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風濕感冒醫案

風濕感冒醫案

發布時間:2020-03-25 21:45:57

1、請問專家感冒了,老想咳嗽,該吃什麼葯?有什麼特效葯嗎 。謝謝了

咳嗽此為肺部疾患的主要證候,可見於多種疾病中。正如《黃帝內經》里說:「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也就是說,咳嗽雖然主要是肺經的病,但與其它臟腑都有關系。臨床上常用的治療咳嗽的較為有效的偏方、秘方主要如下。
[方一]
紫蘇、杏仁、生薑、紅糖各lO克。將紫蘇與杏仁搗成泥,生薑切片共煎,取汁去渣,調人紅糖再稍煮片刻,令其溶化,日分2--3次飲用。
本方散風寒,止咳嗽,對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有效。

[方二]
苦杏仁6--10克,生薑3片,白蘿卜100克。上葯打碎後加水400毫升,文火煎至100毫升,可加少量白糖調味,每日1劑,分次服完。
本方散寒化痰止咳,適用於外感風寒咳嗽。

[方三]

橘紅60克,生薑30克,蜂蜜250克。先將橘紅,生薑二味用水煎煮,15分鍾取煎液1次,加水再煎,共取煎液3次,合並煎液,以小火煎熬濃縮,至稠粘時,兌人蜂蜜,至沸停火,裝瓶備用。每日服3次,每次3湯匙。
本方散寒溫肺,化痰止咳,適用於風寒咳嗽

[方四]
生薑10克,飴糖適量。將生薑洗凈,切絲,放人瓷杯內,用滾開水沖泡,加蓋溫浸10分鍾,再加人飴糖適量,代茶頻頻飲服,不拘時間和次數,無須出汗。
本方適用於風寒咳嗽。

[方五]
蔥白5—10節,淡豆豉10克,蘇梗或陳皮3克,紅糖適量。將蔥洗凈,取蔥白,與淡豆豉、陳皮等人砂鍋共煎取汁,再調入紅糖。日分數次,酌量飲用。
本方適用於風寒咳嗽。

[方六]
鮮橄欖4枚,冰糖15克。將橄欖洗凈,劈開加入冰糖和適量的水,煎到出味,一次或分次溫服。
本方清熱止咳,適用於風熱咳嗽。

[方七]
金銀花20克,薄荷5克,蜜糖少量。先煎銀花,取汁約2小碗,葯成前,下薄荷約煎3分鍾,貯瓶內,分次與蜜糖沖勻飲用。
本方適用於風熱所致咳嗽。

[方八]
潔凈絲瓜花10克,蜂蜜適量。將絲瓜花放入瓷杯內,以沸水沖泡,蓋上蓋溫浸10分鍾,再調人蜂蜜,趁熱頓服,每日3次。
本方適用於風熱咳嗽。

[方九]
蛤蚧數只,蜂蜜30克,鮮蘿卜適量。將蛤蚧焙乾研末,每次取蛤蚧粉6克,用蜂蜜、蘿卜煎水沖服。
本方養陰清肺,適用於火燥傷陰的乾咳。

[方十]
百合(鮮良者)、枇杷(去核)、鮮藕(洗凈,切片)各30克。
將百合、枇杷和藕片合煮汁,調入適量白糖,若冰糖更好,代茶頻頻飲。
本方適用於燥熱傷肺所致的咳嗽。

[方十一]
黃梨適量,飴糖若干。將黃梨去核,搗汁,與飴糖合並煎膏,每服2湯匙,日3次。
本方清肺化痰,潤肺止咳,適用於肺燥咳嗽。

[方十二]
川貝母6--12克(如用川貝母,則用3---6克),蜜糖約15--30克。將川貝母打碎,與蜜糖同置燉盅內,隔水燉服,1次服完。
本方適用於肺燥咳嗽。

[方十三]
橘皮15--20克(鮮者30克),粳米50---100克。
先把橘皮煎取葯汁,去渣,然後加人粳米煮粥,或將橘皮曬干,研為細末,每次用3—5克調入已煮沸的稀粥中,再同煮為粥。
本方順氣,化痰,適用於痰濕犯肺之咳嗽。

[方十四]

小排骨500克,白果30克,調料適量。將小排骨洗凈,加黃酒、薑片、水適量,文火燜1.5小時。白果去殼及紅衣,加入湯內,加鹽調味再煮15分鍾,加味精調勻,並撒上青蔥末。
本方止咳平喘,適用於痰多咳嗽氣喘。

[方十五]

廣柑、白糖各500克。將廣柑去皮核,放小鍋中,加白糖250克,腌漬1日,至廣柑肉浸透糖,加清水適量,文火蒸至汁稠,停火;再將每瓣廣柑肉壓成餅,加白糖250克,拌勻倒盤內,通風陰干,瓶裝,每服5—8瓣,日3次。
本方理氣燥濕化痰,適用於痰多咳嗽之犯肺證。

[方十六]
黃芩、鮮生地各30克,粳米50克。
將二葯加水適量煎煮1小時,撈去葯渣,再加淘清的大米適量,煮爛成粥,1日內分頓連續食用。
本方清火補陰,適用於肝火犯肺之咳嗽。

[方十七]

山梔子9克,杏仁10克,桑白皮12克,豬肺200克。先將豬肺切成片狀,用擠洗去豬肺氣管中的泡沫,與山梔、杏仁、桑白皮一起放入瓦堡內加水堡煮,飲湯食肺。
本方清肝火,補肺陰,可用於肝火犯肺之咳嗽。

[方十八]
法半夏、旋復花、海蛤殼、淡竹茹、陳皮、代赭石、川黃連、桑葉、茯苓、海石粉、炙草各60克。水煎服,1日1劑,分2次。
本方取自清代老中醫張千里醫案,功能瀉肝平肺,降氣化痰,適用於肝火犯肺之咳嗽。

[方十九]
柴胡、半夏、人參、生薑、鱉甲、橘梗、枳實、檳榔、吳萸各150克。水煎服,1日1劑,分2次服。
本方出自《浙江中醫學院學報》,功能疏肝解郁,下氣止咳,適用於肝鬱所致之咳喘。

[方二十]
玄參、麥冬各60克,烏梅24克,橘梗30克,甘草15克。上葯揀去雜質,干研後共研,
混勻,分裝,每代18克,開水沖泡,代茶飲。每服1代,日2次。
本方清肺化痰,適用於燥咳痰少。

[方二十一]
梨、生薑、白蜜各適量。梨、姜分別取汁後混合,加白蜜調服。本方潤肺清熱,適用於肺燥咳嗽。

[方二十二]

豬肺1具,豬肚1個,肥公鴨1隻,北沙參、白術、冬蟲草各30克,肉桂3克,生薑60克。將豬肺、豬肚沖洗干凈,公鴨去毛及內臟,洗凈,諸葯調勻,分別塞入豬肚、豬肺管和鴨腹內,三物同時下鍋,加水,燒沸,文火燉4個小時,至爛熟將三味分別盛人碗內,慢慢食用。
本方適用於脾肺俱虛之咳嗽。

[方二十三]
紅蘿卜 200克,紅棗12克,加水3碗,煮取1碗,1日,1劑,隨意飲用。
本方理脾肺之氣而止咳。

[方二十四]
落花生45克(不去紅衣),懷山葯30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將花生、山葯搗碎,後與粳米相和煮粥,候熟,人冰糖調勻,佐餐食。
本方適用於脾肺皆虛之久咳。

[方二十五]
甜杏仁100粒,核桃肉、豬板油、飴糖、蜂蜜、生薑汁各120克,鮮梨汁250克。

前二味共研細末,豬板油切塊,下鍋炸油,去渣留油,下杏仁、核桃肉末炸炒,至油被吸盡,放人梨汁、薑汁,炒勻,人飴糖、蜂蜜,炒至水汽末全盡,起糖泡,香氣四溢。每服1湯匙,日1次,白開水調下溫服。
本方益腎補肺,適用於肺腎雙虛之咳。

[方二十六]
杏仁、胡桃肉各15克,粳米50克。先搗杏仁,水磨濾汁,取汁和胡桃肉、粳米同煮粥。
本方補腎舒肺,適用於肺腎不足的咳喘氣喘。

[方二十七]
桂枝、附子、熟地黃、山茉萸、山葯、茯苓、丹皮、澤瀉、人參、胡桃肉、生薑。水煎眼,每日1劑,分2次服。
本方益肺補腎,納氣止咳,適用於肺腎氣虛所致咳嗽。

[方二十八]
黃芪、黨參、白術、炙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各70克。
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本方為《脾胃論》補中益氣湯,功能健脾補肺,理氣化痰,適用於脾肺俱虛所致之咳嗽。

[方二十九]
沙參、麥冬、玉竹、桑葉、甘草、天花粉、生扁豆各40克。水煎服,1日1劑,分2次服。
本方為《溫病條辨》中的沙參麥冬湯,功能養陰清肺,化痰止咳,適用於肺陰虧耗所致的咳嗽。

[方三十]
黃芩、山梔、橘梗、麥冬、桑白皮、貝母、知母、瓜蔞仁、橘紅、茯苓、甘草各60克。水煎服,1日1劑,分2次服。
本方清肝瀉火,潤肺化痰,適用於肝火犯肺之咳嗽。

[方三十一]

清炙麻黃6--9克,生石膏20---30克,杏仁、甘草、黃芩、浙貝各6--9克,魚腥草20---30克,細辛、玉桂(後人)、紫菀、款冬花、炙把葉各6--9克。先用凈水浸濕,水高於葯面1寸,1小時後煎葯。石膏先煎半小時,後人群葯,玉桂最後放人5分鍾後即停煎,取葯汁1碗,溫服。隔6小時再煎,亦取葯汁1碗溫服。葯量可根據患者年齡、體質酌情加減。每日1劑。
本方為上海著名中醫顧銘浩驗方,功能宜肺化痰止咳。
用於外感初起,邪人肺經,痰阻氣道,清肅失靈,咳嗽劇發,痰稠色黃,早晚發作更甚,看似痰熱阻肺,實則寒氣內伏之證。

[方三十二]
干絲瓜花10克,蜂蜜適量。絲瓜花放入瓷杯中,以沸水沖泡,溫浸10分鍾,再調入蜂蜜。趁熱頓服,每日3次。
適合用治肺熱咽痛、咳吐黃痰、喘息、胸痛等症。
絲瓜花甘苦寒,清肺熱為長,兼清熱解毒。臨床適用於急慢性咽炎、鼻竇炎、支氣管炎和肺炎等症。

[方三十三]

四角蛤500克,火腿肉片、清水筍片各50克,鹽、酒、麻油、肉湯。四角蛤洗凈後,置面盆內,以開水沖過,剝殼取肉,去雜洗凈。將蛤肉、火腿、筍片同時人油鍋中煸炒幾下,烹入料酒,注人肉湯,加鹽,煮至蛤肉熟爛淋上麻油即成。
此湯以咸寒滋陰、利尿、化痰、軟堅散結的蛤肉配竹筍調制而成。竹筍,《本草綱目》稱之有「消渴、利水、益氣、化熱、消痰,爽胃」的功效。故此湯常可作為瘰癧(淋巴結核)、癭瘤、消渴、痰咳以及肺結核等病的食療菜譜。

2、感冒後為什麼會引起嗅覺味覺失靈?

人體感冒以後,是會出現嗅覺和味覺功能失靈的,尤其是嗅覺功能,一方面與你鼻子堵塞有關,另一方面與你感冒導致的神經異常現象有關

3、閉門留寇,有誰有感冒了吃補葯造成閉門留寇的醫案嗎,或者對它進行解釋,看它又叫什麼病等

吃葯不靠譜,最好不吃
多吃一些新鮮水果蔬菜
多喝一點白開水
出一些汗
讓病菌隨著尿液和汗液排出體外
如果不喜歡喝白開水
可以適量喝一些綠茶、生薑紅糖水、冰糖燉雪梨水、鮮榨果蔬汁等等
果汁中的果渣一定要過濾干凈
這樣喝的時候不容易嗆到
不能吃辛辣煙酒、葷腥油膩
飲料包括牛奶、包裝食品、油炸、腌制、燒烤、煎烤的食物也不可以吃
火鍋、麻辣燙就更不能吃了
注意防寒保暖
比如辣椒、胡椒、大蒜、洋蔥、橘子、橙子、柚子等等
可以適量做一些運動
不能吃上火的食物
飲食保持清淡,做到少油、少鹽、少調味料

4、感冒之後就一直咳嗽!!!

咳嗽臨床表現有發熱、畏寒、身痛、咳嗽、咯痰、喘息等症狀。
治當辨明邪正虛實,疏風解表,宣肺散寒,對症下葯,民間的效驗治法有
1:中成葯療法
用葯:麝香虎骨膏1張
用法:將膏葯剪成直徑0.5厘米的圓形,外感咳嗽貼敷大椎、肺俞、定喘、風門穴;慢性支氣管炎貼定喘、風門、肺俞、膏盲穴。兩天換葯1次
療效:用葯3次,可獲顯效。
2:處方:肺形草、沙氏鹿茸草各150克,佛耳草、百部各75克,桑白皮60克,黃荊子45克,麻黃30克
用法:水煎,每服50毫升,日2次,連服20天
療效:有效率達84.2%
3:處方:雞屎藤、鼠麴草、魚腥草各30克,桔梗、牛蒡子各10克,冰糖、蜂蜜各50克
用法:水煎2次,過濾濃縮加糖、蜂蜜調勻,每服25毫升,日3次,10天1療程。
療效:有效率達96%

5、吳佩衡的醫案


張x x之次子,生甫一歲,住四川省會理縣鹿廠街。
1914年3月,患小兒驚風證,病頗危篤,三日來抽搐不已。余診視之,指紋青黑透達三關,脈沉細而弱,舌苔白滑,面唇青黯,閉日沉迷不省,時而手足拘攣抽掣,乳食不進,夜間發熱,大便泄瀉綠色稀糞。詢及病由,其母述及,患兒始因受寒感冒起病,初有發熱咳嗽,大便溏瀉。某醫以清熱解表葯二劑,服後白晝身熱見退,夜晚又復發熱,咳、瀉未止。繼又擬消食清熱葯二劑,服後病不減,忽而風動抽搐。
該醫以為肝經風熱,又以乎肝驅風鎮驚葯二劑,病情反見日趨沉重而成是狀。時病已十餘日,按脈證病情診察,餘思尋之,良由小兒氣血未充,臟腑嬌嫩,不耐克伐。風寒初起,只須輕宣透表,其病當愈。爾乃誤以清熱之劑, 又復以消食、平肝、驅風等法,元陽受損,正不勝邪,遂致寒痰內壅而成三陰虛寒之慢驚風證。病勢已危重,若辭不治,實非我醫者應盡之責,力主逐寒盪驚湯挽救之。
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兌入) 公丁3克 炮姜l0克 白鬍椒3克(搗) 灶心土130克(燒紅淬水,澄清後以水煎葯)
上方喂服二次,稍頃,嘔吐涎痰一小盞,風狀略減,抽搐較輕,兩限已睜, 目珠己能轉動銻視。再喂葯一次,又吐
涎痰盞許,風狀已定,抽搐不再發作,咳嗽亦平,夜晚已不再發熱。患兒之父母見病已恢復,甚為欣慰,但見其子體質贏弱,認為宜培補脾胃, 自擬理中地黃湯一劑喂服。殊料服後移時,風動抽搐又起。余注視之,詢問緣由,方知思兒大病雖有轉機,然寒痰邪陰尚未逐盡,滋補過早,固必增邪,且有礙於陰邪外祛,寒痰內阻,遂致慢風復作。此時,病家始知誤施補劑亦有弊端。余仍以逐寒盪驚湯並加附片15克,喂服後又吐涎痰盞許,暢瀉醬黑色稀便二次,抽搐平息,且能吮乳,並聞啼聲。照原方去胡椒、公丁,加砂仁6克、甘草6克,附片增至30克,煎湯頻頻喂服。二:劑盡,諸證痊癒。

6、王翹楚的從醫醫案

董××女42歲
初診:1994年4月19日
主訴:嗆咳反復半年余
現病史:咽癢時嗆咳半年余,每年於秋天即開始咳嗽,咽癢嗆咳無痰,精神緊張,工作煩忙時尤甚,口稍干,胃納佳,大便如常。
體檢:神清、頸軟、氣平、咽部暗紅、無滲出、兩肺呼吸稍粗、心臟聽診無特異、腹軟、無壓痛、余無特異。
苔脈:苔薄少津、舌暗紅、脈細微弦
辯證:氣陰兩虛,肝火擾肺
診斷:中醫:咳嗽(肝火擾肺)
西醫:慢性咽炎支氣管炎
治則:平肝熄風、滋陰潛陽
方葯:自擬方
炒柴胡10g生龍骨、牡蠣(各)30g桑葉15g菊花30g蟬衣6g牛蒡子15g銀花16g連翹15g生地10g玄參15g五味子10g麥冬10g炙百部6g北沙參20g白前10g甘草6g
醫囑:1)少吃辛辣刺激之食品;2)注意休息,避免感冒
二診:葯後咽癢嗆咳明顯減輕,口不幹,納可,大便如常,苔薄、舌暗紅、脈細弦。
方葯:原方去五味子加黃芩15g7貼
三診:咽稍干,嗆咳已平,納佳,口不幹,大便如常,苔薄,舌暗紅、脈細微弦、再續前方出入
方葯:炒柴胡10g生龍骨、牡蠣(各)30g桑葉15g菊花30g蟬衣6g銀花15g連翹15g生地10g玄參15g麥冬10g北沙參20g白前10g赤芍15g甘草6g14貼
按:王老師認為本例嗆咳屬木旺侮金所致,單純用宣肺利氣止咳法往往不易見功,而應在宣肺利氣同時再予平肝降逆之品,以平抑上逆之肝氣則脾氣自能平順,對嗆咳不愈往往能收到良好治療效果。

7、內火大感冒

內火一般不會引起感冒的,
現在你的情況盡量不要吃辣的 油膩的 肉 酒 因為這些食物會加劇內火,也不利於感冒的康復。
多吃西瓜 黃瓜 冬瓜 等清淡的食物 能利水清火,潤肺生津。有利於氣管也有利於平息內火。
祝健康

8、感冒了,長輩在我後背刺破並使勁捏出血,這管用嗎

絕對有用啊!呵呵!俺就是「受害者」!我姥姥很喜歡干這事!一聽說我感冒了,馬上向我推薦這招!但是的確有用!這是由中醫根據的!

放血療法,又稱「針刺放血療法」,是用針具或刀具刺破或劃破人體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本療法的產生可追溯至遠古的石器時代。其時,人們在勞動實踐中發現用銳利的石塊——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療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隨著科學的發展,產生了金屬針,以後又根據醫療實踐的需要,出現了專門用來作放血治療的「鋒針」。本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黃帝內經》,如「刺絡者,刺小絡之血脈也」:「菀陳則除之,出惡血也」。並明確地提出刺絡放血可以治療癲狂、頭痛、暴喑、熱喘、衄血等病證。相傳扁鵲在百會穴放血治癒虢太子「屍厥」,華佗用針刺放血治療曹操的「頭風症」。唐宋時期,本療法已成為中醫大法之一。《新唐書》記載:唐代御醫用頭頂放血法,治癒了唐高宗的「頭眩不能視症」。宋代已將該法編入針灸歌訣「玉龍賦」。金元時期,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的針灸醫案,幾乎全是針刺放血取效,並認為針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為流行,針具發展也很快,三棱針已分為粗、細兩種,更適合臨床應用。楊繼洲《針灸大成》較詳細地記載了針刺放血的病案;葉天士用本療法治癒喉科疾病;趙學敏和吳尚先收集了許多放血療法編入《串雅外編》、《理瀹駢文》中。近代,尤其在民間仍廣泛地應用放血療法。其價值漸為人們認識和接受。

與風濕感冒醫案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