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晨僵的症狀一定是類風濕嗎?
飲食、營養調養對人們的生活十分重要,適當、合理的飲食不僅可以增強體質,延年益壽,而且可以輔助葯物,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一種慢性疾病,病人常因關節疼痛、活動減少、常年服葯等因素影響食慾與消化功能。而食物又是日常生活所需的營養及能量的主要來源。如果病人飲食的營養及能量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那麼,不僅所服葯物起不到治療作用,而且病情還會進一步惡化。所以飲食調養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來說非常重要。 首先,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應選用高蛋白、高維生素及容易消化的食物,經過合理的營養搭配及適當的烹調,盡可能提高患者食慾,使患者飲食中的營養及能量能滿足機體的需要。 其次,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不宜服用於病情不利的食物和刺激性強的食品,如辣椒等,尤其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期的病人及陰虛火旺型病人最好忌用。糖類及脂肪也要少用,這是因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常選用糖皮質激素,導致糖代謝障礙,血糖增高,而脂類食物多粘膩,可使血脂膽固醇升高,造成心臟、大腦的血管硬化,並且對脾胃功能也有一定損害。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食鹽用量也應比正常人少,因為鹽攝入過多會造成鈉鹽潞留。 另外,茶葉、咖啡、柑橘、奶製品也可能會使類風濕病人的症狀加重。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同類型的患者,其飲食宜忌也各不相同,分述如下: (1)風熱型和濕熱型:風熱型主要症狀為關節遊走性疼痛,發熱,咽痛,便秘,小便搜赤,苔厚,舌紅,脈數或弦數,血沉也明顯增快;而濕熱型的病人可出現低熱、胸悶、納差、關節腫痛有積液、舌質紅、苔白膩、脈滑數、血沉增快等表現。出現這些症狀的病人應該多選用寒涼的飲食,如米仁粥、綠豆、生梨、豆卷、菊花菜、蘆根等,可以協助清除內熱;而不應食用溫熱性的食物,如辣椒、芥末、姜、桂皮、酒等,因為吃這些會傷陰助火,加重症狀。 (2)寒濕型:主要表現為關節腫痛或有積液,納差,大便搪薄,小便清長,畏寒,舌淡苔白膩,脈濡,血沉也增快。此型的患者應選用一些溫熱性的食物,如豬、牛、羊骨頭煮湯,及姜、桂皮、木瓜、葯酒等。 (3)肝腎兩虛型:這型患者可表現為關節疼痛畸形,肌肉萎縮,筋腱拘攣,畏寒,消瘦,面色無華,舌淡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而血沉多不增速,或接近正常。此型患者可以多食一些補益的食品,如甲魚肉、雞肉、鴨肉、鵝肉、豬肉、牛肉、羊骨髓、胡桃、桂圓、芝麻等。 另外,關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飲酒問題,也應根據病情辨證對待。因為酒性辛熱,助陽生火,能祛散寒邪,所以一般若患者伴有寒濕的表現時,可飲用一些葯酒類的酒劑。而伴有濕熱之象的患者,則不適宜於飲酒,因為酒熱傷肝,酒濕傷脾,如再浸入附子、肉桂、細辛一類的熱葯,會加重內熱和腫痛。此類病人如欲服葯酒,可選擇清涼性的葯物浸入酒中,使葯酒性質偏涼。對於一些不會飲酒的病人,可以稀釋或加入調料調味後飲用
2、風濕的最早症狀是不是晨僵?
類風濕早症狀是晨僵,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風濕只有鏈球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完全不同的兩種疾病。
3、得風濕病為什麼會出現晨僵
如遇上變天身體上的關節會很疼很酸
4、類風濕一定會有晨僵嗎
基本都會有 也不是說絕對的有 關節僵硬疼痛是類風濕的表現的
5、晨僵是怎麼回事?不是風濕類風濕也會晨僵嗎?回答給好評
病情分析:
您好,晨僵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一個症狀,但也不能以此來判斷就是類風濕,這個必須要進行檢查
指導意見:
如果有明顯晨僵的症狀,必須要進一步檢查,需要檢查類風濕因子,抗0,血沉等等,看看有無問題,然後結合患者的臨床症狀和體征,這樣才能確診病情
6、手指晨僵不是類風濕能自愈嗎
自述手指關節晨僵,經過檢查,排除類風濕性關節炎,需要考慮是否勞損,勞累引發。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需要綜合臨床症狀,血象,臨床症狀也需要對稱性關節僵硬,疼痛等持續一個半月以上或其它綜合確定才診斷,需要考慮是否局部勞累,疲勞引發,晨僵也是晨起的時候手指關節僵硬,活動後有所緩解,但也需要活動較長時間後才能緩解,如果少許晨起僵硬關節,可以是由於感受風寒等引發,建議你局部按摩,熱敷措施,看有無好轉,必要時通過醫生診察,確定具體情況,再做相應處理。
7、手指晨僵,除了類風濕還有什麼可能性?
晨僵有很多病因啊,千萬別小覷了,因為強直性脊柱炎就會導致晨僵,強直性脊柱炎不得到有效治療會致癱瘓的。別聽別人不懂亂說啊,因為晨僵一般是病症較嚴重才會出現的現象。去醫院檢查,此時不可能大意了,這是非常重要的,相信我,就是查不出什麼,也說明你有病症了。如果你不想去查,我推薦你個葯,塞來昔布,這葯是控制炎症的,也可以幫助緩解晨僵症狀
8、有晨僵一定是類風濕嗎
有晨僵不一定是類風濕。
老年人出現輕度晨僵屬於正常現象,時間一般小於十五分鍾,程度較輕。
如果晨僵的時間超過了一個小時,或伴有關節腫痛等,就可能是類風濕關節炎的信號。
此外很多風濕疾病都會出現晨僵現象,比如:骨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關節炎。
如果僅有晨僵症狀不能明確是哪種疾病所致,要通過臨床表現綜合判斷才可診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