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葯治療是中醫常規的治療方法,中葯治療膝關節炎常用方劑有獨活寄生湯、二妙散、當歸拈痛湯、大防風湯、麻桂溫經湯、三氣飲等,常用中葯有獨活、羌活、白芍、當歸、黃芪、杜仲、細辛、川芎、桂枝、雞血藤、蒼術、牛膝、海桐皮、苡仁,以及甘草等等,醫師會根據不同證型加減葯物。除了內服葯外,也可選用以上的一些葯材,置入布袋內加熱後用於外敷患處,或用煎湯葯遺下的葯渣以布袋包裹,趁熱敷患處。
2、腎寒怎麼辦?
服用」金匱腎氣丸「 即可,或者服用 」桂附地黃丸」也可以。
3、風濕關節痛月里怎樣治療
你說的好像是月子風 不一定是風濕病
我建議你還是去看中醫 用食療調理 不宜用葯
一切等產後再說
下面是我找的幾個食療驗方你先給孕婦吃著
1、豬腎湯:豬腎一具 糯米50克 當歸15克 知母10克 蔥白7個 芍葯15克 治產後腎虛,四肢疼痛。以水1200—1300毫升煮豬腎,待水煎成800—700毫升,去豬腎入諸葯,慢火煮至400—300毫升時停火,一次服。
2、附子100克乾薑100克羊肉300克燉服食療,隔三差5一次,調理一個月左右即有明效.
3 、苡米粥:苡米仁 150克 薄荷(另包)15克 荊芥(另包)15克 豆豉50克,將荊芥、薄荷、蔥白、豆豉洗干凈後,放入干凈的鍋內,加水1500毫升,燒開後文火煮10分鍾,濾汁去渣,將苡米仁入砂鍋內,加入葯液,煮至苡米仁裂開酥為度。健脾祛濕,散風除濕。治風濕阻絡而一身盡痛,筋脈攣急,屈伸不利。
4.取黑豆15克,將其炒至半焦,泡入黃酒中一星期左右,每日3次,每次15~20毫升,飲服。
5、生地粥:生地25克 大米75克,將生地切碎,用適量清水煮約半小時取汁,復煎第二次。合並兩次葯液去渣,濃縮至100毫升左右備用。養陰生津,適用於陰虛痹患者。
6.雞蛋1個,開一小口,塞入全蠍1隻,掛房檐下經過夏天,焙熟後研面,每次1.5克,溫開水沖服。
7、食粟補腎方:生栗子250克 豬腎一具,粳米250克 陳皮6克 花椒10粒 食鹽2克,將板栗陰干去皮,豬腎洗凈,同豬腎2、陳皮、花椒(布包)一起下入鍋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置火上徐徐煨熬成粥,挑出陳皮,加入食言即成。分二三次食用。健脾和胃,補腎強身,適用於寒濕痹腰腿疼痛者。
8.取小鯽魚適量,用香油將其炸酥研面,溫黃酒送服,尤適宜產後臂痛抽筋者。
9、歸芪蒸雞:黃芪50克 當歸10克 嫩母雞半隻 紹酒15克 味精1.5克 胡椒粉1.5克 食鹽1.5克 蔥、姜適量,將當歸、黃芪裝入雞腹內,腹部向上放於盤或大碗內,擺上蔥、姜注入清湯,加入鹽、紹酒、胡椒粉,放入籠屜內蒸熟,去蔥、姜,加入味精、調好味即成。有益氣補血,散風除濕之功。適用於產後氣血虛痹。此方是當歸補血湯加入溫筋通脈之紹酒,辛散祛風濕及寒邪的蔥、姜和調料組合而成。·防「月子病」切記這幾點!
10、附片羊肉湯:羊肉500克 附片(布包)7.5克 生薑12.5克 蔥12.5克 胡椒1.5克 食鹽2.5克,羊肉洗凈入沸水內,加姜、蔥各6克,綽至斷紅色,撈出切成約2.5 厘米方塊,入清水中浸去血水。將附片裝入紗布袋內扎口,姜洗凈拍破,蔥纏成團待用。將砂鍋內注入清水,置於火上,入蔥、姜、胡椒、羊肉、川附片即成溫經壯陽,散寒止痛。適用於產後寒濕及陽虛痹。
4、風濕病的治療
如果是風濕病的話,土方子是可以到中葯房去買蠶砂,然後放到鍋里炒熱,用紗布包裹,熱敷疼痛的地方,一旦蠶砂冷掉,可重復再炒熱,再熱敷。不過這種屬於中醫的治法,效果比較慢。
5、風濕性心肌炎
我家親屬一個小孩7歲得的就是風濕性心肌炎,現在好 了,他就是打長效青黴素,你信我的話一定要打啊 。這個病不能大意。如果過敏就是吃紅黴素
6、是不是身體哪裡緊,氣血就流向哪裡
准確判斷氣血是否充足
眼睛:
眼睛是看眼白的顏色,「人老珠黃」,就是眼白的顏色變得混濁、發黃,有血絲,表明氣血不足。眼睛隨時都能睜得大大的,說明氣血充足;反之,眼袋很大、眼睛干澀、眼皮沉重,都代表氣血不足。
2.皮膚:
皮膚白里透著粉紅,有光澤、有彈性、無皺紋、無斑代表氣血充足。反之,皮膚粗糙,沒光澤,發暗、發黃、發白、發青、發紅、長斑都代表身體狀況不佳、氣血不足。
3.頭發:
頭發烏黑、濃密、柔順代表氣血充足,頭發乾枯、脫發、頭發黃、發白、開叉、有頭皮宵,都是氣血不足。
4.耳朵:
耳朵小、僵硬、形狀不圓潤、不肥大、不飽滿,都是氣血不足。小孩子耳朵有色澤、無斑點、無疼痛。呈淡淡的粉紅色、無皺紋、飽滿則代表氣血充足。而暗淡、無光澤代表氣血已經下降。如果耳朵萎縮、枯燥、有斑點、皺紋多,它代表了人的腎臟功能開始衰竭。
5.手的溫度:
手一年四季都是溫暖的,代表人氣血充足;手心偏熱、手出汗、手冰冷,都是氣血不足。
6.手指的指腹:
不論孩子或成人,手指指腹扁平、薄弱、指尖細細的,都代表氣血不足;而手指指腹飽滿,肉多有彈性,則說明氣血充足。
7.手指青筋:
成人的食指上有青筋,說明從小就消化功能不好,這類人體質弱,氣血兩虧。若小指上有青筋,說明腎氣不足。若掌心下方接近腕橫紋的地方紋路多、深,就代表小時候營養差,體質弱,氣血不足。成年的女性易患婦科疾病,男性則易患前列腺肥大、痛風等症。
8.指甲上的半月形:
健康的人體,半月形除了小指都有。大拇指上半月形應占指甲面積的1/4-1/5,其它食指、中指、無名指應不超過或小於1/5。若手指上沒有半月形或只有大拇指上有半月形的人體內寒氣重、循環功能差、氣血不足,血液循環不到手指的末梢,若半月形過多、過大,則易患甲亢、高血壓等病。
9.手指甲上的縱紋:
成人手上出現縱紋,小孩不會有的。當成人手指甲上出現縱紋時,說明身體氣血兩虧、出現了透支,是肌體衰老的象徵。
10.牙齦:
牙齦萎縮代表氣血不足,牙齒縫隙變大,食物容易塞在牙縫里,說明身體已在走下坡路,衰老正在加快。
11.睡眠:
入睡快、睡眠深,呼吸均勻,一覺睡到自然醒,表示氣血充足;而入睡困難,易驚易醒、夜尿多,呼吸深重或打呼嚕的人都是血虧。
12.運動:
運動時出現胸悶、氣短、疲勞難以恢復的狀況,氣血就不足,運動後精力充沛、渾身輕松的人氣血充足。-
心臟有問題時。左邊手臂會酸、麻、痛。肝臟有問題時。小腿晚上睡覺時容易抽筋。腎臟出現問題時。聲音就會出不來,就會沙啞。脾胃出現問題時。偏頭痛。附:五臟排毒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還有好多在附件!
7、睡覺時腰痛難忍
你這種情況極可能是「根性神經痛」
人的脊椎兩側椎間隙都有來自椎管的神經根分出,延伸至身體各部位構成周圍神經系統。但脊椎結構發生各種病變時(椎間盤脫出、椎體骨質增生、腫瘤等),就會壓迫神經根,引起疼痛。
根性神經痛的特點:咳嗽、打噴嚏和用力時可誘發或加重疼痛,卧位幾小時後也可使神經根痛加劇,改變至直立位時可緩解,根痛患者常在夜間痛醒,坐或半卧位時則可減輕,還可以出現脊柱活動受限制,活動時可觸發疼痛加劇。
像這種脊椎或脊椎周圍的病變有時候X光平片不一定能發現問題,最好是做個CT掃描。
至於治療方面,建議先確定病因,搞清楚疼痛的性質再對症治療。否則諸如拔火罐、針灸只能是治標不治本。
8、黃芪怎麼吃治病
黃芪治病二十例
黃芪味甘,性微溫,入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固表利水、托瘡生肌等功效。現代研究證明,黃芪含糖類、膽鹼、葉酸、數種氨基酸、?茁-谷甾醇等,可興奮中樞神經,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能力,提高抗病能力,並可增強心肌收縮力,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改善血液循環。此外,尚有利尿、消除蛋白質、保護肝臟之作用。綜合古今及筆者應用黃芪之經驗,特將其配方治病二十例,羅列如下。
一、治冷汗不止,四肢厥逆:用《魏氏家藏方》之芪附湯:黃芪30g,附片18g。久煎,分2次服,可日服2劑。
二、治自汗、盜汗:用《和劑局方》之牡蠣散:黃芪30g,牡蠣24g,麻黃根9,浮小麥18g。水煎,分2~3次服。
三、治氣虛經常感冒:用《世醫得效方》之玉屏風散:黃芪30g,白術15g,防風9g。水煎,分2次服,常服必驗。
四、治肺氣不足,少氣懶言,語音低微:用參芪湯:黃芪30g,人參9g。水煎,頻飲,其效頗佳。
五、治中氣下陷引起的臟器下垂:常見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可用《脾胃論》之補中益氣湯:黃芪30g,黨參、白術各15g,當歸、陳皮各12g,升麻、柴胡各6g,甘草3g。水煎,分3次服,數劑即效。
六、治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用《金匱要略》之黃芪建中湯:黃芪、飴糖各30g,白芍18g,桂枝、生薑、大棗各9g,炙甘草6g。上葯除飴糖外,余葯水煎,兌入飴糖,分3次服,獲效甚捷。
七、治陰血、陽氣不足之周身麻木不仁:用《金匱要略》之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30g,白芍、桂枝各15g,生薑12g,大棗6g。水煎,分3次服。
八、治心脾虧損:常見面色不華,體倦神疲,心悸氣短,不寐健忘:用《濟生方》之歸脾湯:黃芪、桂圓肉各30g,人參、木香、遠志各9g,酸棗仁15g,茯神、當歸、白術各12g,生薑3片,大棗5枚,炙甘草6g。水煎,分3次服,效果滿意。
九、治慢性腎炎、蛋白尿:用自擬驗方補腎健脾湯:黃芪30g,黨參18g,續斷、杜仲、茯苓、白術、丹參各15g,白茅根45g,炙甘草3g。水煎,分3次服,服半月停1周,再服,宜服6~8周。
十、治白細胞減少:用自擬驗方補益氣血湯:黃芪45g,人參9g,丹參、當歸各15g,炙甘草6g。水煎,分3次服,待白細胞恢復正常後,再服3~5劑以鞏固之。
十一、治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用民間驗方黃芪豆棗湯:黃芪、黑豆各30g,桂圓肉、五味子各15g、大棗10枚。水煎,分3次服,連服1周,若不效再加人參。
十二、治腦血栓引起的半身不遂:用《醫林改錯》之補陽還五湯:黃芪120g,赤芍、川芎、當歸尾各15g,地龍、桃仁、紅花各9g。水煎,分3次服,此方可久服。
十三、治痘瘡氣虛塌陷、氣虛小便渾濁:用《景岳全書》之保元湯:黃芪18g,人參9g,肉桂6g,糯米1撮(布包煎),甘草3g。水煎,分2次服,連服3~7天常可見效。
十四、治風濕身重,又汗出當風:用《金匱要略》之防己黃芪湯:防己12g,黃芪18g,生薑、白術各9g,大棗5枚,甘草3g。水煎,分3次服。
十五、治氣血虛弱之月經不調,或白帶過多,或崩漏:用《景岳全書》之八珍益母丸:黃芪30g,熟地18g,川芎、當歸、白芍各12g,黨參31g,白術、茯苓各9g,益母草15g,甘草6g。共為細末,以蜂蜜為丸,每服6g,日服3次,病重者變丸為湯服。
十六、治產後氣血虛弱或失血體虛:用《內外傷辨惑論》之當歸補血湯:黃芪30g,當歸15g,水煎服。民間用上方燉雞服,效果也很好。
十七、治產後乳汁缺少:用《全國中草葯匯編》之方:黃芪30g,當歸15g,王不留行、炮山甲、路路通、絲瓜絡各6g。水煎,分2次服。
十八、治產後脾虛水腫:用自擬驗方健脾利濕湯:黃芪30g,白術、茯苓各15g,山葯、苡仁各18g,砂仁6g。水煎服,日3服,5劑常可見效。
十九、治沖任不固引起的胎動不安:用黃芪30g,杜仲15g,艾葉12g。水煎,分2次服。此系民間驗方,筆者常用,且收效亦佳。
二十、治癰疽久不潰破,或潰後久不收口:用《醫宗金鑒》之託里透膿湯:黃芪30g,人參9g,白術、炮山甲、白芷各12g,當歸6g,皂角刺4.5g,升麻、青皮、甘草各3g。水煎,分3次服,久服必驗。
9、當歸黃芪排骨湯有何功效
指導意見: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閉經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