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說我是風濕熱-----誰可以幫到我么?
看到你的情況我第一反應是白血病,不過你應該做過骨穿了吧,白血病可以排除。
排除白血病之後就要考慮風濕病和類風濕病。你是轉移性關節痛,可以排除是骨骼問題,所以不要到骨科醫院去看,也不要再隨便做什麼滑膜積液化驗,白白花錢。
你之前的治療採用的廣譜抗生素,有一定的療效但不能根治,說明你的問題是細菌或病毒感染,有可能用的葯對細菌或病毒不敏感,因此,你應該到正規的西醫醫院去治療,不要看中醫,中醫在調理身體方面效果不錯,但是對於這種細菌或病毒引起的疾病,說能治療那是騙人。
風濕病是比較容易診斷的病,特徵明顯,是全身性結締組織的炎症,以關節和心臟損害為最重要,你要檢查下心臟有沒有問題。此外還要與類風濕鑒別,類風濕心臟損害較小或沒有損害。
頭孢克肟葯不對症,不要再吃了。
你的病情比較嚴重,要慎重對待,不能自己吃點葯不發燒就算,拖延病情後果不堪設想,如果是風濕病有得風濕性心臟病的可能。
——
我個人認為,你極有可能是得了風濕病,需要卧床休息3~4周,恢復後適當控制活動量3~6個月。治療方案為:
1、發熱時服用乙醯水楊酸(即阿司匹林),起始劑量為:成人每日4~6g;分4~6次口服。使用水楊酸制劑應逐漸增加劑量,直到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或出現全身毒性反應如耳鳴、頭痛、或換氣過度。症狀控制後劑量減半,維持6~12周。水楊酸制劑常有胃部刺激症狀如惡心、嘔吐、食慾減退等。此時可用氫氧化鋁,不宜服用碳酸氫鈉,因後者可減低水楊酸制劑在胃腸道的吸收,增加腎臟的排泄,並可促發或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
2、發熱時去西醫醫院檢查,診斷是否得了風濕病。如果是,根治鏈球菌感染是治療風濕熱必不可少的措施。一般應用普魯卡因青黴素40~80萬單位,每天一次,肌肉注射,共10~14天;或苯唑西林鈉(苯唑青黴素鈉)120萬單位,肌肉注射一次。對青黴素過敏者,可予口服紅黴素,每天4次,每次0.5g,共10天。
3、治癒後,需要積極預防鏈球菌再次感染,至少維持預防用葯5年。一般推薦使用苄是青黴素(長效西林)120萬單位,每月肌肉注射一次。對青黴素過敏者,可用磺胺嘧啶或磺胺異惡唑,成人每天0.5~1.0g,分次口服。
以上三條,缺一不可!上面說的葯物都是治療風濕病最對症的葯物,如果醫生給你開別的葯(例如為了拿某些葯品回扣),你要建議醫生採用對症葯物,另外,如果醫生說有什麼什麼新葯之類的,別聽他忽悠。
總而言之,病情拖延下去後果很嚴重,一定要謹慎治療,發作期多休息,治癒後加強鍛煉,注意保暖。
2、中醫中痹症包含中醫哪幾種疾病
痹症;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痹症大致包括風濕痛,風濕性關節炎(痛),神經痛,肌肉痛等。
風濕性關節炎,關節酸痛,鮮嫩桑枝三尺,剪碎水煎服,或用酒炒水煎服。
風濕痛,1;鮮臭梧桐葉四兩(一日量)搗爛打汁,擠汁出水,每日分2次服下,治一切痛風症。2;臭梧桐二兩,水煎和陳酒溫服,每日一劑,連服十劑,治風濕酸痛,兩手不能舉起,兩足不能行動。
風濕麻木疼痛,病期較久者,老鸛草四兩,用酒一斤寢三日,隔水蒸透,每服一杯,一日2.3次。
風濕麻木,用蔥白,生薑,紫蘇,陳皮各2兩,搗爛,加酒包患處。
肢體麻木,透骨草,蒼耳子,陳艾葉各5錢,熬水外洗
3、中醫所指寒痰風濕熱是什麼意思
山葯有健脾益肺、強精固腎的功效。煎湯服用或調制山葯粥,能補腎益精、固澀止遺,經常食用可防治陽痿、早泄、遺精、腿軟。
4、風濕性關節炎怎麼辦?
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主要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1、一般治療:注意保暖、防潮。心臟受累的患者應該卧床休息。心動過速控制後,或者心電圖異常表現明顯改善後,還需要連續卧床休息2-3周,才能逐步恢復正常生活。治療要循序漸進、緩慢進行。急性關節炎早期應該卧床休息;
2、去除病因:本病是由A族乙型鏈球菌感染引起,所以應該消除鏈球菌感染灶。至今為止,青黴素仍然是被公認的最有效的葯物。青黴素過敏的患者,可以改用頭孢菌素類或者紅黴素類的抗生素;
3、抗風濕治療,迅速控制臨床症狀。關節有疼痛的,首先選非甾體抗炎葯,常用阿司匹林。發生心臟炎的病人,一般採用糖皮質激素治療;
4、針對性的治療並發症和合並症,改善預後,按照個體化的處理原則對症治療。
5、中醫說鵝掌風,西醫說慢性濕疹,有什麼辦法可以根治的么?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炎性皮膚病,以皮疹損害處具有滲出潮濕傾向而故名。該病病程遷延難愈、易復發。【臨床表現】濕疹臨床症狀變化多端,根據發病過程中的皮損表現不同,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類型。急性濕疹的損害多形性,初期為紅斑,自覺灼熱、瘙癢。繼之在紅斑上出現散在或密集的丘疹或小水皰,搔抓或摩擦之後,搔破而形成糜爛、滲液面。日久或治療後急性炎症減輕、皮損乾燥、結痂、鱗屑,而進入亞急性期。慢性濕疹是由急性、亞急性反復發作不愈演變而來,或是開始時即呈現慢性炎症,常以局限於某一相同部位經久不愈為特點,表現為皮膚逐漸增厚,皮紋加深、浸潤,色素沉著等。主要自覺症狀是劇烈瘙癢。濕疹雖有上述的共同臨床表現,但不同部位的濕疹,其皮損形態也有一定差異。如外耳道濕疹易伴發真菌感染,乳房濕疹常見於哺乳期婦女,常有皸裂而伴疼痛。肛門、陰囊濕疹常因搔抓、熱水皂洗而至急性腫脹或糜爛。小腿部濕疹常致潰爛,不易癒合等。除上述以外,在臨床上還有部分表現尋常的特殊型濕疹,如繼發於中耳炎、潰瘍、瘺管及褥瘡等細菌性化膿性皮膚病的傳染性濕疹樣皮炎、對自體內部皮膚組織所產生的物質過敏而引發的自體敏感性濕疹。嬰兒濕疹好發於滿月後嬰幼兒期,常對稱發生在手背、四肢伸側及臀部。皮損形狀似錢幣的錢幣狀濕疹。【病因及發病機理】濕疹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相當復雜,涉及體內、外多種因素。是發生在皮膚的一種遲發型變態反應。本病常發生於具有過敏素質的個體。凡有此素質的人,對體內外各種致敏物質,如食物中蛋白質,尤其是魚、蝦、蛋類及牛乳,還有化學物品、植物、動物皮革及羽毛、腸道中寄生蟲,感染灶等的作用較正常人容易發生過敏反應。有的甚至連日光、風熱、寒冷等物理刺激皆可誘發濕疹。此外,濕疹的發生,有時還可能與神經功能障礙、內分泌失調、消化不良、腸道疾病、新陳代謝異常等有一定的關系,總而言之,濕疹的發病是諸種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臨床上也可見到,堅持鍛煉身體或環境的改變,使濕疹病損減輕或自然消退。其易復發原因與患者敏感性增高及致敏物質的多源性密切相關。中醫對本病的命名因部位不同而不同,如「浸淫瘡」相當於泛發性濕疹,「面游風」相當於面部濕疹,「旋耳瘡」相當於耳部濕疹,「乳頭風」相當於乳頭濕疹,「臍瘡」相當於臍部濕疹,「綉球風」、腎囊風」相多於陰囊濕疹,「四彎風」相當於肘窩與膝窩濕疹,「鵝掌風」相當於掌部濕疹,「濕臁瘡」相當於小腿濕疹,「肛門圈癬」相當於肛門濕疹。祖國醫學認為濕疹是由於稟性不耐,風熱內蘊,外感風邪,風濕熱邪相搏,浸淫肌膚而成。其中「濕」是主要因素。由於濕邪粘膩、重濁、易變,故病多遷延,形態不定。而慢性濕疹是由於營血不足、濕熱逗留,以致血虛傷陰,化燥生風,風燥濕熱郁結,肌膚失養所致。【診斷與鑒別】主要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特點,診斷較容易。急性濕疹皮疹表現為多形性、對稱分布,傾向滲出;慢性型皮損呈苔蘚樣變;亞急性損害介於上述兩者之間。自覺瘙癢劇烈;容易復發。對特殊型濕疹應注意其獨特臨床症狀,診斷也不困難。慢性濕疹需同神經性皮炎鑒別,神經性皮炎先有瘙癢後發皮疹。苔蘚樣變明顯,皮損乾燥、一般無滲出、無色素沉著。好發於頸項、骶部及四肢伸側。可耐受多種葯物及理化等刺激。【一般治療】目前西醫對濕疹尚無特效療法,多採用對症治療。以內服抗組胺葯物治療為多,如苯海拉明、非那根、撲爾敏、賽庚啶等,既可單用或聯用,還可與鎮靜葯、維生素C等合用。外用葯劑型依據臨床皮損表現而定,如紅腫明顯,滲出多者應選溶液冷濕敷,紅斑、丘疹時可用洗劑、乳劑、泥膏、油劑等;呈水皰、糜爛者需用油劑;表現為鱗屑、結痂者用軟膏;若苔蘚樣變者多擇泥膏、軟膏、乳劑、塗膜劑、酊劑及硬膏等。【獨特療法】我所近年來採用內服「濕毒清濃縮顆粒」,每晚睡前開水沖服一包;配合外用膚康凈洗劑治療,收到滿意效果。對局限性慢性濕疹,我所近年來採用皮炎靈封閉液皮下淺層注射封閉治療,收到滿意效果。7——10天一次,一般三次即可痊癒。【注意事項】盡量尋找發病原因並去除之,注意調整飲食,忌食辛辣刺激,避免進食易致敏的物品,如酒類,海鮮貝類食物應禁用、以清淡飲食為好;盡量減少外界不良刺激、如手抓、外用肥皂、熱水燙洗等;衣著應較寬松、輕軟,避穿毛製品或尼龍織品。盡量避免較長時間或短期大劑量外用使用皮質激素類葯物,因為較長時間或短期大劑量外用激素制劑,還會成癮導致葯物依賴性皮炎。其副作用表現約有20多種:最常見的是用葯後病情迅速好轉,持續外用一段時間,一旦停葯後,在一兩天內用葯部位(特別是面部)可發生赤紅、觸痛、瘙癢、裂口、脫屑,以致發生膿皰,原發病變加重,又稱之為反跳性皮炎。當重新塗用激素後,上述病情很快好轉或消失;如再停葯,反跳性皮炎再發,而且比以前更嚴重。患者為了避免停葯後的痛苦,完全依賴於塗用激素。幾個月或幾年之後,皮膚明顯變薄,毛細血管擴張,有時出現紫癜等,特別是在面部可出現更深的持續性紅斑。塗用時間越長、產生反跳性皮炎也就越重。可使皮膚變薄、脆弱、萎縮、毛細血管擴張、紫癜、真菌感染、痤瘡樣皮炎等。變得易受損傷;還可出現輕度多毛、多汗、皮下出血和傷口癒合困難等。尤其是下面一些皮膚病更不適宜使用以上所述激素類制劑。如果長期或短時間大劑量注射或內服地塞米松、康寧克通、強的松等皮質類激素葯物治療,還可引起肥胖、多毛、痤瘡、血糖升高、高血壓、鈉瀦留、水腫、血鉀降低、月經紊亂、骨質疏鬆、無菌性骨質壞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並發症。對腎臟也可造成一定損害,如加重腎小球疾病蛋白尿、加重腎小球硬化、易致腎鈣化或結石,誘發或加重腎臟感染性疾病、引起低鉀性腎病等。還會引起機體糖、蛋白質、脂肪及水電解質等一系列物質代謝紊亂,破壞機體的防衛系統和抑制免疫反應能力。病人還必須牢記過敏原,避免食用或接觸,而至病情加重。
如果有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因使用皮質激素類葯物,並對激素產生了的依賴性,停葯後原發病變反跳加重與繼發的副作用,可使患者產生很大的痛苦,醫生與患者家屬應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對激素的作用及副作用要有充分的認識,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並在正確選擇治療葯物和逐漸減量直至撤除停用皮質激素的情況下,選用對抗以上副作用和不良反應的方法與中葯。達到安全徹底治癒疾病的目的。病人還必須牢記過敏原,避免食用或接觸,而至病情加重。
治療濕疹效方九則1.青黛、滑石粉、賞柏各15克,冰片9克。共研細末,用麻油調糊狀,外塗患處,1日3次。治療急性濕疹有良效。2.枯礬10克,爐甘石30克,冰片6克,苦參15克,共研細末備用,外敷患處,1日2次,治療陰囊濕疹有良效。3.蒲黃研末,將粉直接撒在濕疹處,外用紗布包紮,1日1次。4.吳茱萸100克,研細末,加膚輕松軟膏調糊狀,外敷濕疹處,1日3次,一般用1次癢止,用6-15天可愈。5.滑石、爐甘石各50克。冰片lO克,艾葉15克。共研末,裝入廣口瓶內備用,撒在濕疹上,外用消毒紗布包紮。6.苦參研末,紫皮大蒜掐爛成泥外敷患處,1日3次。冶慢性濕疹效佳。7.茄子1個,雄黃、枯礬各15克,先將茄子挖一個小孔,將上葯灌入孔內後封口,用草木灰火烤,將茄子烤軟,枯礬、雄黃滲透到茄肉內,再將茄子放患處輕輕磨擦5~t0分鍾。一般邊擦邊止癢,治急性濕疹有良效。8.黃丹15克,冰片6克,氧化鋅20克。共研末,調香油外塗患處。1日3次。9.蛇床子、大黃、苦參30克,楓球15克,黃柏12克,水煎外洗患處,1日3次,每次外洗30分鍾即可。一般用1次急性濕疹即消。
6、中醫所說的「濕熱」是怎麼引起的?應該怎樣治療和注意?
「濕熱」可內生也可外感。脾胃虛弱。運化水濕功能下降,則水濕內生,郁久化熱,為濕熱內生。同時外感濕、熱二邪,則為外感濕熱。
中醫中對濕熱有「如油和面」之說,就是不容易清除。治療上可予清熱利濕之中葯。注意事項就是避免長時間在潮濕、炎熱的環境,飲食上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及少食生冷油膩之物。
7、系統性紅斑狼瘡的中醫治療有哪些?
(1)熱毒熾盛:主症:面部或軀干、四肢斑疹鮮紅,高熱持續不退,煩躁,面赤,口渴,或狂躁譫語、神昏驚厥,或兼鼻出血,尿血,皮膚紫斑,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質紅絳,苔黃,脈弦細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方葯:犀角地黃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生地30g,赤芍20g,丹皮20g,金銀花30g,連翹20g,蒲公英20g,地丁20g,野菊花10g,生石膏30g,紫草20g,玄參20g,白花蛇舌草30g,水牛角粉5g(沖)。
加減:神昏譫語者,加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驚厥狂亂者,加羚羊粉、鉤藤、珍珠母;鼻出血、肌出血者,加側柏葉、生地榆、三七粉等。
(2)陰虛內熱:主症:低熱不退或午後、夜間潮熱,或中等度發熱,時高時低,面部或四肢斑疹時隱時現,腰膝酸痛,頭暈耳鳴,五心煩熱,口乾咽燥,盜汗,脫發,月經後期、量少或經閉,小便黃,大便干,舌紅少苔或苔薄或薄黃,脈細數。
治法:養陰清熱,解毒透邪。
方葯:青蒿鱉甲湯加味。
青蒿15g,鱉甲15g(先煎),生地30g,知母12g,丹皮20g,女貞子15g,旱蓮草20g,玄參20g,麥冬20g,銀柴胡15g,白薇15g,地骨皮15g,白花蛇舌草30g,忍冬藤30g。
加減:腰膝酸痛加山萸肉、川牛膝、狗脊;關節疼痛加秦艽、石斛;盜汗、五心煩熱加黃柏、牡蠣;夜寐不安加炒棗仁、夜交藤、合歡皮、珍珠母等。
(3)氣陰兩虛:主症:全身乏力,納呆,精神委靡,心悸,氣短,活動後加重,腰脊酸痛,脫發,口乾,經常惡風怕冷,自汗盜汗,大便燥結,舌淡或舌質紅,舌苔薄白,脈細弱或細數。
治法:益氣養陰。
方葯:生脈散合增液湯、補中益氣湯加減。
西洋參10g(單煎兌服),麥冬20g,五味子10g,黃芪30g,陳皮12g,當歸12g,玄參20g,生地15g,何首烏20g,枸杞子15g,山萸肉12g,山葯15g,白術12g。
加減:惡風怕冷、自汗盜汗者,加牡蠣、浮小麥、麻黃根;腰脊酸痛、脫發者,加川牛膝、菟絲子、狗脊;心慌氣短、脈細弱者,可合用炙甘草湯。
(4)風濕熱痹:主症:四肢肌肉、關節遊走性疼痛不適,或多個關節紅腫熱痛、痛不可觸、屈伸不利,可伴有發熱,皮疹鮮紅或瘀紫夾雜出現,舌紅苔薄白或黃燥,脈滑數。
治法:祛風化濕,清熱和營。
方葯:獨活寄生湯、四妙散合白虎桂枝湯加減。
獨活20g,桑寄生30g,蒼術12g,黃柏12g,薏苡仁30g,川牛膝20g,生石膏30g,知母12g,桂枝10g,秦艽12g,土茯苓30g,川芎12g。
加減:關節腫脹明顯者,加車前草、豬苓、澤瀉;發熱者加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板藍根;皮疹鮮紅者,加生地、丹皮、水牛角粉;皮疹紫暗或伴見肢端涼紫者,加丹參、雞血藤、澤蘭等。
(5)肝鬱血瘀:主症:面部或手足紅斑、色暗,脅肋脹痛或刺痛,胸膈痞滿,腹脹,納差,或脅下有_塊,黃疸,或伴泛惡、噯氣,頭暈失眠,女性月經不調甚至閉經,舌質紫暗有瘀斑或瘀點,脈弦細或沉細而澀。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方葯:柴胡疏肝散加減。
柴胡24g,枳殼10g,白芍12g,香附10g,當歸12g,桃仁10g,赤芍15g,丹皮12g,延胡索15g,丹參20g,鬱金12g,三七粉3g(沖服),甘草10g,莪術6g。
加減:脅下_症積者,加大黃蟲丸;黃疸者,加茵陳、半枝蓮、垂盆草、制大黃;腹脹泛惡者,加半夏、陳皮、厚朴;紅斑隱現或伴吐衄、肌膚發斑者,加茜草、白茅根、生地榆等。
(6)邪毒攻心:主症:心悸怔忡,自汗短氣,胸悶胸痛,心煩神疲,失眠多夢,面部或軀干、四肢紅斑鮮紅或暗紅,或伴反復發熱,面晦唇紫,肢端怕涼、疼痛;病情進一步發展,日久不愈可導致形寒肢冷,面色蒼白,喘促不寧,脈細數或細澀結代,甚則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脈微欲絕。
治法:養心安神,活血敗毒。
方葯:天王補心丹合丹參飲加減。
太子參30g,麥冬20g,天門冬20g,五味子10g,丹參20g,當歸12g,生地15g,玄參20g,炒棗仁30g,檀香10g,鬱金12g,炙甘草10g,川芎12g,蓮子心6g。
加減:胸悶、胸痛者,加瓜蔞、薤白或加服冠心蘇合丸或速效救心丸;面晦唇紫、喘促不寧者加五加皮、葶藶子;兼有咳嗽者,加桑白皮、炙百部、蚤休;陽虛欲脫,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脈微欲絕者,宜急加紅參或白參,單煎,服用量在10~15g以上,也可用參附龍牡湯或參附註射液搶救治療。
(7)脾腎陽虛:主症:顏面及四肢浮腫,尤以下肢為甚,腰膝酸軟,形寒肢冷,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腹脹食少,尿少,嚴重者可出現懸飲,尿閉,胸憋氣促,不能平卧,喘咳痰鳴或腹大如鼓,心悸氣促,舌體胖嫩、質淡,舌苔薄白,脈沉細弱。
治法:溫腎健脾,化氣行水。
方葯:附子理中湯合濟生腎氣丸加減。
熟附子12g,肉桂6g,黨參20g,黃芪30g,白術12g,熟地黃20g,山萸肉12g,山葯15g,茯苓20g,澤瀉20g,車前子20g(包),川牛膝20g。
加減:全身腫脹明顯者,加豬苓、赤小豆、萆_;懸飲咳喘者,加炙麻黃、葶藶子、白芥子;腹脹、腹大如鼓者,加大腹皮、仙人頭、漢防己;尿少、尿閉者,加淫羊藿、肉桂末(常用1~2g沖服)或結合西醫學的對症處理等措施進行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