。在類風濕患者中間,也存在不少病例,怎麼治療類風濕因子都存在,但是身體症狀、其它檢查項目都比較正常,有的情況還是高滴度的情況。我認為應該這樣看:這樣的患者,至少應該是「高危正常人」中的「高危」,在平常需要注意自我保護,遠離會引起復發的因素,預防類風濕的復發。類風濕因子是一個免疫學指標,雖然可以作為一個療效評價指標,評價治療的效果,但是不會像血沉、C反應蛋白那樣,隨著炎症情況而變化明顯,因此不作為監控疾病活動的指標,也不需要經常檢查。抗鏈球菌溶血素「O」,我們簡稱抗O或ASO。正常參考值:成人
2、什麼是類風濕因子
類風濕因子是一種抗人或動物IgG分子Fc片段抗原決定簇的抗體,是以變性IgG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RF主要為IgM類自身抗體,但也有IgG類、IgA類、IgD類和IgE類。
3、類風濕因子值為49,抗鏈球菌溶血素定量值為828,嚴重嗎?是什麼病?
看有沒有發燒,查下白細胞,風濕熱和類風濕關節炎都不能排除,需要做進一步檢查明確診斷。抄檢查包括:詳細詢問病史(病前有無上感史等,關節痛特點等),之後酌情安排知血象,AKA,CCP(診斷意義最大),AFA,APF,血沉,CRP,抗O,關節照片。
根據lz提供資料無法給出明確診斷及疾病嚴重程度評估,診斷治療請在正規醫院專科醫生(風濕免疫科或骨科)道指導下進行。
4、類風濕因子定量偏高怎麼辦?
?
5、請幫忙看看這個類風濕化驗是正確的嗎?
可疑類風濕性關節炎:其診斷需下列各項中的2項,而且關節症狀的持續時間應不少於3周:
①晨僵。
②壓痛及活動時痛(為醫生所看到),間歇或持續至少3周。
③關節腫脹的歷史或所見。
④皮下結節(為醫生所看到)。
⑤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陽性。
⑥虹膜炎(除非在兒童類風濕性關節炎,否則價值可疑)。
單純的類風濕因子定量檢測增高不足以進行類風濕的診斷,我建議你把自己的臨床症狀詳細說一下。另外,應該到醫院檢查左肘關節X光片,類風濕因子定量也應該復查。
6、查抗O、類風濕因子檢驗結果中,抗O值超出正常范圍37,請問這代表什麼?
類風濕性關節炎 (RA )是一種以關節慢性炎症為主要表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是最常見的風濕病種之一。RA是由於病人的免疫系統紊亂 ,將自身的免疫球蛋白分子誤認為是異己 ,而產生相應的免疫應答反應。免疫復合物的存在 ,表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理改變與免疫應答有關。這些免疫復合物與補體結合 ,最終導致滑膜、軟骨和骨損傷。目前最保守估計我國有RA患者 400萬 ,患者年齡多為 40歲以上 ,女性發病率較男性高 3倍以上。對風濕性關節炎的檢測一般都是測類風濕因子 (RF)的抗變性IgG抗體 ,RF的定量測定 ,對了解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抗風濕治療效果有一定價值。
臨床意義
升高見於 :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征、冷球蛋白血症、進行性系統性硬化、巨球蛋白血症、肝炎、肝癌、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等。參考值范圍
類風濕因子 0.00- 30.00IU /ml(單位 /毫升 )
抗鏈球菌溶血素「O」,簡稱抗「O」或ASO。
溶血性鏈球菌產生的一種代謝產物能溶解紅細胞,所以這種產物被取名為「O」溶血素,人體感染了A組溶血性鏈球菌後,「O」溶血素在體內作為一種抗原物質存在。為了測定這種能中和鏈球菌溶血素「O」的抗體含量,就稱為抗鏈球菌溶血素「O」試驗。
正常參考值:成人< 500U,兒童< 250U。正常值因年齡、季節、氣候、鏈球菌流行情況,尤其地區而有所差別。類風濕時部分病人ASO升高在400單位以上。
若高於500單位,說明最近有過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些病人抗」O」升高,但是沒有關節酸痛等症狀,不能認為就是患了風濕關節炎,只能說明近期曾有過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患了扁桃體炎、咽炎、猩紅熱等一類疾病。但是,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原因確實與鏈球菌的感染有關,所以,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抗「O」是會升高的。
據研究,柯薩奇B病毒、高膽固醇血症、溶血、肝炎、腎病綜合症等疾病,均可呈現非特異性的抗「O」增高,但是滴度不是很高,類風濕關節炎也是如此
7、手指關節疼痛,但有時就自己好了,過幾天又開始疼痛兩個手交替發病。但是不紅腫。查類風濕因子定量20,...
這個是有一定的,有些風濕病是隱性的,查不出來,你可以把你現在的症狀詳細的說下
8、如何判別類風濕因子的陰陽性
加號為陽性,減號為陰性。其實,類風濕是風濕性疾病的一種,單單類風濕因子一項並不能區分。我想你在這里所說的風濕是指一般意義上的關節痛,或是風濕熱吧?還有,類風濕因子不單要定性,還要定量。它是陽性而且滴比度要達到一定的量才有意義。有5%的正常人也有低滴度的陽性,且與很多的因素有關,比方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陽性率增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