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河南安陽風濕痛痹散

河南安陽風濕痛痹散

發布時間:2020-03-26 01:42:16

1、風濕性麻 痹症 應怎麼辦

風濕痹的診療規范

一、由於風寒濕熱等外邪入侵,閉阻經絡關節,氣血運行不暢,以全身關節呈遊走性紅、腫、重著、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常指風濕性關節炎
二、診斷依據
1.以四肢大關節走竄疼痛為主,伴重著、酸楚、麻木、關節屈伸不利。多有惡寒、發熱等症。
2.病前多有咽痛乳蛾史,或涉水淋雨、久居濕地史。
3.部分患者可有低熱,四肢環形紅斑,或結節性紅斑。常可心臟受累。
4.血沉增快,抗鏈球菌溶血素「O」大於500單位。
5.病變相關部位的骨關節X線和CT等影像學檢查,了解骨關節疾病的病變部位和損傷程度。
三、證候分類及治則和代表方
1.行痹(風邪偏勝):肢體關節肌肉疼痛,遊走不定,屈伸不利,或見惡風發熱等。舌苔薄白,脈浮。
治則: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代表方:防風湯加減。
2.痛痹(寒邪偏勝):肢體關節疼痛較劇,遇寒加重,得熱痛減,晝輕夜重,關節不能屈伸,痛處不紅,觸之不熱。苔白滑,脈弦緊。
代表方:烏頭湯。
3.著痹(濕邪偏勝):肢體關節重著酸痛,痛處固定,下肢為甚,或有腫脹,肌膚麻木,天氣陰雨加重。舌苔白膩,脈濡緩。
代表方:薏苡仁湯。
4.熱痹(熱邪偏勝):起病急驟,關節疼痛,局部紅腫灼熱,痛不可觸,屈伸不利,得冷稍舒。多有發熱惡風,多汗,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脈滑數。
5.虛痹(氣血兩虛):病程日久,反復不愈,關節疼痛,時輕時重。面色無華,心悸自汗,頭暈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濡。
痹證,應針推各法,綜合治療。腰痛的治療除辨證用葯外,還應根據病情選用針灸、推拿、拔罐、理療、葯物外敷、穴位注射、牽拉手法等綜合治療措施,以提高內服中葯的療效。

2、風濕在肌膚能根治嗎? 風濕到什麼程度就不能根治了? 去年秋,我行痹、痛痹,吃完幾副中葯後不痛了。前...

病情分析:風濕病是受涼或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變態反應性疾病,,此病一般不容易根治。

3、類風濕因子高就一定是類風濕病么?

你好但憑化驗是不能確診的.要結合臨床症狀來判斷.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病為主,能引起肢體嚴重畸形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它不但侵犯關節和腱鞘滑膜,也常常累及其他器官,本病早期疼痛劇烈,祖國醫學將其歸入「痛痹」,范疇.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與生俱在的疾病,其特點是:病情復雜病程長,好發部位為對稱性手足小關節,繼而全身大小關節相繼病變,女性多見。其症狀:早期有疲憊無力,食慾減退,肌肉酸痛,手足麻木,繼而關節疼痛,發僵,局部體溫升高,肌萎縮,倦有不規則發熱,體重下降,最後關節活動受限,或發生半脫位畸形或強直,早期有骨質疏鬆軟組織腫脹,關節間隙變窄,中期關節面邊緣侵蝕,化驗檢查:病變活動期血沉高,貧血,白細胞升高,類風濕因子陽性等,但總的說來採用綜合療法能達到減輕症狀,保留關節功能.合理的生活方式這三個實際的目的.建議您可以採用中醫療法,外敷骨炎膏,內服中成葯,在加以適當的功能鍛煉,可以控制病情的發展,減輕疼痛,防止畸形.

4、類風濕中醫如何辨證?

中醫治療類風濕
《素問 臟氣法時論》說:毒葯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1]
類風濕的患者不應該偏食,要做到食葯相成。
中文名
中醫治療類風濕
風濕病的類型
行痹、痛痹、著痹等
治療建議
患者不應偏食,要做到食葯相成。
治療法則
祛風通絡,散寒除濕等
中醫治療法則
1.行痹:以肢體關節痛無定處,走竄為特點。治法: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2.痛痹:以痛有定處而劇烈為特點,得熱痛減,遇寒加重。治法:經散寒,祛風除濕。
3.著痹:關節疼痛重著,痛有定處,肌膚麻木不仁,屈伸不利。治法: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4.痹:關節痛處灼熱紅紅腫,得涼則舒。治法:通絡,祛風除濕。
中醫治療
急性風濕性關節炎
(1)柳枝30~60g,水煎服。
(2)老桑枝30~60g,黃柏10g,水煎服。
(3)蒼術、黃柏各9g,忍冬藤30g,水煎服。
(4)嫩桑枝30g、懷牛膝10g、漢防己10g、絲瓜絡30g,水煎服。
(5)青風藤15g、防己10g,水煎服。
(6)郗薟草30g、桑枝30g、嫩柳枝15g、嫩槐枝15g,水煎分3次服。
(7)虎杖30g、白酒1匙,酒水同煎,1日1劑。
(8)鮮忍冬藤、根、葉90g,水煎分3次服。
(9)薜荔枝60g,用清水、甜酒各半同煎,去渣加紅糖30g,調服。
慢性風濕性關節炎
(1)雞血藤、海風藤、桂枝各9g,水煎服。
(2)虎杖根、桑樹根各30g,大棗10枚,水煎服。
(3)郗薟草、臭梧桐各15g,水煎服。
(4)絡石藤、秦艽、伸筋草、路路通各12g,水煎服。
(5)青風藤、秦艽、尋骨風、何首烏各12g,水煎服。
(6)郗薟草90g,生白術、薏苡仁各60g,水煎服。

5、風濕寒痹 風寒濕痹 風濕痹痛 的區別

風濕是西醫的說法,西醫把風濕分為兩大類:1風濕性關節炎,2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在西醫中屬於免疫性疾病,它主要是人體中免疫球蛋白和纖維蛋白的沉積,本病主要侵犯結締組織,使結締組織具有粘液樣水腫,纖維蛋白樣變性以及壞死性血管炎的基本病變,故又稱結締組織病變,現代醫學認為以病毒.細菌.遺傳.等有相關.中醫屬於痹症的范疇,中醫認為本病是由風.寒.濕.熱.諸多因素引起的,風侵犯滑膜,軟骨,關節,肌肉,韌帶,肌健等,以疼痛為主要表現,且可侵犯多個系統的全身性疾病,不管發病的原因是怎樣,都是中醫痹症的范疇,人體機體經絡,骨,受到外界風,寒,濕邪的侵襲後,使人體體內地氣,血不能正常運行,導致筋骨,肌肉,關節,等處疼痛,酸痛,重著,麻木,關節紅腫,屈伸不利,等病症,一般中醫把痹症分為行痹,著痹,痛痹,三種.行痹:疼痛無定處,以遊走性為多見.寒氣凝澀,使氣血凝滯不通,疼痛而劇烈而成痛痹,濕性粘滯故使肌膚,關節麻木,重著,痛有定處而成著痹,感受外邪之後易從熱化,或因風寒濕痹日久不愈,邪留經絡關節,郁而化熱,以致出現關節紅腫疼痛發熱即熱痹

6、風濕與風氣有何區別???

一、什麼是風濕和類風濕
風濕和類風濕是當前對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簡便稱呼。從西醫學的角度講,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兩種寒性炎症性病變。我們簡單解釋為風濕性關節炎輕一些,本病以全身遊走性疼痛為主要症狀,其關節等沒有形態改變;類風濕關節炎除疼痛外,還有腫脹、關節強直、軟組織攣縮、關節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改變,比風濕性關節炎要重得多。兩者間雖有病因相同之處,但病理機制、臨床症狀表現乃至治療,都不完全一樣。
二、什麼是痹(證)一痹病一風濕病
痹證、痹病、風濕病是中醫的病名,中醫有5000年的歷史,早在2500年前《黃帝內經》中就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的記載。清朝的林佩琴在《類證治裁痹證》一書中最早提出痹證的病名;宋朝的竇材在《扁鵲全書.痹病》一書中最早提出痹症的病名。漢代的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痙溫病脈證》一書中最早提出風濕為病兩字。因為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各醫家散居全國的天南海北,荒山野嶺,交通、通訊不便,各自為醫,所以病名據統計多達3744個,總觀其各自的論述,都很相似於現代醫學風濕或類風濕等疾病。近代中醫專家,學者按歷史的沿革把中醫的病名確定為風濕病。所以我研究院按全國統一稱此病的稱號—風濕病。
三、風濕病的病因和病機是什麼?
風濕病按西醫的觀點其患病原因是一種以關節和關節周圍組織的非感染性炎症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很多學者認為與遺傳因素、自身免疫反應有關,總之目前西醫對病因病理至盡尚未明確。中醫認為發病原因和發病過程的道理大體有四種:
1、外感六淫之邪:
六淫之邪氣是指風、寒、署、濕、燥、火六種正常之氣太過的六氣侵入人身體引起發病的氣就稱為邪氣,風濕病是受到風、寒、濕邪氣侵入人身而發生的。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生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風寒濕邪閉阻經絡和關節,不通則痛,故而引起關節腫脹疼痛。
2、營氣衛血失調:
中醫講營氣衛血,營氣脈中、衛行脈外,陰陽相貫,氣調血暢。營養四肢百骸臟腑經絡。營衛和調,衛氣在外保護人的體表,防禦邪氣侵入身體,營衛不和,邪氣乘虛而入,故營衛失調是風濕病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3、臟腑陰陽內傷:
按中醫陰陽五行的觀點講,五臟是心、肝、脾、肺、腎。心主血脈: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腎主骨。發生風濕病主要是肝脾腎發生內傷,腎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在體為骨是作強之官;肝為筋之本,、藏血生筋,統司筋骨關節;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來源,主四肢肌肉。人體的陰陽之氣必須保持平衡,如果陰陽不平衡,出現偏盛偏衰,受到邪氣侵入,所以發生風濕病的熱與寒的症狀表現。
4、痰濁瘀血內生:
痰濁與瘀血即是人體在病邪作用下的病理產物,也可以作為病因作用於人體,風濕病大多有慢性進行過程,疾病已久,則病邪由表入里,由輕而重,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而臟腑功能失調的結果就產生痰濁與瘀血,這些就是風濕病情纏綿而難治的根本原因。
四、得了風濕病都有哪些症狀?
患風濕病的病人,因為患者年齡、性別、體質不同,所受的病邪不同,也就是得病的原因不同,所以表現出來的臨床症狀先後不一樣,但總的來說最早的症狀是疼痛,有時串痛,有時是局部劇疼。疼痛是每個病人第一個出現的症狀,其次出現關節的病變,某處一個關節、二個關節,或多處關節同時出現疼痛、腫脹、發熱、變形,關節活動受限,晨僵(每天早晨起床時關節僵),關節強直等一系列症狀,人體的指(趾)小關節、頸、胸、腰椎關節,上肢的肩、肘,腕、下肢的髖、膝、踝等關節處都可發生。
五、應當怎樣治療風濕病
風濕病的治療原則,是根據四診所收集的客觀臨床表現,以中醫的整體觀念為指導,運用辨證論治的方法,在對風濕病綜合分析和判斷的基礎上做出的臨床治療法則,如扶正祛邪、標本緩急,正治反治、三因制宜、血散疏通、同病異治與同病同治等。而在具體治療方法上有散寒通痹法、除濕通痹法、清熱通痹法、散寒祛風法、祛風化濕法、散寒除濕法、祛濕清熱法、養陰祛風法、寒溫並用法、通經活絡法、行氣活血法、祛濕化痰法、化痹散結法、化痰祛瘀法、補益脾胃法、益氣養血法、滋腎養肝法、溫補肝腎法等四十多種方法,我院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經篩選後,主要以散寒通痹,祛風化濕、行氣活血、通經活絡、緩急止痛、滋補肝、腎為指導的治療方法。
六、調動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是治療風濕病的關鍵
治療風濕病,我院多年的治療經驗之一是:必須調動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首先向病人介紹得病的原因病理機制,治療的方法,說明治療風濕病,病人和醫生要很好配合才能治好風濕病。因為風濕病的主要症狀是疼痛,病人出現活動就痛,所以病人害怕疼痛而不敢活動,這樣使氣血不活,經絡不通,肌肉組織緊張拘急,關節筋腱粘連和攣縮,使肌肉、筋腱、關節變形,失去正常的功能。所以必須鼓勵病人除參加日常家務活動,做慢步走、快步走、慢跑、快跑,做各種鍛煉身體的功法,打太極拳,進行自我保健按摩等,調動自身的活動能力。活動是治療風濕病的關鍵,這些是我院治療大量病人成功經驗。
七、大家共同努力預防風濕病的發生
預防為主是我國衛生工作的四大方針之一,預防是指人民大眾了解衛生知識,把疾病消滅在萌芽之中,以保證身體健康不發生疾病,對風濕病的預防我們提出以下五點,供大家參考:
1、保持精神愉快。疾病的發生與人的精神狀態有密切關系,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的內傷是發病的重要因素,節情內傷多由陰陽失調、氣血虧損、抵抗力減弱,易使外邪侵入發病。
2、堅持經常鍛煉。「生命在於運動」說明經常注意身體鍛煉才能健康,才能提高御邪能力,鍛煉的方法很多,諸如:散步、慢跑、練氣功、做體操、打太極拳、做自我按摩等。
3、防範風寒濕邪
風寒濕邪是風濕病的發病原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受風寒濕邪的侵害。不能在潮濕的地方久留,不能席地而坐,更不能卧地大睡;不能在風口處貪一時涼爽受風,不能長年受寒,更不能汗後當風,總之感覺受風寒濕邪易於成疾,受累一世,終身遺憾。
4、合理調配營養
「只要營養豐富,身體就會健康」這句話並不全面也不可取,人體需要各種元素和營養物質,不是吃的好,營養好就身體好,而要調配合理,雞、鴨、魚、肉、蛋、蔬菜、五穀雜糧、豆製品的食用,必須按年齡、性別、身體狀況和身體需要,合理調配為原則。
5、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當身體健康情況有變化或感到某一處有不正常時,應盡早就醫,要求檢查、診斷、治療。這是保護自身健康的要點,因為有些疾病若能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則治癒率比延誤治療高出幾倍。對風濕病也不例外,如果出現關節、肌肉、筋骨等處疼痛、腫、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治療,我研究院就有很多延誤治療的病人,尤其是誤服一些激素葯物又並發股骨頭壞死,造成終身遺憾。
參考資料: 風濕和類風濕常識

7、風濕專治的臨床診斷

現代所謂「關節炎」就是「痹證」、「歷節風」范疇內的一種。骨為腎所主;灌注滲潤之液為血之所屬,心之所主;關節之韌筋,為肝之所主,故關節炎與腎、心、肝關系極密。古謂「歷節」,就是關節有漏瀝之意。中醫歷來分類甚多,臨床觀察,可分為兩類兩期,一類偏於風寒類,一類偏於濕熱類;一期是活動進展期,一期是靜止穩定期。屬於那類,據症擇方,自無大誤。
活動進展期,就是風痹、行痹、熱痹,初應驅風透邪,清熱通絡解毒,疏經搜絡,繼而燥濕活血;
靜止穩定期,就是風濕性關節炎,痛痹、著痹,類風濕性關節炎,即歷節,亦稱腎痹,一般採用溫經散寒,活血養血,通絡定痛。
痹證之治,宜首辨風寒濕痹與熱痹之不同,關節紅腫,定是熱痹;酸痛遊走,定是行痹。痛之遊走,尚辨識氣血、臟腑之虛虧。「治行痹者,散風為主,而以除寒祛濕佐之,大抵參以補血之劑,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治痛痹者,散寒為主,而以疏風燥濕佐之,大抵參以補火之劑,所謂熱則流通,寒則凝塞,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治著痹者,燥濕為主,而以祛風散寒佐之,大抵參以補脾之劑,蓋土旺則能勝濕,而氣足自無頑麻也」

8、但關節紅腫痛疼一定是風濕熱痹嗎

著痹,又名濕痹,是由人體正氣不足,感受濕邪,或夾風、夾寒、夾熱,侵襲、筋骨、關節,導致氣血痹阻而引起的以肢體關節酸痛、重著、腫脹、屈伸不利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病證。本病是臨床常見風濕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長夏、寒冬季節為多見。發病年齡以青壯年為多,性別差異不大。

2.行弊,風痹:病名。以疼痛遊走不定為特徵痹證。見《靈樞·壽天剛柔》。又名行痹、筋痹。《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雜病證治准繩》:「風痹者,遊行上下,隨其虛邪與血氣相搏,聚於關節,筋脈弛縱而不收。」《症因脈治》卷三:「風痹之症,走注疼痛,上下左右,行而不定,故名行痹。」風寒攻痛者,防風湯;表裡有邪者,防風通聖散、和血散痛湯、大秦艽湯;風熱痛者,四物二妙丸;風濕之邪,蒼防二妙湯。亦可用虎骨散加減。一說風痹即痛風,如《景岳全書·雜證謨》:「風痹一證,即今人所謂痛風也。

3.痛痹:

①指以關節疼痛為主證的痹證。《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故痛痹又稱寒痹。《金匱翼·痹證統論》:「痛痹者,寒氣偏勝,陽氣少、陰氣多也。夫宜通而塞則為痛,痹之有痛,以寒氣入經而稽遲,注而不行也。」參見痹、寒痹條。

②指痛風。虞摶謂:「夫古之所謂痛痹者,即今之痛風也。」參見痛風條。

痛痹是由於正氣不足,風、寒、濕邪合邪而以寒邪為主侵襲人體,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肌肉、筋骨、關節發生疼痛,痛有定處,疼痛較劇,得熱痛減,遇寒痛增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多發於冬季,發病年齡以中年為多,女性多於男性。

4.熱弊:

熱痹,病名。熱毒流注關節,或內有蘊熱,復感風寒濕邪,與熱相搏而致的痹症。又稱脈痹。出《素問·四時刺逆從論》。《證治准繩·痹》:「熱痹者,臟府移熱,復遇外邪,客搏經絡,留而不行,陽遭其陰,故(疒帬)痹熻然而悶,肌肉熱極,體上如鼠走之狀,唇口反裂,皮膚色變。」並可見關節紅腫熱痛,發熱,煩悶,口渴等症。治以清熱祛邪,宣痹止痛,用白虎加桂枝湯、升麻湯。熱毒盛者,用《千金要方》犀角湯加減。本病見於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類風濕性關節炎及痛風急性發作期。

9、風濕痛痹金丹丸

風濕痛痹金丹丸按照你提供的批准文號看,應該是河北省葯監局批准本省某醫院生產的醫院制劑。但是值得懷疑的是河北省葯監局的批准文號「冀葯制字Z0906168」的格式不對。不知是不是你記錯了,如果你沒有記錯的話,我認為這是造假者冒充河北省葯監局的醫院制劑批准文號。
依據是葯品管理法規定;醫療機構配製的制劑,應當是本單位臨床需要而市場上沒有供應的品種,並需經所在地省級葯品監督管理局批准後(獲得批准文號)方可配製。憑醫師處方在本醫療機構使用......。醫療機構配製的制劑,不得在市場銷售。
按規定醫療機構制劑批准文號的格式為:X葯制字H(Z)+4位年號+4位流水號。X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簡稱;H為化學制劑;Z為中葯制劑。(你的是7位數字,而且年號只有2位)
因為是省批的醫院制劑,在國家葯監局資料庫沒有備案,所以在國家葯監局數據網站是查不到的。(其實造假者不敢造國家局的批准文號,鑽的就是這個空子)你這種情況唯一的辦法是向河北省葯監局查詢或舉報。
還有那個專利號不起任何作用,真正國家葯監局批准生產、上市銷售的有專利的中葯,是叫中葯保護品種,保護期幾年到幾十年不等。保護期的葯品是不允許其他企業生產的。
希望以上的解釋對你能有幫助。

對不起,我只能在這里給你答復。你說你沒有看錯那葯的批准文號,那就是說哪個葯是假冒的醫療機構制劑。1、你只想退葯的話,你在哪買的找哪裡。2、你想獲賠的話,你親自到葯監局去找局長。3、你找省葯監局要求查處那個賣假葯的單位。(因為我的電腦壞了,現在用的使簡易電腦,不能下載百度Hi)

10、風濕痹痛是什麼意思?

風濕發病有內外二因:其外因為感受風寒濕邪,侵入肌體,夾雜日久,氣血運行不暢,血脈凝滯。它屬於醫學痹症

與河南安陽風濕痛痹散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