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風濕熱頭暈

風濕熱頭暈

發布時間:2020-09-25 18:50:01

1、風濕熱 我近幾天出現間接性發燒症狀,每天傍晚開始發燒,持續到半夜消退,而且伴有頭暈、頭痛、惡心、

這種定時發熱是潮熱,中醫的觀點來看,您是陽不入陰所至
其中一種可能是陰虛導致不納陽

輕微發炎 如果伴有口乾,便干,則可能是陰虛火旺,火性上延所致
頭暈 陰虛腦府失養
頭痛 虛火上延所致
渾身無力酸痛 可能是陰虛伴有血虛所致

您處在理年期嗎?
舌質舌苔如何呢?
脈搏多少一分鍾?
二便如何?
睡眠如何?
食慾如何?
還有什麼症狀?

2、頭暈的小偏方?

凡百治不效,抱病終生,至死不愈之頭痛,古代謂之「頭風痼疾」。史書記載,三國曹操即因此症,不治而死。或每日定時發作,或交節病作,或經前必犯,或由七情過激觸發,發則頭痛如破,晴脹頭眩,嘔吐涎沫,昏蒙思睡,飲食俱廢。凡此種種,必是「伏邪」作祟。「伏邪」之因,必是患者正氣先虛,外淫六邪襲人,無力鼓邪外透,留而不去。時日既久,由皮毛、經絡漸漸深入於臟,濕痰死血築成巢穴,深伏不出,遂成痼疾。治之之法,當理清「邪之來路,即邪之出路」,因勢利導,扶正氣,開表閉,引伏邪外透則病癒。
余在1958年,偶得一則民間專治偏正頭痛之秘方「偏正頭風散」,經臨證反復運用,篩選葯物,調整主輔葯比例,使之恰合上述病理、病機,用治各類各型頭痛痼疾,收到葯到病除之效。而且重訂之後,已大大突破了原方的主治范圍。方如下:
(紅參、五靈脂、制首烏、炒白蒺藜)、制川草烏、生石膏、天麻、川芎、白芷、甘草各12g,細辛、芥穗、防風、羌活、(辛夷、蒼耳子、蒼術)、全蠍、(蜈蚣)、僵蠶、地龍、天南星、制白附子、明雄黃(另研對入)、乳香、沒葯各6g(括弧內葯物為筆者所增)。
上葯共研細粉,日服2次,每次3g,飯後、睡前淡茶水調服。本方以人參、天麻、定風丹(首烏、蒺藜對葯)補元氣,生津液,補肝腎,益精血,扶正托邪於外;川草烏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表裡內外,破沉寒痼冷,驅逐伏邪外透;芎、芷、荊、防、羌活、辛夷、蒼耳、蒼術,芳香透竅,辛散開表,疏風燥濕,開門逐盜;天麻、南星、白附子化痰定風;石膏甘寒清熱,監制辛熱燥烈諸品;雄黃、蒼術解毒辟疫;乳香、沒葯化瘀定痛;諸蟲深入血分,搜剔伏匿之邪;白芷一味,號稱植物麝香,芳香濃烈,善通諸竅,與川芎之專理頭痛者相配,可引諸葯上達頭部,直入腦竅,破其巢穴。諸葯相合,對風、寒、濕、痰、火、瘀多種伏邪,皆有透發之效。似乎寒溫不可同爐,未免駁雜成方。但凡痼疾,必是寒熱膠結,濕痰死血深伏血絡,正可泛應曲當。又由於本方有通行十二經表裡內外之功,故對暴感外淫六邪或外風引動內風,全身各部一切突發性、神經性的眩暈、麻木、劇烈痛症,1小時即可止痛。本方性味燥烈,偏於攻邪,故對熱病及臟腑內傷所致頭痛則非所宜。
本方主治各症:
1.久年各類型頭痛痼疾,血管性、神經性、眼源性、鼻源性、外傷性腦震盪後遺症,腦瘤之頭痛如破及現代一切機理不明之偏正頭痛,2次/日,每次3g,飯後、睡前淡茶水加蜜調服,當日止痛,1周痊癒。病程10年以上者,20日可獲根治,無一例失敗,無一例復發。
2.面神經麻痹,病發1周內就診者,日服3次,每次3g,早、午、晚飯後40分鍾,淡茶水調服,10日痊癒。遷延失治5年以上者,以補陽還五湯原方,加腎四味(枸杞子、菟絲子酒泡、補骨脂淡鹽水炒、仙靈脾)各20g,白芷10g,煎湯送服散劑,一月可愈。
3.多發性神經炎之肢端麻木疼痛,辨證多屬氣虛失運,兼夾濕痰死血。服用本方,中病即止,不可過劑。後以補陽還五湯加腎四味(枸杞子、菟絲子酒泡、補骨脂淡鹽水炒、仙靈脾)各10~30g,豨薟草30g,白芥子10g,炒研,治本,以杜再發。
4.急性風濕熱關節劇烈腫痛,以蒼術白虎湯(蒼術15g,生苡仁45g,黃柏30g,豨薟草50g,紅豆、生山葯、知母、炙草各30g,生石膏250g,赤白芍各45g,下肢加川牛膝30g),煎湯送服散劑3g,3次/日,蜜水調服,10日內可以痛止腫消。後以豨薟草500g,黃酒拌,九蒸九曬,研粉蜜丸10g重,日服3次,每次1丸,服完即獲根治,並可避免演化為風心病。
5.急慢性風寒濕痹,急性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急性期,輕症單服散劑4g,2次/日,飯後睡前淡茶水加蜜1匙調服,當日止痛,10日痊癒;重症,以生芪120g,當歸、附子、川烏、防風、黑小豆、老鸛草、豨薟草各30g,麻黃先煎去沫15g,細辛20g,桂枝、杭白芍各45g,炙甘草60g,蜂蜜150g,鮮生薑45g,大棗20枚,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600ml,3次分服,3小時1次,每次調服散劑3~4g,腎虛腰困如折者加腎四味(枸杞子、菟絲子酒泡、補骨脂淡鹽水炒、仙靈脾)各30g,約 20劑可獲根治。
本方與培元固本散(胎盤1具、大三七、血竭、炮甲珠、琥珀、紅參、茸片各30g)合方,加九制豨薟草,變散為丸,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卓效。
所列湯劑,即仲景烏頭湯之加味改良方,方中增入防風、黑小豆,兩倍量之炙甘草,大劑量蜂蜜、鮮生薑、大棗,更加水文火煮2小時以上,可有效破壞烏頭劇毒,治病救人而無害。餘一生運用此方在萬人次以上,從無一例中毒。仲景方能治大病,救急痛,愈痼疾,是攻克疑難大症的仙丹妙葯。後世由於配伍不當,煎煮不遵法度,偶有中毒事故發生,遂使當今中醫界畏烏附如蛇蠍,因噎廢食,棄置不用,使仲景起死回生妙方有絕傳之虞。
6.寒凝型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之電擊樣劇痛,以改良烏頭湯重用生芪至240g,合仲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必須原方折半計量)煎湯送服散劑3~4g,益氣破瘀破沉寒痼冷,開冰解凍,12小時即可止痛。余治癒本型病人9例,其中一例患者高某某,雙下肢血檢閉塞性脈管炎,合並心肌後壁梗死,並發劇烈心絞痛,上方加麝香1g,3次熱黃酒送下,4劑諸症均退,繼服散劑半月,注射毛青冬15盒而愈,今猶健在,已近八十高齡。
7.中風後遺症之關節變形,肌肉萎縮,痿廢不用,以本方1料3g,3次/日,淡茶水加蜂蜜1匙調服。另備制馬錢子粉198g(與本方等量)另包,單服,以准確掌握劑量。每睡前溫開水送下0.6g,10日後漸加至0.8g,極量1g。服後以感覺全身肌肉筋骨緊張有力為驗,即以此量為准服用。如出現強直性痙攣之苗頭,即為過量。勿須驚慌,服涼開水1杯即解,然後調整至適量。服葯初期,醫者應密切觀察,以定準有效劑量。服葯期間,忌食綠豆及湯。服葯10日,停葯5日,以防蓄積中毒。對本病之康復,大有助益。此法對癲癇亦有效。
余從事中醫臨床46年,運用本方42年,經治各類暴發劇烈痛症5千例以上,服本方4g,2次/日,淡茶水加蜜1匙調服,半小時內入睡,2小時睡醒,痛即霍然而愈,繼服本方3g,2~3次/日,多數半月即可根治。病情復雜者,加服對症湯劑。勿忘辨證求本,則可攻無不克。
曾治1例60歲老婦,晚期溶骨肉瘤,日夜劇痛,服鎮痛片30片不能止痛,已卧床1月。從骨病治腎,雙補腎之陰陽以治本。主方用熟地、附子、川烏、黑豆、骨碎補、胡桃肉、肉蓯蓉、腎四味、龜鱉甲各30g,地骨皮60g,鹽巴戟肉、二冬、雲苓、狗脊、杜仲、防風、細辛、乾薑各15g,炙草60g,蜂蜜150g,鮮生薑30g,大棗12枚,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600ml,3次分服,每次沖服散劑3g,茸粉、炮甲珠各3g,當日痛緩,白天停服鎮痛片,3日後痛止起床,可到鄰家串門。
經治各類頭痛3千例以上,其中病程10年以上,歷經中西諸法無效者,佔90%以上,服用本方,日服2次,每次3g,當日見效,7日痊癒者,可佔98%,無一例超過20日者,無一例失敗,無一例復發。1978年治張某某,女,25歲,腦瘤術後復發,頭痛如破,嘔涎沫而肢厥,睛突目糊,口眼歪斜,右側肢體失靈。辨屬產後藩籬失固,賊風襲絡,三陰寒凝,大氣失運,濁痰死血深伏腦絡。予改良烏頭湯加吳茱萸30g,生半夏45g,川芎30g,白芷15g,麝香1g分沖,引諸葯直搗病巢。沖服散劑3g,3次/日,一劑痛止嘔罷。後予散劑方加守宮、炮甲珠、帶子野蜂房、川貝、麝香,以夏枯草1500g,依法熬膏合煉蜜為丸15g重,日服2次,每次1丸,以海藻、甘草各30g,煎濃汁送服,相反相成,激盪磨積,以加強軟堅散結之力,服葯75日赴京復查,病灶消失,恢復工作,現仍健在。
本方經42年臨床應用,未發現任何毒副反應。方中劇毒葯川烏、草烏,佔全劑的16.6%,而解毒葯甘草、防風、白芷以及反佐監制葯石膏則為川烏、草烏之兩倍。加之服用時間在飯後、睡前,更以淡茶水送下(茶性苦、甘、涼,最能瀉火清頭明日,除煩渴,利小便,可制其燥烈。現代葯理實驗證實,茶水中所含鞣酸蛋白,可使緩慢吸收,迅速排瀉),故絕無中毒之虞,正是本方配伍巧妙處。惟方中之雄黃含砷化物,火煅或粉碎過程磨擦發生高熱,則成紅砒,誤見火即可殺人,故應單味乳缽另研對入。
近年診余溫課,始在宋代《和劑局方》中查到本方之原始出處,《局方諸風門》項下列「追風散」方一則,葯18味,與秘方相同,惟缺細辛,且主、輔葯之劑量各異。明代龔廷賢著《壽世保元》又轉引於該書頭風門項下,葯味相同,劑量又與局方不同。余在20世紀50年代所得秘方,葯味、劑量又是一變。可見本方在2千多年(局方刊行於1078年,所搜集者皆宋代以前上溯到漢唐時期流傳於民間之驗方)的流傳過程中,吸收了歷代醫家治療頭痛及一切暴發性神經痛的成功經驗與心血結晶,可謂集古今治療痛症之大成,療效卓著之奇方。

3、經常性頭疼頭暈天氣熱的話沒事,天冷就犯病

病情分析:你好,你所說的情況,往往是有血管神經性頭痛的疾病引起的了。是常見的情況。
意見建議:此種情況往往是可以選擇中葯的調理治療的。如正天丸或頭痛粉等 。還有可以配合按摩、針灸等治療的。保持心情舒暢。不要勞累的。

4、中醫說我是風濕熱-----誰可以幫到我么?

看到你的情況我第一反應是白血病,不過你應該做過骨穿了吧,白血病可以排除。
排除白血病之後就要考慮風濕病和類風濕病。你是轉移性關節痛,可以排除是骨骼問題,所以不要到骨科醫院去看,也不要再隨便做什麼滑膜積液化驗,白白花錢。
你之前的治療採用的廣譜抗生素,有一定的療效但不能根治,說明你的問題是細菌或病毒感染,有可能用的葯對細菌或病毒不敏感,因此,你應該到正規的西醫醫院去治療,不要看中醫,中醫在調理身體方面效果不錯,但是對於這種細菌或病毒引起的疾病,說能治療那是騙人。
風濕病是比較容易診斷的病,特徵明顯,是全身性結締組織的炎症,以關節和心臟損害為最重要,你要檢查下心臟有沒有問題。此外還要與類風濕鑒別,類風濕心臟損害較小或沒有損害。
頭孢克肟葯不對症,不要再吃了。
你的病情比較嚴重,要慎重對待,不能自己吃點葯不發燒就算,拖延病情後果不堪設想,如果是風濕病有得風濕性心臟病的可能。
——
我個人認為,你極有可能是得了風濕病,需要卧床休息3~4周,恢復後適當控制活動量3~6個月。治療方案為:
1、發熱時服用乙醯水楊酸(即阿司匹林),起始劑量為:成人每日4~6g;分4~6次口服。使用水楊酸制劑應逐漸增加劑量,直到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或出現全身毒性反應如耳鳴、頭痛、或換氣過度。症狀控制後劑量減半,維持6~12周。水楊酸制劑常有胃部刺激症狀如惡心、嘔吐、食慾減退等。此時可用氫氧化鋁,不宜服用碳酸氫鈉,因後者可減低水楊酸制劑在胃腸道的吸收,增加腎臟的排泄,並可促發或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
2、發熱時去西醫醫院檢查,診斷是否得了風濕病。如果是,根治鏈球菌感染是治療風濕熱必不可少的措施。一般應用普魯卡因青黴素40~80萬單位,每天一次,肌肉注射,共10~14天;或苯唑西林鈉(苯唑青黴素鈉)120萬單位,肌肉注射一次。對青黴素過敏者,可予口服紅黴素,每天4次,每次0.5g,共10天。
3、治癒後,需要積極預防鏈球菌再次感染,至少維持預防用葯5年。一般推薦使用苄是青黴素(長效西林)120萬單位,每月肌肉注射一次。對青黴素過敏者,可用磺胺嘧啶或磺胺異惡唑,成人每天0.5~1.0g,分次口服。
以上三條,缺一不可!上面說的葯物都是治療風濕病最對症的葯物,如果醫生給你開別的葯(例如為了拿某些葯品回扣),你要建議醫生採用對症葯物,另外,如果醫生說有什麼什麼新葯之類的,別聽他忽悠。
總而言之,病情拖延下去後果很嚴重,一定要謹慎治療,發作期多休息,治癒後加強鍛煉,注意保暖。

5、最近有點頭暈無力。。。。

心裡不要總想著自己身體有哪些毛病,有良好的心情就會增強人體的抵抗力,試著做些你喜歡的事情,平時鍛煉一下身體,晚上就容易入睡.人體任何疾病都可以通過自身調節起到一定的恢復的.

6、不明原因發熱。

病情分析:發熱本身可由多類疾病,如感染、腫瘤、自身免疫病和血液病等疾病引起,無法明確歸類。過去這類患者通常由內科醫師診治,在大多數分科較細的醫院則主要由呼吸內科醫師接診。目前很多醫院開設了感染科,並把FUO歸於感染科診治,其包含3個要點:①發熱時間持續≥3周;②體溫多次>38.3℃;③經≥1周完整的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和常規實驗室檢查後仍不能確診。可見,雖然FUO本身是症狀診斷,不是疾病診斷,但診斷要求卻十分嚴格。
詳發熱期限與體溫的高度和變化有認為畏寒多數提示感染,然而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瘤等約2/3也有畏寒說明畏寒並非感染性疾病所特有。但有明顯寒戰則常見於嚴重的細菌感染(肺炎雙球菌性肺炎、敗血症急性腎盂腎炎、急性膽囊炎等)、瘧疾輸血或輸液反應等。在結核病、傷寒立克次體病與病毒感染則少見。一般不見於風濕熱。發熱同時常伴有頭昏頭暈、頭痛、乏力食慾減退等非特異症狀,無鑒別診斷意義。但是定位的局部症狀有重要參考價值。如發熱伴有神經系統症狀,如劇烈頭痛嘔吐。意識障礙及驚厥、腦膜刺激征等則提示病變在中樞神經系統,應考慮腦炎、腦膜炎老年患者有嚴重感染時,常有神志變化,而體溫不一定很高值得注意

意見建議:
至醫院詳細檢查,跟寒氣較重一般沒有直接關系

7、發燒頭暈怎麼辦...

受涼了,寒氣很重。一直沒有減少。用熱水泡半小時的手和腳,出一身汗,就會好多了,泡上一個星期,一切都會好的。見效好快呦,趕緊行動吧,屢試不爽.自己看看舌苔,黃有濕氣,白有寒氣,都是冷到了的症狀,濕氣困脾,所以四肢無力,兩腿發酸,泡腳馬上見效。 輸液只會輸進更多的濕氣寒氣,害的身體要更多的熱量來抗寒。。喝紅糖姜湯茶也是好方法。感冒好了嗓子就會好了 。 脾被困了,就不能把水分往上運,在和多少水都不解渴。薏米健脾,可以吃吃。 感冒沒有好,要注意防寒。免得反復 天天泡腳,就可以防範與未然。 喝 藿香正氣水

8、扁桃體發炎咋會頭暈?

因為它引起人體免疫力下降,這樣很容易讓人感冒,感冒了就會有頭暈頭疼的現象。扁桃體是位於人的齶部的淋巴組織團塊,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常可導致扁桃體發炎。所以當你感覺扁桃體出現不適時,就要及時的去醫院做個健康檢查 ,急性扁桃體炎未得到及時適當的治療,則會變成慢性扁桃體炎,使患者稍遇受涼、勞累等,即出現咽痛、發熱等扁桃體炎急性發作表現。及時徹底治療經常發作的扁桃體炎不僅影響工作和生活,而且有可能引起風濕熱、急性腎炎、心肌炎、關節炎等全身性疾病,帶來較為嚴重的後果。因此,一旦得了急性扁桃體炎,應及早去做健康體檢治療,且治療一定要徹底,用抗生素的時間一定要足夠,不可隨便停葯,否則疾病很容易復發而遷延不愈。增強體質 遠離病源體質虛弱而經常患扁桃體炎的人,除應加強鍛煉以增強體質外,應注意避免一切可能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的因素,如寒冷、潮濕、過度勞累、煙酒過度及有害氣體刺激等。上呼吸道的慢性病灶,如鼻炎、鼻竇炎等,常可成為扁桃體炎急性發作的誘因,應積極治療。急性扁桃體炎可通過飛沫和接觸傳播,經常患扁桃體炎的人應做好預防工作。周圍有該病患者時,應避免和患者過密接觸,以盡可能減少發病機會。手術治療對於扁桃體炎經常發作的人來說,手術切除扁桃體是一個較好的治療方法。但扁桃體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是抵抗外界病原體的入侵、維護人體健康的忠誠「衛士」,不可輕易切除。盲目切除扁桃體,可導致某些疾病,尤其是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病率上升。因此,是否切除扁桃體,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由有經驗的醫師來決定。當病人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可考慮切除扁桃體:1.扁桃體炎反復急性發作,近一年來發作次數超過7次或近兩年來平均每年5次或近三年來平均每年3次。每次發作均伴有高燒、頜下淋巴結腫大等表現。2.有扁桃體周圍膿腫史者。3.病灶性扁桃體炎。即由於慢性扁桃體炎而引起了風濕熱、風濕性心臟病、心內膜炎、心肌炎、腎炎、關節炎等。此外,若因扁桃體反復發炎引起頑固的化膿性中耳炎、鼻竇炎和上呼吸道感染者也可手術。4.扁桃體板度肥大,妨礙吞咽、呼吸、說話者。作扁桃體切除手術應避開扁桃體急性發作期和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期,婦女還應避開經期。此外,患有造血系統疾病者、患全身性疾病(如活動性肺結核、風濕性心臟病、腎炎、關節炎、肝炎、高血壓等)而病情未穩定者以及免疫功能缺陷者,均不宜手術。

9、發熱的診斷步驟

病史與體格檢查
詳細詢問病史(包括流行病學資料)認真系統地體格檢查非常重要。如起病緩急,發熱期限與體溫的高度和變化有認為畏寒多數提示感染,然而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瘤等約2/3也有畏寒說明畏寒並非感染性疾病所特有。但有明顯寒戰則常見於嚴重的細菌感染(肺炎雙球菌性肺炎、敗血症急性腎盂腎炎、急性膽囊炎等)、瘧疾輸血或輸液反應等。在結核病、傷寒立克次體病與病毒感染則少見。一般不見於風濕熱。發熱同時常伴有頭昏頭暈、頭痛、乏力食慾減退等非特異症狀,無鑒別診斷意義。但是定位的局部症狀有重要參考價值。如發熱伴有神經系統症狀,如劇烈頭痛嘔吐。意識障礙及驚厥、腦膜刺激征等則提示病變在中樞神經系統,應考慮腦炎、腦膜炎老年患者有嚴重感染時,常有神志變化,而體溫不一定很高值得注意
詢問流行病學史如發病地區、季節、年齡職業、生活習慣、旅遊史與同樣病者密切接觸史、手術史、輸血及血製品史外傷史、牛羊接觸史等,在診斷上均有重要意義有時一點的發現即可提供重要的診斷線索。
分析熱型
臨床上各種感染性疾病具有不同的熱型在病程進展過程中,熱型也會發生變化。因此了解熱型對於診斷、判斷病情、評價療效和預後均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一)按溫度高低(腋窩溫度)
分為低熱型(<38℃)中熱型(38-39)高熱型(39~40℃)、超高熱型(>40℃)。
(二)按體溫曲線形態分型
如稽留熱弛張熱、間歇熱、雙峰熱消耗熱、波狀熱、不規則熱等熱型的形成機理尚未完全闡明。大多認為熱型與病變性質有關。決定病變性質的因素為內生致熱原產生的速度量和釋放人血的速度,這些均影響體溫調定點上移的高度和速度。

與風濕熱頭暈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