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病的尿里有蛋白?
尿蛋白測定,包括尿蛋白定性和尿蛋白定量。
尿蛋白定性的臨床意義:
尿蛋白陽性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其陽性程度與腎損害程度不一
結石病、痛風患者康復園地 黃金廣告位招商!誠聘
聾啞耳鳴、頭痛新療法! 中醫治疤痕痤瘡新進展
定成正比。糖尿病患者尿中持續出現尿蛋白陽性,需除外泌尿系感染、原發性腎病外,應考慮糖尿病腎病的診斷。有專家認為,糖尿病腎病早期蛋白尿呈間歇性,只在勞動或運動後為陽性反應。因此,運動後尿蛋白檢驗對診斷糖尿病腎病的早期發現有一定的意義。
尿蛋白定量的臨床意義:
(1)24小時尿蛋白定量的正常參考值為10~150毫克。若在150~500毫克,為微量蛋白尿,>500毫克為臨床蛋白尿。微量蛋白尿提示糖尿病腎病早期,需長期控制血糖,對逆轉或延緩腎病和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發展有一定意義。
(2)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正常參考值<15微克/分。糖尿病腎病早期,腎小球基底膜受損較輕,故只有微量白蛋白漏出。早期糖尿病腎病uAE為15~200微克/分,臨床糖尿病腎病>200微克/分。有專家報告,糖尿病腎病有明顯蛋白尿者,幾乎100%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當糖尿病患者uAE30微克/分,可能是糖尿病微血管合並症防治的關鍵時刻。嚴格控制血糖後,早期糖尿病腎病尿白蛋白可逆轉或部分逆轉。目前,常用測定微量尿蛋白的方法是放射免疫法。
什麼是尿蛋白?正常人尿液中有無蛋白?
尿蛋白是尿液通過酸化加熱後混濁而檢出的。正常人每天尿中排出的蛋白質一般為40-80毫克,上限為150毫克,稱為生理性蛋白尿。由於量少,常規化驗檢測為陰性,超過150毫克/日,即屬於異常蛋白尿。人體在劇烈運動、重體力勞動、情緒激動、過冷、過熱及在應激狀態時,尿蛋白的排出量均可增多,稱一過性蛋白尿,在幾小時或數天後即可恢復正常。
腎病患者的尿驗常識
留尿化驗應注意的問題:
收集尿液的時間:任何時間排出尿都可以做常規化驗檢查。一般腎病病人為觀察前後結果則規定一律採用清晨起床第一次尿液送檢。
送檢尿量:一般5~10ml,如要測尿比重則不能少於50ml。
留尿標本應取中段尿:即先排出一部分尿棄去,以沖掉留在尿道口及前尿道的細菌,然後將中段尿留取送檢。
應注意不要把非尿成分帶入尿內:如女性患者不要混入白帶及月經血,男性患者不要混入前列腺液等。
----------------------------
資料:
尿蛋白
以蛋白量判定腎臟泌尿道的異常。
正常值 [定性檢查]呈陰性(—)、[定量檢查]每日100毫克以下呈現異常值時的主要疾病 腎炎、腎病變癥候群、腎硬化症、泌尿道感染症等泌尿系統的異常
何種檢查
○何謂尿蛋白
血液中常會有定量的對人類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蛋白存在。一部分的蛋白會在腎臟的絲球體中過濾進入尿液中,但又會在腎小管被吸收而回到血液中。
因此,若腎臟的機能正常,在尿液中出現的蛋白量只有一點點,但是當腎臟與尿管出現障礙時就會漏出多量的蛋白變成蛋白尿。調查這種尿中蛋白的檢查就稱為尿蛋白檢查。
○本檢查所能了解的事項
尿蛋白的檢查方法有定性檢查與定量檢查二種。定性檢查是在尿液中放進試葯或試紙,依其變色的程度來檢查是否出現蛋白尿,定量檢查則是調查一日份尿液中所含的蛋白量。從這些檢查能了解腎機能是否有障礙。
正常值與其變動
○健康的人也會排出一些尿蛋白
健康的人也會出現極少量的尿蛋白,但在定性檢查時只要試紙不變色呈陰性(一)就屬正常。
此外,定量檢查尿蛋白量,了日在100毫克以下時皆屬正常的范圍。
另外,即使身體並無障礙,只要有激烈運動、酷寒、精神興奮、強烈壓力時,也會出現尿蛋白。
被懷疑為異常值的疾病
○疑陽性及陽性就是異常
定性檢查呈疑陽性(+ -)、或陽性(+)時就被認為是異常值。
此外,定量檢查時,一日數值超過100毫克就是異常值。
尿蛋白顯示異常值時的疾病,有的是腎臟本身的疾病,有的則是腎臟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疾病。
○腎臟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蛋白尿
腎臟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蛋白尿多數為良性,當其疾病治癒後,蛋白尿也就隨之消失。
[熱性蛋白尿] 感冒等疾病引起發燒至攝氏三十八度以上時就會出現蛋 白尿。
[起立性蛋白尿] 年輕人脊椎向前彎屈壓迫到腎臟血管時就會有蛋白尿的情形。如果不治療,在三十歲前後也會自動消失。
[淤血腎] 心臟衰竭等腎靜脈淤血時會出現尿蛋白,但淤血消失時蛋白也會消失。
○腎臟疾病所引起的蛋白尿
每次做尿液檢查就會出現蛋白時,很明顯的就是患有腎臟疾病。
[腎炎] 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其一日的尿液蛋白量從少量到數十公克都有。
[腎變病癥候群] 一日量尿液會出現三公克以上的多量尿蛋白。症狀嚴重時,尿液滲出的蛋白會使血液中的蛋白濃度降低。另外,也有因糖尿病性腎症、澱粉樣變性病(AJnyloidosis)、膠原病等而引起的情形。
[腎硬化症] 隨著本態性高血壓引起的腎硬化症,尿蛋白量會減少,多半在300毫克以下。
此外,多發性骨髓瘤、全身性紅斑狼瘡、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水腫病等水銀中毒、鉛中毒疾病,也會出現尿蛋白。
出現異常值時該怎麼辦
○不能以一次檢查就下診斷
第一次檢查出現尿蛋白時,必須再做檢查。再檢查仍出現異常時,就要接受尿沉澱、紅細胞數、白細胞數等的檢查,也要實施腎臟與泌尿道的精密檢查,然後綜合全身症狀來診斷是否有腎臟疾病或是其他疾病。有腎臟疾病時,還要做其他腎功能檢查,再做綜合的診斷。
○治療的基本在於飲食療法
診斷為膀胱炎、腎盂腎炎等泌尿道感染症、腎炎、腎病變時,必須保持平靜,服用醫師所指示的葯物。
診斷為腎炎、腎病變時,必須接受腎機能檢查。其檢查結果不良時,就要限制運動,並實施飲食療法。腎障礙的治療基本在於飲食療法,由此可知飲食療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必須遵守醫師指示,控制一日內食鹽與蛋白質的攝取量。
腦血栓形成的原因
2、尿里的蛋白過高.醫生說的,是不是什麼病啊?
什麼是尿蛋白?正常人尿液中有無蛋白?
尿蛋白是尿液通過酸化加熱後混濁而檢出的。正常人每天尿中排出的蛋白質一般為40-80毫克,上限為150毫克,稱為生理性蛋白尿。由於量少,常規化驗檢測為陰性,超過150毫克/日,即屬於異常蛋白尿。人體在劇烈運動、重體力勞動、情緒激動、過冷、過熱及在應激狀態時,尿蛋白的排出量均可增多,稱一過性蛋白尿,在幾小時或數天後即可恢復正常。
腎病患者的尿驗常識
留尿化驗應注意的問題:
收集尿液的時間:任何時間排出尿都可以做常規化驗檢查。一般腎病病人為觀察前後結果則規定一律採用清晨起床第一次尿液送檢。
送檢尿量:一般5~10ml,如要測尿比重則不能少於50ml。
留尿標本應取中段尿:即先排出一部分尿棄去,以沖掉留在尿道口及前尿道的細菌,然後將中段尿留取送檢。
應注意不要把非尿成分帶入尿內:如女性患者不要混入白帶及月經血,男性患者不要混入前列腺液等。
----------------------------
資料:
尿蛋白
以蛋白量判定腎臟泌尿道的異常。
正常值 [定性檢查]呈陰性(—)、[定量檢查]每日100毫克以下呈現異常值時的主要疾病 腎炎、腎病變癥候群、腎硬化症、泌尿道感染症等泌尿系統的異常
何種檢查
○何謂尿蛋白
血液中常會有定量的對人類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蛋白存在。一部分的蛋白會在腎臟的絲球體中過濾進入尿液中,但又會在腎小管被吸收而回到血液中。
因此,若腎臟的機能正常,在尿液中出現的蛋白量只有一點點,但是當腎臟與尿管出現障礙時就會漏出多量的蛋白變成蛋白尿。調查這種尿中蛋白的檢查就稱為尿蛋白檢查。
○本檢查所能了解的事項
尿蛋白的檢查方法有定性檢查與定量檢查二種。定性檢查是在尿液中放進試葯或試紙,依其變色的程度來檢查是否出現蛋白尿,定量檢查則是調查一日份尿液中所含的蛋白量。從這些檢查能了解腎機能是否有障礙。
正常值與其變動
○健康的人也會排出一些尿蛋白
健康的人也會出現極少量的尿蛋白,但在定性檢查時只要試紙不變色呈陰性(一)就屬正常。
此外,定量檢查尿蛋白量,了日在100毫克以下時皆屬正常的范圍。
另外,即使身體並無障礙,只要有激烈運動、酷寒、精神興奮、強烈壓力時,也會出現尿蛋白。
被懷疑為異常值的疾病
○疑陽性及陽性就是異常
定性檢查呈疑陽性(+ -)、或陽性(+)時就被認為是異常值。
此外,定量檢查時,一日數值超過100毫克就是異常值。
尿蛋白顯示異常值時的疾病,有的是腎臟本身的疾病,有的則是腎臟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疾病。
○腎臟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蛋白尿
腎臟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蛋白尿多數為良性,當其疾病治癒後,蛋白尿也就隨之消失。
[熱性蛋白尿] 感冒等疾病引起發燒至攝氏三十八度以上時就會出現蛋 白尿。
[起立性蛋白尿] 年輕人脊椎向前彎屈壓迫到腎臟血管時就會有蛋白尿的情形。如果不治療,在三十歲前後也會自動消失。
[淤血腎] 心臟衰竭等腎靜脈淤血時會出現尿蛋白,但淤血消失時蛋白也會消失。
○腎臟疾病所引起的蛋白尿
每次做尿液檢查就會出現蛋白時,很明顯的就是患有腎臟疾病。
[腎炎] 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其一日的尿液蛋白量從少量到數十公克都有。
[腎變病癥候群] 一日量尿液會出現三公克以上的多量尿蛋白。症狀嚴重時,尿液滲出的蛋白會使血液中的蛋白濃度降低。另外,也有因糖尿病性腎症、澱粉樣變性病(AJnyloidosis)、膠原病等而引起的情形。
[腎硬化症] 隨著本態性高血壓引起的腎硬化症,尿蛋白量會減少,多半在300毫克以下。
此外,多發性骨髓瘤、全身性紅斑狼瘡、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水腫病等水銀中毒、鉛中毒疾病,也會出現尿蛋白。
出現異常值時該怎麼辦
○不能以一次檢查就下診斷
第一次檢查出現尿蛋白時,必須再做檢查。再檢查仍出現異常時,就要接受尿沉澱、紅細胞數、白細胞數等的檢查,也要實施腎臟與泌尿道的精密檢查,然後綜合全身症狀來診斷是否有腎臟疾病或是其他疾病。有腎臟疾病時,還要做其他腎功能檢查,再做綜合的診斷。
○治療的基本在於飲食療法
診斷為膀胱炎、腎盂腎炎等泌尿道感染症、腎炎、腎病變時,必須保持平靜,服用醫師所指示的葯物。
診斷為腎炎、腎病變時,必須接受腎機能檢查。其檢查結果不良時,就要限制運動,並實施飲食療法。腎障礙的治療基本在於飲食療法,由此可知飲食療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必須遵守醫師指示,控制一日內食鹽與蛋白質的攝取量。
3、我妻子尿常規檢查出尿蛋白兩個加號最有可能會是什麼病?
腎炎建議看腎內科,體檢發現的話,一般都是慢性的,建議看是原發的還是繼發的,先血液免疫化驗排除狼瘡,紫癜,乙肝引起的腎臟損傷,檢查腎功能,測血壓,化驗24小時蛋白定量,及早正規治療------ 2+還比較多,是需要西醫確診,治療的,
4、關節炎會不會引起身體內臟方面的疾病啊?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急性疼痛期間,由於長期卧床,或者服用激素時間過長等,可致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出現一些並發症。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肺炎
由於免疫能力下降,遭受細菌感染,患者常合並肺炎。
2.泌尿系統感染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若日常生活不注意,或者患感冒後,常容易發生泌尿系感染。
3.庫欣綜合征
患者若用激素時間過長,常因體內腎上腺皮質功能受到抑制而並發庫欣綜合征。常見症狀主要有滿月臉、水牛背、體重增加等。
4.口腔潰瘍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服用免疫抑制劑之後常出現口腔潰瘍,此外還可出現惡心嘔吐、厭食、皮疹、味覺消失等不良反應。
5.傳染病
患者由於患此病的時間太久,自身免疫功能下降,當社會上流行某些傳染病時,比正常人更易受到傳染。
5、生理性蛋白尿正常嗎
生理性蛋白尿常見於食高蛋白飲食後,?精力激動、劇烈運動、長時間受寒、妊娠等,都能夠呈現暫性的蛋白尿,但尿蛋白定性通常不超越+。腎硬化症。 跟著本態性高血壓致使的腎硬化症,尿蛋白量會削減,多半在300毫克以下。下面就請專家為大家進行解答!此外,多發性骨髓瘤、全身性紅斑狼瘡、緩慢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水腫病等水銀中毒、鉛中毒疾病,也會呈現尿蛋白。?通常說來,繼續性的蛋白尿往往代表腎臟有病變。尿蛋白的多少反映了病變程度,臨床可據此作作用調查。可是,需求格外指出的是,腎小球病變到了晚期,因為許多腎單位廢損,使蛋白濾出削減,?尿蛋白查看反而削減或不見,這並不代表腎臟病變的減輕。腎病綜合征群。?一日量尿液會呈現三公克以上的多量尿蛋白。表現嚴峻時,尿液滲出的蛋白會使血液中的蛋白濃度下降。別的,也有因糖尿病性腎症、澱粉樣變性病(AJnyloidosis)、膠原病等而致使的景象。以上就是專家對於的相關介紹,腎臟病以外的緣由所構成的使的蛋白尿大都為良性,當其疾病治好後,蛋白尿也就隨之不見。熱性蛋白尿。傷風等疾病致使發燒至攝氏三十八度以上時就會呈現蛋白尿。起立性蛋白尿。年輕人脊椎向前彎屈壓榨到腎臟血管時就會有蛋白尿的景象。若是不醫治,在三十歲前後也會主動不見。如您還有更多要求,請您點擊在線專家詢問!
6、尿蛋白為什麼會高
尿蛋白的病因 當腎小球、腎小管發生病變時,如各期腎炎、腎病以及高血壓發生腎動脈硬化時,均可出現蛋白尿;各種細菌性感染,如腎盂腎炎、腎結核、敗血症等亦可出現蛋白尿;非感染性疾病,如腎結石、多囊腎、腎澱粉樣變性以及休克、嚴重肌肉損傷、發熱、黃疸、甲狀腺功能亢進、溶血性貧血及白血病等,也可出現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常見於食高蛋白飲食後,精神激動、劇烈運動、長時間受寒、妊娠等,都可能出現暫性的蛋白尿,但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過+。 一般說來,持續性的蛋白尿往往代表腎臟有病變。尿蛋白的多少反映了病變程度,臨床可據此作療效觀察。然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腎小球病變到了晚期,由於大量腎單位廢損,使蛋白濾出減少,尿蛋白檢查反而減少或消失,這並不代表腎臟病變的減輕。 腎臟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蛋白尿 腎臟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蛋白尿多數為良性,當其疾病治癒後,蛋白尿也就隨之消失。 [熱性蛋白尿] 感冒等疾病引起發燒至攝氏三十八度以上時就會出現蛋白尿。 [起立性蛋白尿] 年輕人脊椎向前彎屈壓迫到腎臟血管時就會有蛋白尿的情形。如果不治療,在三十歲前後也會自動消失。 [瘀血腎] 心臟衰竭等腎靜脈瘀血時會出現尿蛋白,但瘀血消失時蛋白也會消失。 ○腎臟疾病所引起的蛋白尿 每次做尿液檢查就會出現蛋白時,很明顯的就是患有腎臟疾病。 [腎炎] 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其一日的尿液蛋白量從少量到數十公克都有。 [腎變病癥候群] 一日量尿液會出現三公克以上的多量尿蛋白。症狀嚴重時,尿液滲出的蛋白會使血液中的蛋白濃度降低。另外,也有因糖尿病性腎症、澱粉樣變性病(AJnyloidosis)、膠原病等而引起的情形。 [腎硬化症] 隨著本態性高血壓引起的腎硬化症,尿蛋白量會減少,多半在300毫克以下。 此外,多發性骨髓瘤、全身性紅斑狼瘡、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水腫病等水銀中毒、鉛中毒疾病,也會出現尿蛋白。
7、尿蛋白這種病會傳染嗎?
尿蛋白是腎臟疾病的一種指標參數,嚴格來說尿蛋白不是病,就像感冒打噴嚏。所以尿蛋白不會傳染。
血液中常會有定量的對人類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蛋白存在。一部分的蛋白會在腎臟的絲球體中過濾進入尿液中,但又會在腎小管被吸收而回到血液中。 因此,若腎臟的機能正常,在尿液中出現的蛋白量只有一點點,但是當腎臟與尿管出現障礙時就會漏出多量的蛋白變成蛋白尿。正常人尿中有微量蛋白,正常范圍內定性為陰性,記為(-)。尿中蛋白質含量多達0.15g/24h以上時,稱蛋白尿,尿常規定性可出現陽性。
當腎小球、腎小管發生病變時,如各期腎炎、腎病以及高血壓發生腎動脈硬化時,均可出現蛋白尿;各種細菌性感染,如腎盂腎炎、腎結核、敗血症等亦可出現蛋白尿;非感染性疾病,如腎結石、多囊腎、腎澱粉樣變性以及休克、嚴重肌肉損傷、發熱、黃疸、甲狀腺功能亢進、溶血性貧血及白血病等,也可出現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常見於食高蛋白飲食後,精神激動、劇烈運動、長時間受寒、妊娠等,都可能出現暫性的蛋白尿,但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過+。
一般說來,持續性的蛋白尿往往代表腎臟有病變。尿蛋白的多少反映了病變程度,臨床可據此作療效觀察。然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腎小球病變到了晚期,由於大量腎單位廢損,使蛋白濾出減少,尿蛋白檢查反而減少或消失,這並不代表腎臟病變的減輕。
腎臟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蛋白尿
腎臟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蛋白尿多數為良性,當其疾病治癒後,蛋白尿也就隨之消失。
[熱性蛋白尿] 感冒等疾病引起發燒至攝氏三十八度以上時就會出現蛋白尿。
[起立性蛋白尿] 年輕人脊椎向前彎屈壓迫到腎臟血管時就會有蛋白尿的情形。如果不治療,在三十歲前後也會自動消失。
[瘀血腎] 心臟衰竭等腎靜脈瘀血時會出現尿蛋白,但瘀血消失時蛋白也會消失。
○腎臟疾病所引起的蛋白尿
每次做尿液檢查就會出現蛋白時,很明顯的就是患有腎臟疾病。
[腎炎] 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其一日的尿液蛋白量從少量到數十公克都有。
[腎病綜合征群] 一日量尿液會出現三公克以上的多量尿蛋白。症狀嚴重時,尿液滲出的蛋白會使血液中的蛋白濃度降低。另外,也有因糖尿病性腎症、澱粉樣變性病(AJnyloidosis)、膠原病等而引起的情形。
[腎硬化症] 隨著本態性高血壓引起的腎硬化症,尿蛋白量會減少,多半在300毫克以下。
此外,多發性骨髓瘤、全身性紅斑狼瘡、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水腫病等水銀中毒、鉛中毒疾病,也會出現尿蛋白。
尿蛋白的成因可以分為5類
腎小球性
腎小球性蛋白尿(glomerularproteinuria)是由於腎小球濾過膜對血漿蛋白通透性增高所致。是臨床最多見的類型。見於多種原發或繼發性腎小球腎炎。是由於缺血、中毒、免疫病理損傷破壞了濾過膜的完整性;或由於濾過膜電荷屏障作用減弱而致。
腎小管性
在正常情況下經腎小球濾出的中小分子蛋白質,幾乎全被腎小管重吸收。當腎小管疾病時,蛋白質重吸收受障礙,小分子蛋白質就會從尿中排出,包括β2-微球蛋白、溶菌酶、核糖核酸酶等。由於血液中小分子蛋白質濃度很低,故此類病人尿蛋白總量一般不超過2g,有時僅10mg,也可以蛋白尿存在。
溢出性
在某些疾病中,血中小分子蛋白濃度增加,如本周氏蛋白、血紅蛋白、肌紅蛋白等:若濾液中濃度超過腎吸收閾限,就可以排出,見於骨髓瘤、血管內溶血性疾病。
分泌性
尿中IgA排泄增多,見於腎小管間質性腎病;髓袢升支厚段受炎症及葯物刺激時,分泌粘液蛋白(Tamm Horsfell蛋白,T-H蛋白)增多。
組織性
組織遭受破壞後可以釋放胞質中各種酶及蛋白質,若分子量小,腎小球濾液中濃度超過腎小管吸收閾限,就則可自尿中排出。該項蛋白液可以直接從腎小管排出,如癌胚抗原——aFP、溶菌酶、腎小管基膜抗原等。
因此,測定蛋白質的大小及性質對臨床很有意義。SDS據丙醯胺凝膠電泳的應用更有實際價值。
尿蛋白定性的臨床意義
尿蛋白定性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其陽性程度與腎損害程度不一定成正比。糖尿病患者尿中持續出現尿蛋白陽性,除外泌尿系感染、原發性腎病外,應考慮糖尿病腎病的診斷。有專家認為,糖尿病腎病早期蛋白尿呈間歇性,只在勞動或運動後為陽性反應。因此,運動後尿蛋白檢驗對診斷糖尿病腎病的早期發現有一定的意義。
尿蛋白定量的臨床意義:
(1)24小時尿蛋白定量的正常參考值為10~150毫克。若在150~500毫克,為微量蛋白尿,>500毫克為臨床蛋白尿。微量蛋白尿提示糖尿病腎病早期,需長期控制血糖,對逆轉或延緩腎病和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發展有一定意義。
(2)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正常參考值<15微克/分。糖尿病腎病早期,腎小球基底膜受損較輕,故只有微量白蛋白漏出。早期糖尿病腎病uAE為15~200微克/分,臨床糖尿病腎病>200微克/分。有專家報告,糖尿病腎病有明顯蛋白尿者,幾乎100%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當糖尿病患者uAE30微克/分,可能是糖尿病微血管合並症防治的關鍵時刻。嚴格控制血糖後,早期糖尿病腎病尿白蛋白可逆轉或部分逆轉。目前,常用測定微量尿蛋白的方法是放射免疫法。
(3)尿蛋白比尿肌酐在30~300(mg/g)為糖尿病腎病微量白蛋白尿期。由於24h尿蛋白定量受到的影響比較大,尤其是尿量的影響,所以現在美國NKF—K/DOQI工作組亦建議用晨尿或隨機尿Up/Ucr替代傳統的「定時尿液收集」 的尿蛋白定量。 一項新的協作薈萃分析表明,預估腎小球濾過率(eGFR)和蛋白尿(尿蛋白-肌酐比≥ 1.1 mg/mmol 10 mg/g)是普通人群中死亡危險的獨立預測因素。研究結果為應用兩項指標進行慢性腎病的危險評估以及定義和分期提供了定量資料。
西醫治療
目前現代醫學對腎病治療方法比較局限,只是應用激素、免疫抑制劑及抗菌素治療,在病情轉入尿毒症期以後,進行透析與換腎。這些是治療腎病的常規方法,雖然在療效上有一定優勢,但其副作用較大,且費用昂貴。尤其進入尿毒症期,病人在治療時會更加痛苦,這痛苦不僅來源於身體上,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它給患者及家庭帶來巨大的思想壓力和經濟壓力,一般家庭難以承受。
中醫中葯治療
血尿、蛋白尿雖然是判斷腎臟病病情嚴重程度及其預後的重要指標,但是腎病患者不能一葉障目。數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病情能得到真正好轉。只要病情得到控制,潛血、尿蛋白數值自然會降下來。但現在有一些患者捨本逐末,一雙眼睛死盯著數值不放,必然導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後果。要想真正恢復健康,治病於本是最重要的。這就要求患者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治好腎病。
近年來,由於中國傳統中醫學理論得到了極大發展,在腎病治療上,與世界先進科技接軌所衍生出的微化中葯滲透治療,在腎病治療領域創造出神奇效果。對腎臟病的恢復、腎功能的改善及晚期腎病患者生命的延長上起到了明顯作用。微化中葯滲透治療腎臟病就是運用中醫理論對每一種腎臟疾病的病因、病機進行分析、歸納,辯證准確地用葯,並在此基礎上,應用先進的微化技術改善葯物有效成份的吸收率,從根本上提高葯效,迅速改善症狀。
微化中葯如何消除腎病引起的蛋白尿、血尿?
由上面的論述知道,腎臟病尿蛋白和紅細胞的漏出,主要原因是腎小球濾過膜受損傷導致通透性增加造成的。在過去,我們只是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在腎小球濾過膜的修復上針對性很差。由此可知,即便尿蛋白、潛血在一段時間內減少甚至消失,但其最根本的病因沒有解決,腎小球的濾過膜仍未得到修復。在葯物作用消失後,或在某些原因誘導下,尿蛋白、潛血又怎會不卷土重來呢?
經過微化處理後的中葯,具有更強的葯物活性,它在充分發揮傳統中葯治病於本特點,使破碎的中葯分子鏈再次有效鏈結,形成新功能的同時。還可針對受損傷的腎小球基底膜,去除沉積在基底膜上的免疫復合物與病變組織,修復受損的基底膜。這一方法主要是修復腎臟病變的基因和受損的腎臟病變細胞,並激活受損組織細胞內DNA復制,促使受損腎臟結構改變,使受損腎臟功能得到恢復。所以,修復之後,由於引起病變的根本原因被消彌於無形,尿蛋白、潛血必然會逐漸減少直到消失,且這種消失是隨著病因的清除而消失的,所以很難出現反復,當然更不存在停葯後症狀的反彈。
所以,在腎病引起的蛋白尿、血尿的治療上,關鍵是要治「本」,是去修復受損的基底膜,而不是一味的被表象所蒙蔽;病情的好壞病人本身是可以感覺到的,不必去刻意追求那一個個數字。只有這樣,病情才會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治癒!
以上是以前的,今天才發現有很多不足,目前保護腎太依賴中葯未必是好事,中葯確實不錯,可是尿蛋白並不只是腎炎腎本身的問題,
總之,如果你沒有學過醫,那我告訴你,蛋白尿只是一個症狀而不是病,治療蛋白尿關鍵是認識它,為什麼會有蛋白尿。糖尿病高血壓是不是控制好了?
危害
許多慢性腎炎患者認為尿檢不正常,有蛋白尿,身體也沒有覺得不舒服。有尿蛋白,既不疼也不癢,好像根本不用治療一樣。正常人的尿中一般不會有蛋白,因為在腎臟中有對血液中的蛋白過濾膜,蛋白質是無法通過這層膜的,此膜能通過的只能是小分子物質,如水、無機鹽、尿素、尿酸,而大分子物質如蛋白質、膽固醇、維生素是無法通過這層膜,再一個葡萄糖也是可以通過這層膜,但在腎臟中有吸收葡萄糖的細胞並送回血液中,所以正常人的尿液中一般不會有蛋白質、葡萄糖等人體必須的大分子物質。其實尿蛋白不是這么簡單的。慢性腎炎尿蛋白的發生不僅僅是營養蛋白的大量流失,而且加重病變腎小球的損傷。另外,正常情況下,腎小球會濾出一些小分子的蛋白,但都可以被腎小管重吸收回血液,長期的尿蛋白會使腎小管長期超負荷運轉,這樣就會對腎小管造成損害,研究已經證實,尿蛋白的發生是造成尿毒症的第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它最大的危害在於毒蝕腎臟,加速病情向尿毒症發展。
如果出現尿蛋白,那是非常危險的,說明腎有問題了,腎是人體排泄器官,如果此處有問題會影響整個人體,甚至致命。尿蛋白出現,會出現蛋白質損失,人體的結構部分有相當多的蛋白質,說明蛋白質是人體構的重要物質,而且人體內的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質,它還是人體基因復制的重要物質,就是人不能沒有蛋白質。如果損失蛋白質的話,人體的機構就無法正常運行,致使的生理機能減緩甚至停滯,直到死亡。
引出現尿蛋白陽性的各種腎病類型
尿蛋白陽性檢查結果是通過尿蛋白定性試驗檢查得出的。各種類型的腎病都有發生尿蛋白陽性的可能。當腎小球、腎小管發生病變時,如各期腎炎、腎病以及高血壓發生腎動脈硬化時,均可出現尿蛋白陽性;各種細菌性感染,如腎盂腎炎、腎結核、敗血症等亦可出現尿蛋白陽性;非感染性疾病,如腎結石、多囊腎、腎澱粉樣變性以及休克、嚴重肌肉損傷、發熱、黃疸、甲狀腺功能亢進、溶血性貧血及白血病等,也可出現尿蛋白陽性。
尿蛋白檢測不僅能判定腎臟有無病損,通過臨床深入的尿蛋白定量檢查,還可以幫助腎病患者了解腎臟病變的程度——
1、輕度蛋白尿(小於0.5g/24h):主要見於非活動期腎臟病變、腎盂腎炎等。
2、中度蛋白尿(0.5~4g/24h):見於腎炎、多發性骨髓瘤、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腎硬化、腎腫瘤等。
3、重度蛋白尿(大於4g/24h):見於急性或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狼瘡性腎炎、隱匿性腎炎等。
尿蛋白容易與哪些症狀混淆
(1)尿液變化:40%~70%病人出現肉眼血尿;尿色如洗肉水樣或如紅茶及醬油樣,約持續l一2周轉為顯微鏡血尿。鏡下血尿多數在 6個月內消失,也可持續l~3年才完全消失。發病初期尿量明顯減少,甚至無尿(全天尿量少於100m1),若超過3天無尿表示病情嚴重,此時往往出現氮質 血症(血尿素氮>7.14mmol/L);表示腎功能受到損害。在疾病的恢復期尿量逐漸增多可高達2000ml以上,腎功能可逐漸恢復正常。
(2)蛋白尿:急性腎炎病人幾乎均出現蛋白尿,表現為尿中泡沫增多,通常隨病變輕重程度而增減,蛋白尿較其他症狀消失慢,水腫消失後,蛋白尿仍可持續1—2個月,甚至更久才會逐漸消退。
(3)水腫:水腫常為起病首見症狀,見於70%~90%的案例,輕重不等。輕者僅為眼瞼浮腫,嚴重時可延及全身,有些患者還會出現胸水、腹水等症狀。水腫一般在2~3周內開始消退,尿量會逐漸增多。
(4)高血壓:急性腎炎80%左右病人可有高血壓,血壓常為中等程度增高,成人一般為18.7—22.7kPa/12.0—14.7kPa,偶見較嚴重 的可發展為高血壓危象,但舒張壓很少超過16kPa。若血壓持續升高不退,是轉變為慢性腎炎的先兆,表示腎臟病變較嚴重。
(5)全身症狀:除上述臨床表現外,患者常有全身不適、乏力、腰痛、尿頻、納獃等症狀。部分病人可存在前驅感染如咽痛、身熱、皮膚潰瘍等症狀。
尿蛋白和蛋白尿的區別
在檢查尿常規的時候,醫生看了檢查,如果蛋白質/尿蛋白那一項異常的話,往往說有蛋白尿症狀,而有時候又說有尿蛋白,弄的人摸不著頭腦,那麼到底什麼是尿蛋白,什麼又是蛋白尿呢?尿蛋白和蛋白尿有什麼區別嗎?
總的說來兩者還是有區別的,只是界限似乎有點模糊,大家往往把二者混為一談。
什麼是尿蛋白
尿蛋白是尿液中的正常成分,正常人每天尿中排出的蛋白質一般為40-80毫克/天,上限為150毫克/天,在常規檢測中顯示的是陰性,在正常含量范圍內的尿中的蛋白質即為尿蛋白。當尿蛋白檢測顯示為陽性時,就是不正常。
什麼是蛋白尿
尿常規檢查中蛋白質/尿蛋白顯示+、++、+++等則是蛋白尿。在一般情況下尿液檢查匯總蛋白質呈陰性,當出現+時會懷疑有腎臟疾病的發生。人體腎臟是一個過濾系統,廢物經過腎臟排泄,形成尿液。正常腎小球濾液中含有少量小分子蛋白質含量為20毫克/100毫升。通過腎小管再吸收,最後殘留在尿液中蛋白質不超過70-100毫克/24小時,用普通尿常規檢查測不出。當腎臟固有細胞發生損傷,吸收功能發生障礙,就會漏出蛋白,成為蛋白尿。
尿蛋白與蛋白尿的區別:由上所述,可以看出,尿蛋白是尿液中的正常成分,而蛋白尿則是尿液中蛋白質超出了一定范圍的統稱,二者還是有所區別的。
由此可見,有沒有蛋白尿是監測腎病的重要指標,在體檢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尿白蛋白檢測及臨床應用
尿白蛋白值高於正常,但常規方法無法檢出的白蛋白尿,他的檢測作為早期腎損害診
尿蛋白檢測試劑
斷的重要指標已受到廣泛重視,測定方法包括放射免疫法、ELASA法等。應用較多的是免疫透射比濁法,但報告方式不一,有的以每升尿中白蛋白量表示,有的以24小時排泄量表示,常用的報告方式是以白蛋白/肌酐比值報告。我們以不同表示方法對正常人尿白蛋白的正常值進行了統計分析,並對部分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進行測定,現報告如下。尿白蛋白測定試劑盒
材料與方法
1.儀器與方法:尿白蛋白測定試劑盒,肌酐測定試劑盒均購於凱創公司。儀器應用瑞士產Cobas MIRA plus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尿白蛋白測定,取標本10 ml,1 500×g離心10分鍾,取上清10 μl,加緩沖液250 μl,抗血清50 μl,測定波長340 nm,反應溫度37℃,測定時限300秒,5點定標,范圍5~200 mg/L。肌酐採用Jaffe′s法,尿標本預先用生理鹽水30倍稀釋測定。
2.對象:對照組,健康人70例(男43例,女27例),平均年齡41.2歲(21~54歲),均排除高血壓、糖尿病及其他和腎病有關病史。糖尿病組,42例(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齡51.2歲(34~72歲),病程2~20年。高血壓組,62例(男39例,女23例),平均年齡44.5歲(31~71歲),血壓范圍160~190/95~120 mmHg,病程2~27年。臨床診斷Ⅰ期21例,Ⅱ期41例,其中Ⅱ期患者以眼底動脈硬化或心臟改變為診斷依據,尿常規分析蛋白定性均為陰性。
3.標本:對照組均分別留取24小時尿和隨機尿,測定24小時白蛋白和每升白蛋白及白蛋白/肌酐比值,並以不同方法計算正常值,患者組均取隨機尿測定白蛋白及肌酐,以白蛋白/肌酐比值報告,以上標本均當日測定。
結果與討論
1.不同計算方法尿白蛋白正常值:以mg/L計算,范圍2.2~41.7,均值12.7;以mg/gCr計算,范圍2.7~26.1,均值8.1;以mg/24 h計算,范圍2.4~34.3,均值11.4。因尿白蛋白值呈非正態分布,低值無臨床意義,在建立參考范圍時以百分位數法按單側值95%上限確定。從以上結果可見,不同計算方法的結果正常值范圍有明顯差異,尤以每升結果報告時,由於受尿量影響較大,正常范圍較寬,這樣易使部分異常標本落入正常范圍而延誤診斷。
2.高血壓組:診斷Ⅰ期、Ⅱ期高血壓的標準是以是否累及血管、臟器為依據,我們測定的41例Ⅱ期患者中,常規尿蛋白定性均未發現腎臟損害,診斷是以眼底改變和心電圖改變為主。我們將測定結果依據高血壓病期、病程、舒張壓水平分組進行統計,結果。Ⅰ期21例,范圍4.6~38.2 mg/gCr,均值17.8 mg/gCr;Ⅱ期41例,范圍5.1~62 mg/gCr,均值29.7 mg/gCr;舒張壓95~105 mmHg 34例,范圍4.6~43.4 mg/gCr,均值16.4 mg/gCr;舒張壓106~120 mmHg 28例,范圍5.0~62 mg/gCr,均值31.2 mg/gCr;病程2~10年19例,4.6~40.2 mg/gCr,均值13.1 mg/gCr;病程11~15年,28例,范圍4.6~54.2 mg/gCr,均值19.3 mg/gCr;病程16~27年,15例,范圍5.1~62 mg/gCr,均值37.2 mg/gCr。上述結果中以正常值? mg/gCr為界,Ⅰ期高血壓中有4例超過正常值,Ⅱ期高血壓中有14例超過正常值,說明這些患者已有輕度腎損害。尤其1期高血壓中有五分之一患者出現尿白蛋白異常,尿白蛋白的值與病程及血壓水平相關。
3.糖尿病組:42例糖尿病患者按病程分組,2~10年28例,尿白蛋白為5.2~39.6 mg/gCr,均值21.2 mg/gCr,大於25 mg/gCr 13例;11年以上組14例,結果為10.4~68. 1 mg/gCr,均值29.4 mg/gCr,大於25 mg/gCr 8例。通過了解病史並分析結果,堅持長期口服葯物或注射胰島素治療者與不經常治療兩者結果間有明顯差異(P?.01)。
測定尿微量白蛋白最理想的方法是留取24小時標本,但因留取困難,在實際應用上受到限制。隨機尿測定是目前最常用,最易行的方法。但應同時測定肌酐,因每日肌酐排除量相對恆定,可避免尿量變化對結果的影響。 尿微量白蛋白測定是一種靈敏、簡便、快速的測定方法,易於在常規實驗室中廣泛應用,對早期腎損害的診斷遠遠優於常規定性或半定量試驗。
飲食
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1]
(1)應根據引起蛋白尿的腎病種類及病情的不同,採用不同標準的蛋白質飲食。慢性腎功能不全者,一般可按正常需要量供給,成人每天為0.8~1.0g/kg。應選擇生理價值高的蛋白質,如蛋類、乳類、魚類、瘦肉類等。對於無腎功能損害的腎病綜合征者,可供給高蛋白質飲食,蛋白質成人每天為1.5~2.0g/kg,並供給優質蛋白質,血漿尿素氮增高者,一般以服用低蛋白質飲食為宜。
(2)腎病綜合征等,尿中除丟失大量蛋白質外,還同時丟失與蛋白質結合鈣、鎂、鋅等礦物質,宜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等,補充含鈣豐富的食物,如牛奶及其製品、蝦皮、芝麻醬、海帶、魚類及綠色蔬菜等。含鎂豐富的食物,如小米、小麥、大麥、肉類和動物內臟等。含鋅豐富的食物,如小米、小麥、玉米粉、大白菜、;蘿卜、胡蘿卜、茄子、扁豆、南瓜等。
(3)植物蛋白質中,因含有大量嘌呤鹼,能加重腎臟中間代謝的負擔,故應少用。其中大豆類及豆製品,雖蛋白質含量高,因上述原因,蛋白尿者也應忌用。
8、尿檢有蛋白質有問題嗎?
尿蛋白測定,包括尿蛋白定性和尿蛋白定量。
尿蛋白定性的臨床意義:尿蛋白陽性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其陽性程度與腎損害程度不一定成正比。糖尿病患者尿中持續出現尿蛋白陽性,需除外泌尿系感染、原發性腎病外,應考慮糖尿病腎病的診斷。有專家認為,糖尿病腎病早期蛋白尿呈間歇性,只在勞動或運動後為陽性反應。因此,運動後尿蛋白檢驗對診斷糖尿病腎病的早期發現有一定的意義。
尿蛋白定量的臨床意義:1)24小時尿蛋白定量的正常參考值為10~150毫克。若在150~500毫克,為微量蛋白尿,>500毫克為臨床蛋白尿。微量蛋白尿提示糖尿病腎病早期,需長期控制血糖,對逆轉或延緩腎病和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發展有一定意義。2)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正常參考值<15微克/分。糖尿病腎病早期,腎小球基底膜受損較輕,故只有微量白蛋白漏出。早期糖尿病腎病uAE為15~200微克/分,臨床糖尿病腎病>200微克/分。有專家報告,糖尿病腎病有明顯蛋白尿者,幾乎100%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當糖尿病患者uAE30微克/分,可能是糖尿病微血管合並症防治的關鍵時刻。嚴格控制血糖後,早期糖尿病腎病尿白蛋白可逆轉或部分逆轉。目前,常用測定微量尿蛋白的方法是放射免疫法。
什麼是尿蛋白?正常人尿液中有無蛋白?
尿蛋白是尿液通過酸化加熱後混濁而檢出的。正常人每天尿中排出的蛋白質一般為40-80毫克,上限為150毫克,稱為生理性蛋白尿。由於量少,常規化驗檢測為陰性,超過150毫克/日,即屬於異常蛋白尿。人體在劇烈運動、重體力勞動、情緒激動、過冷、過熱及在應激狀態時,尿蛋白的排出量均可增多,稱一過性蛋白尿,在幾小時或數天後即可恢復正常。
腎病患者的尿驗常識
留尿化驗應注意的問題:
收集尿液的時間:任何時間排出尿都可以做常規化驗檢查。一般腎病病人為觀察前後結果則規定一律採用清晨起床第一次尿液送檢。
送檢尿量:一般5~10ml,如要測尿比重則不能少於50ml。
留尿標本應取中段尿:即先排出一部分尿棄去,以沖掉留在尿道口及前尿道的細菌,然後將中段尿留取送檢。
應注意不要把非尿成分帶入尿內:如女性患者不要混入白帶及月經血,男性患者不要混入前列腺液等。
以蛋白量判定腎臟泌尿道的異常。
正常值 [定性檢查]呈陰性(—)、[定量檢查]每日100毫克以下呈現異常值時的主要疾病 腎炎、腎病變癥候群、腎硬化症、泌尿道感染症等泌尿系統的異常
何種檢查
○何謂尿蛋白
血液中常會有定量的對人類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蛋白存在。一部分的蛋白會在腎臟的絲球體中過濾進入尿液中,但又會在腎小管被吸收而回到血液中。
因此,若腎臟的機能正常,在尿液中出現的蛋白量只有一點點,但是當腎臟與尿管出現障礙時就會漏出多量的蛋白變成蛋白尿。調查這種尿中蛋白的檢查就稱為尿蛋白檢查。
○本檢查所能了解的事項
尿蛋白的檢查方法有定性檢查與定量檢查二種。定性檢查是在尿液中放進試葯或試紙,依其變色的程度來檢查是否出現蛋白尿,定量檢查則是調查一日份尿液中所含的蛋白量。從這些檢查能了解腎機能是否有障礙。
正常值與其變動
○健康的人也會排出一些尿蛋白
健康的人也會出現極少量的尿蛋白,但在定性檢查時只要試紙不變色呈陰性(一)就屬正常。
此外,定量檢查尿蛋白量,了日在100毫克以下時皆屬正常的范圍。
另外,即使身體並無障礙,只要有激烈運動、酷寒、精神興奮、強烈壓力時,也會出現尿蛋白。
被懷疑為異常值的疾病
○疑陽性及陽性就是異常
定性檢查呈疑陽性(+ -)、或陽性(+)時就被認為是異常值。
此外,定量檢查時,一日數值超過100毫克就是異常值。
尿蛋白顯示異常值時的疾病,有的是腎臟本身的疾病,有的則是腎臟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疾病。
○腎臟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蛋白尿
腎臟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蛋白尿多數為良性,當其疾病治癒後,蛋白尿也就隨之消失。
[熱性蛋白尿] 感冒等疾病引起發燒至攝氏三十八度以上時就會出現蛋 白尿。
[起立性蛋白尿] 年輕人脊椎向前彎屈壓迫到腎臟血管時就會有蛋白尿的情形。如果不治療,在三十歲前後也會自動消失。
[淤血腎] 心臟衰竭等腎靜脈淤血時會出現尿蛋白,但淤血消失時蛋白也會消失。
○腎臟疾病所引起的蛋白尿
每次做尿液檢查就會出現蛋白時,很明顯的就是患有腎臟疾病。
[腎炎] 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其一日的尿液蛋白量從少量到數十公克都有。
[腎變病癥候群] 一日量尿液會出現三公克以上的多量尿蛋白。症狀嚴重時,尿液滲出的蛋白會使血液中的蛋白濃度降低。另外,也有因糖尿病性腎症、澱粉樣變性病(AJnyloidosis)、膠原病等而引起的情形。
[腎硬化症] 隨著本態性高血壓引起的腎硬化症,尿蛋白量會減少,多半在300毫克以下。
此外,多發性骨髓瘤、全身性紅斑狼瘡、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水腫病等水銀中毒、鉛中毒疾病,也會出現尿蛋白。
出現異常值時該怎麼辦
○不能以一次檢查就下診斷
第一次檢查出現尿蛋白時,必須再做檢查。再檢查仍出現異常時,就要接受尿沉澱、紅細胞數、白細胞數等的檢查,也要實施腎臟與泌尿道的精密檢查,然後綜合全身症狀來診斷是否有腎臟疾病或是其他疾病。有腎臟疾病時,還要做其他腎功能檢查,再做綜合的診斷。
○治療的基本在於飲食療法
診斷為膀胱炎、腎盂腎炎等泌尿道感染症、腎炎、腎病變時,必須保持平靜,服用醫師所指示的葯物。
診斷為腎炎、腎病變時,必須接受腎機能檢查。其檢查結果不良時,就要限制運動,並實施飲食療法。腎障礙的治療基本在於飲食療法,由此可知飲食療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必須遵守醫師指示,控制一日內食鹽與蛋白質的攝取量。
9、尿蛋白的正常值是多少
健康人尿中蛋白質的含量很少(每日排出量小於150 mg),蛋白質定性檢查時,呈陰性反應。當尿中蛋白質含量增加,超過150mg/d普通尿常規檢查即可測出,稱蛋白尿。如果尿蛋白含量≥3.5g/24h,則稱為大量蛋白尿,常見於腎病綜合征患者。

血液中常會有定量的對人類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蛋白存在。一部分的蛋白會在腎臟的絲球體中過濾進入尿液中,但又會在腎小管被吸收而回到血液中。
因此,若腎臟的機能正常,在尿液中出現的蛋白量只有一點點,但是當腎臟與尿管出現障礙時就會漏出多量的蛋白變成蛋白尿。正常人尿中有微量蛋白,正常范圍內定性為陰性,記為(-)。尿中蛋白質含量多達0.15g/24h以上時,稱蛋白尿,尿常規定性可出現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