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祛風除濕
你可以到正規的醫院理療科做治療,可以做拔罐、扎針、艾條灸法、中頻等治療,生活中注意不要經常受涼、游泳。
2、艾灸釋放了什麼物質?為什麼能治病?
談到艾灸的功效,簡單地講,叫做扶陽。通過增強機體的臟腑功能,達到養生治病的調理效果。如果一定要細化來講,一般包括溫通經絡,活血化瘀,祛風散寒除濕等。中醫治人,西醫治病。中醫的治法,都是增強、激活、恢復我們身體的自愈機制,叫Self-healing——自己把自己的病調理好。
為什麼選擇艾灸來扶陽呢?從中醫的陰陽角度來講,最能代表陽氣的是太陽。古人發現,把乾燥的艾絨放在太陽底下烤,會起到一個助燃的作用,叫做「引天火」。古人發現艾的扶陽效果最好,所以選擇艾作為艾灸的原材料。
能扶陽的艾灸,必須是少火的灸。如果做成壯火的灸,不但沒有了扶陽的作用,反倒會噬陰耗氣。人為什麼要生病呢?主要是人體外面的風寒暑濕燥火,中醫管它叫邪氣。這種東西不斷地由體外進入體內,我們就會生病。治病的過程剛好是反過來的:通過陽氣不斷地生發,由里往外,把進入體內的邪氣不斷地排泄出去,就是中醫講的治療疾病的過程。
艾灸要起作用,是通過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常見的如出汗、嘔吐、大小便的形式,把體內的邪氣排出去。無火不成艾、無煙不成灸。也就是說,有艾、有火、有煙、才能被稱為真正的艾灸法。
3、為什麼艾灸後感覺特別怕風、怕冷?
問題分析:
艾灸具有祛風化濕,舒經通絡,活血消腫的功效,多用來治療瘀血寒濕阻滯一類的病症,局部疼痛等。
意見建議:
艾灸之後由於身體內氣血運行加快,這樣身體多會有些發熱,突然遇冷遇風就會出現怕冷怕風。
4、艾灸數日,脖子後背冒涼氣出涼漢怎麼回事呀?
艾灸可以起到問通經絡祛風除濕的作用。和針灸一樣是有灸感的。冒涼氣出涼汗是一種排病反應。說明現在正在排寒濕,脖子後有大椎穴,是諸陽之會,這也是經絡通暢,機體逐漸修復,是一種好的現象。
5、艾灸可以去濕氣嗎
艾草的葯效:祛濕除寒,溫經通絡,運行氣血,鎮靜消炎止痛等。所以說用艾條做艾灸可以去濕氣的。
6、艾灸後怕風
艾灸之後由於身體內氣血運行加快,這樣身體多會有些發熱,突然遇冷遇風就會出現怕冷怕風。
意見建議:艾灸具有祛風化濕,舒經通絡,活血消腫的功效,多用來治療瘀血寒濕阻滯一類的病症,局部疼痛等。
7、艾灸可以去除濕氣嗎?
完全可以,並且還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既經濟又方便實用。現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濕氣形成的原因及濕氣形成後的表現和治療選穴位使用方法。
人體濕氣形成分兩個因素所致:一 外因,受大自然天氣環境,淋雨下水,居處潮濕,長久冒受霧露等而形成。如秋冬季節人們過早晨練,長期夜晚洗冷水澡游泳,長期水中或礦洞及冰庫作業,久居地下室,以此為外濕。二 內因,人因思虛過度,身體勞累,氣血虧虛所致脾失健運,使體內水液不能正常輸散,而化為濕濁。另又或多食油膩,甜膩,嗜酒,喜飲食生冷等而引起濕濁內生,以此為內濕。
當人體濕氣形成後常有以下表現時,就說明體內有濕氣需要治療了:
1 頭部沉重四肢乏力,濕性重濁,其特點就是 沉重,失眠,記憶力下降,易恕,煩燥。 2 口中發黏舌苔膩,感受濕邪最典型的表現 就是,口中發黏。 3 胸腹脹滿小便不暢,濕為陰邪,易滯留臟 腑,阻礙氣血運行,致脘腹脹滿,脾胃功 能失常,濕邪停於下焦,則小便短少而不 舒暢。 4 下肢浮腫便溏瀉,常表現為下肢浮腫,朝輕 暮重,大便不成形,而且粘滯,便完後感覺 不爽。 5 腳趾縫癢,起水泡甚至潰爛。等等。 根據這些表現,艾灸取穴選用承山,中脘,關元,足三里,豐隆,解溪等穴位進行施灸圖示
艾灸方法:初始一周休息/天,每/天每穴次艾灸3O分鍾,如有好轉,可以一周艾3一4次,每天每穴次艾2O分鍾即可。如濕氣嚴重者,可加服中醫著名祛濕食方"四神湯」,即為(蓮子,薏米,山葯,茯苓)一起熬湯喝,這樣體內的濕氣就自化了。
8、親!中醫祛風濕與祛濕的中葯有什麼區別啊?中醫里的風指的是什麼啊?
祛風濕一般是治療痹症,風寒濕三邪合而為痹。而祛濕只是治療一般的濕邪。中醫里的風就是風邪,包括內風和外風。
9、艾灸的原理是什麼❓
中醫的針灸就包括了「針」和「灸」,都是在穴位上操作的。用「艾」來「灸」,是因為艾點燃後,它不會產生火苗,最大的特點是它產生的熱會向下沉。幾十年前是沒有艾條的,我們是把買來的艾絨,用手拿起一小撮搓成玉米或花生米大小的艾團,放在穴位上點燃,等病人感到熱痛快受不了的時候馬上拿走,必要時要連續灸兩三次。後來有了艾條就方便多了,因為醫生可以叫病人自己拿艾條灸一兩個穴位,可以走開一下做其他工作。 現在,你只要按照醫囑或說明書上的部位和要求來灸就可以起作用的,要注意的是:1,不能接觸皮膚;2,開始要有二厘米的距離。根據自己的忍受能力和局部充血紅暈的情況,調整艾條的距離,如果不趕時間的話,最好距離稍遠一點,灸的時間長一點,效果也會好一點;3,距離可以時近時遠,就是見熱了就拉開一點,感到不夠熱又靠近一點,總之,以不灼傷皮膚為原則。
10、艾灸能治濕氣嗎
完全可以,並且還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既經濟又方便實用。現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濕氣形成的原因及濕氣形成後的表現和治療選穴位使用方法。
人體濕氣形成分兩個因素所致:一 外因,受大自然天氣環境,淋雨下水,居處潮濕,長久冒受霧露等而形成。如秋冬季節人們過早晨練,長期夜晚洗冷水澡游泳,長期水中或礦洞及冰庫作業,久居地下室,以此為外濕。二 內因,人因思虛過度,身體勞累,氣血虧虛所致脾失健運,使體內水液不能正常輸散,而化為濕濁。另又或多食油膩,甜膩,嗜酒,喜飲食生冷等而引起濕濁內生,以此為內濕。
當人體濕氣形成後常有以下表現時,就說明體內有濕氣需要治療了:
1 頭部沉重四肢乏力,濕性重濁,其特點就是 沉重,失眠,記憶力下降,易恕,煩燥。 2 口中發黏舌苔膩,感受濕邪最典型的表現 就是,口中發黏。 3 胸腹脹滿小便不暢,濕為陰邪,易滯留臟 腑,阻礙氣血運行,致脘腹脹滿,脾胃功 能失常,濕邪停於下焦,則小便短少而不 舒暢。 4 下肢浮腫便溏瀉,常表現為下肢浮腫,朝輕 暮重,大便不成形,而且粘滯,便完後感覺 不爽。 5 腳趾縫癢,起水泡甚至潰爛。等等。 根據這些表現,艾灸取穴選用承山,中脘,關元,足三里,豐隆,解溪等穴位進行施灸圖示
艾灸方法:初始一周休息/天,每/天每穴次艾灸3O分鍾,如有好轉,可以一周艾3一4次,每天每穴次艾2O分鍾即可。如濕氣嚴重者,可加服中醫著名祛濕食方"四神湯」,即為(蓮子,薏米,山葯,茯苓)一起熬湯喝,這樣體內的濕氣就自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