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風濕熱中成葯

風濕熱中成葯

發布時間:2020-10-13 13:55:12

1、得了風濕關節炎吃什麼葯好?

1.抗風濕治療
治療原則是早期診斷和盡早合理、聯合用葯:
(1)水楊酸制劑 是治療急性風濕熱的最常用葯物,療效確切。以阿司匹林為首選葯物,用葯後可解熱、減輕炎症,使關節症狀好轉,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風濕的基本病理改變,也不能預防心臟損害及其他合並症。(2)腎上腺皮質激素 皮質激素不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必要葯物。只有在關節炎患者伴有心臟炎的證據,且水楊酸制劑效果不佳時,才考慮使用。
2.抗鏈球菌感染
根治鏈球菌感染是治療風濕熱必不可少的措施,首選葯物為青黴素,對青黴素過敏者,可改用紅黴素或乙醯螺旋黴素。
3.中醫葯治療
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中醫的痹症范疇,急性期宜祛風清熱化濕,慢性期宜祛風散寒化濕,能對症狀的緩解起到輔助作用。

2、醫生好!我檢查出來了 抗0高 確定是風濕熱 該吃什麼中成葯?

指導意見:
你好,風濕關節炎治療存在的問題,可以吃點吲哚美辛膠囊和西咪替丁。平常可以吃點風濕寒痛片或風痛定,生活中 要勞逸結合,活動 與休息要適度,不要過於疲勞。

3、請問是啥症?吃什麼葯?

西醫可能會說你只是亞健康,中醫應該是多種不太健康的體質的混合。建議去找一位好的中醫,長期調養。要堅持,一個月見效,但要有質的變化就要很長的時間。

4、我老婆的抗鏈球菌溶血素o是292,晚上盜汗很嚴重,是風濕熱嗎

身體排汗對身體是一種保護,而夜間盜汗的原因很多,除與睡眠環境空氣流通狀況、寢具透氣與否有關外,有些疾病如結核病、心內膜炎或惡性腫瘤如淋巴瘤等,都可能出現夜間盜汗的情況;此外,內分泌失調,如有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以及有情緒障礙,自律神經失調的人,也都可能在夜間大量流汗。
以中醫觀點來看,夜間盜汗有可能是氣虛或陰虛造成,如果是氣虛引起的盜汗,一般是血管擴張功能不好,可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方來調整,心血不足造成的盜汗,心悸少寐,宜補血養心,以歸脾湯加減方來治療;如果是陰虛體質引起,身體出現燥熱症,也會有盜汗的情況,此時可用六味地黃丸加減方來改善, 又陰虛火旺的盜汗,五心煩熱,宜滋陰降火,用之以當歸六黃湯加減方,但仍建議由中醫師鑒別診斷後,再服葯改善。

盜汗分為兩種,一種是屬生理性的;一種屬病理性的。現代醫學認為,小兒代謝旺盛,活潑好動,出汗往往比成人量多,屬生理現象。證名,出自《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又稱寢汗。指入睡後出汗,醒後即止。多屬虛勞之症,尤以陰虛者多見。詳見虛勞盜汗、陰虛盜汗條。中醫的說法是「陰虛則盜汗」,「陽虛則自汗」。

睡眠中出汗稱之為「盜汗」。盜汗是中醫的一個病證名,是以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泄即止為特徵的一種病徵。《金匱要略·水氣篇》中「食已汗出 ,又常暮盜汗出者 ,此勞氣也。」《景岳全書·汗證》指出:「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 ,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 ,盜汗必屬陰虛」。另外張景岳在《景岳全書·汗證》里還有「自汗盜汗 ,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且臨床尚有因陰虛而陰損及陽的陰陽兩虛,由血瘀而致水濕內停的血瘀與水濕並見等等,辨證時更需詳審,所以又細分為:陰虛盜汗、陽虛盜汗、氣虛盜汗、血瘀盜汗、血虛盜汗、濕阻盜汗、外感盜汗。
可選用中成葯二至丸、知柏地黃丸、六味地黃丸等。
中醫認為,「汗為心液」,若盜汗長期不止,心陰耗傷十分嚴重,應積極治療。在治療的同時,還要特別注意自我養護。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葯物治療的同時,應加強必要的體育鍛煉,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注意勞逸結合。
(2)在飲食方面,要摸索出與自己病證有利或有弊的飲食宜忌規律,進行最適合自己食療調養。如屬陰虛、血熱及陰虛火旺的病人,應禁食辛辣動火食物,切勿飲酒,並多食一些育陰清熱的新鮮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機體健康的基礎上得到恢復。
(3)在條件允許時,適當調節一下居住環境的溫度與濕度,如陰虛血熱者的居住環境就應稍偏涼一些等。
(4)患者的被褥、鋪板、睡衣等,應經常拆洗或涼曬,以保持乾燥,並應經常洗澡,以減少汗液對皮膚的刺激。
(5)重症盜汗且長期卧床的病人,家屬應特別注意加強護理,避免發生褥瘡。還要注意觀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出汗量大小,如有特殊改變要及時向醫生報告。

5、治肝火盛用什麼中成葯

肝火類病症

順序 1
病因類型 肝火
病證 頭脹
主要癥候 常起於惱怒,頭脹且痛,昏沉悶熱,頭筋突起,口乾口苦,甚則兩耳失聰,舌苔薄黃,脈象弦或數。

順序 2
病因類型 肝火上炎
病證 頭熱
主要癥候 頭熱面紅,心煩易怒,夜寐不安,脅痛口苦,舌紅苔薄,脈弦有力。

順序 3
病因類型 肝火亢盛
病證 消瘦
主要癥候 形體消瘦、煩躁不安,性急易怒,頭暈目眩,脅肋灼痛,口苦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脈弦數。

順序 4
病因類型 肝火上沖
病證 舌血+刃
主要癥候 舌上出血,舌腫木硬,舌苔黃,舌邊紅絳,或起芒刺,並見頭中熱痡,煩熱,頭暈目眩,面紅目赤,口苦咽干,耳鳴耳聾,脅肋痛,性急善怒,小便黃赤,大便乾燥,甚則昏厥,脈弦數。

順序 5
病因類型 肝火犯肺
病證 咳嗽
主要癥候 症見咳嗽氣逆,痰出不爽,或如梅核,或如敗絮難以咳出。咳時面紅並引及脅痛。咽喉乾燥,煩躁易怒。舌邊尖紅、苔薄黃而干,脈弦數。

順序 6
病因類型 肝火犯胃
病證 吐血
主要癥候 、吐血兼見心煩胸悶,善怒脅痛,口苦或口酸,多惡夢,或見唇青,或頻作呃逆,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順序 7
病因類型 肝火燔灼
病證 胃痛
主要癥候 胃脘燒灼疼痛,痛勢急迫,疼痛拒按,喜冷惡熱、燒心泛酸,口乾口苦,甚則嘔吐苦水,或兼見吐血、便血。煩躁易怒,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數。

順序 8
病因類型 心肝火旺
病證 經質粘稠
主要癥候 月經先期量多,甚或血崩,質濃稠如膏,經色鮮紅,或紫紅,或紫黑,並見面紅目赤,心煩急躁,失眠多夢,胸脅脹痛,口苦而渴,或具經行發熱,吐血、衄血,舌紅苔黃,脈弦數。

順序 9
病因類型 肝火偏亢
病證 月經過多
主要癥候 月經提前而至,經量過多或兼經期延長,色鮮紅或紫黑,質濃稠,有瘀塊,面赤心煩,急躁易怒,胸悶乳脹,頭暈頭痛,夜寐多夢,口苦口乾,食慾不振,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數。

順序 10
病因類型 心肝火旺
病證 經前不寐
主要癥候 經前失眠,甚至通宵不寐,心煩易怒,口苦咽干,頭痛頭暈,乳頭痛癢,月經先期,量多色黯。舌尖紅刺,苔薄黃,脈弦滑。

順序 11
病蚶嘈?肝火
病證 耳聾
主要癥候 耳聾耳鳴,突然發作,甚至全聾,耳鳴如鍾,或如風雷聲,或如潮水聲,伴有耳脹痛、耳閉,口苦咽干,面紅目赤,大便燥,小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

順序 12
病因類型 肝火上逆
病證 耳衄
主要癥候 血從耳中突然流出,量較多,耳部疼痛,心煩易怒,或胸協脹滿,口苦,目赤,頭痛,小便實,脈弦數有力,舌質紅。

順序 13
病因類型 肝火犯肺
病證 鼻衄
主要癥候 由情緒激動誘發,鼻出血量多,血色鮮紅,並經常反復發作,頭脹痛,心煩易怒,口苦咽干,胸脅苦滿,目赤,小便黃,舌質紅,脈弦數。

順序 14
病因類型 肝火上炎
病證 白睛溢血
主要癥候 頭痛目脹、面紅眩暈、口苦耳鳴、胸脅刺痛、煩躁易怒、尿黃、脈弦數、舌紅苔黃。多見於高血壓患者。

順序 15
病因類型 肝火犯胃
病證 頭目脹痛
主要癥候 頭痛偏甚,目珠脹痛,甚則頭痛如劈,目脹欲脫,瞳神散大,視力驟降,煩躁易怒,口渴欲飲,嘔吐頻作,舌紅苔黃,脈弦滑。

順序 16
病因類型 肝火上逆
病證 暴盲
主要癥候 煩躁易怒,驟然一眼或雙眼盲而不見,目珠疼痛,頭暈且痛,面紅目赤,脅痛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療方劑

順序 1
名稱 左金丸
出處 《丹溪心法》
來由 唐容川雲:「病左脅痛,及嘔酸苦者,肝火也。以金平木,清火生金,其理至妙。」(《血證論》)吳鶴皋雲:「左金者,黃連瀉去心火則肺金無畏,得以行金令於左以平肝,故曰左金。」(《醫方考》)心屬火,肝屬木,肺屬金,肝位於右而行氣於左,肝木得肺金所制則生化正常。本方清心火以佐肺金而制肝於左,所以名曰「左金丸」。本方又名「回令丸」,有得勝回營交令之意。本方加白芍葯名「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有清熱止瀉,緩急止痛之效。戊為胃土,己為脾土,本方善於泄肝,使木不克土,戊己自安,故以命名。
組成 本方由姜黃連、吳茱萸二味葯物組成
用於 用於肝經火旺所致之脅肋脹痛,嘔吐吞酸,噯氣口乾,舌紅苔黃,脈象弦數等症。有清瀉肝火,降逆止嘔之功。

順序 2
名稱 咯血方
出處 《丹溪心法》
來由 咯血一證,原因甚多,肝火灼肺即其因之一。本方用青黛、山梔瀉肝涼血;瓜蔞仁、海蛤粉清肺化痰;再加訶子斂肺止咳。諸葯同用,可瀉肝火以涼血,清肺熱以止咳,共奏清肝寧肺之功,使火不犯肺,則肺氣肅降,痰飲得化,咳嫩寧息,咯血自止。故名「咯血方」。
組成 本方由青黛、瓜蔞仁、山梔、訶子、海蛤粉五種葯物組成
用於 用於肝火灼肺所致之咳嗽痰中帶血,痰質濃稠,咯吐不爽,心煩口渴,頰赤便秘,舌苔黃,脈弦數等症。有清熱化痰,止咳止血之功。

順序 3
名稱 清空膏
出處 《蘭室秘藏》
來由 本方為治頭風之常用方,尤適於風濕熱上攻於頭,長期不愈者。頭風,指頭痛經久不愈,時發時止者。方隅雲:「淺而近者、名曰頭痛;深而遠者,名曰頭風」。(《醫林繩墨》)「清空」,這里指頭部,頭為諸陽經之會,清空之府。本方作用於「清空」部位,專治頭風。其服法是:每次用少許葯末,茶水調為膏狀,抹在口中,再用白開水沖下,故稱「清空膏」。
組成 本方由川芎、柴胡、黃芩、黃連、防風、羌活、炙甘草諸葯組成
用於 用於風濕熱邪上壅頭目所致之偏正頭痛,年久不愈者。有清瀉肝火,祛風止痛之功。

順序 4
名稱 痛瀉要方
出處 《醫方考》
來由 肝脾不和之腹痛泄瀉,稱為「痛瀉」。吳琨雲:「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宜,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醫方考》)本方葯僅四味,白術苦燥濕,甘補脾,溫和中;芍葯寒瀉肝火,酸斂逆氣,緩中止痛;防風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風能勝濕;陳皮辛能利氣止痛。可疏肝健脾,理氣和中,補中寓疏,標本兼顧,能瀉肝木而補脾土,調氣機以止痛瀉,洵為治療痛瀉的重要方劑,故命名曰「痛瀉要方」。
組成 本方由白術、芍葯、陳皮、防風四味葯物組成
用於 用於肝鬱脾虛所致之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瀉後痛止,舌苔薄白,脈弦而緩等症。有疏肝補脾之功。

順序 5
名稱 瀉青丸
出處 《小兒葯證直訣》
來由 肝主東方,屬木色青,「瀉青」,即瀉肝也。《刪補名醫方論》雲:「肝木主春,乃陽生發動之始,萬物生化之源,不可傷也。本方重用苦寒之品,以清瀉肝火為主,又佐升散之品,以散鬱火,寓升於降,是升降同用之法,可使瀉肝而不傷肝氣,升散而不助火勢,相得而益彰,故為瀉肝之善法」。汪昂雲:「本方一瀉(肝火)一散(肝風)一補(肝血),同為平肝之劑,故曰『瀉青』」。
組成 本方由當歸、龍腦、川芎、生梔子仁、川大黃、羌活、防風組成蜜丸,煎竹葉湯同砂糖化下
用於 用於肝火郁結所致之目赤腫痛,易驚多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脈洪實者。有清瀉肝火之功。
參考資料:http://work.cat898.com/printpage.asp?BoardID=9&ID=898648

6、風濕熱,專治風濕的葯方

1 你要確定你是風濕換是類風濕
還是去中醫院或好的門診看看吧
2 網上不會有人給你貼的,帖了也是胡亂開的方子,好的方子因為涉及處方權的問題不會拿出來的,還有下處方是要根據病情病勢的,
3 我是學醫的,學的不好,不幹給你開 只能給點建議吧!慚愧啊!

有一方 僅做你參考
二妙散

黃柏20G 蒼術15G

以上2味為末 沸湯 入薑汁調服

主治 濕熱下注證

7、風濕麻痹用什麼中葯

針對風寒濕痹證有祛風止痛葯,通過辛溫發散,溫經散寒,以達到驅邪通絡止痛作用,常用葯物有:羌活、獨活、白芷、威靈仙、秦艽、細辛、川椒、桂枝等。但多為辛溫香燥的葯,易耗傷陰血,陰血不足的患者當慎用或禁用。
針對風濕熱痹證有清熱消腫止痛葯,通過清熱解毒葯物祛除熱毒之邪,以達到祛邪止痛的目的。常用葯物有:金銀花、連翹、黃柏、丹皮、土茯苓、薏苡仁、澤瀉、萆薢。木防己等。但多為苦寒的葯物,不適合脾胃虛弱的患者。
針對瘀血痹阻證有活血化瘀葯,通過活血化瘀通絡來止痛。常用葯物有:丹參、紅花、赤芍、三七、川穹、莪術、桃仁、水等。這類型的葯易耗血動血,不適合有出血傾向的患者。

8、風濕熱痹用什麼葯好?

A.黃柏、蠶砂

B.木通、防己

C.獨活、威靈仙

D.白鮮皮、薏苡仁

E.忍冬藤、絡石藤

威靈仙

性味 性溫,味辛、咸。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用於風寒痹痛、四肢麻木、筋脈拘攣屈伸不利、哽咽喉。

氣味:(根)苦、溫、無毒。

主治:

1、腰腳諸痛。用威靈仙末,每服一錢,空心服,溫酒送下。又方:用威靈仙一斤,洗干凈,在好酒中泡七天,取出研為末,加麵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用泡葯的酒送下。

2、手足麻痹。3、喘咳嘔逆,不能進食。

4、腹中痞積。用威靈仙、楮桃兒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三錢,溫酒送下。此方名「化鐵丸」。

5、腸風瀉血。用威靈仙、雞冠花各二兩,在米醋二升中煮干,炒為末,以雞蛋白調作小餅,炙干後再研為末。每服二錢,陳米湯送下。一天服兩次。

6、痔瘡腫痛。用威靈仙三兩,水一斗煎湯先熏後洗。

獨活

【性味歸經】辛、咸,溫。歸膀胱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用於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屈伸不利,骨哽咽喉。

【用法用量】 6~9g .獨活:性味 性微溫,味辛、苦。功能主治 祛風濕,通痹止痛。用於風寒濕痹、腰膝疼痛。

威靈仙,獨活性味都偏溫,不適合治療風濕熱痹。

9、風濕性關節炎的常用葯物?

不僅關節疼痛、紅腫、屈伸不利等類風濕症狀,可以通過益腎蠲痹丸改善甚至治好,益腎蠲痹丸對身體的刺激也小。。很高興能夠回答您的問題

10、治療熱痹用什麼葯好?

關節風痛丸

與風濕熱中成葯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