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去除身體里的濕寒
1、運動排汗
運動出汗是很好的祛濕方法,每天堅持適量的運動,可以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現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耗少,加上長期待在密閉空調內,很少流汗,身體調控濕度的能力變差。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有氧排汗運動都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2、睡前泡腳
寒濕積於小腹,女性多表現為月經不調、痛經、有血塊等;寒濕留滯於腰背部,會出現腰酸背痛、腰膝酸軟等症。對於濕寒的人來說,睡前熱水泡腳不失為一個祛濕的好方法。泡腳半個小時,深度以淹沒腳踝為佳,同時揉搓腳掌心的湧泉穴和腕背橫紋中點處的陽池穴,祛寒濕效果更好。
3、避免潮濕環境
冬天,空氣中水分會下降而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而潮濕、下雨的時候盡量減少外出,且不能穿潮濕未乾的衣服,否則濕寒極易入體。
4、綠茶
綠茶不發酵,可以最好的保留著茶葉的原始味道和功效,最大程度地發揮茶的作用。因此,濕氣重的人可以多喝些綠茶,像碧螺春、姑箐茶、西湖龍井、鐵觀音、毛尖都是味道不錯的綠茶。不過要注意的是綠茶性寒,不宜多飲和長飲,否則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5、竹葉茶
竹葉茶有清熱、解毒、利尿的作用,是很好的祛濕的選擇,取竹葉茶一小撮,加入冰糖適量,用沸水沖泡之後即可飲用。加冰糖後沖泡出的茶飲氣味清香,是消暑、祛濕的佳品。
2、怎麼去除體內濕寒
驅寒濕方法
方法一
1、生薑大棗茶 大棗25~30克,生薑10克,紅茶0.5~1.5克。將大棗加水煮熟晾乾。生薑切片炒干,加入蜂蜜炒至微黃。再將大棗、生薑和紅茶葉用沸水沖泡5分鍾即成。每日1劑,分3次溫飲食棗。生薑驅寒,紅棗補血,姜棗健脾養胃療效很好,適用於體寒脾弱者。
2、薏米紅豆粥 一是薏米,一是紅豆。不需按什麼比例,每次一樣抓一把,洗干凈後放在鍋裡面加水熬。熬好後就是去濕健脾的佳品薏米紅豆粥了。(切忌放大米)祛除體內的濕寒,方法非常簡單,這兩個能當茶喝,能當飯吃,而且能解決大問題的。
3、生薑黑糖湯,小黃姜15g,黑糖16g,熬制30分鍾飲用,也可直接服用黑冠蔗茶,暖胃去濕寒。
「熱者寒之,寒者熱之」。食物的性味與體質的寒熱有著密切的關系,食物的性味須與體質屬性相適應,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亦然,因為不同的癥候有不同的飲食禁忌。冬吃羊肉、牛肉、火鍋較好,而開著暖氣吃冰淇淋、喝涼飲料不好;早上是一天的開始,人體生理功能剛要開始旺盛,不要吃寒涼性食物來鎮靜它;
晚上少喝啤酒,因為啤酒屬寒性的,喝到胃裡,中樞神經會把冷的信息傳遞到脊柱,容易出現腰酸背痛。 因人制宜。
寒性體質的人要多挑溫熱性食物,它們具有溫中、補虛、助陽、驅寒的作用,能改善其已衰退、沉滯、萎縮、貧血等症狀。另外,適量食用辣味食物,散寒且刺激內分泌,尤其性腺;酸性食物,收斂、生津益陰,防止濕氣聚集體內。
方法二
湯類:參茸山海 原料:人參、鹿茸、牛鞭、裙邊
製作:
1.把牛鞭洗凈,切花刀,過水;水發裙邊切成塊,過水備用。
2.鍋下清湯,放入鹽、牛鞭、裙邊、鮮人參、鹿茸,開鍋後盛盅上蒸鍋蒸3小時即可。
五味扣素鮑 原料:五味子、百靈菇、銀耳、濃湯、鮑汁
製作:
1.百靈菇修成鮑魚形狀,加入鮑汁上小火煲4小時後,放入五味子再煲1小時,出鍋入盤用原汁打薄欠淋在素鮑上。
2.銀耳入濃湯蒸30分鍾,下鍋調味打薄欠澆在素鮑的四周,用枸杞和豆苗點綴其上。
蓯蓉老壇兒 原料:鮮肉蓯蓉、魚肚、遼參、魚翅、鮑魚、濃湯
製作:
1.蓯蓉洗凈,切成象眼塊,入濃湯小火煲20分鍾。
2.魚肚、遼參、魚翅分別泡發後,加入蓯蓉濃湯中,小火煲10分鍾,再下蚝油調味,打薄欠盛入紫砂盅即可。
1.進補不要過量,過量會傷身,溫熱性補葯一餐中不要超過3種。如一人用,最好一次一盅或一小碗即可。因為補是為了幫助陽氣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身體需要逐漸吸收,慢慢達到陰陽平衡。特別注意:人參、鹿茸、肉桂不適合高血壓及腦血管硬化的人食用。
2.久病虛寒的人,往往虛不受補,可從粥、湯上做文章,但要清淡。澱粉類食物少吃,因為不易消化。
3.寒性體質的人,多吃一些芳香食物,比如桂花、香菜、香椿等,另外晚上喝八寶粥也是不錯的選擇,可自行選配。堅持一個月後,面色會紅潤起來,腹痛腹瀉消失,人也漸漸不怕冷了。
還有說堅持每天晚上用鹽水泡腳,因為鹽可以除濕。
方法三
刮痧或者拔罐
這個方法比較專業一點,最好請專業的醫生或者按摩師幫你去做。
方法四
運動直到出汗為止。
這個方法是最直接,最簡便,也是最省錢的方法。根據個人體質,適當運動方式,而且不可過量,產生副作用。
注意:食療和物理療法都可以試試。如果過重,需要去醫院了!
(2)排風濕寒擴展資料
產生原因
濕寒多為脾虛導致。若體外空氣潮濕寒冷便會導致人體脾虛並且出現濕寒之證,人體內便會有濕寒之邪了。
1、寒濕之邪停留在經絡,關節部位,要用祛風濕通絡的葯物。中葯藤類多具有此種功效;還要根據身體上下肢的不同,選用不同的中葯,如羌活一般用於上肢,獨活多用於下肢。
2、寒濕之邪停留於臟腑,要選用入臟腑的化濕或者燥濕葯。如藿香、陳皮、半夏、厚朴等。
3、寒濕之邪用葯,還要看引起寒濕的具體病因。寒濕分為外濕和內濕,外濕多由於外感六淫之寒濕;內濕多由於臟腑陽氣不足,尤其是脾腎陽虛導致的內濕。外濕宜祛邪,內濕要溫補臟腑之陽氣。
若要解決濕寒之邪,便需祛濕溫中。在飲食上不要食用生冷食物,以免傷脾加重濕寒。用山葯50克、薏米250克、茯苓30克熬粥,在上午9:00服用,可健脾益氣、祛濕升陽。堅持服用可令人體內濕寒之邪消失。
寒濕症狀:
面色發白、發青、發暗、發黑代表體內可能有寒。顏色越是發暗,就代表寒濕越重。
1、舌苔發白,代表體內有寒濕。
2、反復的口腔潰瘍,代表體內有寒。
3、口臭時舌苔發白,代表體內有寒。
4、咳嗽時痰是稀白的,代表體內有寒。
5、流清鼻涕,代表體內有寒。
6、流出的汗是涼汗,代表體內有寒。
7、愛打噴嚏,特別是早上起來,遇風噴嚏不斷,代表體內有寒。
8、感冒發熱時渾身感覺冷,代表體內有寒。
9、經常腹痛、腹瀉,代表體內有寒。
10、臉上長痘和斑,代表體內有寒。
11、長濕疹、牛皮癬、白癜風,代表體內有寒。
12、手、腳長年冰冷,代表體內有寒。
13、腳踝浮腫,代表腎虛、腎寒。
14、四肢關節疼痛、頸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狀,代表體內有寒濕。疼痛部位越多,時間越長,代表體內寒濕越重。
3、常人為什麼要排寒排濕
排寒,祛濕,健脾!
一排寒
二祛濕
三健脾!健康三步曲!
排寒不祛濕,百病從中生!
祛濕不健脾,傷氣又傷身!
健脾不排寒,一切都白談!
易補堂養生膏真正讓祛濕,排寒,健脾同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