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物湯的配方
2、舒筋活絡,祛濕化瘀中葯處方
1.風濕熱中葯方-清熱除痹湯(葯方網編輯整理)組成與用法:金銀花20g忍冬藤20g薏苡仁20g大黃5g赤芍15g雞血藤15g絡石藤20g地龍干10g當歸10g紅花5g沒葯9g桂枝5g每日1劑清水煎分2~4 次服1 月為1 療程(葯方網編輯整理)功用評述:疏風祛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方中金銀花甘寒清熱而不傷胃芳香透達而不遏邪既能宣散風熱又善清熱解毒涼血利咽忍冬藤清經絡中風濕熱邪而止痛二葯為君大黃為活血祛瘀攻下瀉熱之要葯有毒能解有熱能清有滯能消有阻能通有瘀能化有結能散其苦寒瀉下氣味俱厚盪實瀉熱毒隨便解毒去熱清薏苡仁健脾利濕濕去熱清經絡宣通當歸為血中氣葯既能補血又可活血行氣止痛絡石藤祛風通絡涼血消腫在諸清熱祛風濕葯中佐桂枝有助於血脈暢通病邪清除根據「久痛多瘀」「久病入絡」的理論故用赤芍紅花雞血藤化瘀通絡沒葯能散血祛瘀消腫定痛疏通經絡之氣血凝澀地龍蟲類搜剔之品用於通絡頗有效驗諸葯相伍實為治療小兒風濕熱的有效良方2.風濕熱中葯方-加味小柴胡湯(葯方網編輯整理)組成與用法:柴胡9g黨參9g黃芩9g半夏9g甘草3g青黛6g青蒿9g桂枝9g牛膝9g秦艽9g大棗3 枚每日1 劑清水煎150~200ml分3次服(葯方網編輯整理)功用評述:和解表裡退熱升陽方中柴胡輕清升散疏邪透表黃芩清泄少陽之郁熱一散一清共解少陽之邪半夏生薑和胃降逆黨參甘草大棗補中扶正青黛清熱涼血解毒青蒿清熱除蒸桂枝溫通經脈助陽化氣牛膝強筋骨逐瘀通經秦艽祛風除濕通絡舒筋退虛熱蠲痹痛葯理研究表明青黛青蒿桂枝牛膝秦艽有解熱鎮痛抗炎抗菌作用同時秦艽對關節腫脹有抑製作用青蒿還對細胞免疫有促進作用牛膝可通過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激活巨噬細胞系統改善微循環促進炎症病變的吸收實驗證實本方對多種原因的發熱有明顯的解熱作用還有明顯的抗炎抗病原體作用能加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3.風濕熱中葯方-拈痛湯(葯方網編輯整理)組成與用法:當歸6g羌活6g防風6g蒼術6g白術6g豬苓10g澤葯10g葛根6g升麻3g丹參10g延胡索6g千年健10g川牛膝6g石菖蒲6g天仙藤10g諸葯冷水浸泡>20 分鍾文火熬煎分3 次服每日1 劑5 日為1療程(葯方網編輯整理)功用評述:祛風散寒除濕活絡養血止痛方中當歸丹參活血養血羌活防風祛風勝濕蒼術白術健脾利濕豬苓澤瀉利水滲濕葛根疏邪祛風延胡索天仙藤溫散寒邪理氣止痛川牛膝引葯下行直達病所升麻輕用以升陽舉陷綜觀全方陰陽相濟利而不峻疏而不妄共奏良效(葯方網編輯整理)。5.風濕熱中葯方-逐痹湯(葯方網編輯整理)組成與用法:當歸10g白芍10g川芎6g威靈仙6g白芷6g獨活6g秦艽6g延胡索6g細辛3g雞血藤10g五加皮6g 薟草6g甘草6g每日1劑分2 次服2 周為1 療程(葯方網編輯整理)功用評述:養血行血溫經散寒祛風濕止痹痛方中當歸白芍川芎延胡索雞血藤養血行血通經活絡這不僅汲取了前人「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經驗而且還可駕馭方中風葯的辛燥白芷秦艽五加皮 薟草細辛溫經通絡祛風濕利筋骨以鎮痛獨活辛苦微溫能通達全身祛風勝濕蠲痹止痛威靈仙辛溫祛風濕通絡止痛二葯與當歸川芎白芍相伍其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效更為顯著甘草甘平益氣和中調和諸葯如此配伍可使氣血行而經絡通風濕去而痹痛止。4.風濕熱中葯方-活血通絡飲組成與用法:防風6g秦艽10g伸筋草10g川芎9g桑寄生6g川續斷10g雞血藤10g當歸10g牛膝9g甘草4g每日1 劑分2 次服2 周為1 療程(葯方網編輯整理)功用評述:祛風濕通經絡補肝腎強筋骨方中防己秦艽伸筋草祛風除濕舒筋通絡川芎為血中之氣葯與雞血藤當歸配伍取其補血活血祛風濕止痹痛之效符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天」的觀點桑寄生川斷牛膝補肝腎強筋骨祛風通絡利痹甘草調和諸葯全方祛邪而不傷正切中病機療效顯著。
3、中醫對肩周炎的怎麼分類?
肩周炎是骨科疾病裡面十分常見的一種,它有很多的別名,比如「凝肩」、「五十肩」、「漏肩風」,都是從肩周炎的臨床表現上來叫的,而且中醫在很早就有有關肩周炎此類疾病的認識。
中醫認為,人過中年陽氣虛弱,正氣漸損,肝腎不足,氣血虛弱,營衛失調,以致筋脈肌肉失去濡養,遇有風濕寒邪外侵,易使氣血凝滯,陽氣不布,脈絡不通故發本病。在中醫的認識里,
肩周炎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兩個
1、正氣內虧:
「七七腎氣衰」,人到50歲左右,肝腎精氣開始衰退,或勞逸過度,或病後體弱,致氣血不足,筋脈得不到充分滋養,日久筋脈拘急,營衛失調。《中藏經。五痹》曰:「腎氣內消……精氣日衰,則邪氣妄入」。宋·王懷隱《太平聖惠方》曰:「夫勞倦之人,表裡多虛,血氣衰弱,腠理疏泄,風邪易侵……隨其所惑,而眾痹生焉」。
2、邪氣外侵:
居住潮濕,中風冒雨,睡卧露肩等,均可致外邪內侵,寒濕留滯於筋脈,血受寒則凝,脈絡拘急則痛;寒濕之邪侵淫於筋肉關節,以致關節屈伸不利,如金元·張子和《儒門事親》曰:「此疾之作,多在四時陰雨之時,及三月九月,太陰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如甚,或瀕水之地,勞力之人,辛苦失度,觸冒風雨,寢處潮濕、痹從外入。」又如明《普濟方》曰:「此病蓋因久坐濕地,及曾經冷處睡卧而得。」
治肩周炎疼痛方:烏骨藤,黃芪,金雞兒根、竹節伸筋,古方活血散,豬腳1隻。將上葯洗凈後與豬腳同放入砂鍋內燉湯,熟後加食鹽調味,食肉喝湯。該方可祛風行氣、溫經散寒,治療肩周炎致關節疼痛、活動受限者,療效頗佳。
針灸療法
每個肩周炎都不是一個處方一套穴位,而是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而變化包括同一個人治療的過程中所取穴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病情的變化而變化."辨證實治""因人因地因時治宜"是中醫治療疾病的一個特點,只要辯證准確取穴恰當,常常一針下去疼痛立刻緩解。
第一個:陽陵泉 這個穴位針對的是患者肩部疼痛點不明確又有活動障礙的肩周炎。若是有明顯痛點可以按經絡辯證分別取用其他穴位治療效果更佳。
第二個:條口 也就是傳統的條口透承山這個穴位是老前輩們用了多少年的傳統穴位,這個穴位針對的是五十歲左右肝腎陰虛筋失所養陽明氣虛筋失溫煦都會出現肩部的不榮則通和活動障礙,因此肝腎陰虛和陽明脈虛才是肩周炎發病的真正內在病機。
第三個:魚肩穴 此穴在魚際穴下一點針對的是肺經循行線的肩周炎也就是肩前部疼痛,因其對應肩部又是經脈所過主之所及所以每用必效。
第四個:三間穴 此穴是針對辯證屬陽明經的肩周炎治療效果最佳。
第五個:後溪穴 這個穴位是針對肩後部疼甚則疼痛牽扯到肩胛者的肩周炎療效最佳。其實有這幾個穴位一般常見的肩周炎就是小菜一碟了很簡單很實用不會針灸的朋友們可以找到穴位後在穴位上用比較尖銳的物體刺激它同樣可以起到治療治癒的效果。
推拿療法
(1)舒筋活絡法:此為混備手法。肩周炎患者取端坐位,醫者以右手全攀若力,從手腕部開始,由肘、肩推撫至頸部,由上肢、肩內例至外佃、後側,依次報撫,反復施術20餘次。
(2)滾揉法:肩周炎患者仰卧或坐位.醫者用滾法或指揉法施術於思側肩前部及上肢內側,反復數次,配合患肢外展、外旋活動。再取卧位,醫者一手握住息肢肘部,另一手在肩外側或腋後部施用該揉法,並囑息者做思肢上舉、內收等活動;再讓思者仰卧,醫者用滾揉法或指揉法在思創胸外上部、肩前部滾揉,然後讓患者坐起,配合患肢後伸活動。
(3)點按穴位法:患者取坐位,醫者點按合谷、曲池、缺盆、肩船、肩貞,肩部、肩井、天宗、曲垣、阿是等穴,使局部產生酸脹感。
(4)環轉播肩法:醫者站在患者患側稍後,一手挾患肩,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以肩關節為軸做環轉運動,幅度由小到大。然後,一手托起前劈,使息姻肘屈曲,前臀內收,思側手由健肩繞頭頂、息肩、面前反復環繞10次。同時,另一手拿捏患肩。
(5)上肢被動後扳法:醫者站在患者患側稍前方,一手握住思餾腕部,以肩頂住患者思側肩前部,根骯之手將患管由前方扳向背後,逐漸用力使之後伸,反復4—5次。
(6)背後拉臂法:醫者站在患者健佣稍後方,一手扶健側肩患者上身前屈,另—手握住患側腕部,從背後將息肢向使側牽拉力,加大活動范圍,以患者能忍耐為度。
)提抖法:醫者站在患者患側肩外佣。雙手握住患肢碗部稍上方。將患肢提起,用提抖的方法向斜上牽拉,牽拉時要求患者先沉肩屈肘,醫者緩緩向斜上方串拉思肢,活動幅度逐漸增大,手法力量由小到大,注意用力不能過猛,防止意外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