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濕熱是什麼
風濕熱是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全身性結締組織的非化膿性疾病,可累及心臟、關節、中樞神經系統和皮下組織,但以心臟和關節最為明顯,臨床表現為心臟炎、環形紅斑、關節炎、舞蹈症和皮下結節等。最有效的治療就是休息,應用青黴素抗菌治療。
2、痛風.類風濕.風濕三者的區別和判定
你好,痛風和風濕,類風濕是完全不同的疾病,痛風是代謝性疾病與體內的尿酸濃度有關,風濕,類風濕與免疫反應有關,實驗室檢查中痛風一般只有血尿酸升高,而風濕,類風濕以抗「o」,c反應蛋白,血沉等異常為主.痛風的急性期治療以止痛為主如秋水仙鹼,布洛芬等,緩解期治療應以降尿酸為主,西葯有別嘌醇,苯溴馬隆.同時應多喝水,最好能口服小蘇打鹼化尿液以利尿酸排出.飲食上禁忌:一類是豆製品,二類是酒,三類是動物內臟,四類是海鮮,具體主要是一些高嘌呤食物如:青魚,鯡魚,鮭魚,魚等,牛,羊,雞肉類,蝦,蟹及蔬菜中的蘆筍,菜花,四季豆,菜豆,菠菜,蘑菇,花生等.
3、風濕性心肌炎
我家親屬一個小孩7歲得的就是風濕性心肌炎,現在好 了,他就是打長效青黴素,你信我的話一定要打啊 。這個病不能大意。如果過敏就是吃紅黴素
4、風濕類風濕區別,風濕與類風濕的區別,風濕和類風濕有什麼區別
1.類風濕和風濕有某些相似之處,如都有風、寒、濕外因及關節疼痛,但兩者有本質的不同。
一、病因不同:風濕病多數應稱風寒濕性關節痛,寒冷地區絕大部分是這類風濕病,不累及心臟、不破壞骨質、絕大多數可治癒,從中醫角度看風濕病屬寒痹症,而類風濕和強直性脊柱炎屬熱痹症,即使有畏寒症狀也是真熱假寒或里熱外寒。有少數風濕熱病人系鏈球菌感染所致,而類風濕屬自身免疫病。
二、病理和症狀不同:風濕病是脈道內血液循環不暢陰寒而痛。類風濕是脈道外有異物壓迫脈道不通而痛。從外觀看風濕病初期不腫,後期關節也不變形。
類風濕初期手指、足趾小關節呈現對稱性腫脹,後期關節變形,風濕病脈象常見沉遲,類風濕脈象常見細數。
三、治療法則不同:風濕病用一般抗風濕西葯或中醫祛風散寒、活血化瘀葯常能速愈,而類風濕用一般抗風濕中西葯不但不能治癒,有時反而會越治越重。
2.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完全不同。
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一種表現。風濕熱是由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引起的全身變態反應性疾病,病初起時常有咽峽炎、丹毒等感染病史。風濕熱起病較急,且多見於青少年。風濕性關節炎可侵犯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並有發熱、皮下結節和皮疹等表現。風濕性關節炎有兩個特點:一是關節紅、腫、熱、痛明顯,不能活動,發病的部位常常是膝、髖、踝等下肢大關節,其次是肩、肘、腕關節,手足的小關節少見;二是疼痛遊走不定,一段時間是這個關節發作,一段時間是那個關節不適,但疼痛持續時間不長,幾天就可消退。血化驗血沉加快,抗「O」滴度升高,類風濕因子陰性。治癒後很少復發,關節不遺留畸形,有的病人可遺留心臟病變。
類風濕性關節炎則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雖不屬於遺傳性疾病,但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多發生於20~40歲女性。早期症狀多為關節疼痛、腫脹、發僵、活動不便,時輕時重,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常遺留骨關節強直畸形。雖然少數病人可有心血管疾病,但絕大多數病人無心臟症狀,類風濕因子陽性。
由此可見,風濕與類風濕雖然都是關節炎,都有關節疼痛症狀,但並不是同一種病.
一句話:風濕好治、類風濕難治。類風濕風嚴重。
5、風濕性心臟病有哪些症狀?
患急性風濕熱時心臟病變尤為突出,心肌、心內膜及心包均可受累,往往同時存在,故又統稱風濕性心臟炎或全心炎。心臟炎中70%在發病初2周內發生,少數可延至6個月發生。嚴重者可引起心臟擴大,伴心力衰竭,多遺留慢性心臟瓣膜病。
(1)急性風濕性心臟炎。
心肌炎:風濕熱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炎,輕者症狀不多,重者常可並發心力衰竭。常見表現有:①心率加快,110~120次/分以上,與體溫不成比例;心音減弱,第一心音低鈍,有時呈奔馬律;心律異常如房室傳導阻滯、各型早搏、Q-T間期延長及T波改變;心臟擴大。
心內膜炎:以二尖瓣最常受累,主動脈瓣次之。心尖聞及Ⅱ至Ⅲ級吹風樣收縮期雜音,提示二尖瓣關閉不全。輕型心臟炎病兒雜音的產生與瓣膜的炎症、水腫及血小板贅生物生成有關。急性期過後,雜音可消失。若急性期已過,雜音仍不消失,發生二尖瓣關閉不全或狹窄的可能性極大。
心包炎:重症患兒的心包炎多與心肌炎及心內膜炎同時存在,患兒有心前區疼痛、呼吸困難。大量心包積液時聽診心音遙遠;胸部X線透視心影搏動減弱或消失,心影向兩側擴大;心電圖可見低電壓。
(2)慢性心臟瓣膜病。
風濕熱反復發作且病程持久者(1/2~2年),可因在瓣膜或腱索的炎症引起疤痕攣縮造成器質性瓣膜損害,成為非活動性慢性風濕性心瓣膜病,即風濕性心臟病。其中以二尖瓣受損機會最多,約占瓣膜病的3/4;主動脈瓣次之,佔1/4;三尖瓣受損較少。受累二尖瓣少部分可恢復正常,而主動脈瓣受損時恢復正常者很少。
二尖瓣關閉不全:輕者症狀不明顯,重者感乏力、易倦、心跳。在心尖部可聞Ⅲ級以上雜音,當心室擴大時,可引起功能性舒張期雜音,心電圖顯示左心室肥厚及二尖瓣型P波。
二尖瓣狹窄:形成二尖瓣狹窄所需病程至少兩年,大多數需10年左右。當二尖瓣口面積狹窄程度達到正常一半時,才出現臨床症狀,患兒表現疲倦、心悸、氣促,常因劇烈體力活動、情緒激動、上感等誘因引起。兩頰及口唇部呈紫紅色(二尖瓣面容)。嚴重病人有咯血、端坐呼吸等左心衰竭的表現。伴右心衰竭時,肝臟腫大,出現腹水。還可發生心房顫動、全身性栓塞症。體檢中可在心尖部聽到隆隆樣舒張期雜音,肺動脈第二音亢進。心電圖可見有心肥厚,P波增寬。心房顫動多提示有活動性風濕病變存在。
(3)主動脈瓣關閉不全:輕症病人可無症狀。重症病人表現心悸,頸動脈搏動明顯,左側卧位時出汗、左胸不適。體檢時在左胸骨左緣3、4肋間可聽到吹風樣舒張期雜音,吸氣和前傾時明顯。還有末梢血管征,如脈壓增高、水沖脈及毛細血管搏動。動脈槍擊音等,X線可見左室擴大向下延伸呈靴形心臟。心電圖示左室肥厚或正常。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常單獨存在,而單獨主動脈瓣狹窄則不存在,偶爾有狹窄和關閉不全同時存在。
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易並發感染性心內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