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心病的常見護理診斷與護理措施
風濕性心臟病的護理常規:
(一)心理 因本病始發於青年及兒童,病人面臨著勞動力的喪失以及年輕女性面臨生育等問題,因此應開導病人,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態面對疾病。
(二)飲食 風心病病人由於機體抵抗力低下易並發感染,應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
(三)活動 日常活動應遵循以下原則:心功能代償期可適當進行體力鍛煉,以不感心悸氣急為度。心功能不全時不宜參加運動和體力勞動,增加卧床休息時間。
(四)保暖 注意保暖,保持口腔衛生,堅持鍛煉,增強抗病能力。
(五)觀察 按醫囑服用抗風濕葯物,並注意觀察有無上腹痛、嘔吐、黑便等不良反應。
健康教育
(一)環境 風心病病人應盡可能改善居住環境中潮濕,寒冷等不良條件,以免誘發風濕熱。
(二)飲食
1、宜攝取清淡富含維生素及蛋白質飲食。
2、不宜過飽。
3、保證攝入充足的營養。
(三)日常活動 保證充足睡眠。
(四)醫療護理措施的配合
1、長期使用利尿劑如速尿、雙克等,應注意補鉀,多食含鉀高的食物。
2、長期使用洋地黃制劑者,在使用前要測脈搏,若脈搏<60次/分,應停葯。當發現有惡心、嘔吐、腹痛、黃綠視等毒性反應,應及時報告醫生並停葯。
希望以上答復對你有所幫助。
2、中醫說我是風濕熱-----誰可以幫到我么?
看到你的情況我第一反應是白血病,不過你應該做過骨穿了吧,白血病可以排除。
排除白血病之後就要考慮風濕病和類風濕病。你是轉移性關節痛,可以排除是骨骼問題,所以不要到骨科醫院去看,也不要再隨便做什麼滑膜積液化驗,白白花錢。
你之前的治療採用的廣譜抗生素,有一定的療效但不能根治,說明你的問題是細菌或病毒感染,有可能用的葯對細菌或病毒不敏感,因此,你應該到正規的西醫醫院去治療,不要看中醫,中醫在調理身體方面效果不錯,但是對於這種細菌或病毒引起的疾病,說能治療那是騙人。
風濕病是比較容易診斷的病,特徵明顯,是全身性結締組織的炎症,以關節和心臟損害為最重要,你要檢查下心臟有沒有問題。此外還要與類風濕鑒別,類風濕心臟損害較小或沒有損害。
頭孢克肟葯不對症,不要再吃了。
你的病情比較嚴重,要慎重對待,不能自己吃點葯不發燒就算,拖延病情後果不堪設想,如果是風濕病有得風濕性心臟病的可能。
——
我個人認為,你極有可能是得了風濕病,需要卧床休息3~4周,恢復後適當控制活動量3~6個月。治療方案為:
1、發熱時服用乙醯水楊酸(即阿司匹林),起始劑量為:成人每日4~6g;分4~6次口服。使用水楊酸制劑應逐漸增加劑量,直到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或出現全身毒性反應如耳鳴、頭痛、或換氣過度。症狀控制後劑量減半,維持6~12周。水楊酸制劑常有胃部刺激症狀如惡心、嘔吐、食慾減退等。此時可用氫氧化鋁,不宜服用碳酸氫鈉,因後者可減低水楊酸制劑在胃腸道的吸收,增加腎臟的排泄,並可促發或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
2、發熱時去西醫醫院檢查,診斷是否得了風濕病。如果是,根治鏈球菌感染是治療風濕熱必不可少的措施。一般應用普魯卡因青黴素40~80萬單位,每天一次,肌肉注射,共10~14天;或苯唑西林鈉(苯唑青黴素鈉)120萬單位,肌肉注射一次。對青黴素過敏者,可予口服紅黴素,每天4次,每次0.5g,共10天。
3、治癒後,需要積極預防鏈球菌再次感染,至少維持預防用葯5年。一般推薦使用苄是青黴素(長效西林)120萬單位,每月肌肉注射一次。對青黴素過敏者,可用磺胺嘧啶或磺胺異惡唑,成人每天0.5~1.0g,分次口服。
以上三條,缺一不可!上面說的葯物都是治療風濕病最對症的葯物,如果醫生給你開別的葯(例如為了拿某些葯品回扣),你要建議醫生採用對症葯物,另外,如果醫生說有什麼什麼新葯之類的,別聽他忽悠。
總而言之,病情拖延下去後果很嚴重,一定要謹慎治療,發作期多休息,治癒後加強鍛煉,注意保暖。
3、風濕病怎麼治療
你好,風濕病的主要治療目的是解熱鎮痛消炎,緩解症狀。推薦選擇使用非甾體抗炎葯,如扶他林、莫比可、樂松、萬洛等,新型的非甾體類抗炎葯作用好、療效高,副作用明顯減少。不科學治療的話長期發作容易造成關節病變,對於關節病變還可以採用關節鏡治療,大大提高療效。
4、常見的熱型有哪些?有何種臨床意義?發熱的護理評估要點有哪些?
臨床上常見的熱型有:稽留熱;馳張熱;間歇熱;波狀熱;回歸熱;不規則熱。
稽留熱:是指體溫恆定地維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達數天或數周,24小時內體溫波動范圍不超過1℃。常見於大葉性肺炎、斑疹傷寒。
馳張熱:是指體溫常在39℃以上,波動幅度大,24小時內波動范圍超過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又稱敗血症熱型。常見於敗血症、風濕熱、重症肺結核。
間歇熱:體溫驟升達高峰後持續數小時,又迅速降致正常水平,無熱期(間歇期)可持續1天至數天,高熱期於無熱期反復出現。常見於瘧疾、急性腎盂腎炎。
波狀熱:體溫逐漸上升達39℃或以上,數天後又降至正常水平,持續數天後又逐漸升高,如此反復。常見於布氏桿菌病。
回歸熱:體溫急驟上升至39℃或以上,持續數天後又驟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熱期與無熱期各持續數天後規律交替一次。常見於霍奇金病、回歸熱等。
不規則熱:發熱的體溫曲線無一定規律,可見於結核病、風濕熱、肺炎及滲出性胸膜炎等。
5、護理基礎知識要點?
護理學的形成:1、人類早期的護理--醫巫不分2、中世紀的護理--醫院產生由修女擔任,3、文藝復興時期--成為獨立的高尚職業,4、宗教改革--黑暗時期 ; 護理的基本任務:減輕痛苦,預防疾病,恢復健康,促進健康 醫院的物理環境;空間、溫度、濕度、通風、光線、音響、裝飾;其中病床之間的距離不得少於一米床與床之間應有圍簾必要時進行遮擋。一般病室的溫度為18~22,新生兒老年人病室的溫度應保持在22~24。病室的濕度以50%~60%為宜。開窗通風30分鍾即可達到置換室內空氣的目的。白天醫院理想的噪音強度應維持在35~45分貝 護理人員在工作中應做到"四輕"即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輕、開關門輕。手術室應選用綠色或藍色裝飾使病人產生安靜信任的感覺! 醫院的人際關系主要有: 護患關系、病友關系、病人與其他人員的關系。 病人床單位是指住院其間醫療機構體供給病人使用的傢具和設備它是病人休息睡眠飲食排泄活動與治療的最基本的生活單位。 鋪床法有備用床、暫空床、麻醉床、卧床病人床的整理、在操作中移開床旁桌約20厘米、床旁椅15厘米. 護理入院病人入院的程序:辦理入院手續、實施衛生處置、護送病人入病區。 一般病人入院後護理:准備床單位、迎接新病人、測量病人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及體重,需要時測量身高並記錄、通知醫生診視病人,必要時協助體檢或治療,填寫入院病例和有關護理表格(用藍鋼筆逐頁填寫住院病例眉欄及各種表格,用紅鋼筆在體溫單之間相應入院日和時間欄內豎寫入院時間記錄首次基本生命體症及身高體重填寫入院登記卡診斷卡床頭卡)、做好介紹與指導、按醫囑執行各項治療和護理措施,入院護理評估。 急診病人入病區後的護理;准備床單位、備好急救物品及葯品、配合搶救、暫留陪送人員 分級護理;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和病人自理能力的不同護理級別分為四級,即特別護理、一級護理、二級護理、三級護理。特別護理的護理對象;病人病情危重,需要隨時觀察,以便進行搶救。(如嚴重創傷復雜疑難的大手術後器官移植、大面積灼傷以及嚴重的內科疾患等。)護理的內容;安排專人24小時護理,嚴密觀察病情及生命體征變化,制定護理計劃,嚴格執行各項診療及護理措施,及時准確填寫特別護理記錄,備好急救所需葯品和葯物,做好基礎護理,嚴防並發症確保病人安全。 一級護理;適用對象;病人病情危重需要絕對休息。(如各種大手術後、休克、昏迷、癱瘓、高熱、大出血、肝腎功能衰竭和早產兒等)護理內容;每15~30分鍾巡視病人一次,觀察病情及生命體征的變化;制定護理計劃,嚴格執行各項診療及護理措施,及時准確逐項填寫特別護理記錄;做好基礎護理嚴防並發症,滿足病人身心需要。 二級護理,適用對象;病人病情較重,生活不能自理,(如大手術後病情穩定者,以及年老體弱、慢性病不易多活動者、幼兒等)護理內容;每1~2小時巡視病人一次觀察病情;按護理常規護理:給予必要的生活和心裡支持,滿足病人身心需要。 三級護理,適用對象;病人病情較輕,生活基本能自理。(如一般慢性病,疾病恢復期及選擇手術前的准備階段等)護理內容:每日巡視病人兩次,觀察病情;按護理常規護理;給與衛生保健指導,督促病人遵守院規,滿足病人身心需要。 第四章 舒適與安全 舒適;是指個體處於輕松、滿意、自在、沒有焦慮、沒有疼痛的健康、安寧狀態的一種自我感覺。不舒適;個體身心不健全或者有缺陷,生理、心裡需求不能全部滿足的一種自我感覺,疼痛是不舒適中最為嚴重的表現形式。 護理不舒適病人的原則;預防為主,促進病人舒適;加強觀察,及時發現不舒適的原因;採取有效措施,消除或減輕不舒適;互相信任,給予心理支持。 卧位;卧位的分類;主動卧位、被動卧位和被迫卧位。至少每兩小時變換體位。 常用的卧位;仰卧位(去枕仰卧位~麻醉病人;中凹卧位~休克病人;屈膝仰卧位~腹部檢查、導尿的病人;)、側卧位(灌腸、肛門檢查及配合胃鏡、腸鏡檢查、肌肉注射、預防壓瘡)、半坐卧位(面部頸部手術後的病人、心肺疾病引起呼吸困難的病人、胸、腹盆腔手術後有炎症的病人、病人恢復期體質虛弱的病人)端坐位(心力衰竭、心包積液、支氣管哮喘發作的病人)、俯卧位(腰背部檢查或配合胰膽管造影檢查時、脊椎手術、胃腸脹氣所致的腹痛)、頭低足高位、(肺部分泌物引流、十二指腸引流術、妊娠期胎膜早破、跟骨和脛骨結節牽引時)、頭高足低位(頸椎骨折的病人作顱骨牽引時作反牽引力、預防腦水腫、顱腦手術後的病人)膝胸卧位(肛門、直腸、乙狀結腸鏡檢查、矯正胎位不正或子宮前傾、促進產後子宮復原)、截石位(會陰肛門部的檢查、產婦分娩) 疼痛的概念;是指伴隨現有或潛在組織損傷而產生的主觀感受是機體對有害性刺激的一種防禦性反應) 疼痛的特徵1.疼痛是個體受到侵害的危險警告;2.疼痛是一種身心不舒適的感覺;3.疼痛常伴有生理、行為和情緒反應。 疼痛的護理評估;評估內容;疼痛的部位、疼痛的時間、疼痛的 性質、疼痛大的程度、疼痛的表達方式. 世界衛生組織將疼痛分為四級,分別是;0級,無痛;1級(輕度),有疼痛但不嚴重、可忍受、睡眠不受影響。2級(中度),疼痛明顯,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擾,要求用鎮定劑:3級(重度),疼痛劇烈,不能忍受,睡眠嚴重受干擾,需要用鎮痛葯。 護理措施;減少或消除引起疼痛的原因、緩解或減除疼痛、心理護理舒適 安全環境;是指平安而無危險、無傷害的環境。 醫院常見的不安全因素;機械性損傷、溫度性損傷、化學性損傷、生物性損傷、心理性損傷、醫源性損害。 常用的保護具;床檔、約束帶、支被架 常用的輔助器;拐杖(使用者身高減去40厘米)、手杖。 第五章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 醫院感染的概念;醫院感染有廣義概念和狹義概念,一般指的是狹義概念即住院病人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醫院內獲得而出院後發作的感染。 分類;外源性感染和內源性感染。 形成的基本條件;感染源、傳播途徑、易感宿主。 清潔;用物理的方法清除物體表面的污垢、塵埃和有機物其目的是去除和減少微生物並非殺滅微生物。 消毒;用物理的或化學的方法清除或殺滅除芽胞以外的所有微生物。 滅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殺滅所有微生物。 根據消毒物品的性質選擇消毒方法;1.耐高溫、耐濕物品首選高壓蒸汽滅菌法;2.怕熱、忌濕和貴重物品應選甲醛或環氧乙烷氣體滅菌3.金屬滅菌應選用腐蝕性小的滅菌劑4.在消毒物體表面時,應考慮到表面性質,光滑表面可選擇紫外線消毒或液體消毒劑擦拭,多空表面擦拭可用噴霧消毒法。 無菌技術;是指在醫療護理操作過程中,保持無菌物品不被污染,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或傳播給他人的一系列操作技術和管理方法。 無菌物品:經過物理或化學方法消毒後未被污染的物品。 無菌區:經購物禮後化學方法滅菌處理而未被污染的區域。 非無菌區:未經滅菌處理或經滅菌處理後被污染的區域。 無菌操作技術的原則:1環境清潔寬敞:環境要寬敞並定期消毒,操縱前半小時須停止掃地更換床單等工作,減少走動,避免不必要的人群流動,紡織塵埃飛揚。2,工作人員著裝符合無菌操作要求:無菌操作前工作人員要衣帽整潔、洗手、戴口罩,口罩應4~8小時更換一次一經潮濕細菌易於穿透,應及時更換。3,物品管理有序;無菌物品與非無菌物質分開放置,且有明顯標志,無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氣中應存放於無菌包或無菌容器內,無菌包歪應標明物品名稱、滅菌日期、按有效期先後順序擺放,無菌包有效期為七天,取用時用無菌持物鉗,無菌物品一經取出就不能放回無菌容器中,物品懷疑有或已被污染,應更換並重新滅菌。4,明確無菌區與非無菌區;操作者的身體應和無菌區保持一定距離,取放物品時應面向無菌區。手臂不可跨越無菌區手不可接觸無菌物品,避免面對無菌區談笑、咳嗽、打噴嚏、未消毒的物品不可觸及無菌物品或跨越無菌區域。5,一套無菌物品職工一位病人使用以防交叉感染。 無菌持物鉗;分類:卵圓(不能持重)三叉(持重)大小鉗子(小物品)消毒液浸過無菌鉗關節軸以上2~3厘米手固定在上三分之一部分。無菌物品一般有效期為七天,但打開的只能用24小時,無菌盤4小時有效。 隔離:是通過控制感染源、切斷感染途徑、保護易感人群的措施達到防止微生物散播的目的。 分類:傳染病隔離和保護性隔離兩種。隔離的種類:嚴密隔離(霍亂、鼠疫)、呼吸道隔離(肺結核、流腦)、腸道隔離(傷寒、痢疾、甲肝)、接觸隔離(破傷風、氣性壞疽)、血液體液隔離(乙肝、艾滋病、梅毒)、昆蟲隔離(乙型腦炎、流行性出血熱、瘢痕傷寒、瘧疾) 保護性隔離即反向隔離(嚴重燒傷、早產兒、白血病臟器移植、及免疫缺陷的病人) 使用避物紙要抓起不可撕取。 隔離衣的衣領和內面屬於清潔區。 頭發護理時若打結應 用30%的酒精浸潤後小心梳理! 妊娠7個月以上禁用盆浴。 壓瘡:也稱壓力性潰瘍,是指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壓,血液循環障礙、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組織潰爛和壞死。 壓瘡的力學因素;壓力、剪切力、和摩擦力。
還受局部潮濕和排泄物促刺激、全身營養不良或水腫、受限制的病人。 壓瘡的分類及臨床表現:淤血紅潤期、炎性浸潤期、潰瘍期。特點:1度壓瘡表現為皮膚呈暗紅色。並有紅、腫、熱、痛和麻木。二度創傷的特點;皮膚呈紫紅色皮下有硬結,皮膚因水腫而變薄,並有炎形滲出,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泡水泡破裂形成潮紅濕潤的創面。三度壓瘡:淺層組織感染、化膿,膿液流出後形成潰瘍,壞死潰瘍期感染向周圍及深部擴展,常可抵達骨面,壞死組織發黑膿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 有效休息的條件:充足的睡眠、生理上的舒適、心裡上的放鬆! 骨骼肌肉的狀態:0級完全癱瘓
1級肌肉圍微收縮但無機體運動, 2級肢體可移動位置但不能抬起。3級 肢體能抬離床面但不能 對抗阻力;
4級能對抗阻力的運動,但肌力減弱;5級肌力正常; 肌體的活動能力的分類;0度完全能獨立,可自由活動。1度需要使用設備或器械。2度需要他人的監護、幫助和教育;3度既需要幫助,也需要設備和機械。4度完全不能獨立。 進行肌肉的訓練:等長練習和等張力 生命體征是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的總稱。 體溫的產生:糖、脂肪、蛋白質的氧化分解。 體溫的調節:自主性體溫調節和行為性體溫調節。 體溫的生理變化:晝夜、年齡、活動、葯物其他(如環境、飲食、和情緒等) 發熱程度的劃分:低熱37.3~38.0;中等熱38.1~39.0;高熱39.1~41、0;超高熱41度以上 發熱的過程:體溫上升期、高熱持續期、退熱期 熱型:稽留熱(持續在39~40)見於肺炎、傷寒;弛張熱(在39度以上,波動大)見於敗血症、風濕熱;間歇熱(驟然升高至39度以上)常見於瘧疾:不顧則熱:體溫過高的護理:降溫(物理降溫如全身冷療)、休息、飲食保持清潔和舒適、 安全護理、心裡護理:護理:加強病情觀察;健康教育。
6、風濕病的治療方法
(1)患者可根據自己的病情選擇其整體或局知部鍛煉的種類或方式,有計劃的實施。如:太極拳、輕體操、散步、慢跑、快步走、爬樓梯等,要根據自己的關節障礙程度酌情選用,不要強求。
(2)鍛煉要量力而行,主動鍛煉與被動鍛煉相結合,以主動鍛煉為主。鍛煉時,要循序漸進,貴在堅持,每次15-30分鍾,當某些關節因病變主動活動有困難時,可在他人幫助下進行運動。如伸展肢體關節部位的活動,也可用彈性帶、彈道簧鍛煉握力,拉力。也可通過自行車、步行器等運動器械來鍛煉,改善和恢復關節功能。使肌肉得到合理鍛煉,以防止肌肉萎縮。
(3)關節活動度的鍛煉是非常重要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首先受到破壞的就是關節,而關節的融合強直是患者致殘的主要原因,如懼怕疼痛內而不能鍛煉時,則需要堅強的毅力甚至需加服止痛葯來進行,如關節自主活動受限,也可由他人幫助在溫熱和按摩下進行被動運動。
(4)日常生活的活動訓練是以改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容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是為了使傷殘病者無論在家庭或社會均能夠不依賴他人而獨立生活和工作。外用扁帶藤按摩膏,緩解風濕酸、麻、脹、痛。而且好了以後還能起到預防作用。
7、急性風濕熱的一般治療內容是什麼?
急性風濕熱的急性期需要安靜休息,加強護理,如保暖、防寒、防潮濕等。有心臟病者,在臨床症狀消失和實驗室檢查結果恢復正常,揭示風濕活動已被控制時,仍需繼續注意休息,逐步增加活動。
若無明顯心臟受損表現,在臨床症狀消失和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後,即可下床活動。飲食宜進高蛋白,易於消化的食物,可適當補充維生素B 和維生素C。
8、風濕性心臟病的治療方法和預防與護理是怎樣的?
治療方法
1.一般治療:風濕性心肌病患者無顯著症狀,心功能良好者不需要特殊治療,僅需注意勿受涼,勿受潮濕,及時治療感冒以防風濕活動,避免過度疲勞及劇烈活動。
2.有風濕活動者,抗風濕治療。
3.有心衰、心律失常者,治療心衰及心律失常。
4.中成葯:平時可據情況選服柏子養心丸、人參歸脾丸、濟生腎氣丸等。
預防與護理的方法
1.積極防止風濕熱的再發生及復發。
2.注意避免劇烈活動和過度疲勞,預防感冒受涼,防止風濕活動避免心臟損害加重。
3.注意葯物副作用,忌亂用葯,對強心葯和利尿葯的調整,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