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敗血症,風濕熱,化膿性疾病會引起弛張熱
?
2、什麼是體溫
1.什麼是體溫
體溫是指人體的溫度。正常人的體溫為37℃左右,可隨著人的生理狀態、晝夜時差、年齡、性別、環境等不同而稍有波動。一般情況下,早晨4~6時體溫最低,午後5~6時 體溫最高,但在24小時之內,體溫變化不超過1℃。小兒體溫比成年人稍高;老年人體溫稍低;婦女在月經期前或妊娠 期略高,行經期中體溫最低。 檢查體溫的變化,可以為判斷和治療疾病提供重要參考。
2.怎樣正確測量體溫
體溫測量常用的方法有口腔測量法、腋下測量法和肛門測量法三種。用於口腔測量的體溫表叫口表,用於腋下測量的體溫表叫腋表,用於肛門測量的體溫表叫肛表。無論用哪種測量方法,測量前都應將體溫表內的水銀柱甩至35℃以下。
測量體溫的具體方法如下:
(1)口腔測量法:將口表消毒、擦乾,將水銀頭端放於患者舌下,讓患者緊閉口唇,切勿用牙咬,也不要說話,以免體溫表被咬碎或脫落。3分鍾後取出,在光亮處,將體溫表橫持,並慢慢轉動,觀察水平線位置的水銀柱所在刻度。正常的口腔溫度為36.2~37.2℃。
(2)腋下測量法:擦乾患者腋下,將腋表輕輕放入患者 腋下,使水銀頭端位於腋窩的頂部,讓患者夾緊腋窩。5~10 分鍾後取出,查看方法同口表。正常腋下體溫為36~37℃。
(3)肛門測量法:讓患者屈膝側卧或俯卧,露出臀部,將塗有凡士林或肥皂液的肛表水銀端,輕輕插入肛門內約3~4厘米。3分鍾後取出,用軟紙擦凈體溫表後,讀出體溫刻度。正常肛門體溫為36.5~37.7℃。
3.影響准確測量體溫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測量准確體溫的因素有:
(1)未將水銀柱甩至35℃以下,測出的仍是上次體溫。
(2)腋下有汗或未夾緊,或時間不足5分鍾,使測出體溫比實際體溫低。
(3)剛喝完熱水,或附近有熱水袋或其它熱源,使測出體溫會比實際體溫高。另外,劇烈活動後、精神緊張、洗澡後都能使體溫一次性升高一些,所以,測體溫應在飯後半小時、安靜狀態下進行。
4.體溫異常有哪些表現
體溫異常有下列幾種情況:體溫低於正常稱為體溫過低。常見於休克、急性大出血、慢性消耗性疾病、年老體弱、在低溫環境中暴露過久等。 體溫高於正常者稱為發熱。根據發熱的程度,可分低熱(體溫在37.5~38.5C)、中度發熱(體溫在38.5~39℃)、高熱(體溫在39~40℃)和超高熱(體溫在40℃以上)。
許多發熱性疾病具有特殊的熱型,常見的有:
(1)稽留熱:體溫持續於39~40℃,達數天或數周,一天內波動范圍不超過:1℃,多見於大葉性肺炎、傷寒等。
(2)弛張熱:體溫在39C以上,但波動幅度大,一天內體溫差別在2℃以上,見於風濕熱、敗血症、肝膿腫、肺結核等。
(3)間歇熱:發熱期與體溫正常期交替出現,多見於瘧疾、腎盂腎炎、淋巴瘤等。
(4)不規則熱:性質無規律,可見於風濕熱、流行性感冒、支氣管肺炎、癌性發熱等。
3、為啥會得風濕,怎樣預防呢?求大神幫助
風濕熱(rheumatic fever)是一種常見的反復發作的急性或慢性身性結締組織炎症,主要累及心臟、關節、中樞神經系統、皮膚和皮下組織。臨床表現以心臟炎和關節炎為主,可伴有發熱、毒血症、皮疹、皮下小結、舞蹈病等。急性發作時通常以關節炎較為明顯,但在此階段風濕性心臟炎可造成病人死亡。急性發作後常遺留輕重不等的心臟損害,尤以瓣膜病變最為顯著,形成慢性風濕性心臟病(rheumaticheart disease)或風濕性瓣膜病(rheumatic valvular disease)。 (一)一般治療 風濕熱活動期必須卧床休息。若明顯心臟受損表現,在病情好轉後,控制活動量直到症狀消失,血沉正常。若有心臟擴大、心包炎、持續性心動過速和明顯心電圖異常者,在症狀消失,血沉正常後仍需卧床休息3~4周。恢復期亦應適當控制活動量3~6個月。病程中宜進食易消化和富有營養的飲食。 (二)抗風濕治療 常用的葯物有水楊酸制劑和糖皮質激素兩類。對無心腦炎的患者不必使用糖皮質激素,水楊酸制劑對急性關節炎療效確切。 1.水楊酸制劑 是治療急性風濕熱的最常用葯物,對風濕熱的退熱,消除關節炎症和血沉的恢復正常均有較好的效果。雖然本葯有明顯抑制炎症的作用,但並不去除其病理改變,因而對防止心臟瓣膜病變的形成無明顯預防作用。水楊酸制劑以乙醯水楊酸(阿司匹林)和水楊酸鈉較為常用,尤以阿司匹林效果最好。阿司匹林起始劑量為:兒童每日80~100mg/kg;成人每日4~6g;分4~6次口服。水楊酸鈉每日6~8g,分4次服用。使用水楊酸制劑應逐漸增加劑量,直到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或出現全身毒性反應如耳鳴、頭痛、或換氣過度。症狀控制後劑量減半,維持6~12周。水楊酸制劑常有胃部刺激症狀如惡心、嘔吐、食慾減退等。此時可用氫氧化鋁,不宜服用碳酸氫鈉,因後者可減低水楊酸制劑在胃腸道的吸收,增加腎臟的排泄,並可促發或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 如患者不能耐受水楊酸制劑,可用:氯滅酸(抗風濕靈)0.2~0.4g,每日3次;或貝諾酯(benorilate)每日1.5~4.5g,分次服用,貝諾酯系阿司匹林與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的脂化物,對胃刺激較輕,吸收後在血中緩慢釋放出水楊酸。 2.糖皮質激素 大型臨床研究表明,糖皮質激素與阿司匹林對風濕熱的療效方面並無明顯差別,且有停葯後「反跳」現象和較多的副作用,故一般認為,急性風濕熱患者出現心臟受累表現時,宜先用水楊酸制劑;如效果不佳(熱度不退,心功能無改善),則應及時加用糖皮質激素。激素治療開始劑量宜大,可用:潑尼松,成人每天60~80mg,兒童每天2mg/kg,分3~4次口服。直至炎症控制,血沉恢復正常。以後逐漸減量,以每天5~10mg為維持量;總療程需2~3個月。病情嚴重者,可用氫化考的松每天300~500mg;或地塞米松每天.25~0.3mg/kg,靜脈滴注。 糖皮質激素停葯後應注意低熱,關節疼痛及血沉增快等「反跳」現象。在停葯前合並使用水楊酸制劑,或滴注促腎上腺皮質激素12.5~25mg,每天一次,連續三天,可減少「反跳」現象。 (三)抗生素治療 風濕熱一旦確診,即使咽拭子培養陰性應給予一個療程的青黴素治療,以清除溶血性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持續存在或再感染,均可使風濕熱進行性惡化,因此根治鏈球菌感染是治療風濕熱必不可少的措施。一般應用普魯卡因青黴素40~80萬單位,每天一次,肌肉注射,共10~14天;或苯唑西林鈉(苯唑青黴素鈉)120萬單位,肌肉注射一次。對青黴素過敏者,可予口服紅黴素,每天4次,每次0.5g,共10天。 (四)中醫葯治療 急性風濕熱多屬熱痹,宜用祛風清熱化濕治法;慢性風濕熱則多屬寒痹,宜用祛風散寒化濕治法。糖皮質激素、水楊酸制劑等輔以中醫葯治療,可能取得較好療效。針刺療法對緩解關節症狀也有一定效果。 (五)舞蹈症的治療 抗風濕葯物對舞蹈症無效。舞蹈症患者應盡量安置於安靜的環境中,避免刺激。病情嚴重者可使用鎮靜劑如魯米那、地西泮(安定)等,亦可用睡眠療法。舞蹈症是一種自限性疾病,通常無明顯的神經系統後遺症,耐心細致的護理,適當的體力活動和葯物治療大多可取得良好的結果。 風濕熱和風心病的患病率在近30年來已有顯著的下降,這與社會經濟狀況(住房和經濟條件)的改善,以及採取廣泛的預防措施有密切關系。我國以東北和華北地區較高,華東、華中和西南、西北地區次之,華南較少。發作季節以寒冬,早春居多,寒冷和潮濕是本病的重要誘發因素。急性風濕熱占內科住院病人的百分比已從1958年的2.49%降至近年的.86%。在上海醫科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和華山醫院1948~1957年,1958~1968年和1969~1979年三次分析各種病因的心臟病住院構成比中,本病分別佔50.3%,40.8%和29.95%。可見本病在我國目前仍屬必須積極防治的疾病。 多數病人發病前1~5周先有咽炎或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史。起病時周身疲乏,食慾減退,煩躁。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關節炎,心臟炎,皮下小結,環形紅斑及舞蹈病等。 (一)發熱 大部分病人有不規則的輕度或中度發熱,但亦有呈弛張熱或持續低熱者。脈率加愉,大量出汗,往往與體溫不成比例。 (二)關節炎 典型的表現是遊走性多關節炎,常對稱累及膝、踝、肩、腕、肘、髖等大關節;局部呈紅、腫、熱、痛的炎症表現,但不化膿。部分病人幾個關節同時發病,手、足小關節或脊柱關節等也可累及。通常在鏈球菌感染後一個月內發作,抗鏈球菌抗體滴度常可增高。急性炎症消退後,關節功能完全恢復,不遺留關節強直和畸形,但常反復發作。典型者近年少見。關節局部炎症的程度與有無心臟炎或心瓣膜病變無明顯關系。 (三)心臟炎 為臨床上最重要的表現,兒童病人中65%~80%有心臟病變。急性風濕性心臟炎是兒童期充血性心衰竭的最常見的原因。 風濕熱是一種可以預防的疾病,其與鏈球菌的關系十分密切,因此防止鏈球菌感染的流行是預防風濕熱的一項最重要的環節。 (一)預防初次風濕熱 ①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注射居住衛生,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提高健康水平;②對猩紅熱、急性扁桃體炎、咽炎、中耳炎和淋巴結炎等急性鏈球菌感染,應早期予以積極徹底的抗生素治療,以青黴素為首選,對青黴素過敏者可選用紅黴素;③慢性扁桃體炎反復急性發作者(每年發作2次上),應手術摘除扁桃體,手術前1天至手術後3天用青黴素預防感染。扁桃體摘除後,仍可發生溶血性性鏈球菌咽炎,應及時治療;④在封閉的集體人群中(軍營、學校、幼兒園等)預防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鏈球菌感染,建立必要的保健制度,可能徹底消除鏈球菌感染流行,大大減少風濕熱的發病率。 (二)預防風濕熱復發 已患過風濕熱的病人,應積極預防鏈球菌感染。一般推薦使用苄是青黴素(長效西林)120萬單位,每月肌肉注射一次。對青黴素過敏者,可用磺胺嘧啶或磺胺異惡唑,兒童每天0.25~0.5g;成人每天0.5~1.0g,分次口服。一般認為,預防用葯期限,18歲以下的風濕熱患者必須持續預防用葯;超過18歲且無心臟受累的風濕熱患者,從風濕熱末次發作起至少維持預防用葯5年;已有心臟受累的風濕熱患者,再次感染鏈球菌後極易引起風濕活動,並且容易發作心臟炎,所以須嚴格預防治療。研究表明,預防用葯水平與鏈球菌感染患者的比例成反比,無預防或不規則預防用葯組鏈球菌感染比例較完全預防用葯組高3倍;尤為值得注意的是,無預防或不規則預防用葯組風濕活動發作患者的比例較完全預防用葯組高10倍,即使不規則預防用葯亦有一定的效果。
4、有得醫嗎
其實,發高燒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症狀,它提醒你的身體可能有疾病出現了。事實上,散熱對身體有好處,這個體內的防禦措施有消滅外來病菌的功用。如果溫度沒有上升太高,不妨讓它自然散熱,如此有助於排除毒素。
一般來說,突然爆發的高燒(38.5℃—40℃)通常意味著體內有病菌感染:感冒、肺炎、腦膜炎、猩紅熱等急性炎症都會伴有高燒;而長期持續的低燒(37.3℃—38.5℃),則意味免疫系統遭到了破壞:肺結核、風濕熱、紅斑狼瘡、癌症等都不同程度表現出低燒的症狀。
發高燒時需立即就醫,因為這表示體內的感染正在惡化。如果體溫太高很容易造成腦部受損及脫水,尤其是高燒不退。
家庭治療措施:
●不要急於降溫
如果醫生確定你只是感冒了,在你能耐受的范圍內,最好不要急於服用解熱 葯。發高燒是體內抵抗感染的機制之一。我們的身體藉由升高體溫來調動自身的防 御系統殺死外來病菌(一般來說,病菌在39℃以上時就會死亡),從而縮短疾病 時間、增強抗生素的效果。如果你在感冒初起時(37—38.5℃)使用葯物來退 燒,會使體內的細菌暫時變成假死狀態,並使他們產生抗葯性,一旦死灰復燃,往往更難治療。
●冷敷
如果高燒讓你無法耐受,可以採用冷敷幫助降低體溫。在額頭、手腕、小腿上各放一塊濕冷毛巾,其他部位應以衣物蓋住。當冷敷布達到體溫時,應換一次,反復直到燒退為止。也可將冰塊包在布袋裡,放在額頭上。
●熱敷
假使體溫不是太高,可以採用熱敷來退燒。用熱的濕毛巾反復擦拭病人額頭、四肢,使身體散熱,直到退燒為止。
但是,如果體溫上升到39℃以上,切勿再使用熱敷退燒,應以冷敷處理,以免體溫繼續升高。
●擦拭身體
蒸發也確降溫作用。專家建議使用冷自來水來幫助皮膚驅散過多的熱。雖然你可以擦拭(用海綿)全身,但應特別加強一些體溫較高的部位,例如腋窩及鼠蹊部。將海綿擠出過多的水後,一次擦拭一個部位,其他部位應以衣物蓋住。體溫將蒸發這些水分,有助於散熱。
●泡澡
有時候,泡個溫水澡是最舒服不過了。它同樣也可以起到緩解發熱的症狀。嬰兒應以溫水泡澡,或是以濕毛巾包住嬰兒,每15分鍾換一次。
●補充液體
當你發高燒時,你的身體會流汗散熱;但當你發高燒時,身體會因為流失太多水分而關閉汗腺,以阻止進一步的水分流失,這使你的身體無法散熱。解決之道就是補充液體,喝大量的白開水及果菜汁,其中果菜汁含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尤其是甜菜汁及胡蘿卜汁。如果你想喝番茄汁,應選用低鈉的產品。發燒期間應避免固體食物,直到狀況好轉。
如果嘔吐情形不嚴重,還可以吃冰塊退燒。在製冰盒內倒人果汁,冰成冰塊,還可在冰格內放入葡萄或草莓,這尤其受到發高燒的孩子歡迎。
●適當眼用止痛葯
若感到非常不舒服,可服用止痛葯。成人服用2片阿司匹林或2片撲熱息痛,每4小時服用——次。撲熱息痛的優點是較少人對它過敏。由於阿司匹林與撲熱息痛的作用方式有些不同,因此你若覺得使用任何一種皆無法有效地控制發高燒,不妨兩種並用。每6小時服用2片阿司匹林及2片撲熱息痛。服用這些葯物時,需先經醫師同意。
●切勿讓孩子服用阿司匹林
18歲以下的青少年,千萬不要服用阿司匹林。因為阿司匹林可能使發高燒的兒童爆發雷氏癥候群,這是一種致命性的神經疾病。兒童可以用撲熱息痛代替。以每磅體重服用5—7毫克的方式,計算服用量,每4小時服用一次。記住,增加使用頻率或超過適當劑量,都有危險,一定要有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注意穿衣適量
如果你感到很熱,則脫下過多的衣物,使體內的熱氣可以散發出來。但如果因此而使你打寒顫,則說明衣物太少,應該增加,直到不冷為止。
如果患者是小嬰兒,則需特別注意,因為他們還不會表達他們的感受。其實,給小孩穿過多衣服或把他們置於酷熱的場所,都可能引起發高燒。
同時,勿使室溫過高,醫師通常建議勿超過20℃。同時,應讓室內適度地透氣,以幫助復原,並保持柔和的光線,使病人放鬆心情。
[物理降溫]
低水溫浴:水溫低於患兒體溫1度,例如發燒39度,水溫為38度。將患兒輕輕放於盆中,用水沖洗全身3分鍾,在洗浴過程中,發現異常情況,應立即停止洗浴。
溫濕敷法:取低於患兒體溫1度的溫水盆,毛巾放入水中,浸透擰出少許水分,以不滴水為宜,將濕毛巾圍於胸背部,外面用干大毛巾包裹濕毛巾,每隔5-10分鍾更換一次濕毛巾,持續做20到30分鍾。
冰敷法:將冰塊倒入冰袋(家用熱水袋亦可),放在頭部、腋下、腹股溝等處,用冰袋後,30分鍾測體溫一次,如已降到38.5度以下,即可撤去冰袋。
頭部冷敷或頭枕冷水袋:用一塊中號毛巾,在自來水龍頭上浸濕,放於患兒前額。每5分鍾左右更換一次,冷敷時間可長可短,應視體溫下降程度而定。頭枕冷水袋方法同冰敷法。在操作過程中冰袋及冷水袋均不應放至肩上。頭部冷敷或頭枕冷水袋適宜於有高熱抽風史的病兒,其優點既可防止體溫上升又可保護腦細胞。
[葯物降溫]
各種解熱葯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解熱作用。但通常只用作一種輔助治療的手段,在多數情況下是治標不治本的葯物。盲目使用退熱葯可能會打亂某些疾病的發熱規律,破壞體溫曲線記錄,干擾疾病熱型這一診斷疾病的特有體征,從而影響了診斷的准確性。
如果是肺結核病的潮熱,多在每日下午發低燒;傷寒的熱度一般持續在39℃—40℃之間;敗血症、膿毒血症為弛張熱;瘧疾為間歇熱,隔日或3日發燒一次。對急、慢性炎症引起的發燒,當務之急是抗菌消炎,以控制炎症的發展與擴散,退熱葯只能當成輔助性用葯。除少數消炎葯物,如抗炎松、消炎痛等以外,一般退熱葯並不具備抗炎作用。病毒引起的疾病發熱高燒,必須用抗病毒的葯物進行治療,一旦病毒被抑制或殺死,則發熱自退,不能指望用退熱葯就能解決問題。
很多退熱葯都有一定的不良反應,如阿司匹林,可以引起機體凝血機能障礙;氯滅酸類則可能引起腸道不適、神經系統症狀。所以有過敏史、潰瘍史或患白細胞減少症及肝腎功能減退的患者,應該慎用或不用退熱葯。
5、過火後熄水廢碎木炭哪裡有?有發熱量的。
過火後吸水費翠木炭在東北的大興安嶺有北京冬奧的。
【熱型及臨床意義】發熱患者在不同時間測得的體溫數值分別記錄在體溫單上,將各體溫數值點連接起來成體溫曲線,該曲線的不同形態(形狀)稱為熱型(fever-type)。不同的病因所致發熱的熱型也常不同。臨床上常見的熱型有以下幾種。
1.稽留熱(continued fever)是指體溫恆定地維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達數天或數周,24h內體溫波動范圍不超過1℃。常見於大葉性肺炎、斑疹傷寒及傷寒高熱期(圖1-4-1)。
2.弛張熱(remittent fever)又稱敗血症熱型。體溫常在39℃以上,波動幅度大,24h內波動范圍超過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見於敗血症、風濕熱、重症肺結核及化膿性炎症等(圖1-4-2)
3.間歇熱(intermittent fever)體溫驟升達高峰後持續數小時,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無熱期(間歇期)可持續1天至數天,如此高熱期與無熱期反復交替出現。常見於瘧疾、急性腎盂腎炎等(圖1-4-3)。
4.波狀熱(unlant fever)體溫逐漸上升達39℃或以上,數天後又逐漸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續數天後又逐漸升高,如此反復多次。常見於布氏桿菌病(圖1-4-4)。
5.回歸熱(recurrent fever』)體溫急劇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續數天後又驟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熱期與無熱期各持續若干天後規律性交替一次。可見於霍奇金(Hodgkin)病等(圖1-4-5)。
6.不規則熱(irregularfever)發熱的體溫曲線無一定規律,可見於結核病、風濕熱、支氣管肺炎、滲出性胸膜炎等(圖1-4-6)。
不同的發熱性疾病各具有相應的熱型,根據熱型的不同有助於發熱病因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但必須注意:
①由於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及時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熱葯或糖皮質激素的應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徵性熱型變得不典型或呈不規則熱型;
②熱型也與個體反應的強弱有關,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時可僅有低熱或無發熱,而不具備肺炎的典型熱型。
中醫判斷
體溫高出正常標准,或自有身熱不適的感覺。
發熱原因,分為外感、內傷兩類。外感發熱,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癘之氣所致;內傷發熱,多由飲食勞倦或七情變化,導致陰陽失調,氣血虛衰所致。外感發熱多實,見於感冒、傷寒、溫病、瘟疫等病證;內傷多虛,有陰虛發熱、陽虛發熱、血虛發熱、氣虛發熱、虛勞發熱、陽浮發熱、失血發熱等。
發熱類型,有壯熱、微熱、惡熱、發熱惡寒、往來寒熱、潮熱、五心煩熱、暴熱等。以發熱時間分,有平旦熱、晝熱、日晡發熱、夜熱等。以發熱部位分,有肌熱、腠理熱、肩上熱、背熱、肘熱、尺膚熱、手心熱、手背熱、足熱、四肢熱等。又有瘀積發熱、食積發熱、飲酒發熱、瘀血發熱、病後遺熱等。
發熱是指致熱原直接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體溫中樞功能紊亂或各種原因引起的產熱過多、散熱減少,導致體溫升高超過正常范圍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