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怎麼治風濕
中葯鞏固善後:中醫則認為正邪交爭,正虛邪留是類風濕關節炎的主要病理變化。邪去則正安,正氣旺盛,陰平陽秘則百病不生。在去除類風濕關節炎病邪後,人體正氣就可以恢復,陰陽就可達到新的平衡而恢復健康。
在中醫看來主要是風、寒、濕、熱之邪通常是引起類風濕關節炎主要外因,所以散寒、祛風、除濕、清熱等是中醫治療風濕病的常用祛邪方法。
2、中醫講的風濕是怎麼回事?如題 謝謝了
風濕是指以肌肉、關節疼痛為主的一類疾病。主要影響身體的結締組織,可能是免疫系統損傷造成的。在現代醫學並不是指某一種特定的疾病,而是一類疾病的總稱,包括:滑囊炎、強直性脊柱炎、粘附性肩囊炎、骨性關節炎、銀屑病、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復發性風濕病、紅斑狼瘡、巨細胞性動脈炎、多發性肌炎、腱鞘炎、纖維肌痛、炎性腸病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等。世界各地的傳統醫學中有許多種草葯用於治療風濕病,現代醫學對上述各種疾病分別有不同的治療方法。 風濕是比較頑固的一種疾病,中醫里一般是從補氣血做起,艾灸療法在其中因為藉助火的效力,對風濕有不少療效。
3、中醫治療風濕是什麼樣的?
中醫 治療風濕病的方法是什麼呢?專家介紹說把人體看成以臟腑經絡為核心的有機整體,強調正氣的過程,重視起內因,亦不可忽視外因對機體的影響。風寒濕熱之邪,雖發病於筋骨、肌肉、關節,但不應拘泥於風、寒、濕、熱之邪氣,病雖在肢體肌表,它是以素體陽氣陰精不足為內因,風寒濕熱之邪惡為外因,是內因與外因綜合致病的結果。「五臟皆有合,病久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骨痹不已,內舍於腎,筋痹於己,內舍於腎,筋痹不已,內舍於肝、肌痹不已,內舍於脾」類風濕病為骨痹、筋痹、肌痹三者合之,應責之於腎、肝、脾在三臟。腎主骨、肝主筋、脾主四肢肌肉,而人體經絡內聯於臟腑,外絡於肢節,肝腎虛損、筋脈失養,必然易受外邪侵擾,致使骨枯筋痿。腎陽溫煦諸臟,腎陽不足,脾失健遠,濕從內生,流注關節致使肌肉萎縮,屈伸不利,以風濕患者卸六淫之邪」,而痹症多屬於陽虛見證,陰精不足。
4、中醫里講的風濕和濕有什麼不同?
半身發涼是:經絡失調產生,名叫半邊風,也有的叫偏枯風。
天氣變化出現了痛的,就帶有風濕。
風:是由身體內的氣而產生,氣與血的差距較大時就會產生病變。
而氣多則形成風。
濕:基體質氣血雙差,是血液中的水份貪量較高。平時無力,沒有抵抗力,身體似腫而非腫的,就為濕了。
5、中醫確診風濕的保證是什麼
中醫上根據痹症的不同特點分為行痹、痛痹、著痹、熱痹和虛痹。
1.行痹(風邪偏勝):肢體關節肌肉疼痛,遊走無定,屈伸不利,或有惡寒發熱等症狀。舌苔薄白,脈浮。
2. 痛痹(寒邪偏勝):肢體關節疼痛較為劇烈,遇寒則加重,得熱而痛減,晝輕夜重,關節無法屈伸,痛處不紅,觸之不熱。苔白滑,脈玄緊。
3. 著痹(濕邪偏勝):肢體關節重於酸痛,痛處固定,下肢特甚,或有腫脹,肌膚麻木,如天氣陰雨症狀加重。舌苔白膩,脈濡緩。
4. 熱痹(熱邪偏勝):起病急,關節疼痛,局部紅腫灼熱,痛不可觸,屈伸不利,得冷則舒。多發熱惡風,汗多,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脈滑數。
5. 虛痹(氣血兩虛):病程日久,反復不愈,關節疼痛,時輕時重。面黃無華,心悸自汗,頭暈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