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濕性小舞蹈病吃什麼葯能治?
風濕性舞蹈病又稱小舞蹈病(chorea minor)、Sydenham舞蹈病(Sydenham's chorea),1864年Thomas Sydenham首先描述。常發生於鏈球菌感染後,為急性風濕熱的神經系統症狀。病變主要影響大腦皮層、基底節及小腦,由錐體外系功能失調所致。臨床表現為面、手和足快速舞蹈樣不自主運動,伴肌張力降低,肌力減弱及精神症狀為特徵的疾病。本病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尤以5~15歲女性多見。青年期後發病率迅速下降,偶有成年婦女發病,主要為孕婦。腦炎、白喉、水痘、麻疹、百日咳等感染以及系統性紅斑狼瘡和一氧化碳中毒等偶可引起本病。 運動症狀的治療 對舞蹈症狀可用地西泮5mg,硝西泮7.5mg,或丁苯那嗪(tetrabenazine)25mg,每口2-3次曰服;氯丙嗪12.5-25mg,每日2-3次;亦可用氟哌啶醇0.5-lmg,每日2-3次。後兩種葯物易誘發錐體外系不良反應,需注意觀察,一旦發生,需減少劑量 精神症狀的治療 對症治療。 抗感染治療 在確診本病後,無論病症輕重,均需應用抗鏈球菌治療,目的在於最大限度地防止或減少小舞蹈病復發及避免心肌炎、心瓣膜病的發生。一般應用青黴素80萬U肌注,2次/日,l-2周為一療程。以後可給予長效青黴素120萬U肌注,每月1次。如果不能使用青黴素,可改用其他鏈球菌敏感的抗生素,如頭孢類。 免疫療法 患兒患病期間體內有抗神經元抗體,故目前仍然認為盡早採用免疫治療。可應用糖皮質激素,用血漿置換、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治療本病,可縮短病程、減輕症狀。本病為自限性,即使不經治療,3-6個月後也可自行緩解;適當治療可縮短病程。約1/4患兒可復發。
2、類風濕與風濕的區別是什麼?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侵蝕性、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上多侵犯雙手小關節及腕關節。
風濕性關節炎是由於感染了溶血性鏈球菌以後,引起的免疫反應,屬於反應性關節炎,它並不是細菌直接侵犯到關節,而是由於細菌感染以後引起體內的一個免疫反應,屬於風濕熱的關節表現。
3、關於風濕性舞蹈病能治嗎【風濕性舞蹈病】
不知既往用過什麼葯物,有用過氟哌啶醇嗎,不過西京醫院很有經驗,可能相關的葯物都有用過。
(廣州南方醫院蔣海山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4、風濕,類風濕
類風濕的概念須與風濕相區別。在19世紀中葉之前,人們往往將兩者混為一談。隨著科技醫療發展,人們對類風濕也認識得越來越清楚,有關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區別可參考本書其他有關內容。類風濕性關節炎這一病名是1858年由英國醫生加羅德首先使用的。1896年舍費爾和雷蒙將該病定為獨立的疾病,同年斯蒂爾對兒童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作了詳細的描述。1931年塞西爾等人發現類風濕病人血清與鏈球菌的凝集率很高,1940年瓦勒發現類風濕因子。1945年卡維爾蒂、1961年斯勒芬分別提出類風濕發病機理的自身變態反應理論,並得到確定。1941年美國正式使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名。目前,除中、英、美三國使用「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名外,法國、比利時、荷蘭稱之為慢性進展性多關節炎;德國、捷克和羅馬尼亞等稱之為原發性慢性多關節炎;前蘇聯稱之為傳染性非特異性多關節炎;日本則稱之為慢性關節風濕症。
(1)美國風濕病學會關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准
①晨僵。
②至少一個關節活動時疼痛或有壓痛(為醫生所看到)。
③至少一個關節腫脹(軟組織肥厚或積液而非骨質增生,為醫生所看到)。
④至少另一個關節腫脹(為醫生所看到,兩個關節受累所間隔的時間應不超過3個月)。
⑤對稱性關節腫脹(為醫生所看到),同時侵犯機體兩側的同一個關節(如果侵犯近側指間關節、掌指關節或
5、風濕性舞蹈病的臨床特點中哪一項是錯誤的
您好,我是
虹橋程柏鈞
風濕關節炎對人的身體有著很嚴重的影響,建議您早日去醫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