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查類風濕需要體檢哪些項目
一般檢查血、尿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生化(肝、腎功能,A/G)、免疫球蛋白、蛋白電泳、補體等。自身抗體類風濕因子(RF-IgM)、抗環狀瓜氨酸(CCP)抗體、類風濕因子IgG及IgA、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體,以及抗核抗體、抗ENA抗體等。
2、風濕病的檢查項目有哪些?
(1)常規檢查:風濕病是侵及全身多系統多臟器的疾病,所以要對患者作全面的檢查,血,尿,便,血沉,CRP,全面生化檢查(肝功能,腎功能,肌酶譜等)。
(2)血清學檢查:①一般性:RF,C3,C4,CH50,CIC,IgG,IgA,IgM,IgE。②特殊性:a.抗核抗體譜對風濕性疾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般先做ANA,如滴度>1:40,則應進一步檢查其他項目。b.HLA:雖然HLA與風濕病有密切的相關性,但目前對其了解還不多,常用的,比較有特異性的如HLAB-27對AS陽性率可高達81.8%,對賴特綜合征也可達到40%,在銀屑病僅為10%;DR4/DR1對RA陽性率為49-79%,JRA為7%,但JRA的Dw4為26%,Dw14為47%,DR3在SLE僅為2.7%,在pSS為5.6%。Behcet病僅有3.3%HLAB5為陽性。c.其他:如抗角蛋白抗體(AKA),抗組蛋白抗體(Anti-histoneantibody),抗磷脂抗體,抗核周因子(ANCA)等對一些病有診斷參考價值。
(3)關節液檢查:新鮮的關節液是很重要的,應作常規,培養,血清學及免疫學檢查。
影像學檢查
(1)X-線平片:一般常用正,側位,大小關節皆可,四肢,肩,脊柱,骶髂各關節;根據不同疾病及部位,還可有不同的要求,對骨骼受損或增生病變一般顯示清楚,但由於影像重疊,早期細小病變不易看清;對滑膜,關節囊,軟骨,半月板,韌帶則不顯示。
(2)計算機體層顯像(CT):可以在一個橫斷面上准確的顯示不同組織密度的微小差異,是觀察骨關節及軟組織細小病變的較理想的檢查方法。多用於AS的骶髂關節,脊柱;膝關節的軟骨及半月板病變,SLE的腦部改變;早期肺間質性改變等。
(3)磁共振成像(MRI):對骨關節及軟組織病變,具有比X線,CT更高的解析度,對軟組織顯像優於CT。多用於觀察骨,軟骨,半月板,筋膜的診斷;對腦組織,脊髓病也很有幫助。
(4)造影:①關節造影:一般用過濾空氣或有機碘溶液,也可同時使用兩種,稱為雙對比造影。可以顯示關節軟骨,半月板,滑膜和韌帶等結構。對關節內病變的診斷很有幫助,多用於四肢大關節,但現已較少應用。②血管造影:分為動脈造影和靜脈造影,對大動脈炎或血管炎的診斷很有幫助。
(5)關節鏡檢查:可以直接觀察關節內各種組織的病變,特別是對滑膜炎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有很大意義。必要時可以取滑膜活檢和手術治療。
(6)活體組織檢查:對診斷困難的病例,此種檢查,可以協助確診。如皮膚,唇粘膜,腎,肝,關節滑膜,血管,肌肉,骨,軟骨等。有時還要作免疫組化染色。
(7)同位素骨掃描:對鑒別骨瘤(原發或繼發性),骨髓瘤有很大幫助。
(8)超聲波檢查:對關節囊,軟骨,滑膜厚度,積液情況可以判斷。
3、類風濕的檢查項目都包括哪些方面?
一、實驗室檢查由於臨床科研、教學工作的開展,中醫診斷風濕類疾病,已經不能像以前那樣,可以不過問實驗室檢查指標,而是必須作為風濕病診斷和治療的重要參考,因此,在有條件的醫院,必須的實驗室檢查是必要的。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1、C反應蛋白c反應蛋白是一種口球蛋白,在正常血清中使用一般方法不易測出,標準的測定方法是毛細血管測定試驗,反應結果為「02++++」。如急性風濕熱、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活動期均可呈陽性反應。2、紅細胞沉降率【ESR】紅細胞沉降率又叫血沉。血沉增快是因為血漿內大而不對稱的分子如纖維蛋白原、口球蛋白等的增加,加速了紅細胞的沉降。它是測試風濕病和關節炎變活動程度的比較可靠的方法。如關節紅腫熱痛明顯。血沉增快,如關節紅腫熱痛消失,則血沉有不同程度的下降。3、抗核抗體抗核抗體是指能與細胞核或核的組成成分發生反應的一類抗體。在機體免疫功能失常的時候,體內衰老變性的細胞核由於不能被清除而成為自體抗原,這些核抗原所產生的抗體就是抗核抗體。4、狼瘡細胞測定血清中的抗核抗體與白細胞接觸,白細胞破碎溶解形成蘇木素小體,小體被中性粒細胞吞噬,即稱為狼瘡細胞(LE)。LE細胞的發現表示有抗核抗體存在。LE細胞見於20%的狼瘡病人,但仍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作為特異性診斷依據。類風濕關節炎、硬皮病等都可能在10%左右的病人找到狼瘡細胞。5、類風濕因子(1lF)測定類風濕因子是機體針對自身的變性IgG而生成的自身免疫性抗體,這些抗體還包括IgA、IgM、IgG等免疫球蛋白。目前臨床使用的測定方法都是測定IgG類風濕因子,而一部分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血清中存在的IgG、IgA類風濕因子,不能用目前的方法測出,因此約有30%的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其類風濕因子始終保持陰性。類風濕關節炎約70%左右的患者類風濕因子可呈陽性反應,並且類風濕因子的效價與病程的進展和治癒有一定的相關性,因此,很多醫生都把類風濕因子作為臨床觀察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但類風濕因子不是類風濕關節炎的特異性血清學診斷方法,所以在類風濕因子呈陽性的病例,並不一定是類風濕關節炎。6、鏈球菌抗體(抗「o」對鏈球菌溶血素「O」抗體的測定,是診斷急性風濕熱的重要實驗根據,抗鏈球菌「O」滴度在l:200以上者為陽性。風濕熱的陽性率可達70%~80%且滴度較高。抗「O」測定對類風濕關節炎無多大參考價值。7、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測定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體活性、結核相類似的一組血清球蛋白。可分為IgG、IgA、IgM、IgD、IgE五類。
4、風濕指標五項包括哪些
你好,風濕指標5項主要包括類風濕因子、抗o、血沉、抗核抗體、抗角蛋白抗體,你描述的情況需積極遵醫囑配合檢查,明確病因,採取針對性治療措施。平時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生活環境保持乾爽舒適,空氣流通,溫濕度適宜,注意關節部位保暖,防止受涼
5、求問懷疑風濕病要做哪些化驗項目?
風濕疾病疑似或確診患者來到風濕免疫科就診,往往會接受體格檢查和各種化驗。下面,我們就常見的一些化驗項目,來給大家做一個解釋。1、血尿常規檢查、肝功能檢查:查看是否出現異常指標,幫助確診疾病及監測葯物不良反應。2、紅細胞沉降率(ESR):簡稱血沉,正常參考值:成年男性0-15mm/h,女性0-20mm/h,血沉高,說明疾病還在活動期,越高越嚴重。血沉下降,表現葯物發揮了作用,疾病得到控制。3、C-反應蛋白(CRP):正常值≤10mg/L.CRP高,表示體內存在感染、創傷、炎症,疾病還處於活動期。4、抗鏈球菌溶血素「0」(ASO):正常值小於1:500,陽性則顯示可能患有風濕熱。5、類風濕因子(RF):RF常見於多種風濕疾病和急慢性炎症。因此,不能單憑RF陽性就認為自己是類風濕關節炎。但如果RF滴度高、多次測定陽性,那麼患類風濕關節炎的可能性較高。6、抗角蛋白抗體(AKA)、抗核周因子(APF)、抗RA-33/66抗體、抗Sa抗體:常見於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早期患者陽性率高。7、抗核抗體(ANA):陽性常見於許多疾病。同時具有系統性紅斑狼瘡體征的,要高度懷疑是狼瘡。陰性幾乎可以肯定不是狼瘡。8、抗ds-DNA抗體:幾乎僅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滴度越高,顯示疾病活動度越高。9、抗Sm抗體:幾乎僅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但並非所有狼瘡患者都顯示陽性。10、抗SSA抗體、抗SSB抗體:對診斷乾燥綜合征有較大意義。11、HLA-B27:對診斷強直性脊柱炎有較大意義。常見的影像學檢查包括:1、X線檢查:一般選擇症狀最嚴重的部位。如果局部症狀不典型,醫生會根據已確定的考慮方向,選擇疾病常見的發作部位拍片。如類風濕關節炎,往往選擇雙手和腕關節;強直性脊柱炎往往選擇骶髂關節和髖關節。一般每3個月或半年拍攝一次。2、CT檢查:解析度跟高,有利於疾病的早期發現,對病變情況反映更為全面、具體。3、磁共振成像和B超檢查:可對軟骨、滑膜、關節積液等關節內部病變清楚顯示,用於強直性關節炎和骨性關節炎的檢查。另外,關節腔穿刺和滑液檢查,以及關節鏡和滑膜檢查,在患者關節腔內積液嚴重或是不能確診的患者,考慮進行。因該類檢查對環境、醫療設備條件及醫生技術能力有教高的要求,建議選擇大醫院進行。
6、風濕病初次檢查需要做哪些檢查?哪些是一定要檢查的,哪些是可查可不查的?
風濕病不同於其他的病症,通過正常的B超檢查等就可以斷定疾病,風濕病很容易與很多的疾病混淆,造成誤診,延誤疾病的治療。
因此,在做診斷的時候,免疫球蛋白,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補體C3、C4,抗心磷脂抗體都是較為常見的診斷方法,多做檢查對診斷有著很重要的意義,也是對病人負責.
下面是對診斷時候確診的介紹:
1.抗鏈球菌溶血素「O」:簡稱抗「O」或ASO。正常值約250單位~500單位,此值因年齡、季節、氣候、鏈球菌流行情況,尤其地區而有所差別。
2.類風濕因子(RF):類風濕因子是一種身體內產生的抗IgG的免疫球蛋白,主要由滑膜的漿細胞合成並分泌入滑液和血液中,另外,脾、淋巴結和類風濕性皮下結節的漿細胞也可產生。
3.C反應蛋白: 亦稱丙種反應蛋白,簡稱CRP。正常人為陰性,類風濕早期和急性風濕時,血清中可達33mg ,其陽性率為80%~90%。CRP的臨床意義與血沉相同,是反映炎症的良好指標。類風濕活動期明顯增多,與血沉增快相平行,但比血沉增快出現得早,消失也快。CRP含量越多,表示病變活動度愈高。炎症恢復期,若CRP陽性,預示仍有突然出現臨床症狀的可能。
最後還要說的就是在確診已經患了風濕病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保暖,忌口和少吃酸辣鹹的食物,海鮮和大肉也要少吃一點,天氣的暖的時候也要適當進行保暖,避免在大風天氣長時間在外行走,祝願您早日康復!
參考資料:http://www.39guke.cn/gukehtml/fsnfs/fsnfszdjc/9211236586923.html
7、類風濕的檢查項目有哪些?
1.常規檢查:
(1)血常規:約30%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合並貧血,多為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病情活動期血小板升高。少數情況下有白細胞降低,如Felty綜合征。
(2)急性時相反應物:大多數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活動期血沉增快及C-反應蛋白升高,病情緩解時可恢復正常。
2.自身抗體:
(1)類風濕因子(RF):75%~85%的患者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並與病情和關節外表現相關。
(2)抗瓜氨酸化蛋白抗體(ACPA):抗瓜氨酸化蛋白抗體是一類針對含有瓜氨酸化表位的自身抗體的總稱,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並與類風濕關節炎的病情和預後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