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濕怎麼回事?
風濕病通常來說,它引起的原因,實際上大家還沒有搞清楚,那麼大概與這些有關系,一個是感染,感染當然就很多了,有病毒感染、有細菌感染,病毒比如說巨細胞病毒,細菌感染最典型的肺炎克雷白桿菌、大腸桿菌等等,當然還有一些真菌感染,總的來說是,感染可以引起風濕病,那麼還有遺傳因素,有一些遺傳基因帶了以後,它也相關,比如說脊柱關節病,強直性脊柱炎,它與HLA-B27有明顯的相關,類風濕性關節炎R33、DR3、DR4這些基因,染色體上的基因,它都有一定相關系,所以它有一定的遺傳傾向,遺傳問題、感染問題,還有一個分子模擬問題,因為這些風濕病與外來的微生物的進入以後,它自身形成的一些抗體,免疫功能紊亂以後自身攻擊,這就是分子模擬。
因為它外來的干擾和體內的一些結構上面的細胞,組織上的抗原組分相同,所以它形成的免疫附和物,導致沉積在血管組織內,引起機體的異常反應,出現了風濕病一系列的症狀,當然與環境因素也有關系,陰冷潮濕、輻射,化學葯物的影響等等吧,這都可以引起風濕病的發病,所以我們說風濕病的發病,具體是哪一個問題,還沒有絕對的肯定,當然不同的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可能某一個因素佔主導地位,當然人體,還有與他的激素也有關系,譬如說有一些病好發於女性,她就是雌性激素,有些懷孕的環節,它與孕激素可能也有關系,所以總的來說,風濕病發病的原因比較復雜,無外乎感染、遺傳、環境因素、免疫功能的紊亂等等。
2、風濕引起的低燒吃什麼
持續低燒?到醫院檢查一下HIV吧……
發熱時人體正氣與病邪抗爭的保護性反應,是多種疾病的一種共同症狀。祖國醫學屬「溫病」和「傷寒陽症」范疇。現代醫學認為,發熱是由於感染性疾病,消化道傳染病,全身性感染,血液系統或免疫性疾病,產熱過多,散熱過少或中樞神經系統體溫調節失常所致。傳統醫學審症求因,辨症施治,辛溫解表,清熱解毒,使溫降熱退病治癒。
1:處方:生石膏30克,板藍根、大青葉各1克,柴胡、僵蠶各9克。用法:日1劑,水煎,服兩次療效:用葯1-2劑,有效率達98%
2:生石膏100克,炙大黃5克,麻黃3克,桂枝2克用法:日1劑,水煎,服2次療效:用葯後6-12小時,退熱有效率達100%
網上的只是建議,你最好到醫院做一下檢查,有發燒就有別的病變。
低燒這個病比較復雜,也不可忽視,你先去醫院確診後,再來開葯為好。
發低燒的時候有過什麼處理呢,吃過什麼葯沒有,一般低燒的話不用吃葯自然能好,吃葯之後葯的副作用也說不定。,如果沒吃葯一直低燒的話就有問題了,最好去醫院看看。
3、風濕引起的低燒不退該怎麼辦
建議:病情分析:多種疾病會引起低燒。發燒是一種症狀,風濕、結核、慢性炎症、免疫力低下等疾病都會引起持續低燒;長期心理緊張、情緒不穩定也會引起體溫中樞紊亂意見建議:有些因細菌感染的疾病引起的低燒,要通過細菌培養才能發現。應盡早就醫,應及早進行全面檢查。一些惡性腫瘤早期或細菌感染早期的症狀也是低燒。
4、什麼叫低燒
正常人的體溫,口腔溫度一般為35.8~37.4℃。在正常狀態,正常人的體溫不應高於37.5℃。如果經常高於37.3℃,就是低熱。按體溫狀況,發熱分為:低熱:37.3~38℃;中等度熱:38.1~39℃:高熱:39.1~41℃;超高熱:41℃以上。
1、病因
正常人的體溫並不完全一致,一般早晨較低,下午較高。冬季較低,夏季較高;婦女在月經前和妊娠期體溫也稍高。但這些都不屬於低熱范圍,而是正常的生理變動。
引起低熱的原因較多,如慢性化膿性扁桃體炎、慢性副鼻竇炎、慢性膽道感染、慢性尿路感染、慢性腎盂腎炎、肺外結核等慢性感染性疾病、無黃疽型肝炎、遷延型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類風濕性關節炎播散性紅斑狼瘡、甲狀腺機能亢進等。這類低熱病人都是有器質性疾病的。此外,體質虛弱的人,或病後,常常會發生低熱。如果在低熱的同時還伴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症狀:手抖、顏面易潮紅、窒性心動過速、打嗝、腹脹、失眠,就可能是神經性低熱。
2、症狀
低熱體溫超過正常,但在38℃以下者,稱低熱。中醫所指的低熱尚包括患者主觀自覺的手足心熱、胸中煩熱而體溫並不高於正常的一種情況。常見表現為夜熱早涼,或夜間發熱為甚,午後潮熱,手足心熱,骨蒸發熱,常伴有消瘦,神疲,乏力,納呆厭食,煩躁,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症狀和體征。
3、分類
現代醫學對本病病因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長期低熱(持續2周以上)的病因常見者有小兒肺結核及肺外結核;慢性感染病灶(如慢性扁桃體炎、慢性副鼻竇炎、慢性牙齦炎、慢性中耳炎、慢性腎炎等);功能性低熱,特點是清晨體溫正常,活動後出現低熱。依據臨床表現,以低熱為主症者,診斷並不困難。關鍵是查清病因,審因論治。現代醫學對本病主要採取祛除病因法。祖國醫學認為,外邪侵襲人體,正邪相爭可致發熱;飲食勞倦,情志郁結,宿食,痰飲,瘀血等久留不去,導致臟腑機能失調,氣血津液虧耗,陰陽失調,可致發熱;氣、血、陰、陽虧虛可致發熱。而在本症的病例中,一般內傷多於外感。
4、診斷
低熱是一種常見的症狀,檢查低熱原因是一件很細致的工作。特別是對功能性低熱,必須經過較長期的觀察,在排除器質性疾病的基礎上才能診斷。
5、預防
低熱的產生與人體的抗病能力有很大關系。體質虛弱,身體患病,是產生低熱的基礎,而疾病的發生又是體質虛弱、身體抗病能力減退的結果。因此,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注意飲食營養,增強體質,提高身體抗病能力,就能夠有效地提高健康水平,減少低熱的發生。
6、治療
在低熱病兒中,有不少病例一時難以查清確切病因者,可用中醫治療。[臨床療效]採用純中葯治療本病1960例,全部治癒,平均服用2劑體溫恢復正常。
7、貧血誘發低熱
孩子長期低熱是指小兒體溫在37.4℃~38℃之間,並持續2周以上。導致小兒長期低熱的疾病很多,概括起來有器質性疾病所致或功能失調所致兩大類。在器質性疾病所導致的低熱中,以慢性感染最為常見,如小兒結核病、慢性腎盂腎炎、慢性鼻竇炎、某些寄生蟲病等。因感染因素而引起的低熱,治療時應針對感染的病原體採取相應措施。同時,一些非感染因素也可導致長期低熱,如小兒貧血、惡性腫瘤、甲狀腺功能亢進、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對這些非感染原因的低熱,應進行詳細的檢查,明確診斷,積極治療引起低熱的原發病。
5、夜晚低熱,早晨正常,這跟風濕性關節炎有關系嗎?
應該是濕熱的症狀。
如果伴隨其他病症,則會辨別出是哪部分濕熱。
6、長期低熱常見於哪些疾病
急性短期發熱,大多由於感染所引起,伴隨的定位症狀明顯,比較容易診斷。中長期高熱需請醫生進一步檢查診治,長期低熱往往重視不夠,應引起注意。
長期低熱表現為:口腔溫度在37.4~38℃左右、持續在一個月以上,常見於:
生理性低熱。包括月經前低熱、妊娠期低熱及高溫環境引起的低熱。
神經功能性低熱。多見於女性、常伴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或神經官能症狀,如顏面潮紅、心跳增速、血壓暫時性升高,其表現特點為:長期低熱(數月或數年),往往出現於夏季,每年如此(亦稱夏季低熱),體溫一晝夜波動不超過0.5℃。有的晨溫較午後體溫高、體重無變化、多種葯物治療無療效、不經治療可自行恢復正常。
感染後低熱。如傷寒等急性傳染病治癒後,仍有低熱持續數周,可能與體溫調節中樞尚未恢復有關。
結核病。如肺結核、腸結核、腹膜結核、腸系膜淋巴結核、盆腔結核等均可引起長期低熱。結合局部症狀、體征可明確診斷。必要時可做抗結核治療試驗,對明確診斷更有利。
病毒性肝炎。多數出現於遷延期或恢復期,是長期低熱的常見原因之一。青年女性多見,伴有食慾不振、無力、腹脹、肝區隱痛等症狀。
結締組織疾病。非典型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均可有長期低熱表現和關節疼痛。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病,早期可有長期低熱。
隱性泌尿道感染。可無明顯的膀胱刺激症狀及尿路症狀,以低熱為主要表現。
7、得了類風濕,伴有低燒怎麼辦
你好,考慮是因為類風濕感染等原因導致的發熱,其次你的空腹血糖增高,考慮有糖尿病,對待類風濕,患者可以選擇雙蟻祛濕通絡膠囊進行治療,它由多種葯材精製而成,對關節強直僵硬、關節腫脹、關節屈伸不利、肌肉酸痛等疾病症狀非常有效,由於副作用低,患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長期服用。此外,類風濕患者平時還要注意保暖,不能受寒、淋雨,在飲食上要少量多餐,注意營養的平衡,少吃辛辣性的食物。其次低鹽低脂肪低糖飲食,積極的對症用葯。
8、低燒怎麼回事
建議做血常規檢查,血型也有關系,還有就是免疫力低下等疾病都會引起持續低燒 一些風濕、結核、慢性炎症等都會引起低燒,長期心理緊張、情緒不穩定也會引起體溫中樞紊亂,造成不明原因的持續低燒。身體的任何系統出現問題都可能引起持續低燒。
低燒的原因是什麼,通過血、尿、便等常規檢查很難查出,有些因細菌感染的疾病引起的低燒,要通過細菌培養才能發現。
不明低燒不能濫用葯。發熱是機體抵抗疾病侵襲的反應之一。低熱病人服用退熱葯,並不利於疾病的治療。亂用退燒葯,還有導致白細胞下降、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危險。體溫38℃以上時,才應考慮使用退燒葯。
持續低燒應盡早就醫,應及早進行全面檢查。一些惡性腫瘤早期或細菌感染早期的症狀也是低燒。建議你到醫院做相關檢查,以避免引起發燒的病因惡化。
希望樓主採納我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