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鄂州的嗎?我是鄂州的.類風濕最佳治療方法.?請說的詳細點。
還是讓我來替你回答下咯。風濕的主要症狀有)疼痛:疼痛的部位有助於判斷疼痛是否來自關節病變。必須分清局部病變引起的疼痛與系統性病變引起的廣泛性疼痛的區別。 (二)僵硬:患者晨起或休息較長時間後,關節呈膠粘樣僵硬感,活動後方能緩解或消失。晨僵在類風濕關節炎中最為突出,可以持續數小時,在其他關節炎則持續時間較短。 (三)關節腫脹和壓痛:往往出現在有疼痛的關節,是滑膜炎或周圍軟組織炎的體征,其程度因炎症輕重不同而異。可由關節腔積液或滑膜肥厚所致。骨性增生性肥大則多見於骨性關節炎。 (四)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指關節喪失其正常的外形和活動范圍受到限制,如膝不能完全伸直,手的掌指關節有尺側偏斜,關節半脫位等。這些改變都與軟骨和骨遭破壞有關。在類風濕關節炎常見。 (五)乏力:乏力指的是肌力下降或喪失。由於乏力常與其他症狀一起出現,例如,疼痛、晨僵、疲勞等,因此患者有時會分辨不清什麼是乏力。在患者無法完成行走、咀嚼、吞咽等動作時,患者才會發現自己出現了乏力的症狀。乏力是否對稱、是中軸性還是外周性分布,對疾病的鑒別診斷非常有用。 (六)疲勞:疲勞是風濕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在嚴重時甚至會使患者無法完成日常活動。疲勞在炎性及非炎性疾病都會出現,如RA及纖維肌痛綜合征等。 建議你使用絡噠咗佃德效l果顯著,治療很專業的,就是有點小貴。
2、治風濕性關節炎偏方有嗎?
類風濕性關節炎偏方
干辣椒末30克,生薑120克,大蔥150克
燒酒250毫升。將蔥、姜搗爛如泥,再入辣椒末與酒,
和勻後敷於疼痛部位,直至皮膚發紅有燒灼感為止。
在同一部位一般用1-2次。
去年我看了100多個風濕類的,用中葯,兩三個月就差不多了,
後期還是需要注意保養得,不然再好的醫生也沒法保證不復發
蒲公英根適量。搗爛,裝瓶至一半,加滿燒酒,
放置10天後可用。每早服1次,每次15-20毫升。
茄根24克,枸杞子15克,當歸、松節、人參、鱉甲、
龍骨、牛膝、羌活、蠶砂、獨活、防風各6克。共為粗末,
用高粱酒500毫升浸泡2周,去渣。每次服30毫升,每日3次。
桂皮、牛膝、烏葯各15克,松針一把,加180毫升燒酒,
泡1周以上。每次服半酒盅,久服有效。
3、我是類風濕病。有10來年了,很痛苦,請問吃什麼葯最好啊
我母親也是類風濕,吃了一副中葯,效果還不錯,最起碼消腫止痛了。
烏頭通痹湯
組成::制烏頭(先煎)9g(抓葯的時候說這個葯毒性太大,改用的制附子,這味葯一定要先煎20分鍾),黃芪15g,桂枝6g,芍葯12g,穿山龍15g,地龍15g,青風藤15g,鑽地風15g,僵蠶15g,烏梢蛇15g,蜂房9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各期。具有溫經散寒,驅風除濕,通絡扶正功效。最後還是提醒你,一定要去正規醫院檢查,千萬不要亂吃葯
4、中葯草秦氿是治療風濕的嗎
你問的是秦艽吧?秦艽() 【葯性】辛、苦,平。歸胃、肝、膽經。
【功效】袪風濕,通絡止痛,退虛熱,清濕熱。
【應用】
1.風濕痹證。本品辛散苦泄,質偏潤而不燥,為風葯中之潤劑。風濕痹痛,筋脈拘攣,骨節酸痛,無問寒熱新久均可配伍應用。其性偏寒,兼有清熱作用,故對熱痹尤為適宜,多配防己、牡丹皮、絡石藤、忍冬藤等;若配天麻、羌活、當歸、川芎等,可治風寒濕痹,如秦艽天麻湯(《醫學心悟》)。
2.中風不遂。本品既能袪風邪,舒筋絡,又善「活血榮筋」,可用於中風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四肢拘急,舌強不語等,單用大量水煎服即能奏效。若與升麻、葛根、防風、芍葯等配伍,可治中風口眼喎斜,言語不利,惡風惡寒者,如秦艽升麻湯(《衛生寶鑒》);與當歸、熟地、白芍、川芎等同用,可治血虛中風者,如秦艽湯(《不知醫必要》)。
3.骨蒸潮熱,疳積發熱。本品能退虛熱,除骨蒸,亦為治虛熱要葯。治骨蒸日晡潮熱,常與青蒿、地骨皮、知母等同用,如秦艽鱉甲散(《衛生寶鑒》);若與人參、鱉甲、柴胡等配伍,可治肺痿骨蒸勞嗽,如秦艽扶羸湯(《楊氏家藏方》);治小兒疳積發熱,多與薄荷、炙甘草相伍,如秦艽散(《小兒葯證直訣》)。
4.濕熱黃疸。本品苦以降泄,能清肝膽濕熱而退黃。《海上集驗方》即單用為末服;亦可與茵陳蒿、梔子、大黃等配伍,如山茵陳丸(《聖濟總錄》)。
此外,本品尚能治痔瘡、腫毒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
【葯性】辛、苦,平。歸胃、肝、膽經。
【功效】袪風濕,通絡止痛,退虛熱,清濕熱。
【應用】
1.風濕痹證。本品辛散苦泄,質偏潤而不燥,為風葯中之潤劑。風濕痹痛,筋脈拘攣,骨節酸痛,無問寒熱新久均可配伍應用。其性偏寒,兼有清熱作用,故對熱痹尤為適宜,多配防己、牡丹皮、絡石藤、忍冬藤等;若配天麻、羌活、當歸、川芎等,可治風寒濕痹,如秦艽天麻湯(《醫學心悟》)。
2.中風不遂。本品既能袪風邪,舒筋絡,又善「活血榮筋」,可用於中風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四肢拘急,舌強不語等,單用大量水煎服即能奏效。若與升麻、葛根、防風、芍葯等配伍,可治中風口眼喎斜,言語不利,惡風惡寒者,如秦艽升麻湯(《衛生寶鑒》);與當歸、熟地、白芍、川芎等同用,可治血虛中風者,如秦艽湯(《不知醫必要》)。
3.骨蒸潮熱,疳積發熱。本品能退虛熱,除骨蒸,亦為治虛熱要葯。治骨蒸日晡潮熱,常與青蒿、地骨皮、知母等同用,如秦艽鱉甲散(《衛生寶鑒》);若與人參、鱉甲、柴胡等配伍,可治肺痿骨蒸勞嗽,如秦艽扶羸湯(《楊氏家藏方》);治小兒疳積發熱,多與薄荷、炙甘草相伍,如秦艽散(《小兒葯證直訣》)。
4.濕熱黃疸。本品苦以降泄,能清肝膽濕熱而退黃。《海上集驗方》即單用為末服;亦可與茵陳蒿、梔子、大黃等配伍,如山茵陳丸(《聖濟總錄》)。
此外,本品尚能治痔瘡、腫毒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