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類風濕能引起肺部的病嗎
你好,類風濕關節炎的細菌感染會引起肺部疾病,你所說的情況可能是類風濕關節炎引起的症狀,建議及時治療。
2、類風濕是怎麼引起的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很普遍的疾病,但是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常識來說很多人都不是很明白,那麼到底什麼才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呢?在這里我們為你詳細的介紹一下,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稱類風濕(RA),是一種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屬於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該病好發於手、腕、足等小關節,反復發作,呈對稱分布。 ?風濕病的發生主要與感染、遺傳、免疫、性激素、葯物等因素有關。 1、內分泌因素:雌激素可刺激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 2、感染因素:很多風濕病與感染有關。如風濕病的發病與A型溶血性鏈球菌的感染有關,強直性脊柱炎與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有關,類風濕關節炎與微生物感染有關。 3、免疫因素:免疫異常在風濕病的發病中佔有重要地位,許多風濕病至少有部分原因是由免疫異常引起的。如類風濕關節炎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 4 、遺傳因素:越來越多的資料顯示風濕病與遺傳因素有關。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均有遺傳傾向,痛風、風濕熱與遺傳因素也有密切關系。 5、?其他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環境因素、機體素質等也均是重要的誘發因素 類風濕早期有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並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縮,極易致殘。從病理改變的角度來看,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主要累及關節滑膜(以後可波及到關節軟骨、骨組織、關節韌帶和肌鍵),其次為漿膜、心、肺及眼等結締組織的廣泛性炎症性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全身性表現除關節病變外,還有發熱、疲乏無力、心包炎、皮下結節、胸膜炎、動脈炎、周圍神經病變等。廣義的類風濕性關節炎除關節部位的炎症病變外,還包括全身的廣泛性病變。
3、類風濕的晚期症狀是什麼.
那麼,類風濕的晚期症狀是什麼?一起來具體了解一下。 類風濕的晚期症狀 1)其突出的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對稱性的、多發性小關節炎,以手部指掌、腕、足趾等關節最常見。 2)早期呈現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強硬和畸形,並有骨和骨骼肌萎縮,是一種致殘率較高的疾病。相關閱讀:類風濕的早期症狀都有哪些 3)從病理改變的角度來看,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主要累及關節滑膜(以後可波及到關節軟骨、骨組織、關節韌帶和肌腱) ,其次為漿膜、心、肺及眼等結締組織的廣泛性炎症性疾病。因此病人除了有以上關節炎的表現外,還可有其他全身性表現,如發熱、疲乏無力、體重減輕、皮下結節、心包炎、胸膜炎、周圍神經病變、眼病變、動脈炎等。 4)病情和病程有個體差異,從短暫、輕微的少關節炎到急劇進行性多關節炎。受累關節以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肘、肩、膝和足趾關節最為多見;頸椎、顳頜關節、胸鎖和肩鎖關節也可受累,並伴活動受限;髖關節受累少見。關節炎常表現為對稱性、持續性腫脹和壓痛,晨僵常長達1小時以上。最為常見的關節畸形是腕和肘關節強直、掌指關節的半脫位、手指向尺側偏斜和呈「天鵝頸」樣及鈕孔花樣表現。重症患者關節呈纖維性或骨性強直,並因關節周圍肌肉萎縮、痙攣失去關節功能,致使生活不能自理。除關節症狀外,還可出現關節外或內臟損害,如類風濕結節,心、肺、腎、周圍神經及眼等病變。 上述就是專家針對類風濕的晚期症狀做出的介紹,相信大家對此一定了更加全面的了解。類風濕的治療需要選擇最有效的方法,希望廣大患者抓住最佳的治療時機進行治療。更多
4、胸膜炎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胸膜炎的病因有哪些,在臨床上,胸膜炎的病因,主要是分為兩大類,1、第一回類主要是感染性的因素,那麼答感染性的因素,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微生物,微生物這裡面,主要常見的就是細菌,那麼細菌裡面,還有特異性的一些感染,比如說結核桿菌;2、另外還有一個就是病毒,還有立克次氏體,包括寄生蟲這一類的,都是屬於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胸膜炎,那麼另外一類,常見的就是腫瘤,腫瘤累積到胸膜,引起胸膜的一些炎性的改變,包括滲水性的改變 。另外還有比較常見的,就是一些結締組織病,或者是自身免疫性的疾病,包括這個系統性紅斑狼瘡,另外還有就是,腹腔的一些疾病,臨近胸膜的,一些臟器的一些疾病,它也可以累積到胸膜引起胸膜炎。
5、什麼是胸膜炎
概述
胸膜炎又稱「肋膜炎」,是胸膜的炎症。 胸膜炎是致病因素(通常為病毒或細菌)刺激胸膜所致的胸膜炎症。胸腔內可有液體積聚(滲出性胸膜炎)或無液體積聚(乾性胸膜炎)。炎症消退後,胸膜可恢復至正常,或發生兩層胸膜相互粘連。由多種病因引起,如感染、惡性腫瘤、結締組織病、肺栓塞等。結核性胸膜炎是最常見的一種。乾性胸膜炎時,胸膜表面有少量纖維滲出,表現為劇烈胸痛,似針刺狀,檢查可發現胸膜摩擦音等改變。滲出性胸膜炎時,隨著胸膜腔內滲出液的增多,胸痛減弱或消失,病人常有咳嗽,可有呼吸困難。此外常有發熱、消瘦、疲乏、食慾不振等全身症狀。檢查可發現心、肺受壓的表現。在大量胸液時,可通過胸部檢查和X線檢查發現。結核性胸膜炎的治療主要包括結核葯物治療;加速胸液的吸收,必要時抽液治療;防止和減少胸膜增厚和粘連,選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等.胸膜炎是各種原因引起的胸膜壁層和臟層的炎症。大多為繼發於肺部和胸部的病變,也可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臨床上胸膜炎有多種類型,以結核性胸膜炎最為常見。本病屬中醫「咳嗽、懸飲、肋痛」范疇。
[編輯本段]症狀
胸膜炎最常見的症狀為胸痛。胸痛常突然出現,程度差異較大,可為不明確的不適或嚴重的刺痛,可僅在患者深呼吸或咳嗽時出現,亦可持續存在並因深呼吸或咳嗽而加劇。胸痛為壁層胸膜的炎症所致,通常出現於正對炎症部位的胸壁。亦可表現為腹部、頸部或肩部的牽涉痛 。
由於深呼吸可致疼痛,故常引起呼吸淺快,患側肌肉運動較對側為弱。如果發生大量積聚,可致兩層胸膜相互分離,則胸痛可消失。大量胸腔積液可致呼吸時單側或雙側肺擴張受限,發生呼吸困難。
根據胸痛的特徵,常可作出胸膜炎的診斷。醫生使用聽診器可聞及一種吱吱的摩擦音,稱為胸膜摩擦音。盡管胸部X線檢查不能顯示胸膜炎,但可發現肋骨骨折、肺部病灶或少量胸腔積液。
突然發生的胸痛是胸膜炎的主要症狀。典型的胸痛為刺痛,在呼吸和咳嗽時加重,程度可有差異。可僅為隱隱不適,或僅在病人深呼吸或咳嗽時出現。臟層胸膜無痛感;疼痛因壁層胸膜疼痛引起。
[編輯本段]臨床表現
1.病情輕者無症狀。
2.主要臨床表現為胸痛、咳嗽、胸悶、氣急,甚則呼吸困難,感染性胸膜炎或胸腔積液繼發感染時,可有惡寒、發熱。
3.不同病因所致的胸膜炎可伴有相應疾病的臨床表現。
[編輯本段]診斷
1.一般分為以下10型:
①纖維蛋白性胸膜炎:即「乾性胸膜炎」,胸膜局部滲出少量纖維蛋白而無胸腔積液。多由肺部炎症蔓延至胸膜所致,多數無症狀,少數病人有局限性針刺樣痛。
②漿液纖維蛋白性胸膜炎:即「滲出性胸膜炎」,為漿液和纖維蛋白滲出積聚於胸腔內,常由結核性胸膜炎、化膿性胸膜炎、腫瘤性胸膜炎所致。胸痛氣急為主要表現。
③結核性胸膜炎:由結核菌從原發綜合征的淋巴結經淋巴管到達胸膜,或胸膜下的結核病灶蔓延至胸膜所致。臨床主要有結核性乾性胸膜炎、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結核性膿胸。常有胸痛,氣急及結核中毒症狀。
④腫瘤性胸膜炎;由胸內或胸外癌腫,直接侵犯或轉移至胸膜所致。主要表現為胸悶、進行性呼吸困難,並伴原發病灶的相應症狀。
⑤化膿性胸膜炎:多由肺、食道、腹部感染等蔓延至胸膜所致。表現為惡寒、高熱、胸痛、咳嗽和咯吐膿痰。
⑥真菌性胸膜炎:多由放線菌、白色念球菌累及胸膜所致。
⑦結締組織病胸膜炎:常見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及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疾病。以胸痛、氣急及原發疾病症狀為主要表現。
⑧膽固醇性胸膜炎;為胸液中含有大量的游離膽固醇結晶,可能與脂肪代謝障礙有關,臨床症狀輕微。
6、類風濕關節炎有哪些肺部表現
(1)胸膜炎或胸腔積液最為常見。胸膜炎可發生在關節炎之前或和關節炎同時出現,胸水量一般不多,臨床上多無明顯症狀,但個別病例胸水量大時,可以引起胸痛、氣短或呼吸困難。
(2)肺部漸進性壞死性結節。胸部X線片檢查,可見結節多位於肺的外帶,故常無症狀。結節大小不一,可呈多個,也可為單個。巨大結節可形成空洞,當腐蝕氣管至胸膜時,可引起咳嗽、咯血或胸水。
(3)類風濕塵肺。最初見於患類風濕關節炎的煤礦工人。肺片呈多發性結節,大小不一,可融合,形成空洞或鈣化。
(4)慢性間質性肺炎或間質性肺纖維化。病人可出現進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難、氣短、紫紺、刺激性咳嗽及杵狀指(趾)。
點擊了解更多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識!
7、得了胸膜炎怎麼辦
胸膜炎的主要表現:
1.乾性胸膜炎:表現為患側刀割樣胸痛,深呼吸或咳嗽時,疼痛最顯著。
2.滲出性胸膜炎:症狀比乾性胸膜炎顯著,患者先有乏力、畏寒、虛汗、全身不適、逐漸發熱、胸痛、咳嗽、深呼氣或活動後加劇,隨著滲液的逐漸增加,肺臟受壓,則胸悶、氣短更為顯著,大量滲液阻礙了壁層和臟層之間的摩擦,疼痛反而減輕,由劇痛變為鈍痛、脹痛或逐漸消失。
胸膜炎的自我護理要點:
1.滲出性胸膜炎多有發熱,應卧床休息,採用患側卧位,使健側肺充分發揮代償作用。
2.加強營養,增進食慾:給予高蛋白、高熱量、多種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
胸膜炎是由感染性炎症(結核性、化膿性、寄生蟲性、真菌性等)、腫瘤、變態反應性疾病、膠原病等所引起的胸腔疾病。以結核性胸膜炎最為多見,青年最易罹患此病。臨床常見以下類型。
結核性乾性胸膜炎 由結核病灶直接蔓延到胸膜,胸膜充血、水腫及細胞浸潤,胸膜表面有少量纖維蛋白滲出使胸膜增厚粗糙。癒合後形成胸膜粘連,也有時不留痕跡。
發病急,畏寒,輕或中度發熱,病側有針刺樣痛,乾咳,呼吸運動受限,呼吸音低 ,可聽到胸膜摩擦音 。X射線檢查病變輕微時可無改變,若有廣泛性纖維蛋白滲出,肺野透明度普遍下降,隔肌運動可受限。抗結核葯物治療至少一年。
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 原發感染後機體過敏反應增高 ,使以前播散於胸膜下的病灶突然發炎而破潰到胸膜腔,產生變態反應引起胸膜滲出;或肺部病灶直接蔓延到胸膜引起胸膜漿液纖維蛋白滲出。多為單側,血行散播時可為雙側性胸水。積液量多,長期不吸收或治療不當可出現胸膜增厚及粘連。多急性發病,有中、高度發熱,畏寒,盜汗,虛弱,全身不適,乾咳,胸痛,出現積液後胸痛消失。大量積液可引起呼吸困難、紫紺、縱隔及心臟移向健側。胸腔積液為透明藁黃色,少數呈血色,細胞多為淋巴細胞,塗片及培養檢查結核菌陽性率不高。體檢及X射線所見 ,患側胸部膨隆 ,肋間飽滿增寬,胸廓擴張受限,叩診為實音,呼吸音消失或降低。抗結核葯物治療至少一年,以防止肺部出現結核病變 ,並應積極抽液以防止胸膜粘連和增厚。
癌性胸膜炎 胸內或胸外癌腫,直接侵犯或轉移到胸膜所致淋巴系統循環障礙而聚集成胸水。多為血性液體,且抽取後迅速增長,多無發熱,有胸悶及進行性呼吸困難。胸液中可找到癌細胞。由於發生了胸水即屬晚期腫瘤,所以對原發癌治療效果不佳。對癌性胸水,可於胸腔內注入抗癌葯物,抑制胸水增長。少數患者需行胸膜硬化治療。
彌漫性惡性胸膜間皮瘤 胸膜的原發腫瘤。表現劇烈胸痛、咳嗽、進行性氣短、伴體重減輕、發熱,胸部擴張受限。預後不佳。向胸膜腔內注入氮芥或絲裂黴素等可延長抽液時間。
類風濕性胸膜炎 多見於男性。表現為咳嗽、胸痛、活動後氣急 、關節痛和杵狀指 ;或無明顯症狀而在常規X射線檢查時發現。經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可好轉。
系統性紅斑狼瘡胸膜炎 胸部表現為間質性或支氣管肺炎、乾性或滲出性胸膜炎,有多形皮損呈廣泛對稱分布,面部有蝶形紅斑,不規則發熱,關節酸痛。心臟及腎臟可受累。胸液多為單側滲出性,有時可為血性。骨髓或血中可找到狼瘡細胞,抗核因子陽性,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有效。
反應性胸膜炎 在腹部疾病及腹膜後疾病時,可出現反應性胸膜炎,即無有關細菌侵入,而經過膈下的淋巴引流到胸腔所致。一般多在處理原發病變的同時而自然消退,但膈下膿腫引致者若處理延誤可變為膿胸。
8、類風濕的危害
1、毒副作用:由於疾病給人帶來極大的痛苦,加之治療方式不正確,用葯不合理的現象比比皆是,甚至用假葯來治療,類風濕的危害會導致葯物的毒副作用,讓疾病雪上加霜。
2、合並腫瘤: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本身就是因為自身免疫紊亂,如果不及時治療容易引起腫瘤的發生,傳統的葯物治療都含有免疫抑制劑,而這類葯品有一定的致癌性,。
3、口腔潰瘍:由於患者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常常會出現口腔潰瘍,並且伴有惡心嘔吐、厭食等不良反應。
9、什麼是胸膜炎?
概述
胸膜炎又稱「肋膜炎」,是胸膜的炎症。 胸膜炎是致病因素(通常為病毒或細菌)刺激胸膜所致的胸膜炎症。胸腔內可有液體積聚(滲出性胸膜炎)或無液體積聚(乾性胸膜炎)。炎症消退後,胸膜可恢復至正常,或發生兩層胸膜相互粘連。由多種病因引起,如感染、惡性腫瘤、結締組織病、肺栓塞等。結核性胸膜炎是最常見的一種。乾性胸膜炎時,胸膜表面有少量纖維滲出,表現為劇烈胸痛,似針刺狀,檢查可發現胸膜摩擦音等改變。滲出性胸膜炎時,隨著胸膜腔內滲出液的增多,胸痛減弱或消失,病人常有咳嗽,可有呼吸困難。此外常有發熱、消瘦、疲乏、食慾不振等全身症狀。檢查可發現心、肺受壓的表現。在大量胸液時,可通過胸部檢查和X線檢查發現。結核性胸膜炎的治療主要包括結核葯物治療;加速胸液的吸收,必要時抽液治療;防止和減少胸膜增厚和粘連,選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等.胸膜炎是各種原因引起的胸膜壁層和臟層的炎症。大多為繼發於肺部和胸部的病變,也可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臨床上胸膜炎有多種類型,以結核性胸膜炎最為常見。本病屬中醫「咳嗽、懸飲、肋痛」范疇。
[編輯本段]症狀
胸膜炎最常見的症狀為胸痛。胸痛常突然出現,程度差異較大,可為不明確的不適或嚴重的刺痛,可僅在患者深呼吸或咳嗽時出現,亦可持續存在並因深呼吸或咳嗽而加劇。胸痛為壁層胸膜的炎症所致,通常出現於正對炎症部位的胸壁。亦可表現為腹部、頸部或肩部的牽涉痛 。
由於深呼吸可致疼痛,故常引起呼吸淺快,患側肌肉運動較對側為弱。如果發生大量積聚,可致兩層胸膜相互分離,則胸痛可消失。大量胸腔積液可致呼吸時單側或雙側肺擴張受限,發生呼吸困難。
根據胸痛的特徵,常可作出胸膜炎的診斷。醫生使用聽診器可聞及一種吱吱的摩擦音,稱為胸膜摩擦音。盡管胸部X線檢查不能顯示胸膜炎,但可發現肋骨骨折、肺部病灶或少量胸腔積液。
突然發生的胸痛是胸膜炎的主要症狀。典型的胸痛為刺痛,在呼吸和咳嗽時加重,程度可有差異。可僅為隱隱不適,或僅在病人深呼吸或咳嗽時出現。臟層胸膜無痛感;疼痛因壁層胸膜疼痛引起。
[編輯本段]臨床表現
1.病情輕者無症狀。
2.主要臨床表現為胸痛、咳嗽、胸悶、氣急,甚則呼吸困難,感染性胸膜炎或胸腔積液繼發感染時,可有惡寒、發熱。
3.不同病因所致的胸膜炎可伴有相應疾病的臨床表現。
[編輯本段]診斷
1.一般分為以下10型:
①纖維蛋白性胸膜炎:即「乾性胸膜炎」,胸膜局部滲出少量纖維蛋白而無胸腔積液。多由肺部炎症蔓延至胸膜所致,多數無症狀,少數病人有局限性針刺樣痛。
②漿液纖維蛋白性胸膜炎:即「滲出性胸膜炎」,為漿液和纖維蛋白滲出積聚於胸腔內,常由結核性胸膜炎、化膿性胸膜炎、腫瘤性胸膜炎所致。胸痛氣急為主要表現。
③結核性胸膜炎:由結核菌從原發綜合征的淋巴結經淋巴管到達胸膜,或胸膜下的結核病灶蔓延至胸膜所致。臨床主要有結核性乾性胸膜炎、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結核性膿胸。常有胸痛,氣急及結核中毒症狀。
④腫瘤性胸膜炎;由胸內或胸外癌腫,直接侵犯或轉移至胸膜所致。主要表現為胸悶、進行性呼吸困難,並伴原發病灶的相應症狀。
⑤化膿性胸膜炎:多由肺、食道、腹部感染等蔓延至胸膜所致。表現為惡寒、高熱、胸痛、咳嗽和咯吐膿痰。
⑥真菌性胸膜炎:多由放線菌、白色念球菌累及胸膜所致。
⑦結締組織病胸膜炎:常見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及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疾病。以胸痛、氣急及原發疾病症狀為主要表現。
⑧膽固醇性胸膜炎;為胸液中含有大量的游離膽固醇結晶,可能與脂肪代謝障礙有關,臨床症狀輕微。
⑨乳糜胸:為胸液中含淋巴乳糜,多因腫瘤、淋巴結結核、絲蟲病肉芽腫壓迫或損傷胸導管和乳糜池所致。胸悶、氣急為主要表現。
⑩血胸:是指明顯的胸腔內出血。是由於自發性氣胸、含血管的胸膜黏連撕裂、或出血性胰腺炎等病因所致。主要表現為胸痛、胸悶、甚至休克等症狀。
2.查體:乾性胸膜炎:呼吸運動受限,局部壓痛,呼吸音減弱,可聞及胸膜摩擦音。滲出性胸膜炎:積液量多時患側呼吸運動受限,甚則強迫體位,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胸廓飽滿,氣管向健側移位,叩診呈實音,語顫、呼吸減弱或消失。
3.x線檢查:於性胸膜炎病變局限者可無明顯變化。胸腔積液較少時,見肋隔角模糊變鈍。胸腔積液較多時,可見肺下野密度增加,陰影上緣自腋下向內下方呈弧形分布。
4.超聲波檢查:可發現透聲良好的液性暗區,可提示穿刺的范圍、部位、深度。
5.實驗室檢查:
①胸腔積液常規、生化、培養可判斷積液的性質,及發現結核菌或其他致病菌。
②結核菌素試驗及結核桿菌抗體陽性有助於結核性胸膜炎的診斷。
③血常規檢查白細胞計數可正常或增高,血沉常加快。
6.本病應注意與支氣管肺癌胸膜轉移及肝、腎、心臟疾病所致的胸腔積液相鑒別。
[編輯本段]治療
胸膜炎的治療視其病因而定。細菌感染所致者,應給予抗生素治療。病毒感染所致者,無需抗感染治療。自身免疫疾病所致者,治療基礎疾病可使胸膜炎消退。
1.西醫葯治療:
①抗生素治療
A.抗結核葯物治療:適用於結核性乾性或滲出性胸膜炎的治療。異煙肼每日300毫克、或利福平每日壩毫克、或乙胺丁醇每日0.75--1克,一次頓服,連續服葯3個月。鏈黴素每日0.75--1克,肌注,1--2月,與口服葯交替使用,總計療程6--9月。
B.非結核性胸膜炎:應針對原發病(如感染、腫瘤等)選擇相應的葯物治療。
C.化膿性胸膜炎或結核性膿胸伴感染者:青黴素C每日160--320萬單位,分4次肌注,並可於胸腔內再加註807單位。
②緩解疼痛:口服阿司匹林0.6克或消炎痛50毫克,1日3次,或可待因15--30毫克,1日3次。
③胸腔穿刺抽液:適用於滲出性胸膜炎胸腔大量積液,有明顯呼吸困難,或積液久治仍不吸收者。每次抽液量不宜超過1000毫升,每周2-3次。
④激素治療:與抗結核葯物聯用,對消除全身毒性症狀,促進積液吸收,防止胸膜增厚黏連,有積極的治療作用。可用強的松15--30毫克,分3次口服,待全身症狀改善,積液明顯吸收減少時,可逐漸減量,一般用葯4--6周。
2.中醫葯治療:
①邪犯胸肺:惡寒發熱,咳嗽痰少,胸脅刺痛,口苦咽干,舌紅苔薄,脈弦數。
治法:和解清熱,理氣通絡。
方葯:瓜蔞、貓瓜草各30克,柴胡、赤白芍各15克,黃芩、半夏、枳殼、桔梗、桑白皮各10克,甘草6克。
②飲停胸脅:咳唾引痛,呼吸困難,咳逆喘息不能乎卧,舌苔白膩,脈沉弦。
治法:逐水祛飲。
方葯:百部30克,瓜蔞、茯苓各15克,葶藶子11克,桑白皮、蘇於、陳皮、半夏、椒目、薤白、橘紅各10克,甘草6克。
③痰淤互結:胸痛胸悶,呼吸不暢,遷延經久不已,舌紫暗、苔白,脈弦。
治法:化痰活血,理氣和絡。
方葯:意苡仁30克,瓜蔞、赤芍、茯苓各15克,旋復花、蘇於、杏仁、半夏、香附、陳皮、枳殼、路路通各10克,制乳沒各6克(包煎)。
④陰虛內熱:嗆咳少痰,口乾咽燥,潮熱盜汗,五心煩熱,顴紅,形體消瘦,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清熱。
方葯:沙參、麥冬、玉竹、花粉、百部各15克,太子參13克,桑白皮、地骨皮、功勞葉、銀柴胡、廣鬱金、杏仁各10克,川貝粉6克(沖服)。
[編輯本段]預防與調養
l.注意休息,高蛋白及高維生素飲食。
2.治療應堅持、徹底。
愛心提示:以上介紹用方,請務必咨詢當地正規中醫醫院,結合自身生理特點和不同的病理變化,辨證選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