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補體C3的補體C3臨床意義
補體動態變化在臨床上越來越受到重視。抗原-抗體復合物引起的胃炎病人血清總補體和C3均明顯下降。大多數全身性紅斑狼瘡患者血清補體的降低和病情惡化有關。活動性全身性紅斑狼瘡患者血清中C1、C4、C2和C3降低,病情緩解時血清補體水平恢復正常。傳染病及組織損傷和急性炎症時,C2、C3、C4均增加,總補體活性正常或升高。但晚期則降低。腫瘤患者補體量升高,特別是肝癌,C3升高最為明顯,具有診斷意義。也有報道胰腺癌晚期與隱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C3降低。肝臟疾病患者C3多為降低,腎移植病人C3的水平不穩定,C3在排異反應開始時升高,然後下降到正常以下。
補體C3、C4的臨床意義相似,增高常見於某些急性炎症或者傳染病早期,如風濕熱急性期、心肌炎、心肌梗死、關節炎等;降低常見於:
①補體合成能力下降,如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化、肝壞死等;
②補體消耗或者丟失過多,如活動性紅斑狼瘡、急性腎小球腎炎早期及晚期、基底膜增生型腎小球腎炎、冷球蛋白血症、嚴重類風濕關節炎、大面積燒傷等
③補體合成原料不足,如兒童營養不良性疾病
④先天性補體缺乏。

2、哪些檢查可確診類風濕
科學、有效的檢查,不僅有利於類風濕疾病的確診,也有利於主診醫生根據患者病情檢查採取合理化、科學化的有效治療方式。1、血液化驗檢查血小板升高、貧血、血沉增快和C反應蛋白升高都可能是RA病情活動導致,不過尚有一部分RA患者臨床上腰背痛等症狀較明顯但上述個別指標正常。類風濕因子是廣泛存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血清中一種抗體,是被多數人熟知的、診斷類風濕關節炎是否存在的標准之一。需要注意的是,類風濕因子一般在0-20的范圍內,一旦出現偏高,引發疾病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所以,如檢查出類風濕因子高,務必做進一步檢查,確診是否患了類風濕,從而採取科學治療。2、X線檢查是主要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檢查方法,通常按X線片關節部位的病變程度分為5級:0級為正常;Ⅰ級可疑;Ⅱ級有輕度關節炎;Ⅲ級有中度關節炎;Ⅳ級為關節融合強直。X線檢查還有助於關節病變的診斷和鑒別診斷。3、類風濕因子檢查RA病人類風濕因子高的機率高達90%~96%,而出現偏高,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率就高,所以類風濕因子檢測,對確定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註:類風濕因子是出現在人體內的一種抗體,是類風濕發病的主要表現細胞抗原之一。4、骶髂CT、MRI檢查對於用X線等方式不能確診的、並且對病情有所懷疑的患者可進行CT檢查,這種檢查可清晰的看到各關節間隙及關節密度、關節間隙模糊情況、骨質糜爛及明顯破壞情況。同時可測定關節間的縫隙是否有變窄、變寬、強直或者部分強直等現象。5、關節液檢查關節液又稱滑液,是由關節滑膜細胞分泌而成,在無菌條件下,行關節腔穿刺,抽出關節液,進行顯微鏡觀察。一般會出現以下五種情況:正常關節液、非炎症性關節液、炎症性關節液、化膿性關節液、血性關節液。這些對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都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在診斷關節病變如:畸形、軟組織腫脹、關節滲液、骨性腫脹上也有很好的效果。6、免疫學檢查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與免疫系統發生病變有關。1)免疫球蛋白:血清IgA可輕至中度升高,IgA水平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活動有關,伴外周關節受累者可有IgA、IgM升高;2)血清補體:C3碎片和C4升高多見於外周關節受累者;3)抗肽聚糖抗體:有類風濕患者出現血清抗肽聚糖抗體升高的案例;4)抗93KD抗體:有報道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血清發現抗果蠅染色體93KD區的抗體,用免疫印跡法還發現80%患者存在抗36KD、45KD、52KD和74KD核蛋白抗體,有助於早期診斷;5)循環免疫復合物:有類風濕患者出現血清循環免疫復合物升高的案例。7、微生物學檢查利用一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或分子、細胞研究各類微笑生物的形態結構、生長繁殖、生理代謝、遺傳變異、生態分布和分類進化等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使脊柱內部有機物溶解,達到檢查的目的。8、超聲影像檢查適於肌腱受累、肌腱端炎、滑膜炎、滑囊炎、囊腫及關節面軟骨和軟骨下骨的糜爛、侵蝕等病變的診斷。經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引流術及葯物注射等治療性檢查,尤其適用於處於深部的髖關節,或者是結構復雜及局部血流豐富的關節。由於類風濕的病因復雜,病因種類較多,所以除了以上的檢測方法之外,本著對病人負責人的原則,有時醫生還會採取一些其他檢查方式,如:微生物學檢查、超聲影像檢查(上文已介紹)等,有利於真正判斷是否患有類風濕以及時採取有效的方法治療。
3、什麼是血清補體c丨q
血清補體C1q介紹:
靜脈血2ml,不抗凝,分離血清盡快進行測定。
血清補體C1q正常值:
0.197~0.04克/升(19.7±4.0毫克/分升)
血清補體C1q臨床意義:
增高見於骨髓炎、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SLE)、血管炎、硬皮病、痛風、活動性過敏性紫癜。降低見於活動性混合性結締組織病。
4、化驗單上補體C3是什麼
血清補體c3降低常見於:①補體合成能力下降,如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化、肝壞死等;②補體消耗或者丟失過多,如活動性紅斑狼瘡、急性腎小球腎炎早期及晚期、基底膜增生型腎小球腎炎、冷球蛋白血症、嚴重類風濕關節炎、大面積燒傷等③補體合成原料不足,如兒童營養不良性疾病④先天性補體缺乏
如果您是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補體c3下降代表病情活動
5、為什麼系統性紅斑狼瘡血清補體下降而類風濕性關節炎血清補體是上升的?
狼瘡患者在免疫過程中激活補體系統,補體被消耗掉了,類風濕關節炎不激活補體系統。
6、總補體低怎麼回事啊?
關於血清總補體的原因,關於血清總補體的相關知識。 中文名稱:
血清總補體
英文名稱:
CH50
化驗介紹:
化驗介紹:補體是存在於正常人和脊椎動物新鮮血清中的一組血清球蛋白。檢測血清總補體的含量對研究疾病的機理、發展和轉歸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臨床意義:
臨床意義:(1)增高:心肌炎、皮肌炎、多發性骨髓瘤、傳染病和急性炎症。類風濕關節炎病人類風濕因子陰性CH50值可升高;類風濕因子陽性病人總補體可降低。
(2)減少:急性腎小球腎炎、免疫復合物型腎炎、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全身性紅斑狼瘡等疾病。
(3)痢疾、結核、黃熱病、傷寒、淋疹、流腦等疾病早期CH50升高,晚期可降低。
正常值:
參考值: 溶血試驗:M(男)33.6-61.3U/ml
7、哪些因素可造成血清補體ch50結果發生偏差
CP-CH50所用的稀釋緩沖液、SRBC的數量和狀態、待測血清的新鮮程度、反應溫度、pH、離子強度以及反應容器的潔凈程度等多種因素均可影響血清總補體活性測定的結果。
8、請問類風濕檢查補體C4是應該高還是應該低?
類風濕低,風濕活動期高,其實活動期高,緩解期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