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嬰兒風濕熱

嬰兒風濕熱

發布時間:2020-09-16 15:40:30

1、嬰兒長濕疹的原因是什麼?

小兒濕疹,即特應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稱為遺傳過敏性皮炎、異位性皮炎,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炎症性皮膚病。
特應性皮炎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認為與遺傳、環境、免疫、生物因素有關,發病主要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遺傳因素發揮著重要作用,有過敏體質家族史的小兒更容易發生濕疹。主要原因為對食入物、吸入物或接觸物不耐受或過敏所致。環境因素特別是生活方式的改變(如過度洗滌、飲食、感染、環境改變等)是本病發病重要的危險因素。

2、新生兒發熱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幼兒發熱的常見原因多與各種感染有關,例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兒發熱最常見的原因。包括、鼻竇炎、咽炎、扁桃體發炎等上呼吸道的感染。這時,孩子除了發熱以外,一般還會伴有相應部位的其他症狀,例如頭痛、鼻塞、流鼻涕、打噴嚏;咽痛、輕度咳嗽;同時還可以出現渾身乏力、食慾下降等,部分嬰幼兒由於突發高熱而引起驚厥。
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氣管炎、支氣管炎、肺炎等。此時孩子除發熱外,往往伴有咳嗽、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大夫檢查時可在胸部聽到各種羅音。
消化道疾病:包括急性胃腸炎、急性細菌性痢疾等。患兒除了發熱以外,還會有不願進食、嘔吐、腹瀉、大便的性狀改變,或者為稀水樣便,或者是粘液便、蛋花湯樣大便及綠色粘液便;有時還伴有膿血和惡臭。嚴重時,可因吐瀉過多而使孩子的體液損失過多,引起機體脫水症。
急性傳染病:常見的有幼兒急疹、麻疹、風疹、水痘、猩紅熱等。這些疾病除了發熱外,還伴有各自獨特的皮疹。另外,患了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腦炎、傷寒、肝炎百日咳等疾病時,發熱也是一個常常出現的重要的症狀。
神經系統疾病:當發熱伴有神志不清嗜睡或昏迷、嘔吐、煩躁不安、頸項強直等,提示有中樞神經系統的感染的可能,如腦膜炎、腦炎等。
其他疾病:很多疾病可引起發熱,如中耳炎、淋巴結炎,局部感染(膿皰病、癤腫)、心肌炎、風濕熱等。另外,非感染的因素,如各種預防接種後、輸血反應、燒傷、物過敏、脫水等也會引起發熱。

3、九個月的嬰兒發燒是好還是壞?

需要去醫院先做個血常規,看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然後對症治療。寶寶發燒的原因:

1、感染性發熱,是最常見的原因,可以由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等感染引起。

2、非感染性發燒,常見的有風濕免疫性性疾病,如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腫瘤性的疾病,如白血病,或其它腫瘤性的疾病。

3、產熱過多引起的發燒,如甲亢、抽搐持續狀態,而散熱減少引起的發燒,如脫水、無汗症。

4、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常引起的發燒,例如夏季熱、顱內腫瘤、顱內出血等。

5、物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的,例如功能性低熱、感染後低熱。

4、風濕熱的發病情況怎樣?

風濕熱在我國各地均有發生,以北方地區較多見。近年來由於人民生活條件不斷改善,抗生素的普遍應用和鏈球菌感染率的降低,風濕熱的發病率有明顯下降趨勢。散發鏈球菌感染後,風濕熱的發生率約0.3%,集體單位如軍營流行鏈球菌感染時,發生率可高達3%。

本病常在冬、春季節發病。初發風濕熱多見於5 ~ 15 歲,3 歲以內的嬰幼兒極為少見。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逐漸降低。

5、兒科常見病症嬰兒濕瘡怎樣治療?

【概述】濕疹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一種具有明顯滲出傾向的皮膚炎症反應。皮疹多樣,形態各異,易反復發作,伴有劇烈疹癢。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過敏體質者為多。本病發病無明顯季節性,但冬季常易復發。可泛發或局限。嬰兒濕疹多發生在出生後1~6個月左右,皮損常對稱發於面頰、額頭及頭皮,少數累及胸背及上臂等處,一般在2歲以內可愈。
本病因素體內熱,或因飲食不節,傷及脾胃,導致脾運失健,水濕停滯,濕熱內蘊;外因風濕熱邪搏結肌膚,以致血行不暢,營衛失和而發。嬰兒濕疹多因母食五辛炙博,移熱於胎兒,生後復感風熱,或飲食不節,內蘊濕熱所致。急性者以濕熱為主,慢性者則多病久邪深,耗傷律血,以致血虛生風化燥,膚失濡養而成。
【治療】1.濕熱俱盛證【症狀】皮損見紅斑、水皰、滋水淋漓,味腥而黏,或有糜爛、結痂癢難忍,皮疹泛發四肢及軀干,以屈側為主,伴口苦而膩,小便短赤,大便於結,舌紅,苔黃膩,脈濡滑或滑數。相當於急性期及濕疹發作期。【方一】程氏萆薢分清飲【來源】程鍾齡《醫學心悟》【組成】萆薜9克,丹參9克,車前子9克,茯苓6克,白術6克,蓮子心4克,石菖蒲9克,炒黃柏9克。
【功效】清熱化濕,分清化濁。
【用法】水煎服,日一劑。
【方解】萆薜、車前子利水滲濕;茯苓、白術健脾利濕;蓮子心清熱固澀;丹參、石菖蒲、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按語】口苦而膩者,加龍膽草、梔子;瘙癢劇烈者,加白鮮皮、苦參;如起膿皰,有感染之象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銀花、連翹。
2.脾虛濕盛證【症狀】病程較長,皮損色暗紅不鮮,表面有水皰、滲液,部分乾燥結痂,患兒體質差,消瘦,胸悶納少,大便溏稀,或夜間哭鬧不安,腹瀉,吐乳等,苔白膩,脈濡緩。相當於亞急性期及嬰兒濕疹。【方一】除濕胃苓湯加減【來源】《醫宗金鑒》【組成】炒白術8克,炒厚朴8克,陳皮8克,豬苓8克,澤瀉8克,赤茯苓8克,炒白術8克,滑石8克,防風8克,梔子8克,木通8克,肉桂3克,甘草3克,燈心草2克。
【功效】健脾除濕,理氣和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蒼術、厚朴、陳皮、白術健脾除濕,理氣和中;豬苓、澤瀉、赤茯苓、滑石、木通、梔子利水滲濕;防風祛風勝濕;肉桂溫中健脾;甘草解毒和中;燈心草利尿通淋。
【按語】消化不良者,加服保和丸;夜間哭鬧不安者,加珍珠粉、靈磁石。
3.血虛風操證【症狀】皮損反復發作,皮膚浸潤肥厚,乾燥脫屑,色素沉著或苔蘚樣變,分布同限或以四肢彎曲部位為主,瘙癢劇烈,抓破少量滲水,伴口渴咽干,夜寐不安,大便干結,或有哮喘、鼻炎等病史,舌淡,苔薄或少苔,脈細數。相當於慢性期及異位性濕疹反復發作者。【方一】養血熄風湯加減【組成】黃芪15克,當歸9克,白芍9克,紅花9克,元參9克,荊芥9克,白蒺藜9克,川芎6克,甘草6克。
【功效】養血滋陰,祛風潤燥。
【用法】水煎服,每入一劑。
【方解】方中當歸、白芍養血潤燥;元參滋陰潤燥;黃芪補氣;紅花、川芎活血行氣;荊芥、白蒺藜消風止癢;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諸葯。諸葯合用,共奏養血潤燥,消風止癢。
【按語】癢劇者,加蜈蚣、烏梢蛇;口渴咽干者,加玄參、麥冬;夜寐不安者,加夜交藤、酸棗仁;大便干結者,加制大黃、天花粉。

與嬰兒風濕熱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