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類風濕因子是什麼
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可分為IgM、IgA、IgG、IgD、IgE五型(註:在臨床內科學中描述為四型,沒有IgD型;但在實驗室診斷學中描述為5型),是類風濕關節炎血清中針對IgG 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類自身抗體,類風濕因子陽性患者較多伴有關節外表現,如皮下結節及血管炎等。IgM型RF陽性率為60%-78%。
簡介
實驗室診斷學:約90%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的RF呈陽性。IgA-RF與骨質破壞有關,早期IgA-RF升高常提示病情嚴重,預後不良;IgE-RF升高時,已屬病情晚期。某些自身免疫病,如冷球蛋白血症、進行性全身性硬化症、乾燥綜合征、SLE等患者都有較高的陽性率;一些其他疾病如血管炎、肝病、慢性感染也可出現RF。
類風濕因子是由於感染因子(細菌、病毒等)引起體內產生的以變性IgG(一種抗體)為抗原的一種抗體,故又稱抗抗體。常見的類風濕因子有I gM型、IgG型IgA型和IgE型。人體內普遍存在著類風濕因子,並起著一定的生理作用。
近年來對IgM型類風濕因子的生物作用已有所了解,這些生物作用包括:
1 、調節體內免疫反應;
2、激活補體,加快清除微生物感染;
3、清除免疫復合物使機體免受循環復合物的損傷。只有類風濕因子的量超過一定的滴度時稱類風濕因子陽性。由於I gM型類風濕因子是類風濕因子的主要類型,而且具有高凝集的特點,易於沉澱,故臨床上主要測定IgM型類風濕因子,測定方法為乳膠凝集法和酶聯免疫吸附法。類風濕因子測定試劑定性地判斷人體血液中的類風濕因子(PF)濃度。類風濕因子陽性除見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外,還可見於病毒感染如感言、腫瘤、慢性感染如肺結核、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以及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
2、類風濕因子正常值是多少
病情分析: 類風濕因子的正常值是0-20,不超過20即便為臨床上所說的正常值。類風濕因子可分為IgM、IgA、IgG、IgD、IgE五型(註:在臨床內科學中描述為四型,沒有IgD型;但在實驗室診斷學中描述為5型),是類風濕關節炎血清中針對IgG 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類自身抗體,類風濕因子陽性患者較多伴有關節外表現,如皮下結節及血管炎等。IgM型RF陽性率為60%-78%。
3、類風濕因子高是什麼原因
病情分析:
你好,類風濕因子高並不意味著就是類風濕關節炎.
指導意見:
對於典型的類風濕患者,診斷並不困難,但在疾病的早期,尤以一個關節開始發病的,以及X線改變尚不明顯時,則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隨訪.我國尚未制定出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標准,目前沿用美國風濕病學會1987年6月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美國風濕病學會上,修訂的類風濕關節炎分類標准(7條),比1958年原標准(11條)簡單而實用.該標准為:①晨僵至少1小時.②3個或3個以上關節腫.③腕,掌指關節或近端指間關節腫.④對稱性關節腫.以上4條均需持續6周或6周以上.⑤類風濕結節.⑥手X線改變.⑦類風濕因子陽性.以上7條中只要具備4條,即可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患者預防調理
一,平時預防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其發病是因受風,寒,濕邪的侵襲,以致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濕,瘀,痰痹阻關節.所以,應時時刻刻注意關節保暖,避免再受風寒而使病情加重.
二,精神調理
1,注意生活規律性,保證睡眠時間,以使機體得到充足的修養.
2,防止精神刺激和精神過度緊張,保持愉快的心情,樂觀的情緒.過度的精神緊張可使體內內分泌產生紊亂,刺激血管收縮的物質如緩激肽,兒茶酚胺等增加,同樣可使病情加重.
三,飲食宜忌
飲食治療只能做為緩解病人症狀的一種輔助措施,正確調整飲食,也是預防症狀再發的手段.不飽和的長鏈脂肪酸,如魚油,夜櫻草等,以及某些微量元素,如硒可使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症狀緩解,可減少疼痛和腫脹的關節數目,減少晨僵的時間,增加握力,緩解疲勞等.但是不能改變病程.但,有些食物如谷類(穀物,小麥,燕麥,黑麥),牛奶,奶製品,茶,咖啡,紅色肉類,柑桔屬的水果等.病人吃這些食物後可能會產生不良的反應,使RA的臨床症狀加重.此外,飲食中也不宜食用蝦,蟹等,因這些海品屬於發物,易引起疾病的加重與復發.
四,康復鍛煉
1,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急性期不易活動,因為活動容易損傷關節滑膜而使關節炎症進一步加重,故此時期不應做過多的肢體關節活動.
2,急性期炎症控制後,即應開始積極進行關節功能鍛煉和體育鍛煉.可根據關節活動程度,逐漸增加肢體關節活動量,功能鍛煉應避免過度疲勞,以而保護關節的功能,防止關節進一步攣縮,強直和肌肉萎縮.鍛煉遵守的原則: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4、類風濕因子亞型(IGM):40,說明什麼
類風濕因子的正常值范圍各醫院都不太一樣,可能是使用的生產廠家不同造成的,一般來講范圍在0~25左右,高的還有到0~60的,所以你的結果還是要聽你所檢查的醫院的解釋,不過按照大部分醫院的正常值范圍來講,你的略高,一般來講類風濕因子較高多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但也並非全部如此,某些自身免疫病,如冷球蛋白血症、進行性全身性硬化症、乾燥綜合征、SLE等患者都有較高的陽性率;一些其他疾病如血管炎、肝病、慢性感染也可出現RF。
5、類風濕因子呈陽性是什麼意思
類風濕因子是由於感染因子(細菌、病毒等)引起體內產生的以變性IgG(一種抗體)為抗原的一種抗體,故又稱抗抗體。常見的類風濕因子有I gM型、IgG型IgA型和IgE型。人體內普遍存在著類風濕因子,並起著一定的生理作用。近年來對IgM型類風濕因子的生物作用已有所了解,這些生物作用包括:1 、調節體內免疫反應;2、激活補體,加快清除微生物感染;3、清除免疫復合物使機體免受循環復合物的損傷。只有類風濕因子的量超過一定的滴度時稱類風濕因子陽性。類風濕因子正常范圍0-20IU/ml。你雖然類風濕因子陽性,也不能就確定你是類風濕,要結合相關的症狀、血沉、CRP和X線片子等等進行診斷。建議你盡快到正規醫院的相關科室、像風濕免疫科,做進一步的檢查!盡早確診,盡早開始治療!現在類風濕關節炎已經有比較先進的治療方法了,像依那西普就能夠直接作用於TNF腫瘤壞死因子(這是類風濕關節炎的關鍵致病因子),抑制TNF的活性,用這種方式從根本上阻斷類風濕關節炎的發展。這種生物制劑的中文名叫做恩利,現在已經在中國有處方了。國外的指南現在已經推薦在疾病早期就開始使用恩利等生物制劑,在早期就把病情控制住不再發展,否則等到關節已經開始變形的時候,用什麼好葯都只能維持現狀,而很能恢復原樣了。所以啊,你現在最重要的是盡快進行檢查確診。
6、什麼是類風濕因子?
類風濕因子(RF)是一種自身抗體,是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重要血清學標准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標准,因5%的正常老年人RF可陽性,隨年齡的增高,陽性率可增高,年齡超過75歲的老年人,RF假陽性率為2-25%不等。而且在許多其他疾病中出現,如自身免疫性疾病:乾燥綜合征、SLE、PSS、PM/DM等;感染性疾病:細菌性心內膜炎、結核、麻風、傳染性肝炎、血吸蟲病等;非感染性疾病: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肝硬化、慢活肝、結節病、巨球蛋白血症等都可以檢測到類風濕因子。持續高滴度的RF,常提示類風濕關節炎的疾病活動,且骨破壞發生率高。有學者指出,健康成年人高滴度IgM-RF是發生類風濕關節炎的危險因子。 點擊這里詳細了解石家莊平安醫院風濕免疫科特色療法。
7、igm高會引起類風濕因子高嗎
指導意見:
你好,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8、什麼是類風濕因子
類風濕因子是一種抗人或動物IgG分子Fc片段抗原決定簇的抗體,是以變性IgG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RF主要為IgM類自身抗體,但也有IgG類、IgA類、IgD類和IgE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