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風濕科常用葯

風濕科常用葯

發布時間:2020-09-25 04:51:25

1、心內科常用葯物

阿司匹林
俗稱:巴米爾、力爽、塞寧、東青等

○【葯理】
葯效學
①鎮痛作用:主要是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覺對機械性或化學性刺激敏感的物質(如緩激肽、組胺)的合成,屬於外周性鎮痛葯。但不能排除中樞鎮痛(可能作用於下視丘)的可能性;
②消炎作用;確切的機制尚不清楚,可能由於本品作用於炎症組織,通過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應的物質(如組胺)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抑制溶酶體酶的釋放及白細胞活力等也可能與其有關; ③解熱作用:可能通過作用於下視丘體溫調節中樞引起外周血管擴張,皮膚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熱增加而起解熱作用,此種中樞性作用可能與前列腺素在下視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關;
④抗風濕作用:本品抗風濕的機制,除解熱、鎮痛作用外,主要在於消炎作用;
⑤對血小板聚集的抑製作用:是通過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環氧酶( prostaglandin cyclooxygenase)、從而防止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TXA2)的生成而起作用(TXA2可促使血小板聚集)。此作用為不可逆性。
葯動學
口服後吸收迅速、完全。在胃內已開始吸收,在小腸上部可吸收大部分。吸收率與溶解度、胃腸道pH有關。食物可降低吸收速率,但不影響吸收量。腸溶片劑吸收慢。本品與碳酸氫鈉同服吸收較快。吸收後分布於各組織,也能滲入關節腔、腦脊液中。阿司匹林的蛋白結合率低,但水解後的水楊酸鹽蛋白結合率為65~90%。血葯濃度高時結合率相應地降低。腎功能不良及妊娠時給合率也低。半衰期為15~20小鍾; 水楊酸鹽的半衰期長短取決於劑量的大小和尿pH, 一次服小劑量時約為2~3小時; 大劑量時可達20小時以上, 反復用葯時可達5~18小時 。一次口服阿司匹林0.65g後,在乳汁中的水楊酸鹽半衰期為3.8~12.5小時。本品在胃腸道、肝及血液內大部分很快水解為水楊酸鹽,然後在肝臟代謝。代謝物主要為水楊尿酸(salicyluric acid)及葡糖醛酸結合物, 小部分氧化為龍膽酸(gentisic acid)。一次服葯後1~2 小時達血葯峰值。鎮痛、解熱時血葯濃度為25~50μg/ml; 抗內濕、消炎時為150~300μg/ml。血葯濃度達穩定狀態所需的時間隨每日劑量及血葯濃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大劑量用葯(如抗風濕)時可長達7天。 長期大劑量用葯的患者,因葯物主要代謝途經已經飽和,劑量微增即可導致血葯濃度較大的改變。本品大部分以結合的代謝物、小部分以游離的水楊酸從腎臟排泄。服用量較大時,未經代謝的水楊酸的排泄量增多。個體間可有很大的差別。尿的pH對排泄速度有影響, 在鹼性尿中排泄速度加快,而且游離的水楊酸量增多,在酸性尿中則相反。
○【適應症】
水楊酸類鎮痛、消炎、解熱、抗風濕及抑制血小板聚集葯,臨床可用於下列情況。
(1)鎮痛、解熱:可緩解輕度或中度的疼痛,如頭痛、牙痛、 神經痛、肌肉痛及月經痛,也用於感冒、流感等退熱。本品僅能緩解症狀,不能治療引起疼痛、發熱的病因,故需同時應用其他葯物參因治療。
(2)消炎、抗風濕:為治療風濕熱的首選葯物,用葯後可解熱、減輕炎症,使關節症狀好轉,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風濕的基本病理改變,也不能預防心臟損害及其他合並症。如已有明顯心肌炎,一般都主張先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在風濕症狀控制之後、停用激素之前,加用本品治療,以減少停用激素後引起的反跳現象。
(3)關節炎:除風濕性關節炎外, 本品也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可改善症狀,為進一步治療創造條件。此外,本品用於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幼年型關節炎以及其他非風濕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緩解症狀。
(4)抗血栓:本品對血小板聚集有抑製作用,阻止血栓形成, 臨床可用於預防暫時性腦缺血發作、心肌梗塞、心房顫動、人工心臟瓣膜、動靜脈瘺或其他手術後的血栓形成。也可用於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
(5)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症(川崎病):兒科適用。

價格 1.50元—3.50元 100片 一瓶

2、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常用的葯物有哪些求答案

類風濕性關節炎如今尚無根治措施,一些患者為了緩解臨床症狀,控制炎症發展,防止和減少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通常需要長期使用葯物治療。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常用的葯物主要有以下三類:
1、非甾體抗炎葯(NSAIDS):SAIDS是改善關節炎症狀的常用葯,具有鎮痛消炎作用,但不能阻止類風濕關節炎病變的進展。現在多主張在應用NSAIDS之後,應盡早加用慢作用抗風濕葯,以控制病變進展。常用物有布洛芬、萘普生、吲哚美辛等。該類葯物主要不良反應為消化功能紊亂,甚至消化道出血。
2、改變病情抗風濕葯(DMARD):與NSAIDS不同,DMARD一般起效緩慢,疼痛緩解作用較差,但抗炎效果持久,可減緩關節的侵蝕、破壞以及由此而致的功能障礙。臨床多應用DMARD與NSAIDS合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亦可兩種或兩種以上DMARD聯合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有較好的效果。常用葯物有甲氨蝶呤、金制劑、青稱胺、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等。
3、糖皮質激素:具有較強的抗炎作用而迅速改善關節功能,緩解臨床症狀,但不能根治,多數患者停用後復發。主要用於有關節外症狀者、關節炎明顯或急性發作者。常用潑尼鬆口服。

3、請問大家風濕性關節炎的常用葯物都有什麼?

老濕性關節炎的常用葯物都有什麼呀?有膏葯有那個熬的那個草葯等等

4、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常用哪些西葯?

(1)非激素性抗炎葯物

這類葯物通常稱一線葯物。主要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達到消炎、止痛作用。另外,這類葯物尚可抑制磷酸二酯酶使細胞內的cAMP 增加,溶酶體膜穩定性增加,減少酶的釋放。但這類葯物雖然能減輕症狀,卻對引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免疫反應不發生根本影響,因此不能控制病情發展,只能改善症狀。

①吲哚美辛。開始劑量為每日75mg,分3 次飯後口服,其後逐漸增至每日100 ~ 150mg。孕婦、潰瘍病、精神患者禁用。

②阿司匹林。每日3mg ~ 4g 口服,4 至6 小時1 次。

③吡羅喜康。每次20mg 口服,每日1 次,飯後服。

④布洛芬。每日1 ~ 18g,分3 ~ 4 次口服。副作用較少。

⑤萘普生。每次250mg 口服,日2 次。副作用較少。

⑥氟芬那酸。每次0.2 ~ 0.4mg 口服。每日3 次。

一線葯物不主張聯合使用,應用某一種葯物3 周仍無效者,可更換另一種葯。經半年治療無效時,應考慮應用二線葯物。

(2)緩解性葯物

這類葯物又稱二線葯物。其共同特點是作用慢,可影響疾病的免疫反應病理過程。

①金鹽。可改善體液和細胞免疫,減少骨質的侵蝕、破壞,抑制滑膜炎症。每周25mg 的金鹽制劑,靜脈注射療效較好。包括硫代蘋果酸金鈉和金諾芬。口服金諾芬6mg,每日1 次。持續15 年,類風濕因子可有37% 轉陰。

②青黴胺。可使巨球蛋白的二硫鍵斷裂,而發生解聚,降低RF水平。劑量為每日250 ~ 1800mg,病情好轉後改為每日250mg 維持。

服葯後1.5 ~ 2 個月起效。副作用有皮疹、肝損害、骨髓抑制等。

③氯喹及其衍生物。氯喹開始劑量為每日250 ~ 500mg,平均每日6mg/kg。有心肌病,角膜病變,視網膜病變者慎用。為減少副作用,每年只用10 個月。

④左旋咪唑。作用類似青黴胺。可中度改善類風濕症狀,能增強淋巴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功能,與一線葯物聯合應用,療效較好。

用法:25 ~ 50mg,口服,每日3 次,每周單日用,雙日停,12 周為1 療程。

(3)腎上腺糖皮質激素

一般不首選此類葯。其應用指征如下。

①常規治療無效時,可與一、二線葯物合用。

②嚴重關節外並發症,如心包炎、胸膜炎、血管炎及虹膜睫狀體炎等。

使用原則:最小劑量(如潑尼松每日小於10mg)。最短期限(因長期使用易發生無菌性骨壞死)。盡早減量以至停用。

(4)免疫抑制劑

此類葯物又稱三線葯物。凡對一、二線葯物治療無效或有嚴重反應者可應用。

①環孢素。可抑制T 輔助細胞誘導淋巴細胞的激活,或延遲引起過敏反應有關的細胞因子的產生。用量為每日10mg/kg,靜脈注射。

療程60 日,總有效率為54%。

②柳氮磺胺吡啶。可抑制免疫病理過程,並防治有關感染誘因,口服每日2g,症狀嚴重時每日可用3g,療程為兩個月。對晨僵、握力、血沉、C- 反應蛋白均可明顯改善。

③環磷醯胺。對頑固性類風濕有效。但副作用較多,不宜首選。

每次100 ~ 200mg,靜脈滴注或靜脈注射,每周1 ~ 2 次,療程總量為3g。副作用為骨髓抑制、出血性膀胱炎等。

④硫唑嘌呤。最大用量為每日2.5 ~ 3mg/kg。如合用別嘌呤醇,該葯減量25%。

⑤甲氨蝶呤。可阻斷細胞的二氫葉酸轉化為四氫葉酸,因而抑制類風濕,達到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每周用量25 ~ 50mg。每12小時口服1 次,連服3 次為宜。療程不超過6 個月。對一、二線葯物無效者作用顯著。孕婦禁用,以免引起胎兒畸形。

(5)分子免疫

①γ - 干擾素。應用重組脫氧核糖核酸技術生產的γ - 干擾素具有抑制DNA 和核糖核酸的復制,抑制T 細胞增殖,降低體液和細胞免疫反應的作用。每次1000 萬單位,肌內注射。7 次為1 療程。

②特異性抗體(McAb)。是通過人腫瘤細胞致敏的某個淋巴細胞單克隆所產生的抗體。它具有高純度,特異性強的特點。用鼠的McAb 與蓖麻毒素蛋白A 鏈免疫偶聯的IT(免疫毒素)特異地結合T 細胞亞群上,通過酶樣作用方式重復滅活核糖核酸,破壞和殺傷這些細胞,IT 治療量每日為0.05 ~ 0.33mg/kg,5 ~ 10 天為1 療程。

結果有效率為50%。

(6)其他葯物

①卡托普利。本品結構與青黴胺分子相似,能阻滯緩激肽的釋放,減少前列腺素的產生。用法:12.5 ~ 25mg,口服,每日3 次。最大量每日200mg。一般2 ~ 3 個月症狀明顯改善,類風濕因子轉陰率67%。

②鋅制劑:硫酸鋅每日10mg/kg。成人每天不宜超過700mg,兒童不宜超過每日150mg。一般認為對改善免疫指標優於症狀的改善。

5、治療風濕病常用的葯物有哪些?

治療風濕病常用的葯物有川烏,川烏具有不錯的散寒功效,是治療風濕病的比較好的臨床葯物,用量方面一定要遵醫囑,患者自己不能隨意加減葯物的使用量。

6、風濕性關節炎的常用葯物有哪些

關節受寒嚴重可導致風濕性關節炎的出現,造成局部關節組織代zd謝出現障礙,出現關節疼痛。所以在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運動後,版要注意防風侵襲。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外出時要注意增衣保暖,都權應注意防止關節受風疼痛、腫大。在換季時,注意及時添加衣服。

7、治療類風濕常用的葯物有哪些?

目前葯物治療仍是治療風濕病的主要手段。風濕病是以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大類疾病的總稱。因其與自身免疫有關,多數疾病纏綿難愈,有的患者甚至終身服葯治療。目前風濕病的治療葯物很多,但尚無根治此類疾病的葯物。
風濕病的治療原則是早期診斷和盡早合理、聯合用葯。常用的抗風濕病葯物如下:
1.非甾體抗炎葯 此類葯物因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迅速產生抗炎止痛作用,對解除疼痛有較好效果,但不能改變疾病的病程。臨床上常用的有布洛芬、萘普生、雙氯酚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2. 慢作用抗風濕葯 此類葯物多用於類風濕關節炎及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對病情有一定控製作用但起效較慢。常用的有金合劑(肌注或口服)、青黴胺、柳氮磺胺吡啶、氯喹等。
3. 細胞毒葯物 此類葯物通過不同途徑產生免疫抑製作用。常用的有環磷醯胺、甲氨蝶呤、雷公藤等。它們往往是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和血管炎的二線葯物。這類葯物的副作用較多且較嚴重,但對改善風濕病的愈後有很大的作用。
4. 腎上腺皮質激素 本類葯物是強的抗炎、抗過敏葯物,明顯地改善了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結締組織病的愈後,但不能根治這些疾病。其眾多的副作用會隨劑量加大及療程延長而增加,故在應用時要衡量它的療效和副作用而慎重選用。

8、治療類風濕常用的葯物有哪些?

目前治百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葯物,主要分為以下幾類:第一類為非甾體抗炎葯,特點是起效快,具有抗炎止痛消腫作用,但不能改變病情的進展,在病情活動期可用於控制關節腫痛。葯物主要包括雙氯芬酸、美洛昔康、洛索洛芬及塞來昔布等;第二類葯物為改善病情抗風濕葯,能控制病情進展,阻止骨質破壞,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度的主要葯物,目前常用的有來氟米特、甲氨喋呤、艾拉莫德及柳氮磺吡啶等,現主張早期即給予改善病情抗風濕葯,方能控制類風濕關節炎的進展;問第三類葯物是糖皮質激素,代表葯物有強的松和甲潑尼龍,能迅速減輕關節腫痛,但長期應用有明顯的不良反應,應在病情控制後及時減量直至停用;第四類為生物制劑,包括腫瘤壞死因子受體抗體融合蛋白及單克隆抗體等,答在治療難治性關節炎和長病程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療效比較好。

9、治療風濕的常用葯物有哪些

風濕、類風濕治療

痹症是中醫內科學中常見的病症之一,是以關節疼痛為主的一組全身性病變癥候群。其臨床表現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主要是風寒濕侵及人體,留注關節,阻遏經脈,致使氣血瘀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

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急,侵及大關節,反復發作。多與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有關,發病年齡多為青少年,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鏈球菌激酶和抗透明質酸酶均陽性。以多發性、遊走性、大關節紅腫熱痛為特徵,活動期過後,受累關節不遺留病理性損害,如治療失宜,可累及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病慢,首侵小關節或脊柱,可造成關節變形,骨質損害,類風濕因子陽性。病情纏綿,病程遷延,反復發作。可伴有消瘦、貧血等全身慢性消耗性症狀。後期因關節變形僵硬,身體消耗,而生活不能自理。
張仲景金貴要略教學視頻指出:

中醫的歷節病,起因都是肝腎兩虛,病在筋骨之間游盪,類似於西醫的痛風、風濕病。臨床上,按照症狀分為三種:

(1)風痹,症狀是又麻又痛:風濕相摶,骨節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

(2)血痹,症狀是麻而不痛: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症,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3)歷節,症狀是但痛不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葯知母湯主之。針對膝蓋痛。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毒性大,嚴格按照要求製作使用,心臟病患者不能使用。
 咨詢中醫師。

與風濕科常用葯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