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風濕熱主要的診斷標准不包括

風濕熱主要的診斷標准不包括

發布時間:2020-03-24 11:55:23

1、診斷風濕熱的實驗室檢查有哪些?

(1)血常規。急性期白細胞計數輕度至中度增高,中性粒細胞稍增多。可有輕度的貧血。

(2)血沉(ESR)。除舞蹈病和心力衰竭外,血沉加快。血沉顯著加快,常常直接和疼痛的嚴重程度成正比。

(3)C 反應蛋白(CRP)。急性風濕熱發病2 周以內,C 反應蛋白常呈陽性,1 個月後多變為陰性。C 反應蛋白與疾病的嚴重性成正比。風濕熱靜止期時消失,再度出現是風濕熱復發的預兆。本試驗和血沉,對診斷急性風濕熱都不是特異性診斷指標,但可協助判定本病是否活動。

(4)黏蛋白(MPT)。當風濕活動時黏蛋白可見增多。

(5)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ASO)。此試驗可證明有鏈球菌的先驅感染,為有代表性的反應。但抗「O」陽性並不能說明是否患有風濕熱。

(6)免疫球蛋白。在風濕活動期,血液中免疫球蛋白G、M 和A(IgG、IgM、IgA)均可升高,恢復期則降至正常。

2、合理使用抗菌葯物的原則是什麼?

為達到最佳療效,不良反應最小,減少或延緩耐葯性的產生,應遵循以下原則合理應用抗菌葯物:
(1)嚴格掌握適應證。
(2)掌握葯物動力學特徵,制定合理的給葯方案。
(3)避免耐葯性的產生。
(4)防止葯物的不良反應。
(5)抗菌葯物的聯合應用:
①必須明確抗菌葯物聯合用葯的目的聯合用葯的目的主要在於擴大抗菌譜、增強療效、減少用量、降低或避免毒副作用、減少或延緩耐葯菌株的產生。②聯合用葯必須有明確的指征單一葯物難以控制的嚴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病因未明而又嚴重危及生命的嚴重感染,先進行聯合用葯,待確診後,再調整用葯;單一或長期用葯易產生耐葯性的細菌感染;葯物不易滲入的部位感染;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疾病,為防止耐葯菌株的出現,可考慮聯合用葯。

3、我丈夫在去年年初患上了左室增大,在本地的醫院檢查是左房增大,兩者是一樣的嗎?起因是什麼?可以治療嗎

根據你的超聲結果,左房是增大的,左室還沒有到左室增大的診斷標准; 單純心房增大一般不會引起心力衰竭,如果有左室增大的話就有可能導致心力衰竭。
左房增大或者左室增大隻是一種臨床表現,並不是疾病的名稱,一般來說左房增大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因,原發性的左房增大主要見於擴張性心肌病,但是擴張性心肌病多表現為整個心臟都擴大; 繼發性左房增大見於高血壓、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房顫等,考慮到您丈夫的年齡,高血壓、冠心病和房顫的可能不大,您要問問他以前是否得過風濕熱(註:是風濕而不是類風濕,類風濕一般不會引起心臟改變),風濕熱不會遺傳。風濕熱可以引起風濕性心臟病,主要累及心臟瓣膜,可以導致心房、心室或者全心的增大。如果是風濕性心臟病的話需要用抗生素治療風濕,對於已經發生改變的心臟沒有特殊的辦法,只能做到避免心臟的損害進一步加重。

4、類風濕十大誤區

您好! 誤區之一:風濕病只包括風濕熱(含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
新的認識:風濕病是指影響骨、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如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等的一大類疾病;涉及的范圍很廣泛,包括結締組織病、脊柱關節病、退行性或代謝性骨關節病及感染性關節炎等十大類百餘種疾病。
誤區之二:老年人才會患風濕病。
新的認識:不單是老年人,所有不同年齡的人包括兒童都會患風濕病,而嚴重的風濕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在青壯年中更常見。
誤區之三:風濕病是因為在潮濕環境中生活、工作所致。
新的認識:風濕病可發生在各種氣候環境中,主要是與免疫相關。
誤區之四:關節腫痛加上抗「0」增高即可診斷風濕熱(含風濕性關節炎)
新的認識:風濕熱目前是個少見病,不要輕率地濫下風濕熱的診斷。抗「0」增高只是鏈球菌感染的證據之一,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也常見抗「0」增高,不能僅憑此診斷風濕熱,一定要結合典型的臨床表現和排除其它的風濕病才能診斷。因為風濕熱要應用青黴素治療和預防,而其它各種風濕病皆不用。
誤區之五:關節痛患者類風濕因子陽性就可診斷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因子陰性就可排除類風濕關節炎。
新的認識:類風濕因子是一種以變性IgG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它並非類風濕關節炎的特異性診斷指標,除了類風濕關節炎外,其它一些常見的風濕病和感染性疾病等也可出現類風濕因子陽性,甚至正常人也有4%陽性者,因此,類風濕因子陽性者不一定就是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因子陽性率為70%,故也不能根據類風濕因子陰性就排除類風濕關節炎。是否診斷類風濕關節炎一定要看是否符合國際通用的診斷標准,不能僅憑類風濕因子。
誤區之六:血沉、抗「0」、類風濕因子、風濕八項(抗ENA抗體)和其它一些免疫試驗陰性就可以排除風濕病。
新的認識:上述的化驗只能檢測部分風濕病,而且陽性率並非100%,有很多風濕病患者的化驗結果可能陰性,因此,不能僅憑上述化驗結果陰性而排除風濕病的診斷。
誤區之七:類風濕關節炎等風濕病是治不好的。
新的認識:近年現代風濕病學科的飛速發展使類風濕關節炎等風濕病的治療效果不斷提高,只要能早期診斷,抓緊時機給予積極的正確的綜合治療措施,就可使病情好轉,穩定或緩解,提高生活質量。否則,如果消極對待,不規則治療,就有可能發展成嚴重殘疾,或導致嚴重並發症而死亡。
誤區之八:常規應用激素治療風濕病。
新的認識:不可一概而論,要根據不同的病種、病情而酌情考慮。如何應用激素治療風濕病是一門藝術,在使用激素前一定要先熟悉激素的作用和毒副反應。例如類風濕關節炎用激素並不能阻止關節炎病理過程繼續發展,不能根治,長期使用或使用不當還會帶來許多不良反應,這些不良反應甚至比類風濕關節炎本身對人體的危害還大。
誤區之九:風濕病用西葯只能「治標」,中葯才能「治本」。
新的認識:西醫和中醫治療風濕病各有所長,近年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病已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績。例如類風濕關節炎最重要的病變是骨關節侵蝕而致殘,大量的臨床研究已發現有些西葯能達到控制病情進展,阻止發生骨關節侵蝕的「治本」作用;而中葯雷公藤的遠期療效正在研究之中,尚未發現其它中葯有阻止發生骨關節侵蝕的「治本」作用。
誤區之十:抗風濕西葯的不良反應大,中葯無不良反應或不良反應輕微。
新的認識:抗風濕西葯是有一定的不良反應,但在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用葯並嚴密監測不良反應指標,可保安全耐受。然而,抗風濕中葯有些是毒性很大的葯物,例如雷公藤可抑制生殖功能和出現急性粒細胞缺乏,如果麻痹大意不注意監測而盲目應用,可導致嚴重後果。
合肥黃山路446號

5、一個4歲女孩因發燒,遊走性關節炎和心肌炎入院,在兩周前其有嚴重的喉痛,發燒和胃痛,但幾天後消失.

應該是鏈球菌感染,小兒風濕熱,風濕熱(rheumatic fever) 是兒科常見的危害學齡期兒童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病變是全身性結締組織的非化膿性炎症,主要侵犯心臟和關節,其它器官如腦、皮膚、漿膜、血管等均可受累,但以心臟損害最為嚴重且多見。有時首次發作即可使心臟受損,反復發作可使三分之二的病兒遺留慢性心瓣膜病。

【診斷】

風濕熱的診斷主要依靠綜合臨床表現。由於缺乏特殊診斷方法,目前仍沿用近期個性的瓊斯(Jones)風濕熱診斷標准。主要表現包括心臟炎、多發性關節炎、舞蹈病、皮下結節及環形紅斑。心臟炎的診斷應具有以下四點之一:①新出現有意義的雜音,如心尖部收縮全期雜音或舒張中期雜音;②心臟增大;③心包炎;④心力衰竭。次要表現包括發熱,C反應蛋白陽性或白細胞增多,既往有風濕熱史或有風濕性心瓣膜病。

顯然主要表現較次要表現更有意義,兩項主要表現加兩項次要表現可靠。尤其是多發性關節炎、發熱、血沉增快這組症狀常見於幼年類風濕病、系統性紅斑狼瘡、化膿性關節炎及結核病毒。另外,對早期風濕熱以及不典型的輕症病例則需全面了解病史,細致觀察病情變化以及治療的反應,綜合分析才可達到明確診斷。實驗室診斷主要針對最近的鏈球菌感染和全身炎性狀態的存在,如兩者缺一,則難下診斷。診斷過寬不但需要進進行一些不必要的治療,而且要進行長期的葯物預防,這對病人的經濟和精神都是一個沉重的負擔;診斷過嚴則可能將症狀不典型的心臟炎漏診,以致發展為慢性心瓣膜病,造成終身殘廢。

此外確定風濕有無活動性也是診斷中很重要的一方面。下面三種情況提示風濕活動的持續存在,即:①體溫不正常,體重不增加,運動耐量不恢復;②心律不正常,易有變化,脈搏快速;③血沉快,C反應蛋白不轉陰性,抗鏈球菌抗體滴定度不下降或白細胞未恢復正常。

6、怎樣區分風寒濕或風濕熱,它們都有哪些症狀

現實生活中很多病症都是類似的,症狀也很相近,比如風濕熱症與風寒濕症,大家應該都聽過,可是兩者有什麼區別呢,下面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風濕,主要在冬天發病或者是到了冬天病情會加重,主要表現為風寒濕,患者一般都有明顯的關節上的感覺。

風濕熱和風寒濕症型的關節炎症狀是沒有區別的,主要就是腫脹和疼痛。風濕熱主要的症狀就是肌肉關節疼痛,局部會出現紅腫、灼熱,嚴重的話會非常疼痛難以忍受,稍微冷點的時候回舒服一點,經常會伴隨著發熱、悶悶不樂、口渴等全身表現,舌苔發紅或發黃。

寒濕症主要指以肌肉、關節疼痛風為主的這一類疾病,主要影響身體的結締組織,這種症狀也有可能是免疫系統損傷造成的。中醫認為風寒濕是由於風、寒、濕、熱等侵襲人體,經脈受阻引起的。風寒濕症的主要症狀為肌肉筋骨關節疼痛、腫脹、屈伸不利,四肢麻木,怕冷,暖和的時候症狀不明顯,寒冷的時候病情加重,舌苔主要呈薄白或白膩。

除此之外,如果患者肌肉筋骨關節疼痛,但是局部沒有顏色異常或怕冷怕熱的症狀,也沒有全身怕熱或怕冷的症狀,這種情況屬於感受風濕之邪,反之,病人筋骨關節腫痛,關節局部怕冷或怕熱,這種情況就是寒熱錯雜影響了經絡,就屬於風寒濕的症狀。

以上就是關於風濕熱症與風寒濕症區別的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總而言之,大家一定要珍愛自己的身體,冬天一定要注意保暖,夏天也不用貪涼,一旦出現上述的症狀及時就醫,最後祝大家身體健康,遠離疾病。

7、兒科學考試大綱

第一章 緒 論目的要求:
一、熟悉兒科學的特點。
二、掌握小兒年齡分期及各年齡期的特點。
主要內容:
一、一般介紹兒科學的范圍和任務。
二、簡要講解兒科學的特點。
三、重點講解小兒年齡分期及各期特點。第二章 生長發育目的要求:
一、了解小兒生長發育的規律及影響因素。
二、掌握小兒生長發育的各項具體指標。
三、熟悉小兒神經心理發育。
四、了解小兒體格生長發育和神經心理發育的評價。
五、熟悉小兒體格生長障礙及心理行為異常。
主要內容:
一、一般介紹小兒生長發育的規律及影響因素。
二、重點講解小兒體格生長的常用指標。
體重的增長:包括出生體重、生理性體重下降、體重增長規律等。
身材的增長:包括身高、坐高和指距。
體圍的增長:包括頭圍、胸圍、上臂圍等。
骨骼:包括頭顱骨、脊柱、長骨。
牙齒。
三、簡要講解體格生長評價。
四、一般介紹脂肪組織與肌肉的發育。
五、一般介紹小兒生殖系統發育。
六、簡要講解小兒神經心理發育及其評價。
七、一般介紹小兒心理行為異常。
第三章 兒童保健目的要求:
一、掌握各年齡期保健原則。
二、了解兒童保健的具體措施。
三、掌握兒童的預防接種。
主要內容:
一、講解兒童各年齡期的保健原則(包括圍產期、新生兒期、嬰幼兒期、學齡前期、學齡期、青春期 ),散居兒童和集體兒童的保健重點。
二、一般介紹小兒保健的具體措施。
三、著重闡述有關小兒預防接種的各項內容與實施程序。 第四章 第三節 小兒液體平衡的特點和液體療法目的要求:
一、 了解小兒體液平衡的特點。
二、 熟悉小兒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的病理生理。
三、 掌握小兒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紊亂的臨床表現。
四、 熟悉液體療法常用溶液的組成及臨床應用。
五、 掌握小兒腹瀉的液體療法,制定液體療法的具體方案。
主要內容:
一、 一般介紹小兒體液平衡的特點。
二、 重點講解小兒水、電解質及酸鹼失衡的病理生理與臨床表現。
三、 重點講述液體療法的具體實施,特別是小兒腹瀉的液體療法。
四、 介紹小兒液體療法常用溶液的種類、成分與應用。
第五章 第一、二節 小兒營養和喂養目的要求:
一、熟悉小兒物質代謝特點及營養需要量。
二、掌握嬰兒喂養、添加輔食的原則。
三、了解小兒營養狀況評價。
主要內容:
一、一般講述小兒對能量、水和各種營養物質的需要及其臨床意義。
二、重點講述母乳喂養的優點、方法及斷奶時間、注意事項、提倡母乳喂養。介紹
有關母乳喂養的新觀點。
三、一般介紹混合喂養、人工喂養中牛乳、羊乳、代乳品的適應症、優缺點、成份與
方法。
四、重點講述輔食添加的原則、種類和時間。
五、一般介紹幼兒膳食的配製原則、種類和方法。
六、一般介紹小兒營養狀況評價。
第五節 (二)維生素D缺乏症目的要求:
一、熟悉維生素D缺乏的病因及發病機理。
二、了解維生素D缺乏症的鑒別診斷。
三、掌握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維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臨床表現、診斷及防治。
主要內容:
一、一般介紹VitD的來源及代謝過程。
二、結合病理生理重點講解佝僂病和手足搐搦症的臨床表現。
第六節 (一)營養不良目的要求:
一、熟悉營養不良的病因與病理生理。
二、掌握營養不良的臨床表現及診斷。
三、了解營養不良的並發症。
四、掌握營養不良的防治。
主要內容:
一、介紹營養不良的病因,結合病因重點講述預防措施。
二、結合營養不良病理生理,重點講述本病的臨床特點。
三、重點講述營養不良的診斷。
第六節 (二)小兒肥胖症目的要求:
一、熟悉小兒肥胖症的病因與病理生理。
二、熟悉本病的臨床表觀與鑒別診斷。
三、掌握本病的診斷與防治。
主要內容:
一、講述本病的病因與病理生理。
二、講述本病的臨床表現,重點講述診斷標准。
三、一般介紹本病的鑒別診斷。
四、重點講述本病的防治,強調控制飲食與加強運動。 第七章 第一節 新生兒總論目的要求:
一、掌握新生兒分類及各種新生兒的定義。
二、熟悉正常新生兒的特點和護理。
三、熟悉新生兒常見的幾種特殊生理狀態。
主要內容:
一、一般介紹新生兒醫學的重要性及圍產醫學的定義。
二、重點講解足月兒、早產兒、過期產兒、低出生體重兒、正常體重兒、巨大兒、小於胎齡兒、適於胎齡兒、大於胎齡兒、早期新生兒、晚期新生兒、高危兒的定義。
三、簡要講解新生兒及早產兒在外觀、呼吸、循環、消化、血液、泌尿、神經、能量和體液代謝、免疫以及體溫調節方面的特點。
四、結合上述特點講解新生兒、早產兒的護理要求。
五、一般介紹新生兒常見的幾種特殊生理狀態。
第五節 新生兒窒息目的要求:
一、熟悉新生兒窒息的病因、病理生理及預防。
二、掌握新生兒窒息的臨床表現、並發症及後遺症 。
三、掌握新生兒窒息的治療。
主要內容:
一、介紹新生兒窒息的病因及病理生理。
二、重點講解本病的臨床表現、新生兒Apgar評分及復甦後可能發生的各種並發症(缺氧缺血性腦病等)及後遺症。
三、重點講解本病的治療:介紹呼吸管理和監護。
四、一般介紹本病的預防。
第六節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目的要求:
一、熟悉本病的原因、發病機制與預防。
二、掌握本病的臨床表現、診斷與治療。
三、了解本病的預後。
主要內容:
一、一般講述本病的病因與發病機制。
二、重點講解本病的臨床表現與診斷。
三、一般介紹本病的預防與預後。
四、重點講解本病的治療。
第七節 新生兒顱內出血目的要求:
一、熟悉新生兒顱內出血的病因、發病機制及預後。
二、掌握本病的臨床表現、診斷與治療。
主要內容:
一、介紹病因與發病機制,強調預防重要性。
二、診斷著重講解病史、症狀及體征、頭顱CT、B超檢查及腦脊液檢查。
三、重點講解本病的治療。
第八節 胎糞吸入綜合征目的要求:
一、熟悉胎糞吸入綜合征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二、掌握本病的臨床表現與防治。
主要內容:
一、介紹本病的病因與病理生理。
二、重點講解本病的臨床表現、治療及預防。
第九節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目的要求:
一、熟悉新生兒肺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病因及發病機理。
二、掌握本病的臨床表現及鑒別要點。
三、掌握本病的治療及預防。
主要內容:
一、重點講解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病因與發病機制。
二、重點講解本病的臨床表現及鑒別要點。
三、重點講解本病的治療要點,氧療、PS替代療法。
四、一般介紹預防本病的措施,尤其是預防早產的重要性。
五、一般介紹本病與胎糞吸入性肺炎、感染性肺炎的鑒別要點。
第十節 新生兒黃疸目的要求:
一、了解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點。
二、掌握生理性黃疸的特點。
三、掌握病理性黃疸的特點及常見的幾種病因。
主要內容:
一、一般介紹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
二、重點講述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的特點。
三、分別簡要講述病理性黃疸的原因,新生兒溶血病、新生兒敗血症等的特點及鑒別要點。
第十一節 新生兒溶血病目的要求:
一、熟悉母嬰血型不合的病因與病理生理。
二、掌握本病的臨床表現、診斷要點及治療措施。
三、了解本病的預防方法。
主要內容:
一、一般講述母嬰血型不合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二、重點講解本病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鑒別診斷及並發症。
三、重點講解治療本病的光照療法、換血療法、葯物治療及產前治療。
四、一般介紹預防Rh(D)溶血病的方法。
第十二節(一) 新生兒敗血症目的要求:
一、熟悉新生兒敗血症的病原菌、感染途徑及發病機制。
二、掌握新生兒敗血症的臨床表現、診斷與治療。
主要內容:
一、一般介紹感染途徑、常見病原菌及發病機制。
二、重點講解本病的診斷要點,包括病史、臨床表現與實驗室檢查。強調本病早期症狀不典型。
三、重點介紹抗生素治療。
第十二節(二)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目的要求:
一、熟悉宮內感染性肺炎、分娩過程中感染性肺炎、出生後感染性肺炎的病因。
二、掌握宮內感染性肺炎、分娩過程中感染性肺炎、出生後感染性肺炎的臨床表現及治療。
主要內容:
一、介紹本病的病因。
二、重點講解本病的臨床表現和治療要點。
第十三節 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目的要求:
一、熟悉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的病因、病理生理與預防。
二、掌握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的臨床表現、診斷與治療。
主要內容:
一、介紹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的1病理生理(皮下脂肪的特點,新生兒易出現低體溫的原因等)。
二、結合病因(寒冷、早產、窒息、感染等),介紹提出預防措施。
三、重點講述本病的臨床表現。
四、治療:重點介紹本病的復溫措施。
第八章 第二節 21-三體綜合征目的要求:
掌握本病的臨床特徵及診斷
主要內容:
一、重點講解本病的臨床特徵。
二、重點講解本病的診斷,除根據臨床症狀與體征外,強調染色體檢查的重要性。
三、結合病因及發病因素一般介紹本病的預防措施,指出遺傳咨詢的作用。
第三節 苯丙酮尿症目的要求
一、了解本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
二、掌握本病的臨床表現及診斷。
三、掌握本病的治療措施。
主要內容:
一、一般介紹本病的基本病因與發病機制。
二、重點講解本病的臨床表現。
三、重點講解本病的診斷依據,強調早期診斷的重要性。
四、重點講解本病的治療措施,飲食療法的原則,指出早期治療與預後的關系。
五、一般講解預防及開展新生兒篩查的重要性。

第九章 第二節 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目的要求:
一、熟悉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分類及治療原則。
二、掌握小兒原發性免疫缺陷病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方法。
主要內容:
一、介紹小兒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特點。
二、講解小兒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分類和每類疾病的共同特點。
三、重點講解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過篩試驗及確診方法。
四、重點講解X連鎖無丙種球蛋白血症、常見變異型免疫缺陷病、嬰兒暫時性低丙種球蛋白血症、IgA缺陷症、胸腺發育不全、嚴重聯合免疫缺陷病的臨床特點。
五、講解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治療原則與方法。
第三節 支氣管哮喘目的要求:
一、了解支氣管哮喘的病因及發病機制。
二、掌握支氣管哮喘的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
三、熟悉支氣管哮喘的預防復發。
主要內容:
一、一般介紹支氣管哮喘的病因及發病機制。
二、重點講解支氣管哮喘的臨床表現、幾種類型哮喘的診斷依據。
三、重點講解支氣管哮喘的防治,尤以糖皮質激素在本病的應用。
四、講解支氣管哮喘持續狀態的處理及預防復發的措施。
第五節 風濕熱目的要求:
一、了解風濕熱的病因和病理。
二、掌握風濕熱的臨床及診斷標准。
三、掌握風濕熱的治療及預防。
主要內容:
一、 一般介紹本病的病因和病理。
二、重點講解本病的臨床表現,著重介紹1992年修訂的診斷初發風濕熱的Jones標准,並指出其不足之處,避免過診或漏診、誤診。
三、重點講解本病的治療及原發和繼發性預防。
第八節 川崎病目的要求:
一、了解川崎病的病因及病理。
二、掌握川崎病的臨床表現及診斷標准。
三、掌握川崎病的治療。
主要內容:
一、一般介紹本病的病因和病理。
二、重點講解本病的臨床表現。
三、著重介紹川崎病典型及不典型病例的診斷標准。
四、重點介紹川崎病的一般治療及其治療新進展。 第十章 第一節(一) 麻疹目的要求:
一、熟悉本病的病因、流行病學及發病機制。
二、掌握麻疹的早期診斷要點及典型的臨床經過。
三、熟悉其他類型麻疹的臨床表現。
四、掌握麻疹與其他常見出疹性疾病的鑒別要點。
五、熟悉麻疹的常見並發症。
六、掌握麻疹的防治原則及方法。
主要內容:
一、介紹麻疹病毒的特徵、流行病學及發病機制。
二、重點講解典型麻疹的臨床經過,介紹其他類型麻疹的臨床表現。
三、重點講解麻疹的診斷依據及與其他出疹性疾病的鑒別要點。
四、介紹麻疹的常見並發症。
五、重點講解麻疹的治療原則及預防措施。 第三節(一、二) 結核病總論、原發型肺結核目的要求:
一、了解結核病的發病機理。
二、掌握小兒結核病的診斷方法與預防。
三、掌握小兒原發型肺結核的特點、診斷及治療。
四、熟悉小兒結核病具有活動性的參考指標。
五、熟悉結核感染的特點與治療。
主要內容:
一、一股講述結核病的發病機理。
二、重點講解本病的診斷方法,特別是結核菌素試驗原理、方法、結果判斷標准及臨床意義。
三、重點講授小兒原發型肺結核的特點,包括:①臨床類型;②病理及轉歸特點;③臨床特點;④診斷要點,強調開放性結核病接觸史、卡介苗接種史、既往傳染病史、結核中毒症狀、結核菌素試驗、痰和胃液找結核菌,胸部Ⅹ線檢查對診斷的重要性。
五、 介紹小兒結核病具有活動性的參考指標。
六、 重點講授治療原則、治療目的及治療方案。
七、 講述結核感染的臨床特點及治療方案。
八、 重點講解小兒結核病的預防:控制傳染源、卡介苗接種、預防性化療。
第三節(四) 結核性腦膜炎目的要求:
一、了解小兒結核性腦膜炎的發病機理和病理。
二、掌握結核性腦膜炎的臨床表現、診斷及鑒別診斷。
三、掌握結核性腦膜炎的治療。
主要內容:
一、簡介發病機理,指出血行播散在結核性腦膜炎發病中的重要性,並結合發病機理講解病理類型。
二、重點講解臨床表現分三期的特點,強調不典型結腦的臨床表現。
三、強調結腦早期診斷的重要性,闡明早期診斷要點。
四、重點講解與化膿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新型隱球菌腦膜炎的鑒別診斷。
五、重點講解結腦治療的兩個環節:控制炎症和控制顱內壓,強調早期、徹底治療結腦的重要性。
第十一章 第八節 小兒腹瀉病目的要求:
一、掌握本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與臨床表現。
二、掌握本病的診斷與治療。
三、熟悉本病的鑒別診斷。
四、了解本病的預防。
主要內容:
一、 一般介紹本病是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和死亡原因。
二、 重點講解本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與分型。
三、 介紹有關鑒別診斷。
四、 重點講解本病的治療原則與方法。
五、 一般介紹預防要點。
第十二章 呼吸系統疾病目的要求:
一、了解小兒呼吸系統解剖生理特點。
二、熟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臨床表現、並發症及防治要點。
三、了解小兒肺炎的分類。
四、掌握小兒支氣管肺炎的病因、病理生理、臨床表現、診斷、鑒別診斷與治療。
五、熟悉支氣管肺炎的並發症。
六、熟悉幾種不同病原體所致支氣管肺炎的臨床特點。
主要內容:
一、一般介紹小兒呼吸系統解剖生理特點。
二、講述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臨床表現、並發症及防治要點。
三、一般介紹肺炎的分類。
四、結合病理生理,重點講解支氣管肺炎的臨床表現及重症肺炎的特點。
五、講解支氣管肺炎的並發症。
六、重點講解肺炎與支氣管炎、支氣管異物、肺結核的鑒別。
七、講解幾種常見的不同病原體所致支氣管肺炎的臨床特點。
八、重點講解支氣管肺炎的治療,包括抗生素的使用原則及療程、重症肺炎的處理要點。
第十三章 第三、四節 先天性心臟病目的要求:
一、了解胎兒血液循環及出生後血液動力學的變化。
二、熟悉先天性心臟病的病因、分類、預防及治療原則。
三、掌握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及法洛四聯症的病理生理、臨
床表現、診斷及常見並發症。
主要內容:
一、一般介紹正常胎兒血循環及出生後血循環的變化。
二、介紹先天性心臟病的病因、分類、預防及治療原則。
三、重點講解上述四種先天性心臟病的病理生理、臨床表現、X線檢查、心電圖改
變、超聲心動圖特點等診斷方法與並發症。
四、介紹心導管檢查、心血管造影的特點和臨床意義。
五、介紹先心病的介入治療方法。
第十四章 第三節 急性腎小球腎炎目的要求:
一、了解急性腎炎的病因及發病機制。
二、掌握典型病例、嚴重病例及非典型病例的診斷(含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
三、掌握急性腎炎典型病例及嚴重病例的處理。
四、了解病程與預後。
主要內容:
一、一般講述急性腎小球腎炎的病因及發病機制。
二、重點講述典型病例及嚴重病例的臨床表現及其產生機制。
三、一般介紹本病的實驗室檢查及典型病例的診斷要點。
四、重點講解典型病例及嚴重病例的處理要點。
五、一般介紹病程與預後。
第十四章 第四節 腎病綜合征目的要求:
一、熟悉腎病綜合征的病理生理。
二、掌握腎病綜合征的臨床表現及分類。
三、了解腎病綜合征的常見合並症。
四、掌握腎病綜合征的治療。
主要內容:
一、重點講解腎病綜合征四大特點的病理生理。
二、重點講解腎病綜合征的臨床表現及分類。
三、一般講解腎病綜合征的常見並發症。
四、治療:重點講解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及細胞毒葯物的應用,並介紹難治性腎病的治療。
第十五章 第一、二節 小兒造血、血象特點與營養性貧血目的要求:
一、熟悉正常小兒造血和血象特點。
二、了解貧血發生的原因、臨床表現、診斷要點與治療原則。
三、熟悉小兒貧血的定義、程度與分類。
四、掌握缺鐵性貧血及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的病因、發病機理、診斷及防治方法。
主要內容:
一、講解小兒造血和血象特點:.
⑴正常小兒造血的變化規律、髓外造血的定義與意義。
⑵正常小兒血象變化規律。
⑶正常血紅蛋白種類的變化規律。
⑷正常小兒白細胞計數及分類計數變化規律。
二、一般講解貧血的臨床表現及治療原則。
三、講解貧血的定義、小兒不同年齡貧血的標准與分類。
四、重點講解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及營養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的病因、發病機理、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
五、重點講解營養性貧血的治療:一般治療、病因治療、補充鐵劑或維生素B12、葉酸等。
六、結合病因講解預防措施。
第十六章 第三節 化膿性腦膜炎目的要求:
一、熟悉小兒化腦常見病原菌。
二、了解小兒化腦的發病機理和病理。
三、掌握小兒化腦的臨床表現、常見並發症。
四、掌握本病的診斷要點與鑒別診斷。
五、掌握本病的治療措施和並發症的治療。
主要內容:
一、一般介紹病因、發病機理與病理,介紹常見致病菌。
二、重點講授化腦的臨床表現及腦脊液的變化特點,強調新生兒和小嬰兒化腦的特點。
三、重點講授化腦常見並發症的臨床表現及診治要點。
四、重點講授化腦的診斷要點和鑒別診斷,強調不規則治療後化腦診斷的困難。
五、重點講授抗生素治療的用葯原則、劑量、用法及療程。

第十七章 第五節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目的要求:
一、熟悉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的病因及發病機制。
二、掌握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的臨床表現與鑒別診斷。
三、掌握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的治療與預防。
主要內容:
一、一般介紹散發性與地方性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的病因及發病機制。
二、重點講解散發性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的臨床症狀、體征及其診斷。
三、一般介紹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與21-三體綜合征、佝僂病、粘多糖病1型及生長激素缺乏症的鑒別診斷。
四、重點講解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的治療及預防,強調新生兒篩查的意義。

8、用什麼方法才能准確檢查風濕病?

風濕病有很多種的,下面是一些常見風濕病的診斷: 一、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標准(1987年美國風濕協會(ARA)診斷標准) 1、晨僵至少1小時,持續至少6周。 2、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炎腫脹持續至少6周。 3、腕關節、掌指關節或近側指間關節腫脹6周或以上。 4、對稱性關節腫脹。 5、手的X線照像應具有典型的類風濕關節改變而且必須包括糜爛和骨質脫鈣。 6、類風濕結節。 7、類風濕因子陽性。 具備上述4項即可確診. 分期: A、早期:絕大多數受累關節有腫痛及活動受限,但X線僅顯示軟組織腫脹。 B、中期:部分受累關節功能活動明顯受限,X線片顯示關節間隙變窄及不同程度腐蝕。 C、晚期:多數受累關節出現各種畸形,纖維強直,活動困難,X線片顯示關節嚴懲破壞、脫位或融合。 二、強直性脊柱炎診斷標准(1984年修訂的紐約標准) 1、下背疼痛持續3個月,活動後減輕,休息後無緩解。 2、腰椎側彎和前後活動受限,擴胸度較正常年齡組及性別減少。 3、雙側II——III級骶髂關節炎。 4、單側II——IV級骶髂關節炎。 確診:單側II——IV級或II——III級骶髂關節炎和至少具備3條臨床資料中的1條。 三、系統性紅斑狼瘡診斷標准(美國風濕協會(ARA)1982年修訂的SLE分類標准) 1、頰部紅斑:遍及頰部或高出皮膚的固定性紅斑,常不累及鼻唇溝部位。 2、盤狀紅斑:隆起的紅斑上覆有角質性鱗屑和毛囊栓塞,舊病灶可有萎縮性斑痕。 3、光過敏:日光照射引起皮膚過敏。 4、口腔潰瘍:口腔或鼻咽部無痛性潰瘍。 5、關節炎:非侵蝕性關節炎,累及2個或2個以上周圍關節,關節腫痛或滲液。 6、漿膜炎:(1)胸膜炎:胸痛、胸膜摩擦音或胸膜滲液。 (2)心包炎:心電圖異常,心包摩擦音或心包滲液。 7、腎臟病變:(1)蛋白尿:大於0.5g/L或>+ + + (2)管型:可為紅細胞、血紅蛋白、顆粒管型或混合性管型。 8、神經系統異常:(1)抽搐:非葯物或代謝紊亂,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或電解質紊亂所致。 (2)精神病:非葯物或代謝紊亂,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或電解質紊亂所致。 9、血液學異常:(1)溶血性貧血伴網織紅細胞增多。 (2)白細胞減少,少於4×109/L。 (3)淋巴細胞少於1.5×109/L。 (4)血小板減少,少於100×109/L(除外葯物影響) 10、免疫學異常:(1)LE細胞陽性。 (2)抗dsDNA抗體陽性。 (3)抗Sm抗體陽性。 (4)梅毒血清實驗假陽性。 11、抗核抗體:棉衣熒光抗核滴度異常,或相當於該法的其他實驗滴度異常,排除了葯物誘導的「狼瘡綜合征」。 上述11項滿足4項或4項以上者可以確診為SLE。 四、系統性硬化症(硬皮病)診斷標准(1980年Masi診斷標准) 具有下列1項主要或2項次要標准,可以確診: 1、主要標准:近端硬皮病,手指和掌指關節以上皮膚對稱性增厚、綳緊和硬化。這類變化可累及整個肢體、面部、頸及軀干(胸和腹部)。 2、次要標准:(1)手指硬皮病:上述皮膚改變僅限於手指。 (2)手指的凹陷性斑痕或指墊組織消失:缺血所致的指尖凹陷或指墊(指肚)組織消失。 (3)雙側肺基底纖維化:標准胸片上顯示雙側網狀的線形或線形結節陰影,以肺的基底部分最為明顯;可呈彌散狀斑點或「蜂窩肺」外觀,這些改變不能歸因於原發性肺部病變。 五、乾燥綜合征診斷標准 (1992年歐洲診斷標准) 1、有3個月以上的眼乾澀感,或眼有沙子感,或每日需用3次以上的人工淚液。凡有其中任一者為陽性。 2、有3個月以上的口乾症,或進干食時須用水送下,或有反復出現或持續不退的腮腺腫大。凡有其中任一者為陽性。 3、濾紙試驗< 或=5mm/min或角膜染色指數>或=4為陽性。 4、下唇黏膜活檢的單核細胞浸潤灶>或=1/4mm2為陽性。 5、腮腺造影、腮腺同位素掃描、唾液流率中有任一項陽性者。 6、血清抗SSA,抗SSB抗體陽性。 凡具備上述6項中的至少4項,並除外另一結蹄組織病,如淋巴瘤、愛滋病、結節病、移植物抗宿主病,則可確診為原發性乾燥綜合征。已有沒,某一肯定結蹄組織病,同時有上述第1或第2,另又有第3、4、5項中的2項陽性,可確診為繼發性乾燥綜合征。 六、皮肌炎和多發性肌炎診斷標准 (1982年Maddin診斷標准) 1、肢帶肌(肩胛帶肌、骨盆帶肌以及四肢近端肌肉)和頸前屈肌呈現對稱性軟弱無力,有時尚伴有吞咽困難或呼吸肌無力。 2、肌肉活檢顯示病變的橫肌紋纖維變性、壞死、被吞噬、再生以及單個核細胞的浸潤等。 3、血清肌酶譜(CK、AST、LDH、ALD等)增高。 4、肌電圖有肌源性損害。 5、皮膚特徵性皮疹,包括上眼瞼紫紅色斑和眶周為中心的水腫性紫紅色斑;掌指關節和指關節伸面的Gottron丘疹;甲根皺襞毛細血管擴張性斑;肘膝關節伸面,上胸「V」字區鱗屑性紅斑皮疹和棉布皮膚異色病樣改變。 判定標准: (1)確診為皮肌炎:符合前3-4項標准以及第5項標准。 (2)確診為多發行肌炎:符合前4項標准,但無第5項標准。 (3)可能為皮肌炎:符合前4項標准中的2項標准以及第5項標准。 (4)可能為多發行肌炎:符合前4項中的3項標准,但無第5項表現。 七、混合性結蹄組織病診斷標准 (1986年Godon Sharp診斷標准) 1、主要標准 (1)、肌炎(重度) (2)、肺部病變: (a)CO彌散功能>70% (b)肺動脈高壓 (c)肺活檢示增殖性血管損傷 (3)、雷諾氏現象。 (4)、手腫脹或手指硬化。 (5)、抗ENA>或=1:10000,抗U1 RNP(+)及抗SM(-)。 2、次要標准: (1)、脫發 (2)、白細胞減少 (3)、貧血 (4)、胸膜炎 (5)、心包炎 (6)、關節炎 (7)、三叉神經病變 (8)、頰部紅斑 (9)、血小板減少 (10)、肌炎(輕度) (11)、有手背腫脹既往史 確定診斷:4項主要標准及抗U1RNP(+)和抗ENA>或=1:4000,除外抗SM抗體(+)。 3、可能診斷: (1)、三項主要標准 (2)、二項主要標准(1-3項標准中的1項或1項以上)和二項次要標准及抗 U1RNP(+)和抗ENA>或 =1:10000 4、可疑診斷: (1)、三項主要標准 (2)、二項主要標准及抗 U1RNP(+)和抗ENA>或=1:10000 (3)、一項主要標准和三項次要標准及抗 U1RNP(+)和抗ENA>或=1:10000 八、重疊綜合征診斷標准 同時或先後出現兩種或兩種以上結蹄組織病,並均可滿足各自診斷條件者。可有SLE與PSS重疊;PSS與PM或DM重疊;SLE與PM重疊;SLE與RA重疊;SLE與結節性多動脈炎重疊等。亦可出現以上六種結蹄組織病與其近緣疾病之間的重疊,如與白塞病、乾燥綜合征、結節性脂膜炎或韋格內肉芽腫病之間的重疊,還可與橋本甲狀腺炎、溶血性貧血等自身免疫疾病之間的重疊。有時可出現上述疾病之間的移行或轉化。 九、指導風濕熱診斷的Jons標准 1、主要表現: (1)、心臟炎 (2)、多關節炎 (3)、舞蹈症 (4)、環行紅斑 (5)、皮下節結 2、次要表現: (1)、已經有風濕熱或現患風濕性心臟病 (2)、關節痛 (3)、發熱 (4)、ESR加速或C發應蛋白陽性或白細胞數增多 (5)、P-R間期延長 凡臨床上有以上2項或1項主要表現加2項次要表現,並有近期鏈球菌感染證據,如ASO增高或咽試子培養陽 性者,可確立風濕熱診斷。 十、幼年類風濕關節炎診斷標准(美國風濕協會1989年修訂的診斷標准) 1、發病年齡在16歲以下。 2、一個或幾個關節炎症,表現為關節腫脹或積液,以及具備以下兩種以上體征如關節活動受限、關節活 動時疼痛或觸痛及關節局部發熱。 3、病程在6周以上 4、根據起病最初6個月的臨床表現確定臨床類型。 (1)多關節型:受累關節5個或5個以上。 (2)少關節 型:受累關節4個或4個以下。 (3)全身型:間歇發熱,類風濕皮疹、關節炎、肝脾腫大及淋巴結腫大。 5、除外其他類型關節炎。 如果只有典型發熱和皮疹而不伴隨關節炎者,應考慮可能為全身型JRA。如果合並關節炎,可確定為全身型JRA。 十一、脊柱關節病診斷標准(1991年Amor診斷標准) 項目 記分 1、夜間腰痛或背痛,或腰或背區晨僵 1 2、不對稱性少關節炎 2 3、臀區痛——如左右交替痛 1或2 4、手指或足趾臘腸樣 2 5、足跟痛或其他明確附著點炎痛 2 6、葡萄膜炎 2 7、非淋菌性尿道炎或子宮頸炎,關節炎起病1月前發生 1 8、急性腹瀉伴有關節炎,或關節炎起病1月前發生腹瀉 1 9、現有或既往史有銀屑病或龜頭炎或炎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節段性小腸炎) 1 10、骶髂關節炎(雙側>2級,單側》3級,遺傳背景) 3 11、HLA-B27(+)和/或家族史有強直性脊柱炎、REITER綜合征、葡萄膜炎、銀屑病或慢性腸病 3 12、用非甾體抗炎葯後症狀明顯改善或停葯後症狀復發。 1 註:以上12項積分至少達6分者可考慮為脊柱關節病 十二、白塞綜合征診斷標准(日本1987年修訂的診斷標准) 1、主要症狀: (1)、反復口腔潰瘍 (2)、皮膚病變:結節紅斑、皮下栓塞性靜脈炎、毛囊炎樣皮疹、痤瘡樣皮疹 (3)、眼病變:虹膜睫狀體炎、視網膜炎 (4)、外陰潰瘍 2、次要症狀 (1)、無畸形關節炎 (2)、附睾炎 (3)、回盲部潰瘍為主的消化系統病變 (4)、血管病變 (5)、中度以上的中樞神經病變 3、診斷標准 (1)、完全型:病程中有4個主要症狀出現。 (2)、不完全型:(a)病程中有3個主要伴2個次要症狀;(b)病程中有典型眼病變及另1個主要症狀或2個次要症狀。 (3)、可疑者:有主要症狀出現,但尚不夠診斷標准,或是反復出現次要症狀並有惡化傾向。 4、特殊類型:腸白塞病、血管白塞病、神經白塞病。 有助於診斷的方法 (1)、皮膚針刺反應 (2)、炎症反應跡象:血沉上升,血清CRP陽性,外周血白細胞增多。 (3)、HLA-B15(B5)陽性。 十三、痛風診斷標准(Holmes1985) 1、在滑囊積液的白細胞內有尿酸鹽結晶。 2、痛風結節針吸或活檢中有尿酸鹽結晶。 3、未查出有特殊的尿酸鹽結晶,但有高尿酸血症,典型的急性關節炎發作和無症狀間歇期,及對秋水仙鹼治療有特效者。 具備上述3條中任何1項者可確診。 (來自http://hi.baidu.com/beebase/blog/item/0b857ddb9566a664d0164e88.html)

9、風濕熱是什麼意思

風濕熱是風濕系統的一個疾病名稱。它是發生於鏈球菌感染後出現的一種結締組織疾病,屬於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典型臨床表現包括遊走性多發性關節炎,心臟炎,皮下結節,環形紅斑以及舞蹈病等。它在發病前通常有鏈球菌感染的前驅症狀,比如發熱,咽痛,咳嗽,咳痰等。風濕熱主要發生在醫葯條件不發達,居住條件差,營養低下的地區,目前在我國的發病率已經很低。

10、急性風濕熱的診斷標準是什麼?

急性風濕熱的診斷對於臨床症狀典型的病例比較容易,但對不典型及輕症的病例則有困難。原因是目前尚無特異的檢查方法。臨床上只能將臨床症狀、實驗室檢查綜合起來分析。目前主要採用Jones 氏的1965 年修訂標准。

針對近年國外風濕熱流行特點,美國心臟病學會於1992 年對Jones 標准又進行了修訂。新的修訂標准主要針對初發風濕熱的診斷。

最新修訂標准還作了如下補充,即有下列3 種情況者可不必嚴格執行該診斷標准,即:舞蹈病者;隱匿發病或緩慢發展的心臟病;有風濕病史或現患風濕性心臟病,當再感染A 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時,有風濕熱復發的高度危險性者。

與風濕熱主要的診斷標准不包括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