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濕病有何良葯可治?
風濕病是一組侵犯關節、骨骼、肌肉、血管及有關軟組織或結締組織為主的疾病,其中多數為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多較隱蔽而緩慢,病程較長,且大多具有遺傳傾向。 診斷及治療均有一定難度;血液中多可檢查出不同的自身抗體,可能與不同HLA亞型有關;對非甾類抗炎葯(NSAID),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有較好的短期或長期的緩解性反應。風濕病可以選擇江西侯氏療法來治療的 效果那是相當的好
2、羌活有哪些特性?
【性味歸經】辛、苦,溫。入膀胱、腎、肝經。
【功效主治】
1.祛風解表用治感冒風寒,惡寒發熱,兼有頭痛、身痛為主者,可配伍防風、細辛、白芷等,方如九味羌活湯。
2.通痹止痛用治風寒濕痹,肩臂肢節疼痛,常配伍防風、姜黃、赤芍、黃芪等,方如蠲痹湯。如屬周身痹痛,可配伍獨活、防風等同用。對於頭痛病證,多配用川芎、細辛等。
3.止痙用治破傷風,四肢抽搐,角弓反張,常與白附子、防風等同用。
4.退熱本品退熱功效較好,可配伍板藍根、公英等清熱葯治風熱表證,而且在退熱後無再度發熱現象。
【用量用法】3~10克。水煎服。
【禁忌】血虛痹痛、陰虛外感、表虛汗多者均忌用。另外,本品氣味濃烈,用量過多易致嘔吐。
【按語】羌活辛苦性溫,氣雄而散,上升發表作用較強,入膀胱經,主散肌表風寒、寒濕,可用治風寒表證或夾濕邪,兼見頭痛、脊背項痛身痛證。入肝腎經,透利關節,善除筋骨間風濕與風寒濕痹而止痛,也為蠲痹常用之品,尤以上半身痹痛效佳。
【類葯鑒別】羌活與防風均能祛風解表、祛除風濕、止痙,功用略同,故臨床每相須為用,唯羌活苦燥雄烈,為「風葯之燥劑」,止痛力佳,為治太陽頭痛之要葯;防風則甘緩不峻,為「風葯之潤劑」,且具止瀉、止血之功。
3、.羌活湯 治痛風症。 羌活 蒼術(米泔浸) 黃芩(酒炒) 當歸 芍葯
僅供參考
痛風治療痛風是由於嘌呤代謝發生障礙,血液和組織中積聚版大量尿酸和尿酸鹽而引起權。症狀是手指、腳趾、膝、肘等關節疼痛腫脹,甚至變形。
痛風,是由於長期在風濕寒的環境下而導致的;因此,應該遠離風濕寒的環境,生活在相對溫暖乾燥的環境下。痛風,可以少吃酸性食品,少攝入鹽;吃海鮮喝啤酒,會導致痛風。
教學視頻指出:
中醫的歷節病,起因都是肝腎兩虛,病在筋骨之間游盪,類似於西醫的痛風、風濕病。臨床上,按照症狀分為三種:
(1)風痹,症狀是又麻又痛:風濕相摶,骨節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
(2)血痹,症狀是麻而不痛: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症,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3)歷節,症狀是但痛不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葯知母湯主之。針對膝蓋痛。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毒性大,嚴格按照要求製作使用,心臟病患者不能使用。
可以咨詢中醫師:能否利用上面經方進行治療。
4、如何改善風濕
【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理】 [編輯本段] 風濕病按西醫的觀點其患病原因是一種以關節和關節周圍組織的非感染性炎症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很多學者認為與遺傳因素、自身免疫反應有關,總之目前西醫對病因病理至盡尚未明確。 中醫認為發病原因和發病過程的道理大體有四種: 1、臟腑陰陽內傷: 按中醫陰陽五行的觀點講,五臟是心、肝、脾、肺、腎。心主血脈: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腎主骨。發生風濕病主要是肝脾腎發生內傷,腎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在體為骨是作強之官;肝為筋之本,、藏血生筋,統司筋骨關節;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來源,主四肢肌肉。人體的陰陽之氣必須保持平衡,如果陰陽不平衡,出現偏盛偏衰,受到邪氣侵入,所以發生風濕病的熱與寒的症狀表現。 2、外感六淫之邪: 六淫之邪氣是指風、寒、署、濕、燥、火六種正常之氣太過的六氣侵入人身體引起發病的氣就稱為邪氣,風濕病是受到風、寒、濕邪氣侵入人身而發生的。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生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風寒濕邪閉阻經絡和關節,不通則痛,故而引起關節腫脹疼痛。 3、痰濁瘀血內生: 痰濁與瘀血即是人體在病邪作用下的病理產物,也可以作為病因作用於人體,風濕病大多有慢性進行過程,疾病已久,則病邪由表入里,由輕而重,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而臟腑功能失調的結果就產生痰濁與瘀血,這些就是風濕病情纏綿而難治的根本原因 4、營氣衛血失調: 中醫講營氣衛血,營氣脈中、衛行脈外,陰陽相貫,氣調血暢。營養四肢百骸臟腑經絡。營衛和調,衛氣在外保護人的體表,防禦邪氣侵入身體,營衛不和,邪氣乘虛而入,故營衛失調是風濕病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飲食注意事項】 [編輯本段]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一般宜進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及生冷、油膩之物。飲食應注意以下幾點: (1)飲食要節制。飲食要定時、定量,食物的軟、硬、冷、熱均要適宜。不可因擔心體質虛弱、營養不夠而暴飲暴食,增加脾胃負擔,傷及消化功能。 (2)飲食宜清淡。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經常受病痛折磨,又長期以葯物為伴。病發作時,更是茶飯不香,故食宜清淡。一則可以保持較好的食慾,二則可以保持較好的脾胃運化功能,以增強抗病能力。 (3)飲食不可偏嗜。雞鴨魚肉,五穀雜糧,蔬菜瓜果均不可忽視,應搭配合理。 (4)正確對待食補與葯補。無論食補還是葯補,對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都是有益的,但必須根據病情及脾胃運化功能的強弱來進行。如牛奶、豆漿、麥乳精、巧克力雖是營養佳品,但體內有濕熱或舌苔粘膩者,多食反而腹脹不適,不思飲食;人參、白木耳、阿膠雖能補氣養血,但脾胃不和或濕熱內蘊者服之反而壅氣助濕,非但病不能去,反添病痛。 (5)注意飲食宜忌。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有的病程較長,如果患病後忌口太嚴,長年日久,影響營養的吸收,對疾病的康復不利。一般說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可以食用任何飲食,不必忌口。只是在急性期或急性發作,關節紅腫灼熱時,不宜進辛辣刺激的食物;久病脾胃虛寒者,少食生冷瓜果及蝦、蟹、竹筍之類。一旦病情穩定,忌口即可放寬。 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在配製葯膳時,應遵循中醫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採用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等法則。配膳時要根據「證」的陰陽、虛實、寒熱,分別給予不同的葯膳配方。一般而言,風(行)痹患者宜用蔥、姜等辛濕發散之品;寒(痛)痹患者宜用胡椒、乾薑等濕熱之品,而要忌食生冷;濕(著)痹患者宜用茯苓、苡米等健脾祛濕之品;熱痹患者一般有濕熱之邪交織的病機,葯膳宜採用黃豆芽、綠豆芽、絲瓜、冬瓜等食物,不宜吃羊肉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風濕性關節炎屬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多以急性發熱及關節疼痛起病,典型表現是輕度或中度發熱,遊走性多關節炎,受累關節多為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常見由一個關節轉移至另一個關節,病變局部呈現紅、腫、灼熱、劇痛,部分病人也有幾個關節同時發病,不典型的病人僅有關節疼痛而無其他炎症表現,急性炎症一般於2-4周消退,不留後遺症,但常反復發作。若風濕活動影響心臟,則可發生心肌炎,甚至遺留心臟瓣膜病變。 風濕性關節炎飲食注意事項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一般宜進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及生冷、油膩之物。飲食應注意以下幾點: 飲食要節制。飲食要定時、定量,食物的軟、硬、冷、熱均要適宜。不可因擔心體質虛弱、營養不夠而暴飲暴食,增加脾胃負擔,傷及消化功能。 飲食宜清淡。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經常受病痛折磨,又長期以葯物為伴。病發作時,更是茶飯不香,故食宜清淡。一則可以保持較好的食慾,二則可以保持較好的脾胃運化功能,以增強抗病能力。 飲食不可偏嗜。雞鴨魚肉,五穀雜糧,蔬菜瓜果均不可忽視,應搭配合理。 正確對待食補與葯補。無論食補還是葯補,對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都是有益的,但必須根據病情及脾胃運化功能的強弱來進行。如牛奶、豆漿、麥乳精、巧克力雖是營養佳品,但體內有濕熱或舌苔粘膩者,多食反而腹脹不適,不思飲食;人參、白木耳、阿膠雖能補氣養血,但脾胃不和或濕熱內蘊者服之反而壅氣助濕,非但病不能去,反添病痛。 注意飲食宜忌。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有的病程較長,如果患病後忌口太嚴,長年日久,影響營養的吸收,對疾病的康復不利。一般說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可以食用任何飲食,不必忌口。 【風濕性關節炎的傳統治療方法】 [編輯本段] 風濕性關節炎的傳統治療方法法是益氣養血,祛風除濕,搜風通絡化痰祛淤。「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民間治療本病的良方妙葯有: 1:處方 海風藤、寬筋藤、忍冬藤、丁公藤、石楠藤、雞血藤各30克。 用法:共研細末,每服2克,日3次,28天為1療程。 療效:用葯1療程,有效率達91% 2:葯酒療法 內服葯方:白術、杜仲、仙靈脾各12克,全蠍、秦艽、防風、川烏、草烏、木瓜、牛膝、當歸、川芎、金銀花、麻黃、烏梅各9克,蜈蚣3條,白酒250毫升,紅糖250克。 製法:將葯、酒共致陶罐內,布封口,泥糊緊,文火煎2小時後,埋地下或放進井水中,去火毒, 1晝夜後濾渣取液備用。 用法:每飯後服35毫升,日3次,10天為1療程。 外用處方:大血藤、絡石藤、青風藤各30克,木瓜、沒葯各15克,牛膝、木防己、丹皮、乳香、 田七各12克,桃仁、桑支各6克,白酒500毫升。 用法葯浸酒內1周後用棉花沾葯酒塗擦患處,日3-5次 療效:治風濕性關節炎內服外擦1療程見效,3療程可愈。有效率達90%。 【風濕性關節炎的食療方法】 [編輯本段] 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不僅可以採用中醫、西醫治療,患者也可以輔以飲食療法,加快康復進程。 (1)木瓜湯 (組成):木瓜4個,白蜜1kg。 (做法):將木瓜蒸熟去皮,研爛如泥,白蜜1kg煉凈。將兩物調勻,放入凈瓷器內盛之。每日晨起用開水沖調1~2匙飲用。 (功效):通痹止痛。 (2)老桑枝煲雞 (組成):老桑枝60g,雌雞1隻約500g (做法):將老桑枝和雞加水適量煲湯,用食鹽少許調味,喝湯吃肉。 (功效):能溫經散寒,清熱除濕。 (3)木瓜粥 (組成):木瓜10g,薏苡仁30,梗米30g。 (做法):木瓜與薏米、梗米一起放入鍋內,加冷水適量、武火煲沸後文火燉薏苡仁酥爛即可食用。喜糖食者可加入白糖1匙,宜每日或間日食用。 (功效):祛濕消腫,解熱鎮痛。 (4)川烏粥 (組成):生川烏頭3~5g,粳米30g,薑汁10滴,蜂蜜適量。 (做法):將烏頭搗碎研為極細末,粳米煮粥,沸後加入川烏頭末改文火慢煎,熟後加入生薑汁及蜂蜜攪勻,稍煮一二沸即可。宜溫服。患者有熱性疼痛,在發熱期間及孕婦忌服。本方不可與半夏、瓜蔞、貝母、白及、白蘞等中葯同服。 (功效):祛寒止痛。 【風濕性關節炎的普遍療法】 純天然鯊魚軟骨粉 80年代開始,在美日歐一些國家,開始把鯊魚軟骨粉作為代替療法的一環用於臨床治療。歐洲一些國家把鯊魚軟骨的萃取物認定為葯品。日本的一些醫療機構則選擇企業,提供臨床級別的純天然鯊魚軟骨粉。純天然鯊魚軟骨粉的不僅療效穩定得到驗證,更重要的是它沒有常規葯物所有的可怕的副作用,正在發達國家中逐步普及。
5、羌活白芷細辛藁本均能治療頭痛,如何區別使用
羌活的功效
【性味】 辛苦,溫。
《葯性論》:"味苦辛,無毒。"
《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性溫,味辛。"
《湯液本草》:"氣微溫,味苦甘,平。"
【歸經】 入膀胱、腎經。
《珍珠囊》:"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
《湯液本草》:"足太陽、厥陰經。"
《本草蒙筌》:"手、足太陽,足少陰、厥陰經。"
【功能主治】 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治感冒風寒,頭痛無汗,風寒濕痹,項強筋急,骨節酸疼,風水浮腫,癰疽瘡毒。
《葯性論》:"治賊風、失音不語,多癢血癩,手足不遂,口面歪邪,遍身頑痹。"
《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並氣,筋骨拳攣,四肢羸劣,頭旋眼目赤疼及伏梁水氣,五勞七傷,虛損冷氣,骨節酸疼,通利五臟。"
《珍珠囊》:"太陽經頭痛,去諸骨節疼痛,亦能溫膽。"
《品匯精要》:"主遍身百節疼痛,肌表八風賊邪,除新舊風濕,排腐肉疽瘡."
《本草備要》:"瀉肝氣,搜肝風,治風濕相搏,本經(太陽)頭痛,督脈為病,脊強而厥,剛痙柔痙,中風不語,頭旋目赤。"
《會約醫鏡》:"治邪閉憎寒,壯熱無汗。"
羌活附方
治感冒發熱,扁桃體炎:羌活四至五錢,板藍根、蒲公英各一兩。水煎,每日一劑,分二次服。(上海中醫學院附屬龍華醫院)
治太陽傷寒無汗:羌活、獨活、荊芥、防風、廣皮、甘草。煎服。(《醫級》羌活湯)
解牙臨寒:羌活、防風、蒼術、細辛、川芎、白芷、生地、黃芩、甘草。水煎服,若急汗熱服,以羹粥投之,若緩汗溫服,而不用湯投之。(張元素九味羌活湯)
治太陽經頭痛:防風二分,羌活三分,紅豆二個。為末,鼻內搐之。(《玉機微義》)
治客寒犯腦,腦痛連齒,手足厥冷,口鼻氣冷之證:羌活一錢,附子、乾薑各五分,炙甘草八分。水煎服。(《醫學心悟》羌活附子湯)
治風濕相搏,身體疼煩,掣痛不可屈伸,或身微腫不仁:羌活(去蘆),附子(炮,去皮臍),白術,甘草(炙)等分。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方》羌附湯)
6、慢性胃腸炎的中醫治療葯物用哪些
· 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 補中益氣湯
· 脾胃虛弱隨時為病隨病制方 · 黃人參湯 · 除風濕羌活湯 · 調中益氣湯
· 長夏濕熱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氣湯· 清暑益氣湯
· 腸下血論 · 涼血地黃湯 · 升陽除濕防風湯
7、風濕病能治好嗎,有什麼方法
要找正規有效的,再者就是日常保養要注意,可以吃些華天寶桂龍葯膏不錯,現在一直在用得到了控制緩解
8、羌活的葯用價值
葯材簡介:羌活一葯,既能發汗解表,又可祛風濕而止痛,但在作為發汗解表葯時, 應將它的祛風止痛功效密切結合起來,即在臨床上用於風寒表症時,必須兼有頭痛或骨節疼痛等症,才考慮使用。至於用治風濕痹痛,不論有無表症,都可應用。根據臨床實踐體會,該品退熱的功效很好,可配合清熱葯如蒲公英、板藍根等品治風熱表症,而且一般在熱退之後無再度發熱現象。
但該品氣味濃烈,用量過多,易致嘔吐,故在使用時必須注意患者的胃內情況,掌握適當劑量。
葯用信息:
【葯名】羌活
【別名】羌青、護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風使者、黑葯。
【漢語拼音】qiānɡ huó
【英文名】Incised Notopterygium,Incised Notopterygium Rhizome Forbes Notopterygium Rizome,Rhizome or root of Incised Notopterygium,Rhizome or root of Forbes Notopterygium
【性味】味辛;苦;性溫。
①《葯性論》:味苦辛,無毒。
②《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性溫,味辛。
③《湯液本草》:氣微溫,味苦甘,平。
【歸經】入膀胱、腎經。
①《珍珠囊》: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
②《湯液本草》:足太陽、厥陰經。
③《本草蒙筌》:手、足太陽,足少陰、厥陰經。
【功效】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止痛。主外感風寒;頭痛無汗;風水浮腫;瘡瘍腫毒。用於陽痿遺精,遺尿尿頻,腰膝冷痛,腎虛作喘,五更泄瀉;外用治白癜風,斑禿。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
【考證】出自《神農本草經》、《中華草本》、《中國葯典》。
【科屬分類】傘形科。
【功效分類】解表葯;祛風濕葯。
【主治】外感風寒;頭痛無汗;油印寒濕痹;風水浮腫;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克;或入丸、散。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0-4200m的林緣、灌叢下、溝穀草叢中。生於海拔1700-4500m的林緣及灌叢內。【採收和儲藏】栽培3-4年秋季倒苗後至早春萌芽前割除地上部分,挖取根莖,抖凈泥沙,砍去蘆頭,除須根,切成10-13cm長的短節,曬干或烘乾。
【用葯禁忌】 該品辛香溫燥之性較烈,故陰虧血虛者慎用。陰虛頭痛者慎用。 血虛痹痛忌服。 《本草經疏》:血虛頭痛及遍身疼痛骨痛因而帶寒熱者,此屬內證,誤用反致作劇。 性狀:羌活葯材因葯用部分和形態不同而有蠶羌、竹節羌、大頭羌、條羌等數種。
【蠶羌】又名:螺絲羌。為乾燥的根莖部,形態似蠶。呈圓柱狀或略彎曲,長約4~10厘米,直徑約1~2厘米。頂端有莖葉殘基。表面棕褐色,有多數緊密而隆起的環節。節上密生疣狀突起的須根痕。質輕松易折斷,斷面不齊,有明顯的菊花紋和多數裂隙,皮部棕紅色;木質部淡黃色,中央有黃白色髓,均有硃砂點(油管)。具特殊香氣,味微苦而麻。
【竹節羌】根莖的環節較稀,如竹節狀,似蠶羌而略大。
【大頭羌】根莖的環節特別膨大,呈不規則團塊狀,大小不等,頂端具多數殘留莖基,余皆與蠶羌相同。
【條羌】為乾燥的根及支根。呈圓柱形或分枝,長3~17厘米,直徑約0.7~1.7厘米,頂端偶可見有根莖,表面棕褐色,有縱紋及疣狀突起的須根痕,上端較粗大,有稀疏隆起的環節,質疏鬆而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有菊花紋,硃砂點不明顯,中央無髓。氣味較淡薄。
以上均以條粗壯、有隆起曲折環紋、斷面質緊密、硃砂點多、香氣濃郁者為佳。一般認為蠶羌的品質最優,竹節羌次之,大頭羌最次。
主產於四川(稱川羌活)、甘肅、青海(稱西羌活)。此外,陝西、雲南、新疆、西藏等地亦產。
炮製加工:原葯材,除去雜質,搶水洗凈,潤透,切厚片,曬干或低溫乾燥,炮製後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性狀鑒別】
(1)羌活 為圓柱形略彎曲的根莖,長4-13cm,直徑0.6-2.5cm。頂端具莖痕。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外皮脫落處呈黃色。節間縮短,呈緊密隆起的環狀,形似蠶(習稱蠶羌);或節
是延長,形如竹節狀(習稱竹節羌)。節上有多數點狀或瘤狀突起的根良及色破碎鱗片。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平整,有多數裂隙,皮部黃棕色至暗棕色,油潤,有棕色油點,木部黃白色,射線明顯,髓部黃色至黃棕色。氣香,味微苦而辛。
(2)寬葉羌活 根莖類圓柱形,頂端具莖及葉鞘殘基,根類圓錐形,有縱皺紋及皮孔;表面棕褐色,近根莖處有較密的環紋,長8-15cm,直徑1-3cm(習稱條羌)。有的根莖粗大,不規則結節狀,頂部具數個莖基,根較細(習稱大頭羌)。質鬆脆,易折斷。斷面較平坦,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氣味較淡。以根莖粗壯、有橫節如蠶形,表面棕色,斷面質緊密,硃砂點多,香氣濃郁者為佳。
【顯微鑒別】根莖橫切面,
(1)蠶羌木栓層為10餘列細胞。皮層菲胞。皮層菲薄、韌皮部多裂隙。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較多。韌皮部、髓和射線中均有多數分泌道,圓形或不規則長圓形,直徑至200μm,內含黃棕以油狀物。
(2)寬葉羌活 與羌活類同,但導管少,導管束中有成片的木纖維群。髓部寬大。分泌道直徑至180μm
【粉末特徵】棕黃色。
① 分泌道縱斷面分泌細胞多狹長,壁薄或稍厚,內有淡黃色分泌物及澱粉粒溶化後的痕跡;並有金黃色狀分泌物。
② 薄壁細胞縱長條形,常含淡黃色分泌物或油滴。
③ 網紋、具緣紋也導管直徑13-15μm。
④ 木栓細胞內充滿黃棕以或棕色物。
【理化鑒別】取粉末0.5g,加入乙醚適量,冷浸1h,濾過,濾液濃縮至1ml,加7%鹽酸羥胺甲醇液2-3滴、20%氫氧化鉀乙醇液3滴,在水浴上微熱,冷熱,冷卻後,加稀鹽酸調節pH至3-4,再加1%三氯化鐵乙醇溶液1-2滴,於醚層界面處顯紫紅色。 散風寒濕,止痛。治感冒風寒,頭痛無汗,風寒濕痹,項強筋急,骨節酸疼,風水浮腫,癰疽瘡毒。
用於陽痿遺精,遺尿尿頻,腰膝冷痛,腎虛作喘,五更泄瀉;外用治白癜風,斑禿。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
1.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證。本品有較強的發散風寒和止痛效果。常與防風、白芷、細辛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湯。
2.用於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肢節疼痛、肩背酸痛,尤以上半身疼痛更為適用。本品能祛風勝溫,散寒止痛。常與防風、同用,如蠲痹湯。
①《葯性論》:治賊風、失音不語,多癢血癩,手足不遂,口面歪邪,遍身頑痹。
②《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並氣,筋骨拳攣,四肢羸劣,頭旋眼目赤疼及伏梁水氣,五勞七傷,虛損冷氣,骨節酸疼,通利五臟。
③《珍珠囊》:太陽經頭痛,去諸骨節疼痛,亦能溫膽。
④《品匯精要》:主遍身百節疼痛,肌表八風賊邪,除新舊風濕,排腐肉疽瘡.
⑤《本草備要》:瀉肝氣,搜肝風,治風濕相搏,本經(太陽)頭痛,督脈為病,脊強而厥,剛痙柔痙,中風不語,頭旋目赤。
⑥《會約醫鏡》:治邪閉憎寒,壯熱無汗。
作用:
1.治療風濕相搏 身體疼煩 掣痛不可屈伸 或身微腫不仁:羌活(去蘆) 附子(炮 去皮臍) 白術甘草(炙)等份.每服20克 水一盞半、生薑五片 煎至七分 去滓 溫服不拘時候[3].(《濟生方》羌附湯)
2.治太陽經頭痛:防風1克,羌活1.5克,紅豆二個。為末,鼻內搐之。(《玉機微義》)
3.治肩背痛不可回顧,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者:羌活、獨活各一錢,藁本:防風、甘草(炙)、川芎各2.5克,蔓荊子1.5克。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空心食前。(《內外傷辨》羌活勝濕湯)
葯理作用:【解熱、抗炎作用】
1)對酵母致熱性大鼠體溫的影響:大鼠皮下注射l5%酵母混懸液10ml/kg致熱後2.5h,然後分別以羌活揮發油1.328ml/kg灌胃和0.133ml/kg灌胃給葯,給葯後不同時間測大鼠體溫。結果與對照比較兩種不同途徑和不同劑量的揮發油均能使大鼠體溫明顯降低,具有顯著的解熱作用。
2)對小鼠二甲苯耳水腫的影響:小鼠分別灌胃羌活揮發油1.328、0.664、0.332、0.22 1ml/kg,給葯後右耳滴二甲苯0.03ml/只,計算左右耳片重量差(mg)。結果與對照組(12.5±6.01)比較,分別為:6.6±4.40、7.2±3.16、7.0±4.21、15.9±5.28。前3個劑量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表明能顯著抑制二甲苯耳水腫。
3)對角叉菜膠足腫脹的影響:大鼠口服1.328、0.664ml/kg或腹腔注射0.133、0.066ml/kg對大鼠角叉菜(1%0.1ml)足腫脹有抑製作用。與對照組比較口服1.328ml/kg組在注射角叉菜膠後3或4小時P<0.05,口服0.664ml/kg組24小時時P<0.001,腹腔注射0.133ml/kg組24小時,P<0.05。
4)對大鼠右旋糖酐足腫脹的影響:大鼠口服羌活揮發油1.328、0.664、0.332ml/kg,給葯後30分鍾於大鼠後足跖腱膜下注射1.2%右旋糖酐0.1ml/只。結果與對照組比較,僅1.328ml/kg組,在3、5、6小時時的抑製作用有顯著差異P<0.05。
【鎮痛作用】小鼠口服l.328ml/kg或腹腔注射0.133mi/kg羌活揮發油連續3天,對腹腔注射0.5%醋酸溶液0.2ml/kgl0分鍾的扭體次數有明顯的減少。與對照組比較有極顯著作用,P值均為<0.001。對小鼠熱刺激痛閾值亦能明顯延長,表明有顯著的鎮痛作用。
對2,4硝基氯苯(DNCB)所致小鼠遲發超敏反應的影響:小鼠灌胃羌活揮發油1.328ml/kg或腹腔注射0.133ml/kg,連續10天,對DNCB所致遲發型超敏反應有一定的抑製作用,與對照組比較腫脹度分別為:2.3±1.96、1.2±0.76、1.1±0.85。
【抗心律失常作用】羌活水溶部分給予雄性小鼠分別以1.5、3、6、10、12g/kg,對尾靜脈注射烏頭鹼0.06mg/kg所致的心律失常有顯著的對抗作用,與對照組比較3和6g/kg組的P值為<0.01,10g/kg組P<0.001;劑量加至12g/kg時,其作用反而有所下降P<0.05。大鼠口服10g/kg羌活水溶部分,對靜脈注射0.04mg/kg的烏頭鹼誘發的心律失常出現時間的推遲有極顯著作用,與對照組比較P<0.001,心律失常持續時間也有極顯著的縮短,P<0.001。家兔口服羌活水溶部分5g/kg可顯著縮短氯仿-腎上腺素引起的家兔心律失常的持續時間。羌活於粉灰化後給予小鼠,對烏頭鹼誘發的心律失常的出現時間和持續時間均無明顯作用。寬葉羌活水提物給予小鼠口服l0g/kg,不能延長心律失常的潛伏期和縮短持續時間。口服20g/kg劑量時,只能縮短小鼠心律失常的持續時間P<0.01。羌活水提物20g/kg口服給予大鼠,可顯著延長由氯化鈣誘發的室顫發生時間,P<0.01。
對急性心肌缺血和心肌營養性血流量的影響:羌活揮發油口服給於大鼠,然後以尾靜脈注射給予腦垂體後葉素0.75u/kg引起急性心肌缺血。結果:6%羌活揮發油0.6g/kg組和3%羌活揮發油0.3g/kg組均有對抗心肌缺血作用,與對照組比較P值分別為<0.01和<0.05。用心肌對86Rb的攝取率,觀察羌活揮發油對心肌營養性血流量的影響。結果:2.5%羌活揮發油0.75g/kg劑量可顯著增加心肌對86Rb的攝取率,與對照組比較增加率為21.1%,P<0.01 1.用於感冒風寒,發熱惡寒等症。
羌活功能發散風寒,祛風止痛,用於感冒風寒,兼有頭痛、身痛為主,常配防風、白芷等葯同用。
2.用於風濕痹痛,頭痛等。
羌活祛風濕的作用也甚為顯著,為祛風勝濕常用之品,但一般認為該品以風濕痹痛在身半以上者為宜,如周身痹痛,可配防風、獨活等同用。對於頭痛病症,多配合川芎、細辛等應用。
與獨活的鑒別:在唐及唐以前,羌活獨活被認為是一種葯,用法上不分,在唐代人們開始認識到了羌活獨活的區別,從此羌活獨活分開來使用。
相同點:均性辛苦,入膀胱腎經,能祛風濕、止痛、解表,以治風寒濕痹,風寒夾濕表證。
不同點:羌活性溫,獨活微溫羌活較燥烈,發散力強,常用於風寒濕痹,痛在上身者,善入太陽膀胱經,以除頭項肩背止痛見長,治頭痛屬太陽:獨活性較緩和,發散之力較羌活弱,因其善入腎經,行善下行,多用於風寒濕痹在下身者,治頭痛屬少陰。若風寒濕痹一身盡痛者,兩者常相須為用。
葯毒理學:羌活揮發油灌胃對小鼠的LD50為2.83g/kg及6.64±0.8726ml/kg。小鼠以不同劑量的羌活揮發油灌胃,觀察7天,其LD50為6.64±0.8726ml/kg。羌活水溶部分以最大濃度和最大允許體積灌胃給予小鼠12g/kg,觀察72小時,小鼠活動正常,無死亡。羌活揮發油乳劑以0.75g/kg灌胃給予小鼠,觀察24小時,活動正常,無任何異常反應。小鼠灌胃給葯的LD50為2.83g/kg。
應用鑒別:
1.羌活與獨活,二者皆能逐風勝濕,透關利節,但又各有所長。羌活性味雄烈,發汗解熱作用較強;羌活偏上行,獨活偏下行,常同用。
2.羌活與防風,二者皆為祛風葯,但羌活散風之力比防風強。
羌活 - 用葯禁忌:
1.本品辛香溫燥之性較烈,故陰虧血虛者慎用。
2.血虛痹痛忌服。
3.《本草經疏》:血虛頭痛及遍身疼痛骨痛因而帶寒熱者,此屬內證,誤用反致作劇。 1.治療客寒犯腦 腦痛連齒 手足厥冷口鼻氣冷之證:羌活一錢附子、乾薑各五分炙甘草八分.水煎服.(《醫學心悟》羌活附子湯)
2.治療風濕相搏 身體疼煩 掣痛不可屈伸 或身微腫不仁:羌活(去蘆) 附子(炮 去皮臍)白術甘草(炙)等份.每服20克 水一盞半、生薑五片 煎至七分 去滓 溫服不拘時候.(《濟生方》羌附湯)
3.治感冒發熱,扁桃體炎:羌活20-25克,板藍根、蒲公英各50克。水煎,每日一劑,分二次服。(上海中醫學院附屬龍華醫院)
4.治太陽傷寒無汗:羌活、獨活、荊芥、防風、廣皮、甘草。煎服。(《醫級》羌活湯)
5.解牙臨寒:羌活、防風、蒼術、細辛、川芎、白芷、生地、黃芩、甘草。水煎服,若急汗熱服,以羹粥投之,若緩汗溫服,而不用湯投之。(張元素九味羌活湯)
6.治太陽經頭痛:防風二分,羌活三分,紅豆二個。為末,鼻內搐之。(《玉機微義》)
7.治肩背痛不可回顧,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者:羌活、獨活各一錢,藁本:防風、甘草(炙)、川芎各五分,蔓荊子三分。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空心食前。(《內外傷辨》羌活勝濕湯)
8.治小兒傷風 羌活一錢,人參一錢,防風一錢,川芎一錢。上銼一劑,生薑三片,薄荷七葉,水一盞,煎至七分,不拘時候。(《嬰童百問》羌活湯)
9.治產後傷寒 羌活、香附、紫蘇(紫蘇葉)各一錢五分,當歸一錢,白芍、柴胡、陳皮各一錢二分。加蔥白三莖,水煎,不拘時服。(《丹台玉案》羌蘇飲)nbsp;
10.治眉骨痛不可忍 炙甘草(夏月生用),羌活,防風各三錢,酒黃芩一錢(冬月不用此一味,如能食、熱痛倍加之)。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後服之。(《蘭室秘藏》選奇湯)
11.治頭風眩暈,悶起欲倒 川芎、羌活、蔓荊子、防風、白芷、細辛、藁本、石膏各等分。水煎服。(《醫學啟蒙》川芎羌活散)
12.治手太陽氣郁不行,肩背痛不可回顧;足太陽經不通,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者 羌活、獨活各一錢,藁本、防風、甘草(炙)、川芎各五分,蔓荊子三分。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會渣。大溫服,空心食前。(《內外傷辨惑論》羌活勝濕湯)
13. 治風濕相搏,身體煩疼,項臂痛重,舉動艱難,及手足冷痹,腰腿沉重,筋脈無力 當歸(去土,酒浸一宿),羌活(去蘆頭)、姜黃、白芍葯、黃芪(蜜炙)、防風(去蘆頭)各一兩半,甘草半兩(炙)。上件㕮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生薑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楊氏家藏方》蠲痹湯)
14.治濕氣流於四肢,肢節腫痛 羌活、升麻各一錢,獨活七分、蒼術、防風(去蘆)、威靈仙(去蘆)、白術、當歸、白茯苓(去皮)、澤瀉各半錢。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一服,食後一服。(《衛生寶鑒》大羌活湯)
15.治風寒濕邪客留肌體,手足緩弱,麻痹不仁,或氣血失順,痹滯不仁 片子姜黃(片姜黃)(洗去灰土)、羌活、白術、防己各一兩,甘草(微炙)半兩。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加生薑十片,煎至八分,去滓。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局方)五痹湯) (1)西北地區尚有以同科牛尾獨活屬(Heraeleum)多種植物的根作羌活用。
(2)羌活功能發散風寒。羌活祛風濕的作用也甚為顯著,為祛風勝濕常用之品,但一般認為本品以風濕痹痛在身半以上者為宜。
(3)作為發汗解表葯時,應將它的祛風止痛功效切結合起來,但本品氣味濃烈,用量過多,易致嘔吐,故在使用時必須注意患者的胃那情況,掌握適當劑量。
【植物介紹】羌活為傘形科植物羌活或寬葉羌活的根莖及根。主產於四川、甘肅及雲南等地。多於初春及秋季採挖,除去莖葉須根,乾燥,切厚片。羌活根莖為圓柱形或不規則塊狀,長4至13厘米,直徑0.6至2.5厘米。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外皮脫落處呈黃色。了間短縮,呈緊密隆起的環狀,形似蠶,習稱「蠶羌」;或節間延長形如竹狀,習稱「竹節羌」。節有多數點狀或瘤狀突起的根痕及棕色破碎鱗片,體輕,質脆,斷面不平整,皮部黃棕色,油潤,木部黃白色,具放射狀紋理,髓部黃色,氣香,味微苦而辛。寬葉羌活,根莖類圓柱形,根圓錐一股腦兒,表面棕褐色,近根莖處有較密的環紋,長8至15厘米,直徑1至3厘米,習稱「條羌」;有的根莖粗大,呈不規則結節狀,根較細,習稱「大頭羌」。質鬆脆,易折斷,斷面平坦,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氣味較淡。以根莖粗壯,有橫節如蠶形,表面棕色,斷面質緊密,香氣濃郁者為佳。
【適合人群】陰虛血虧,氣虛多汗者慎服。
【食療作用】羌活味辛、苦,性溫,歸膀胱、肝、腎經,氣雄升散具有散寒解表,祛風勝濕,除痹止痛的功效,主治外感風寒、風濕,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項強,目昏鼻塞,肢體酸痛,風寒濕痹,水腫腳氣,瘡瘍腫毒,破傷風。
【做法指導】凡外感風寒,症見惡寒,發熱頭痛者,可與防風、荊芥、獨活等配伍;凡風邪偏勝者,可與桂枝、麻黃、烏蛇等配伍。
葯材概述:羌活為常用中葯。葯用歷史悠久,始見於《神農本草經》,列 於獨活項下。直至唐代的《葯性本草》始將獨活與羌活分列,《本 草綱目》 獨活、羌活一類二種,西羌此為羌活,羌活 需用紫色有蠶頭鞭節者 按上述記載,羌活主產子甘肅、青海、四川等地,與現今的分布基本一致。羌活味苦、辛、性溫。具有散表寒去風濕,利關節之功效。治外感風寒、頭痛無汗、風寒濕痹、項強筋急、骨節酸痛、風水浮 腫、痛腫瘡毒等。現代分析表明,羌活主要含有菠烯,擰橡烯,話品烯醇和乙酸龍膽腦醋等成分。
羌活是青海大宗葯材,分布廣,量大,質優,倍受國內外客商 歡迎。此次葯源普查基本摸清了青海所產羌活的品種,儲量,分布 狀況生長規律,栽培技術等。為青海羌活今後開發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