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類風濕因子陽性是什麼

類風濕因子陽性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0-09-19 02:07:30

1、類風濕因子呈陽性是什麼意思

類風濕因子是由於感染因子(細菌、病毒等)引起體內產生的以變性IgG(一種抗體)為抗原的一種抗體,故又稱抗抗體。常見的類風濕因子有I gM型、IgG型IgA型和IgE型。人體內普遍存在著類風濕因子,並起著一定的生理作用。近年來對IgM型類風濕因子的生物作用已有所了解,這些生物作用包括:1 、調節體內免疫反應;2、激活補體,加快清除微生物感染;3、清除免疫復合物使機體免受循環復合物的損傷。只有類風濕因子的量超過一定的滴度時稱類風濕因子陽性。類風濕因子正常范圍0-20IU/ml。你雖然類風濕因子陽性,也不能就確定你是類風濕,要結合相關的症狀、血沉、CRP和X線片子等等進行診斷。建議你盡快到正規醫院的相關科室、像風濕免疫科,做進一步的檢查!盡早確診,盡早開始治療!現在類風濕關節炎已經有比較先進的治療方法了,像依那西普就能夠直接作用於TNF腫瘤壞死因子(這是類風濕關節炎的關鍵致病因子),抑制TNF的活性,用這種方式從根本上阻斷類風濕關節炎的發展。這種生物制劑的中文名叫做恩利,現在已經在中國有處方了。國外的指南現在已經推薦在疾病早期就開始使用恩利等生物制劑,在早期就把病情控制住不再發展,否則等到關節已經開始變形的時候,用什麼好葯都只能維持現狀,而很能恢復原樣了。所以啊,你現在最重要的是盡快進行檢查確診。

2、類風濕因子陽性代表什麼

甚至吸煙也可以導致類風濕因子升高,老年人體內類風濕因子升高的也不少。當然,一些由於免疫系統出現了問題而導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乾燥綜合征、系統紅斑性狼瘡、系統性血管炎等患者的體內,類風濕因子也有明顯的升高。由此可見,類風濕因子升高的原因有很多,要仔細鑒別,才能做出診斷,而不是僅憑類風濕因子升高一項指標,即診斷類風濕關節炎,而下葯治療,那樣就比較危險了。當然了,類風濕因子陰性也不能肯定就沒有患類風濕關節炎。

3、什麼是類風濕因子呈陽性和陰性

類風濕因子陽性就是類風濕關節炎嗎? 有些病人,甚至有些基層醫院的醫生看到化驗報告上報告類風濕因子陽性,就認為是類風濕關節炎,這是錯誤的。因為: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風濕免疫黃建林第一,嚴格說類風濕因子不應只報告陽性,而應該報告滴度是多少。每個醫院的化驗室應該有自己的陽性判斷標准,不報告滴度的類風濕因子沒有參考價值,反會誤導。第二,正常人(尤其是老年人)也有5%左右低滴度的類風濕因子陽性。第三,類風濕因子陽性除見於類風濕關節炎外,還可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原發性乾燥綜合征、系統性硬化、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慢性肺結核、高球蛋白血症等其他疾病。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標准有7項,至少符合4項才能診斷,而類風濕因子只是其中的一項而已,因此不能僅憑類風濕因子陽性就診斷類風濕關節炎。 反之,是不是類風濕因子陰性就可以排除類風濕關節炎呢?也不是,因為只有60%—80%患者有高水平類風濕因子(RF),上面介紹過類風濕因子有4種,一般只化驗IgM型類風濕因子,所以類風濕因子陰性只代表IgM型類風濕因子陰性,有可能IgG型類風濕因子、IgA型類風濕因子陽性,它們對診斷更特異。 抗角質蛋白抗體(AKA)、抗核周因子(APF)和抗環瓜氨酸多肽(抗CCP抗體)等自身抗體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早期診斷有較高的診斷特異性,但敏感性僅在30%左右。

4、類風濕診斷時當血清稀釋倍數達到多少時類風濕因子陽性才能診斷?

其實類風濕不用到處找醫院診斷,類風濕早期症狀,就是雙手手指關節疼痛腫脹。

5、類風濕因子為陽性,就一定是患了風濕病嗎?

類風濕因子為陽性,不一定是歡樂風濕病的,其他疾病也有可能造成假陽性的

6、類風濕因子陽性是不是類風濕關節炎?

最近不少患友詢問一些有關類風濕因子方面的問題,他們往往可能有一些的關節痛症狀,去當地醫院做了一些檢查,如類風濕因子、血沉、C反應蛋白(CRP)等等。他們的問題是:類似這種情況,例如有關節痛,類風濕因子陽性,能不能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呢?類風濕因子首先是在
類風濕關節炎
的病人體內發現的,因此被命名為類風濕因子,但這一命名也可能誤導了不少人,認為一旦類風濕因子陽性,就可能是患了類風濕或類風濕關節炎。那麼,首先我要告訴大家的是,僅僅靠類風濕因子陽性與否,並不能診斷是否患了類風濕或類風濕關節炎。
那麼什麼是類風濕因子呢?它實際上也是人體內產生的一類蛋白質分子,這種分子稱為自身抗體,它們是由身體內的免疫系統產生的。本來這類抗體分子應該針對外來損害我們人體的一些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等,但是由於我們免疫系統的進化尚不完美,在殺細菌和病毒的時候,往往會產生一些細胞或分子,誤傷人體健康的細胞或器官。因此,人們在感染時常常有一過性的這類抗體增高,但當感染過去後,很快會恢復正常。
因此,類風濕因子常常在很多感染性疾患如細菌、病毒感染的患者,還有一些免疫系統中淋巴細胞的疾病的患者體內升高。甚至吸煙也可以導致類風濕因子升高,老年人體內類風濕因子升高的也不少。當然,一些由於免疫系統出現了問題而導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乾燥綜合征、系統紅斑性狼瘡、系統性血管炎等患者的體內,類風濕因子也有明顯的升高。由此可見,類風濕因子升高的原因有很多,要仔細鑒別,才能做出診斷,而不是僅憑類風濕因子升高一項指標,即診斷類風濕關節炎,而下葯治療,那樣就比較危險了。當然了,類風濕因子陰性也不能肯定就沒有患類風濕關節炎。
那麼,如果在醫院或者在體檢中發現類風濕因子陽性,應該怎麼辦呢?我認為,第一是不要害怕、要有信心,第二是要重視,第三是要正規治療。為什麼呢?如前所述,類風濕因子陽性的疾病很多,有些是一過性的,過一段時間就好了,即使真的患了風濕免疫性疾病或其它疾病,根據現在的醫療條件,絕大多數都是可以治療的,因此對疾病不要害怕,要有信心。第二要重視,這點非常重要,如果查出類風濕因子陽性,表明您的身體什麼地方出了狀況,因此要盡快查出病因。有些人工作忙、沒有時間,或者自己掉以輕心,或者滿足於在隨便哪一些葯控制一下症狀,而不去正規醫院的風濕免疫科進行檢查,這些都是不對的。因為,這樣可能將小病拖成大病,可治療的病演變成難以治療的病。第三一定要正規治療,因為風濕免疫病的原因是我們身體內的免疫系統出了問題,必須要使用免疫抑制劑,經過長時間的調整才可能使免疫系統恢復正常。而風濕免疫學是一個新興的臨床醫學學科,很多醫院即使是三級甲等醫院還沒有風濕免疫科,在其它非風濕免疫學科進行治療也是可以的,但在一些小的醫療機構,非風濕免疫專科治療可能在細節上不是那麼到位。因此,建議查出類風濕因子陽性的患者盡早到正規醫院的風濕免疫科檢查,從而達到早發現、早治療、早健康的目的。

7、類風濕因子 陽性 抗鏈「0」陰性 是什麼意思?

你好!
類風濕因子是主要檢查的是患者是否患有類風濕,二抗0一般用於鑒別是否有感染,是否是風濕性關節炎。
患者類風濕因子陽性,抗0陰性(正常),提示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但是是否是類風濕還要看看患者的病情情況。

8、類風濕因子亞型定性陽性,類風濕因子亞型Igm36是什麼意思?

這個情況有可能是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對身體的影響比較大的,會出現小關節的疼痛,腫大,這個情況建議使用中醫中葯治療。

9、類風濕因子RA陽性吃什麼葯最好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對稱性、多關節、小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關節腫痛,晚期可強直和畸形,功能嚴重受損。我國發病率0.4%—1.0%,80%患者發病年齡在20—45歲,男女之比為1:2.4。[病因]1、感染:多種致病原如支原體,EB病毒等,可能與發病有關。2、遺傳:該病有家許聚集現象,HLADR4、DR1型發病率增高。3、雌激素可能與發病有關。4、受寒、受潮、勞累、營養不良、外傷、精神刺激可誘發本病。[病理]RA基本病理改變為滑膜炎和類風濕血管炎(包括類風濕結節)。[診斷](一)臨床表現1、一般症狀:常緩慢起病,有乏力、納差、體重減輕及低熱等。2、關節表現:(1)最常以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及腕關節為主的對稱性、多關節、小關節腫瘤、活動受限,指關節呈梭形腫脹,晚期可畸形。(2)晨僵:持續時間常與病情活動程度一些。3、關節外表現:(1)類風濕結節:見於關節降突部位,單個或多個,數毫米至數厘米大小,持續數月至數年,是病情活動的表現。(2)系統性表現:部分患者病情活動時有胸膜炎、間質性肺炎、心包炎、淺表淋巴結腫大、肝脾大等。(二)實驗室檢查1、一般檢查:輕、中度貧血,活動期血沉加快。2、免疫學檢查:(1)血清免疫球蛋白增高。(2)抗核抗體10%—20%陽性。(3)類風濕因子80%陽性。(4)C反應蛋白增高。3、滑液檢查:半透明或不透明,黃色,粘度差,細胞數5萬—10萬/ml,中性粒細胞佔50%—90%,類風濕因子陽性,有時可見類風濕細胞。(三)特殊檢查X線:早期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骨質疏鬆,後期關節軟骨破壞、侵蝕、關節間隙狹窄、強直和畸形。(四)類風濕關節炎特殊類型1、青少年型類風濕關節炎:全身型發病佔20%,表現為起病急驟,高熱,關節腫痛,一過性皮疹,肝、脾和淋巴結腫大,血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血培養陽性,抗生素無效,腎上腺皮質激素有效。多關節型約佔45%與成人RA相似。少關節炎型佔40%,受累關節數≤4個,多發於膝、踝和肘關節,眼部病變多,如虹膜睫狀體炎等。2、Felty(費耳提)綜合征:發病率約佔1%,類風濕關節炎表現伴有脾臟腫大及粒細胞減少。(五)診斷標准1、晨僵至少1小時,≥6周;2、3個或3個以上關節腫,≥6周;3、腕、掌指、近端指間關節腫,≥6周;4、對稱性關節腫,≥6周;5、皮下結節;6、手X線像改變(至少有骨質疏鬆及關節腔隙狹窄);7、類風濕因子陽性(所用方法正常人群中不超過5%陽性)。以上7項中有4項陽性者可診斷類風濕關節炎。(六)鑒別診斷1、強直性脊柱炎:①多見於青少年男性患者。②以骶髂關節、腰椎病變為主。③X線示骶髂關節炎,晚期腰椎呈竹節樣變。④HLA-B27陽性而類風濕因子陰性。2、風濕性關節炎:①發病前常有鏈球菌感染史。②遊走性大關節炎。③心臟常受累。④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陽性,而類風濕因子陰性。⑤阿司匹林療效較好。3、系統性紅斑狼瘡:①有系統性病變如漿膜炎、蛋白尿等。②有皮疹如蝶形紅斑、盤狀紅斑、光過敏等。③抗Sm抗體、抗ds-DNA抗體陽性。[治療]治療目的:控制炎症,緩解症狀,控制病情進展,防止關節破壞和畸形,保持關節功能。(一)葯物治療1、非甾體類抗炎葯(NSAIDs):任選1種。萘普生0.2—0.4g,每日2—3次;或芬必得0.2g,每日2次;或扶他林25—50mg,每日3次等。2、糖皮質激素:NSAIDs療效差的病人短期加用潑尼松5—10mg,每日1次;對重症RA患者,如有嚴重血管炎、心包炎、胸膜炎、高熱等,可短期使用中至大劑量潑尼松或地塞米松。3、慢作用抗風濕葯(DMARDs):(1)甲氨蝶呤(MTX):口服或靜脈注射10—15mg每周1次;連續6個月以上。(2)瑞得(金諾芬):3mg,每日2次。(3)柳氮磺胺吡啶:開始每天0.25g,逐漸加量至0.75g,每日3次。(4)青黴胺:第1個月0.25g,每日1次;無效時逐月加0.25g/d,至0.25g,每日3次。(5)雷公藤多甙式:10—20mg,每日3次。4、治療方案:NSAID(和潑尼松)與DMARDs合用,療效不佳時可2—3種DMARDs合用。(二)手術治療1、滑膜切除:葯物療效不佳時選用。2、關節成形術或人工節置換術:晚期關節畸形、強直、功能嚴重障礙時可施行。(三)特殊治療血漿置換術:重症RA如有嚴重血管炎等,或葯物療效欠佳,可輔以血漿置換術。(四)對症治療急性期休息、關節制動,恢復期關節功能鍛煉,葯物療法。[預後]80%—90%患者病情緩解,10%—20%致殘,少數患者因系統性血管炎等重症RA或並發感染等死亡。

與類風濕因子陽性是什麼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