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鬼針草的用途?
鬼針草,我記得在鄉下的時候這種草都會扎在身上,而且有刺狀很疼。他屬於一年草本兩側小印兒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頭狀花序直徑8~9毫米。一般產於我國多省區,省域存放路邊及荒地,為我國常用草葯,有清熱解毒散瘀活血的功效,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咽炎,腫痛,急性,闌尾炎,急性黃疸性肝炎,胃腸炎,風濕關節疼痛瘧疾,外用痔瘡傷,毒蛇咬傷跌打腫痛。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2、鬼針鬼對治療痛風有助嗎?之前我是高血壓患者,服用了鬼針草效果還好,現我又生了痛風,鬼針草還能繼續服
1 、魚肉類
嘌呤為水溶性物質,在高溫下更易溶於水。所以,痛風患者在食用魚肉類食物時可先用沸水氽過後再烹飪,這樣就能減少此類食物中的嘌呤含量,同時也減少了熱量。
2 、蔬菜類
痛風患者在進食肉類時,常需棄湯後食用,但是雞湯或骨頭湯在溶出嘌呤的同時,也溶出肉類的精華。將蔬菜加入湯中燉,能吸取湯中的精華,使蔬菜味美甘甜。
3 、調味品
痛風合並高血壓患者因要限制鹽的攝入而使菜餚清淡乏味,可通過蔥、姜、蒜、胡椒、麻油等調料而使味道變得鮮美可口。
日常可以飲用 復唄茲 ,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3、鬼針草還有什麼功效
鬼針草:【摘錄】《中華本草》
【別名】鬼釵草、鬼黃花、山東老鴉草、婆婆針、鬼骨針、盲腸草、跳虱草、豆渣菜、叉婆子、引線包、針包草、一把針、刺兒鬼、鬼蒺藜、烏藤菜、清胃草、跟人走、粘花衣、鬼菊、擂鑽草、山虱母、粘身草、咸豐草、脫力草、
【性味】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消腫。主咽喉;腫痛;泄瀉;痢疾;黃疸;腸癰;疔瘡腫毒;蛇早咬傷;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品倍量;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取汁塗;或煎水熏洗。
《中葯大辭典》記載
鬼針草:
【性味】
①《本草拾遺》:"味苦,平,無毒。"
②《泉州本草》:"性溫,味苦,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治瘧疾,腹瀉,痢疾,肝炎,急性腎炎,胃痛,噎膈,腸癰,咽喉腫痛,跌打損傷,蛇蟲咬傷。
①《本革拾遺》:"主蛇及蜘蛛咬,杵碎敷之,亦杵絞汁服。"
②《綱目》:"塗蠍蠆傷。"
③《福建民間草葯》:"散瘀活血,消癰解毒。"
④《江蘇植葯志》:"搗汁敷,止血。"
⑤《中國葯植圖鑒》:"煎服,治痢疾,咽喉仲痛,噎膈反胃,賁門痙攣及食道擴張等症。有解毒,止瀉,解熱功效。近用治盲腸炎。"
⑥《泉州本草》:"消瘀,鎮痛,斂金瘡。治心腹結痛,產後瘀血,月經不通,金瘡出血,腸出血,出血性下痢,尿血。"
⑦《閩東本草》:"治腸癰,淋濁,瘧疾,黃疸,小便不利,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泉州本草》:"孕婦忌服。"
【附方】
①治瘧疾:鮮鬼釺草八至十二兩。煎湯,加入雞蛋一個煮湯服。(《閩東本草》)
②治痢疾:鬼針草柔芽一把。水煎湯,白痢配紅糖,紅痢配白糖,連服三次。(《泉州本草》)
③治黃疸:鬼針草、柞木葉各五錢,青松針一兩。煎服。(《浙江民間草葯》)
④治肝炎:鬼針草、黃花棉各一兩五錢至二兩。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一日多次服,服完為止。(廣西《中草葯新醫療法處方集》)
⑤治急性腎炎:鬼針草葉五錢(切細),煎湯,和雞蛋一個,加適量麻油或茶油煮熟食之,日服一次。(《福建中醫葯》6(2):19,1961)
⑥治偏頭痛:鬼針草一兩,大棗三枚。水煎溫服。(《江西草葯》)
⑦治胃氣痛:鮮鬼針草一兩五錢。和豬肉四兩同燉,調酒少許,飯前服。(《泉州本草》)
⑧治大小便出血:鮮鬼針草葉五錢至一兩。煎湯服。(《泉州本草》)
⑨治跌打損傷:鮮鬼針草全草一至二兩(乾的減半)。水煎,另加黃酒一兩,溫服,日服一次,一般連服三次。(《福建民間草葯》)
⑩治四肢無力:脫力草-把。煎湯服。(《江蘇葯材志》)
⑾治蛇傷、蟲咬:鮮鬼針全草二兩,酌加水,煎成半碗,溫服;渣搗爛塗貼傷口,日如法兩次。(《福建民間草葯》)
⑿治氣性壞疽:鮮鬼針草全草,用冷開水洗凈,水煎湯熏洗。(《福建民間草葯》)
⒀冶金瘡出血:鮮鬼針草葉,搗爛敷創口。(《泉州本草》)
【臨床應用】
治療闌尾炎
取鬼針草干品0.5~1兩(鮮品1.5兩)煎服,或加冰糖、蜂蜜、牛乳同服,每日1劑。治療35例(並發其他症狀者,臨時配用對症葯物),其中亞急性闌尾炎21例,痊癒16例,有效5例;慢性闌尾炎14例,痊癒9例,有效3例,無效2例。服葯最少1劑,最多40劑,半數以上1~3劑。22例發熱,半數以上1~3日退熱,最長1例12日後體溫始降至正常;右下腹疼痛平均約5天左右減輕或消失,消失率為80%。治程中未見副作用。
摘錄整理,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4、鬼針草的葯效
鬼針草:【摘錄】《中華本草》
【別名】鬼釵草、鬼黃花、山東老鴉草、婆婆針、鬼骨針、盲腸草、跳虱草、豆渣菜、叉婆子、引線包、針包草、一把針、刺兒鬼、鬼蒺藜、烏藤菜、清胃草、跟人走、粘花衣、鬼菊、擂鑽草、山虱母、粘身草、咸豐草、脫力草、
【性味】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消腫。主咽喉;腫痛;泄瀉;痢疾;黃疸;腸癰;疔瘡腫毒;蛇早咬傷;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品倍量;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取汁塗;或煎水熏洗。
《中葯大辭典》記載
鬼針草:
【性味】
①《本草拾遺》:"味苦,平,無毒。"
②《泉州本草》:"性溫,味苦,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治瘧疾,腹瀉,痢疾,肝炎,急性腎炎,胃痛,噎膈,腸癰,咽喉腫痛,跌打損傷,蛇蟲咬傷。
①《本革拾遺》:"主蛇及蜘蛛咬,杵碎敷之,亦杵絞汁服。"
②《綱目》:"塗蠍蠆傷。"
③《福建民間草葯》:"散瘀活血,消癰解毒。"
④《江蘇植葯志》:"搗汁敷,止血。"
⑤《中國葯植圖鑒》:"煎服,治痢疾,咽喉仲痛,噎膈反胃,賁門痙攣及食道擴張等症。有解毒,止瀉,解熱功效。近用治盲腸炎。"
⑥《泉州本草》:"消瘀,鎮痛,斂金瘡。治心腹結痛,產後瘀血,月經不通,金瘡出血,腸出血,出血性下痢,尿血。"
⑦《閩東本草》:"治腸癰,淋濁,瘧疾,黃疸,小便不利,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泉州本草》:"孕婦忌服。"
【附方】
①治瘧疾:鮮鬼釺草八至十二兩。煎湯,加入雞蛋一個煮湯服。(《閩東本草》)
②治痢疾:鬼針草柔芽一把。水煎湯,白痢配紅糖,紅痢配白糖,連服三次。(《泉州本草》)
③治黃疸:鬼針草、柞木葉各五錢,青松針一兩。煎服。(《浙江民間草葯》)
④治肝炎:鬼針草、黃花棉各一兩五錢至二兩。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一日多次服,服完為止。(廣西《中草葯新醫療法處方集》)
⑤治急性腎炎:鬼針草葉五錢(切細),煎湯,和雞蛋一個,加適量麻油或茶油煮熟食之,日服一次。(《福建中醫葯》6(2):19,1961)
⑥治偏頭痛:鬼針草一兩,大棗三枚。水煎溫服。(《江西草葯》)
⑦治胃氣痛:鮮鬼針草一兩五錢。和豬肉四兩同燉,調酒少許,飯前服。(《泉州本草》)
⑧治大小便出血:鮮鬼針草葉五錢至一兩。煎湯服。(《泉州本草》)
⑨治跌打損傷:鮮鬼針草全草一至二兩(乾的減半)。水煎,另加黃酒一兩,溫服,日服一次,一般連服三次。(《福建民間草葯》)
⑩治四肢無力:脫力草-把。煎湯服。(《江蘇葯材志》)
⑾治蛇傷、蟲咬:鮮鬼針全草二兩,酌加水,煎成半碗,溫服;渣搗爛塗貼傷口,日如法兩次。(《福建民間草葯》)
⑿治氣性壞疽:鮮鬼針草全草,用冷開水洗凈,水煎湯熏洗。(《福建民間草葯》)
⒀冶金瘡出血:鮮鬼針草葉,搗爛敷創口。(《泉州本草》)
【臨床應用】
治療闌尾炎
取鬼針草干品0.5~1兩(鮮品1.5兩)煎服,或加冰糖、蜂蜜、牛乳同服,每日1劑。治療35例(並發其他症狀者,臨時配用對症葯物),其中亞急性闌尾炎21例,痊癒16例,有效5例;慢性闌尾炎14例,痊癒9例,有效3例,無效2例。服葯最少1劑,最多40劑,半數以上1~3劑。22例發熱,半數以上1~3日退熱,最長1例12日後體溫始降至正常;右下腹疼痛平均約5天左右減輕或消失,消失率為80%。治程中未見副作用。
摘錄整理,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5、鬼針草的作用?
鬼針草屬於中葯的一種,味苦,歸屬於肝、肺、大腸經。主要功效和作用為清熱解毒、散瘀活血,臨床常用於以下幾方面:
1、咽喉腫痛,感冒嗓子疼痛、干癢,還有大便干、比較秘,三四天都不拉,或者上呼吸道感染,像咳嗽、流鼻子、嗓子疼痛;
2、黃疸性肝炎,突然發現自己眼睛黃、手也黃,皮膚發黃,要及時去找醫生看;
3、現在痢疾比較少,但是也有的地方還是有,表現為大便膿血;
4、冬天有凍瘡的病人也可以用;
5、疔瘡腫毒,突然起大癤子也可以用;
7、毒蛇咬傷的病人,可以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鬼針草的適合人群面比較廣。應用多少量、怎麼用,還是根據病情以醫生開處方為主,自己不要擅自服用,因為中草葯也有毒副作用。如果一定想自己用,一定要去咨詢專業的醫師或者葯劑師,比較安全、更加有效。
6、鬼針草的葯用
功能主治: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消腫。主咽喉,腫痛,泄瀉,痢疾,黃疸,腸癰,疔瘡腫毒,蛇早咬傷,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7、鬼針草的葯用價值
將等量鬼針草與海州常山混合製成的水煎劑或酒精浸劑,予大鼠口服,劑量為10克(生葯)/公斤/天,共五天,對甲醛性及蛋清性關節炎均有明顯的消炎作用。豨薟草與海州常山混合製成的水煎劑同且口服,同樣有效,說明鬼針草可代替稀英草作消炎葯應用。單味鬼針草或海州常山、豨薟草均無明顯作用;說明它們之間有相互加強的作用。作好制劑後臨時合並應用,同樣有效,說明它們混合後作用增強,並非生成新的成分。從復方中分離出的總生物鹼及類甾醇雖均有消炎作用,但作用較弱,似非主要成分。其中含大量膽鹼,非消炎成分,卻可引起副作用如唾液分泌、流淚等。鬼針草的乙醇浸液在體外對革蘭氏陽性細菌有抑菌作用,花、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 【性味】甘、淡,味苦;性微寒。
①《本草拾遺》:「味苦,平,無毒。」
②《泉州本草》:「性溫,味苦,無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品倍量;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取汁塗;或煎水熏洗。
【用葯禁忌】《泉州本草》:孕婦忌服。
【炮製】除去雜質,搶水洗凈,稍潤,切成1~2cm小斷,乾燥。
【歸經】歸肝、肺、大腸經。
【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散瘀消腫。用於闌尾炎,腎炎,膽囊炎,腸炎,細菌性痢疾,肝炎,腹膜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喉炎,閉經,燙傷,毒蛇咬傷,跌打損傷,皮膚感染,小兒驚風、疳積等症。
【貯藏】置乾燥處。 1.解表清熱:用於感冒風熱表證及防治流感,常配野菊花、銀花、黃皮葉、龍眼葉等同用。
防治中暑,可配玉葉金花、水翁花、崗梅、崩大碗等清解暑熱葯同用。
2.清熱解毒:(1)用於毒蛇咬傷,傷後即用本品3~5兩搗汁服或煎服,或配大薊根、青木香、萬年青根、茜草根、苦參等同用;(2)用於闌尾炎,可單味使用,每日用鮮品4~8兩,配白花蛇舌草同用則療效更佳;(3)用於咽喉腫痛、小兒高熱等症,可配鴨跖草、崩大碗、廣東土牛膝等同用,共湊清熱利咽之效;(4)用於乙型腦炎,可配九里香葉同用,對高熱、抽搐、呼吸衰竭的改善均有明顯效果。
3.清利濕熱:用於胃腸濕熱泄瀉、痢疾,對濕熱型的小兒消化不良療效尤佳。後者可配車前草(嘔者加生薑)煎服;或單用本品煎水熏洗兩腳,每日3~6次。
此外,尚可用於急性腎炎水腫。
【來源出外】中醫方葯學 鬼針草 Guizhencao HERBA BIDENTIS PILOSAE 該品為菊科植物鬼針草 Bidens pilosa Linnaeus 的乾燥全草。夏秋間釆收全草,除去泥土,曬干。
【性狀】該品長30~100cm。根呈倒圓錐形。莖略呈方形或近圓柱狀,基部略帶紫色,上部分支,表面黃綠色或黃棕色,具細縱棱;幼枝被毛,老枝毛較少;質堅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髓部白色或中空。葉紙質,多皺縮或已破碎、脫落,展開後完整葉3深裂,有的5深裂,呈綠褐色或暗棕色,邊緣鋸齒狀,葉片上下表面被毛,以下表面較少。在莖頂或葉腋處可見淡棕色頭狀花序或果實脫落後殘存的盤狀花托。瘦果扁平,線形,具4棱,稍有硬毛,冠毛芒狀。氣微,味微苦。
【鑒別】
⑴該品莖的橫切面:呈近方形或長圓形,有四個稜角,其中三個較明顯。表皮由1列長圓形細胞組成,外側有時可見多細胞或單細胞的非腺毛。皮層較窄,有的薄壁細胞含有黃棕色色素。中柱鞘纖維束多呈弧形,斷續排列成環。維管束為無限外韌型,髓部中空。葉的主脈橫切面:上下表皮細胞長方形或類方形,可見多細胞非腺毛,以上表皮為多見。柵欄組織一列。主脈向下表面明顯突起,主脈維管束外韌型,2~3個並列或相連成半月狀。葉的表面觀:上表皮非腺毛圓錐形,由 3~5個細胞或更多細胞組成,長170~450μm,基部直徑約70μm,先端急尖。沿著葉脈一側可見長條狀或橢圓形紅棕色色素塊。下表皮細胞垂周壁彎曲,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3~4 個。
⑵取該品粉末10g,加甲醇30ml,加熱迴流30 分鍾,冷卻,濾過。濾液供下列試驗:
①取濾液1ml,加5%氫氧化鈉溶液0.5ml,呈紅棕色。
②取濾液滴在濾紙上,乾燥後,噴0.5%醋酸鎂的甲醇溶液,並於90℃加熱,斑點呈現由黃綠色、橙紅色至紅色的顏色變化。
【檢查】水分 照水分測定法(《中國葯典》 附錄Ⅸ H 第一法)測定,不得過14.0%。 「鬼針草」和「大狼把草」比較:
一、共同點:兩葯都生長在路邊,荒地,水溝邊等處,果實皆會粘在人們的衣服上。因其具有一種特殊的氣味,所以,豬,牛,羊等動物皆不生吃這兩種草葯。但是,煮熟以後,仍可以喂豬,做豬飼料。花黃色。6~11月採收全草。都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的功效,都可以泡在保溫杯里,代茶飲服。皆能夠治療感冒,喉嚨痛,痢疾等疾病。
二、不同點:
其實,兩葯之間,只要認真觀察,仔細對照,比較,還是可以准確地分辨清楚的。
⑴莖不同:大狼把草的莖,一般是近圓型的;鬼針草的莖,通常是帶四棱形。
⑵葉不同:大狼把草羽狀復葉對生,小葉3~~~~~5片,披針形;鬼針草枝梢葉對生或互生,三裂或不裂;
⑶花不同:大狼把草無舌狀花,但是,花序下有發達的葉狀苞片;鬼針草有白色或是黃色的舌狀花。
⑷果不同:大狼把草瘦果扁平,頂端有2個短刺;鬼針草瘦果細棒狀,頂端有3~4個短刺;
⑸功能和主治不同:
大狼把草有強壯,養陰之效,故民間中醫經常把它單用或是配伍使用,治療體虛乏力,消化不良,肺結核盜汗,泌尿系感染,肝炎等疾病;
鬼針草有活血散淤之效,故民間中醫經常用它單用或是配伍使用,治療毒蛇咬傷,跌打損傷,闌尾炎,痔瘡,慢性潰瘍,凍瘡,高血壓,高血脂等症。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就可以明白了:為什麼有的人喝「鬼針草茶」以後,體力精力會大增,可是,高血壓,高血脂卻沒有降下來的主要原因:原來是有的人誤把「大狼把草」當作「鬼針草」來使用了。
經實踐,鬼針草可以降血壓且無副作用。
干品的鑒別:
可以從各自的果實特徵著手。瘦果扁平,頂端有兩個刺者,就是大狼把草。瘦果細棒狀,頂端有3~~~~4個刺的,就是鬼針草或是功效,主治和鬼針草一樣的婆婆針。當然,也有極少數鬼針草的頂端只有兩個刺者。 中文名:鬼針草(本草拾遺,圖考)
學名:Bidens pilosaLinn.
別名:三葉鬼針草、四方枝、蝦鉗草、蟹鉗草(廣東、廣西),對叉草、粘人草、粘連子(雲南),一包針、引線包(江蘇、浙江),豆渣草、豆渣菜(四川、陝西),盲腸草(福建、廣東、廣西),王八叉、小狗叉(山東、河南等地)鬼釵草(《本草拾遺》),鬼黃花、山東老鴉草(《福建民間草葯》),鬼骨針(《江蘇植葯志》),盲腸草、眺虱草(《福建中醫雜志》⑶:9,1959),豆渣菜、叉婆子(《除害滅病愛國衛生運動手冊》),引線包、針包草、一把針(《浙江民間草葯》),刺兒鬼、鬼蒺藜(《中國葯植圖鑒》),烏藤菜、清胃草、跟人走(《泉州本草》),粘花衣、鬼菊、擂鑽草、山虱母、粘身草、咸豐草(《閩東本草》),脫力草、小鬼針(《江蘇葯材志》),索人衣、一包針(《江西草葯》),家脫力草(《上海常用中草葯》)。
「集解」藏器曰∶生池畔,方莖,葉有丫,子作釵腳,著人衣如針。北人謂之鬼針,南 人謂之鬼釵。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蜘蛛、蛇咬,杵汁服,並敷(藏器)。塗蠍蠆傷(時珍)。
「附方」新一。割甲傷肉不愈∶鬼針草苗、鼠粘子根搗汁,和臘豬脂塗。(《千金》)
8、鬼針草治療什麼
鬼針草(學名:Bidens pilosaL.),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鈍四棱形。莖下部葉較小,很少為具小葉的羽狀復葉,兩側小葉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頭狀花序直徑8-9毫米。總苞基部被短柔毛,條狀匙形,上部稍寬。無舌狀花,盤花筒狀,冠檐5齒裂。瘦果黑色,條形,略扁,具棱,上部具稀疏瘤狀突起及剛毛,頂端芒刺3-4枚,具倒刺毛。 產中國多省區。生於村旁、路邊及荒地中。廣布於亞洲和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為中國民間常用草葯,有清熱解毒、散瘀活血的功效,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腫痛、急性闌尾炎、急性黃疸型肝炎、胃腸炎、風濕關節疼痛、瘧疾,外用治瘡癤、毒蛇咬傷、跌打腫痛。
中文學名鬼針草
拉丁學名Bidens pilosa L.
別 稱鬼釵草、蝦鉗草、蟹鉗草、對叉草、粘人草、粘連子、豆渣草
二名法Bidens pilosa
界植物界
更多
本草綱目
「集解」藏器曰∶生池畔,方莖,葉有丫,子作釵腳,著人衣如針。北人謂之鬼針,南 人謂之鬼釵。
鬼針草「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蜘蛛、蛇咬,杵汁服,並敷(藏器)。塗蠍蠆傷(時珍)。
「附方」新一。 割甲傷肉不愈∶鬼針草苗、鼠粘子根搗汁,和臘豬脂塗。(《千金》)
中葯概述
中文名鬼針草(本草拾遺,圖考)
鬼針草學名 Linn.
別名三葉鬼針草、四方枝、蝦鉗草、蟹鉗草(廣東、廣西),對叉草、粘人草、粘連子(雲南),一包針、引線包(江蘇、浙江),豆渣草、豆渣菜(四川、陝西),盲腸草(福建、廣東、廣西),王八叉、小狗叉(山東、河南等地)鬼釵草(《本草拾遺》),鬼黃花、山東老鴉草(《福建民間草葯》),鬼骨針(《江蘇植葯志》),盲腸草、眺虱草(《福建中醫雜志》⑶:9,1959),豆渣菜、叉婆子(《除害滅病愛國衛生運動手冊》),引線包、針包草、一把針(《浙江民間草葯》),刺兒鬼、鬼蒺藜(《中國葯植圖鑒》),烏藤菜、清胃7a686964616f31333366306537草、跟人走(《泉州本草》),粘花衣、鬼菊、擂鑽草、山虱母、粘身草、咸豐草(《閩東本草》),脫力草、小鬼針(《江蘇葯材志》),索人衣、一包針(《江西草葯》),家脫力草(《上海常用中草葯》)。
生境分布:產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各省區。生於村旁、路邊及荒地中。廣布於亞洲和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