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麻葉包腿去風濕

麻葉包腿去風濕

發布時間:2020-03-24 15:21:53

1、您好,我還是想具體問一下紫麻葉治老寒腿的事,紫麻葉在河北地區能找到嗎?有朋友要去東北旅行,那邊有嗎

大部分農村都有的一種植物,農民一般在不能種莊稼的地方種植這種植物。葉子是紫色的,這種植物的皮可以製作麻繩。可能現在郊區不多了,偏僻的農村還有。
產浙江、安徽南部、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陝西南部、甘肅東南部、四川和雲南。
純手工暴力打字,請採納。

2、風濕靈是治風濕的嗎?怎樣可以買到?

沒用的,事實證明很多風濕的葯物都不管用,用浸麻葉吧,三伏天來治療,可以查查。

3、麻葉蕁麻葉泡腳祛瘋濕嗎?

你好,麻葉蕁庥葉是一種植物。它可以泡腳祛風濕的。它還具有涼血、止痛治療高血壓的作用,還能治療毒蛇叮咬和關節炎的功效。

4、您好 我看見你在百度知道 說紫麻葉可以治老寒腿,那想問一下 這個用干葉子 還是新鮮的葉子呀?直接用布包著

新鮮的葉子,直接用布包在痛痛部位,天氣越熱效果越好。不過包上去後很難受,包的部位會出汗,還有刺刺的感覺。這是一個民間的偏方。一般十幾天就有效果了。

5、麻葉蕁麻有什麼葯用價值?

麻葉蕁麻全草含有多種維生素、鞣質,莖皮主要含有蟻酸、丁酸及有刺激性的酸性物質。全草可入葯,性溫,味苦、辛。有小毒。可用於祛風濕,涼血,定痙。治療高血壓病。外用治蕁麻疹初起,風濕關節炎,毒蛇咬傷,小兒驚風。

6、紫麻葉長什麼樣哪裡有?知道的朋友幫幫忙!

我這兒種的就有』可以 請大家來用一用

7、哪些人不適合吃麻葉?

麻葉沒有禁忌的人群,但是麻葉澀略帶苦,可能會有人吃不習慣。

麻葉其實就是黃麻的嫩葉。據潮汕大廚介紹,麻樹一般生長在崎嶇山區的平地上。以前潮汕的尋常百姓多有種植,但是主要用途是做麻繩,也有一些家庭主婦將其搬上了餐桌。

對農家來說,從春天開耕播種的日子,一直到盛夏,都是吃麻葉的季節。采麻葉的人跟採茶的人相似,往腰裡別一隻柳條筐,把手探到麻樹葉梢上,只摘下嫩葉部分,手快猶如蜻蜓點水,一眨眼工夫,便採下盈盈一筐嫩綠。

所以潮汕老一輩人對麻葉都懷有一種深深的感情,不少潮汕當地人都會喜歡在夏日午後的三四點鍾,煮出一鍋甜甜的麻葉番薯湯,消暑解渴。

(7)麻葉包腿去風濕擴展資料:

麻葉呈卵圓狀,綠色。其苗期生長較緩慢,旺長期生長迅速,群體整齊,營養生長日數(即採摘期)125天左右。 時至今日,麻菜以其獨特的口味和葯用價值,即將發展成為家喻戶曉的綠色健康蔬菜。麻菜口味與莧菜十分相近,清炒後清洌乾爽不油膩;食之可治癒便秘,減少了葯療之繁瑣程序。

麻菜一般可在4月中旬至5月初播種,若露地育苗栽培,葉齡為5-6葉。畝播種量為500克(即0,5公斤=1斤)。

當苗長至30公分即可拔出多餘的苗,以保證苗與苗之間適當的間距,每畝定苗6000-8000株。此時麻菜葉克採收2-3次食用。待長至60公分即可掐去頂枝,採收嫩葉莖食之。當每次分支長至30-40公分,即可連續採收。(類似於韭菜,在生長期內可連續採摘食用)。採摘期125天左右。

8、麻葉蕁麻飼用價值有哪些?

麻葉蕁麻的植株高大,產草、產種量都比較高。在開花期以前,莖脆葉嫩,各種營養成分含量都比較豐富,理應成為上等飼用植物,但由於植物體具有螫毛,莖葉中富含蟻酸、丁酸及有刺激作用的酸性物質,致使畜禽在利用時受到了限制。據調查,豬、雞可利用各個生育期的麻葉蕁麻作飼料;早春返青後,羊、牛很少採食,但駱駝不畏螫毛,十分貪食,常發生過多採食蕁麻而中毒,如不及時治療,常因「臌脹」而致死;早春馬根本不採食。牛夏季不喜食;但開花期以後,尤其秋冬二季,馬牛羊駝等各種畜禽均喜食。如初秋(花果期)刈割曬制乾草或製成草粉,作為越冬度春的飼草或粗飼料,各種畜禽利用更好。據報道,用帶籽蕁麻喂雞,可促使冬季產蛋,喂豬時增重長膘效果良好,故《蜀語》記述「用葉喂豬易壯」的說法,在生產實踐中,已普遍得到證實。

早春駱駝過食葉麻蕁麻易引起中毒,而豬大量採食並未發生中毒現象。從新疆對麻葉蕁麻長期利用的結果看,除駱駝發生中毒外,其他畜禽均未發生過中毒現象。證明麻葉蕁麻作為飼料牧草,是具有一定價值的。

麻葉蕁麻植株高大,含葉量較高,其莖葉比為1∶4.74。在我國蕁麻屬植物中,它的生產性能是最好的一種。在以麻葉蕁麻為尤勢的天然草地上,每年1次刈割,畝產乾草400—600kg,而在人工栽種的條件下,1次刈割,畝產乾草高達996.8kg。可見麻葉蕁麻的天然草地不但適於放牧利用,也適合打草利用。

從麻葉蕁麻的營養成分含量(表118)看,乾草從蕾期到果期,其粗蛋白質、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有逐漸遞降的趨勢,而其粗纖維和無氮浸出物,則呈現遞增的規律,但就同一物候期的營養成分含量同狹葉蕁麻和闊葉蕁麻相比,並不遜色。

表118 三種蕁麻的化學成分比較

此外,麻葉蕁麻的葉中含有100—340μg/kg的維生素C;其種子中含21%的粗脂肪。同時,其葉中還富含胡蘿卜素。據花蕾期對葉片進行分析的資料證明:6月15日葉中含胡蘿卜素為100.0μg/kg;而6月21日的葉中含量多達146.7μg/kg。由此可見,麻葉蕁麻的飼用價值是相當高的。

麻葉蕁麻雖然有螫毛,但由於它具備高產、質優的特點,只要利用得當,仍不失為一種畜禽的優良飼草。

根據不同畜禽的生理特點和消化機能及最佳利用時期,應對其進行因畜制宜,分期利用:豬和雞適合利用各個生育期的麻葉蕁麻作為飼料;而牛、羊、駝適於開花期以後利用;花、果期刈割曬制青乾草或製成草粉,用於冬季和早春枯草期的補飼,各種畜禽都非常喜食。

麻葉蕁麻集中分布的地帶,多屬冬春草地,很適於牲畜放牧利用,除駱駝因貪食幼株易引起中毒,應控制放牧外,其他各類畜禽,秋冬春三季放牧均無不利影響,尤其適合抓秋膘時期利用。

早春,駱駝如因過多採食幼株而發現中毒時,應及時投給鹼性葯物和止酵葯物,如蘇打水、硫酸銅溶液之類的口服液,可迅速止酵,再輔以潤腸劑,經此處理後一般預後良好。

在麻葉蕁麻的整個生育期內,採集鮮嫩莖葉、花序、籽實,經蒸煮或水燙處理,加拌糠麩、精料,可代替其他青粗飼料喂豬、飼禽;也可將青乾草除去粗老莖稈,將莖葉、花序和籽實混合粉碎,用作豬禽飼料;亦可將草粉與其他飼料配製成混合飼料,其飼喂效果更好。

麻葉蕁麻既可用種子繁殖,也可用根莖蔓延,在天然條件下,只需對連片麻葉蕁麻草地加以封育,再稍加管理,即可建成高產的半人工草地;如果建立人工割草地,雖無大面積成功的先例,但在小區試驗中,已經證明,10月份用種子播種,翌年春季出苗整齊,8月9日開花,24日收到了成熟的種子,當年株高達160cm。可見,用播種法建立人工割草地,簡便易行,效果良好。

麻葉蕁麻經霜打後,莖、葉呈墨綠色乾枯,焦脆易碎。因此,人工收割不宜霜後進行,而以在花期至結實期間刈割為好,一般在霜期到來前幾天收割為最好,因這時種子成熟,不但可收獲乾草,而且,可收獲大量的籽實。

在人工收割麻葉蕁麻時,手應順著螫毛方向,由下往上抓,或戴上防護手套,穿長袖的罩衣,以免手觸及螫刺。若被螫毛刺傷,可立即用含鹼量高的灰綠藜、豬毛菜等植物之葉,擦揉疼處,亦可用蘇打水塗擦,即可消腫止疼。

麻葉蕁麻除可作飼料牧草用外,還可作中草葯,臨床常以麻葉蕁麻煎汁內服、外洗,或將鮮嫩莖葉搗作草漿外敷,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產後抽風,小兒驚風、解蛇毒和治療蕁麻疹等疾患。

麻葉蕁麻的莖皮含有纖維,一般占干莖稈的9—10%,可作工業原料。

與麻葉包腿去風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