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荊芥的食用禁忌
表虛自汗、陰虛頭痛忌服。
1、《葯性論》:荊芥久服動渴疾。
2、《葦航紀談》:凡服荊芥風葯,忌食魚。
3、《綱目》反驢肉、無鱗魚。
4、《本草經疏》:病人表虛有汗者忌之;血虛寒熱而不因於風濕風寒者勿用;陰虛火炎面赤,因而頭痛者,慎匆誤入。
2、土荊芥的用法與功效?
【別稱】鉤蟲草、臭藜藿、火油草。
【形態特徵】一年生直立芳香草本植物,約1米高,全株揉之有強烈刺鼻的氣味。莖有棱,多分枝,披腺毛或無毛。單葉互生,下部葉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3~16厘米,先端短尖或鈍,邊緣有不規則鈍齒或呈波狀;上部的葉較小,變為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緣或有疏齒;葉兩面綠色,葉背有腺點。兩性花,多朵排成有葉的圓錐花序。果為一膜質的胞果,包藏於萼內;種子橫生或直立,倒卵形,黑褐色。夏、秋兩季節割取葉、莖,陰干備用或鮮用。
【生長環境】於我國南方各省、區為主產地。多為栽種,也有野生於林旁、路旁、曠地上的。
【性味功效】味辛,性溫,有毒。祛風除濕,解毒殺蟲。
【驗方精選】第一方:適量鮮土荊芥莖、葉。
用法:搗爛取40~60毫升汁,內服。
主治:鉤蟲症。第二方:土荊芥、杠板歸各30克。
用法:煎水洗患處。
主治:皮膚癢疹。第三方:適量鮮土荊芥。
用法:搗爛敷傷口周圍。
主治:毒蟲、毒蛇咬傷。第四方:適量土荊芥葉。
用法:研細末,干灑患處;或取鮮葉,搗爛敷患處。
主治:外傷出血。第五方:60克土荊芥。
用法:煎水洗患處。
主治:濕疹,頭虱。第六方:適量鮮土荊芥葉,少許雄黃。
用法:共搗爛,外敷患處。
主治:蜈蚣咬傷、蟲咬皮炎。第七方:15克鮮土荊芥根,10克五加皮,9克威靈仙。
用法:水煎,分2次服。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第八方:60~100克土荊芥。
用法:焙乾研成細粉,米糊為丸,每次服15克,隔日1次,連服2~3次。
主治:蛔蟲、蟯蟲病。
3、中葯荊芥的功效和主治是什麼
《中國葯典》:荊芥 【拼音名】 Jīnɡ Jiè 【英文名】 HERBA SCHIZONEPETAE 【別名】香荊薺、線薺、四棱桿蒿、假蘇 【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 荊芥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 的乾燥 地上部分 。夏、秋二季花開到頂、穗綠時采割,除去雜質,曬干。 【炮製】 荊芥 :除去雜質,噴淋清水,洗凈,潤透,切段,曬干。 荊芥穗 :摘取花穗。 荊芥炭 :取荊芥段,照炒炭法(附錄Ⅱ D)炒至表面黑褐色。 芥穗炭 :取凈荊芥穗,照炒炭法(附錄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 【性味】辛,微溫。 【歸經】歸肺、肝經。 【功能主治】解表散風,透疹。用於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產後血暈。 【用法用量】 4.5~9g。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摘錄】《中國葯典》 《*辭典》:荊芥 【出處】《吳普本草》 【拼音名】 Jīnɡ Jiè 【別名】假蘇、鼠蓂(《本經》),姜蘇(《吳普本草》),穩齒菜(《滇南本草》),四棱桿蒿(《中葯志》)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 荊芥 的 全草 。秋季花開穗綠時割取地上部分,曬干。亦有先單獨摘取花穗,再割取莖枝,分別曬干,前者稱"荊芥穗",後者稱"荊芥"。 【生境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主產江蘇、江西、湖北、河北等地。 【性狀】乾燥的全草,莖方形,四面有縱溝,上部多分枝,長45~90厘米,直徑3~5毫米;表面淡紫紅色,被有短柔毛。質輕脆,易折斷,斷面纖維狀,黃白色,中心有白色疏鬆的髓。葉對生,葉片分裂,裂片細長,呈黃色,皺縮捲曲,破碎不全;質脆易脫落。枝頂著生穗狀輪傘花序,呈綠色圓柱形,長7~10厘米;花冠多已脫落,只留綠色的萼筒,內有4個棕黑色的小堅果。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以淺紫色、莖細、穗多而密者為佳。 【化學成份】含揮發油1.8%,油中主成分為右旋薄荷酮、消旋簿荷酮、少量右旋檸檬烯。 【葯理作用】用人工發熱的家兔,口服荊芥煎劑與浸劑2克(生葯)/公斤,無甚解熱作用。在體外,高濃度(1:100)有抗結核桿菌之作用。 【炮製】荊芥:揀凈雜質,用水略泡,撈出切段,哂干,炒荊芥:取切段的荊芥置鍋內,文火微炒,取出放涼(炒荊芥穗方法同)。荊芥炭:取切段的荊芥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黑色,存性,少噴清水,取出曬干(荊芥穗炭方法同)。 【性味】辛,溫。 ①《本經》:"味辛,溫。" ②《醫學啟源》:"氣溫,味辛苦。" 【歸經】入肺、肝經。 ①《綱目》:"入足默陰經氣分。" ②《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肺、肝二經。" ③《本草匯言》:"足厥陰、少陽、陽明經。" 【功能主治】發表,祛風,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中風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產後血暈;癰腫,瘡疥,瘰癧。荊芥穗效用相同,惟發散之力較強。 ①《本經》:"主寒熱,鼠瘺,瘰癧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 ②《葯性論》:"治惡風賊風,口面歪邪,遍身頑痹,心虛忘事,益力添糟。主辟邪毒氣,除勞,治丁腫;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脈,傳送五臟不足氣,能發汗,除冷風;又搗末和醋封毒腫。" ③孟詵:"產後中風身強直,研末酒服。" ④《食療本草》:"助脾胃。" ⑤《食性本草》:"主血勞風氣壅滿,背脊疼痛,虛汗,理丈夫腳氣,筋骨煩痛及陰陽毒,傷寒頭痛,頭旋目眩,手足筋急。" ⑥《日華子本草》:"利五臟,消食下氣,醒酒。作菜生熱食並煎茶,治頭風並汗出;豉汁煎治暴傷寒。" ⑦《本草圖經》:"治頭風,虛勞,瘡疥,婦人血風。" ⑧《滇南本草》:"治跌打損傷,並敷毒瘡。治吐血。""荊芥穗,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熱痛,消腫,除諸毒,發散瘡癰。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風熱,通肺氣鼻竅塞閉。" ⑨《綱目》:"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腫。治項強,目中黑花,及生瘡,陰頹,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注意】表虛自汗、陰虛頭痛忌服。 ①《葯性論》:"荊芥久服動渴疾。" ②《葦航紀談》:"凡服荊芥風葯,忌食魚。" ③《綱目》:"反驢肉、無鱗魚。" ④《本草經巰》:"痛人表虛有汗者忌之;血虛寒熱而不因於風濕風寒者勿用;陰虛火炎面赤,因而頭痛者,慎勿誤入。"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附方】 ①治風熱頭痛:荊芥穗、石膏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茶調下。(《永類鈐方》) ②治頭目諸疾,血勞,風氣頭痛,頭旋目眩:荊芥穗為末。每酒服三錢。(《眼科龍木論》) ③治風熱肺壅,咽喉腫痛,語聲不出,或如有物哽:荊芥穗半兩,桔梗二兩,甘草(炙)一兩。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後溫服。(《局方》荊芥湯) ④治一切風,口眼偏斜:青荊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處砂盆內研,生絹絞汁於磁器內,煎成膏;余滓三分,去一分,將二分滓日干為末,以膏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忌動風物。(《經驗後方》) ⑤治大便下血:㈠荊芥,炒,為末。每米飲服二錢,婦人用酒下。亦可拌面作餛飩食之。(《經驗方》) ㈡荊芥二兩,槐花一兩。炒紫為末。每服三錢,清茶送下。(《簡便單方》) ⑥治產後血暈,築心,眼倒,風縮欲死者:干荊芥穗,搗篩。每用末二錢匕,童子小便一酒盞,調熱服,口噤者挑齒,閉者灌鼻中。(《本草圖經》) ⑦治小便尿血:荊芥、縮砂,等分。為末。糯米飲下三錢日三服。(《瀕湖集簡方》) ⑧治痔漏腫痛:荊芥煮湯,日日洗之。(《簡便單方》) ⑨治癃閉不通,小腹急痛,肛門腫疼,無問新久:大黃(小便不通減半)、荊芥穗(大便不通減半),等分。各別為末。每服一、二錢,溫水調下,臨時加減服。(《宜明論方》倒換散) ⑩治一切瘡疥:荊芥、金銀花、土茯苓,等分。為末,熟地黃熬膏為丸,梧子大。每旦、晚各服百丸,茶酒任下。(《本草匯言》) ⑾治風毒寡癧、赤腫痛硬:鼠粘子一升(微炒),荊芥穗四兩。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攪勻服之,日三服。(《聖惠方》) ⑿治腳椏濕爛:荊芥葉搗敷之。(《簡便單方》) 【臨床應用】治療皮膚瘙癢症:取凈荊芥穗一兩,碾為細面,過篩後裝入紗布袋內,均勻地撒布患處(如范圍廣,可分片進行),然後用手掌來回反復的揉搓,磨擦至手掌與患部發生熱感為度。治療急慢性蕁麻疹及一切皮膚瘙癢病,輕者1~2次,重者2~4次即奏效。 【備注】同屬植物裂葉荊芥東北等地亦作荊芥使用。裂葉荊芥的形態與上種相似,唯葉的最終裂片較寬,呈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花穗較大而疏;苞片卵圓形,帶紫紫色;花冠藍紫色,比萼片長1/2。 【摘錄】《*辭典》 《中華本草》:荊芥 【出處】出自《吳普本草》 【拼音名】 Jīnɡ Jiè 【英文名】 Fineleaf Schizonepeta Herb, Herb of Fineleaf Schizonepeta 【別名】假蘇、鼠蓂、姜芥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1.生於山坡路旁或山谷。海拔在540-2700m之間。多栽培,亦有野生。 2.生於海拔1300-2000m的松林林緣、山坡草叢或濕潤的草原上。 資源分布:1.分布於黑龍江、遼寧、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河南、河南、四川、貴州等地、江蘇、浙江、福建、雲南等地有栽培。 2.分布於東北及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等地。 【葯理作用】 1.解熱鎮痛作用:用傷寒混合菌苗使家兔發熱,給予裂葉荊芥煎劑或乙醇浸劑2g/kg 灌胃,僅有微弱的解熱作用。荊芥煎劑有解熱鎮痛作用。荊芥中的d-薄荷酮為鎮痛的主要成分,3-甲基環己酮亦有鎮痛作用。 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荊芥煎劑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白喉桿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其次對炭疽桿菌、乙型鏈球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人型結核桿菌等均表現一定的抑製作用。50%荊芥煎劑每雞胚0.1ml對甲型流感病毒PR8株無抑製作用。 3.止血作用:小鼠按Akohob氏法測定出血時間,兔毛細管法測定凝血時間,比較生品荊芥與荊芥炭的止血時間。葯物均用生理鹽水配製灌胃,兔2g/kg,小鼠5g/kg,用生理鹽水作對照。結果表明,生品荊芥不能明顯縮短出血時間,而荊芥炭則使出血時間縮短72.6%;生品荊芥使凝血時間縮短30%,而荊芥炭縮短77.7%,說明荊芥經炒炭後有止血作用。 4.其它作用:荊芥體外試驗有弱的抑制癌細胞作用。荊芥煎劑有明顯抑制小鼠耳廓腫脹作用,對醋酸引起的炎症亦有明顯抗炎作用。另據報道,荊芥的抗炎成分主要是1-胡薄荷酮。苯並呋喃類化合物、3-辛醇和B-蒎烯亦有抗炎作用,前者對3a-羥基甾體脫氫酶的IC50為8.1μg/ml。 【毒性】腹腔注射荊芥煎劑的小鼠半數致死量為30046±76.5mg/kg。 【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濕 【歸經】歸肺;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解表;透疹;止血。主感冒發熱;頭痛;目癢;咳嗽;咽喉腫痛;麻疹;癰腫;瘡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產後血暈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或臨丸、散。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搗敷;或研末調散。 【注意】表虛自汗、陰虛頭痛忌服。 1.《葯性論》:荊芥久服動渴疾。 2.《葦航紀談》:凡服荊芥風葯,忌食魚。 3.《綱目》反驢肉、無鱗魚。 4.《本草經疏》:病人表虛有汗者忌之;血虛寒熱而不因於風濕風寒者勿用;陰虛火炎面赤,因而頭痛者,慎匆誤入。 【各家論述】 1.《本經》:主寒熱,鼠疫,瘰癧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 2.《葯性論》:治惡風賊風,口面喎邪,遍身頑痹,心虛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氣,除勞,治丁腫;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脈,傳送五臟不足氣,能發汗,除冷風;又搗末和醋封毒腫。 3. 孟詵:產後中風身強直,研末酒服。 4.《食療本草》:助脾胃。 5.《食性本草》:主血勞風氣壅滿,背脊疼痛,虛汗,理丈夫腳氣,筋骨煩痛及陰陽毒,傷寒頭痛,頭旋目眩,手足筋急。 6.《日華子本草》:利五臟,消食下氣,醒酒。作菜生熟食並煎茶,治頭風並汗出;豉汁煎治暴傷寒。 7.《本草圖經》:治頭風,虛勞,瘡疥,婦人血風。 8.《滇南本草》:治跌打損傷,並敷毒瘡。治吐血。荊芥穗,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熱痛,消腫,除諸毒,發散瘡癰。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風熱,通肺氣鼻竅塞閉。 9.《綱目》: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腫。治項強,目中黑花,及生瘡,陰TUI,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摘錄】《中華本草》
4、荊芥和什麼葯搭配很有效去除風濕
您好,我是
上海市虹橋醫院程柏鈞
風濕關節炎對人的身體有著很嚴重的影響,建議您早日去醫院治療。
5、積食能吃荊芥
荊芥屬於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適應力非常的強,對種植的土地要求很小,基本上種上就能夠活,還記得的在小的時候,經常跟家人們挖野菜,就能夠看到這種植物。沒想到是,它的營養價值很高,香味還特別的濃郁,不管是當成蔬菜來熟吃,還是生著食用,味道上都讓人流連忘返,那食用後到底有哪些好處呢?但醫生卻說:這2類人一口都不要多吃。
常吃荊芥的養生效果1:促進食慾,到了夏天,因為天氣的原因,大部分地區的溫度甚至是已經達到了30℃以上,這個時候吃什麼沒有胃口,飯量也下降了,雖然看起來可以幫助控制體重的人群減肥。但是我們的機體也需要營養的供給,如果長期處於這種狀態,即使是你的體重真正的下降了,可身體狀況卻越來越差,出現營養不良、貧血等情況。而荊芥就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其中含有豐富的香油,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管用什麼樣的烹飪手法,荊芥都非常香的緣故。可以起到很好的促進食慾,夏天經常胃口不好,以及食慾比較差的人群,就可以吃些荊芥。同時,還能夠幫助我們在一定程度上你減少調味料的使用,對於身體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常吃荊芥的養生效果2:預防風寒感冒
夏天風熱感冒非常常見,但也有一些人是風寒感冒,這個時候會非常難受,發熱又頭疼,而荊芥可以預防風寒感冒,且對於已經患有風寒感冒的人群,還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中醫上認為,荊芥味辛、性溫,可入肝、肺兩經,具有輔助治療風寒感冒、咽喉腫痛、出鼻血等作用。
常吃荊芥的養生效果3:補氣血
荊芥也是一種非常好的補氣血食材,尤其是跟薄荷進行搭配,烹飪成冷盤也好,做成其它的美食也好,在補氣血上面可以起到雙重作用,同時,還可以增強解表發汗的作用。
荊芥雖然有這么多的好處,但也不是所有的食物所有人都能食用,荊芥也是一樣,並非人人適合,以下這幾類人就要注意了。
1、風寒風濕的人群:荊芥氣溫,味甘,但對於這類人群,有時候會出汗且體質比較虛弱,因此,如果你有風寒風濕的情況,就最好不要食用荊芥了,避免加重病情。
2、火旺的人群:這類人群也不宜食用,還可能會出現頭疼的現象。
以上是給大家介紹了一下芥菜的好處,所以有條件的話可以多吃一些,荊芥雖然有這么多的好處,但也不是所有的食物所有人都能食用,荊芥也是一樣,並非人人適合,所以有以上兩種情況的人,一定要注意了,最好是別吃。
6、荊芥有什麼作用?
傳統中醫葯理論認為,荊芥味辛,性微溫,具有解表散風的功效,臨床上多用於外感表證,無論風寒、風熱或寒熱不明,均可廣泛使用。荊芥還有透疹的功效,可用於小兒麻疹透發不暢、風疹瘙癢等等。荊芥還能消瘡,可用於瘡瘍初起有表證者。荊芥炒炭以後為苦澀之品,具有止血作用,可用於多種出血證。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荊芥含有揮發油、單萜類以及黃酮類等化學成分。荊芥有微弱的解熱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對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和人型結核桿菌均有一定的抑製作用。荊芥不能明顯縮短出血時間,而荊芥炭則能使出血時間縮短。
《本草經疏》這本書上說:痛人表虛有汗者忌之;血虛寒熱而不因於風濕風寒者勿用;陰虛火炎面赤而頭痛者,慎勿入也。
也就是說,表虛自汗、陰虛頭痛的患者是不宜服用的。
7、治風濕:艾蒿,荊芥,透骨草,旁風,+ 。 還差一味葯。是什麼???
按這個思路可以加千年健,或威靈仙,增強去風除濕的功效
8、這是不是風濕啊?
這個診斷很明確,是有風濕來,只是表現不同,風濕所在的位置是皮膚而不是關節.所以碰到風和水都有情況出現,這也是很常見的一種情況.
而且你還說有不固定的地方有酸痛的感覺,這也能證明就是風濕的診斷.
有濕就是會出現酸痛,而且多在關節上,有風就自是遊走不定,到處跑.
治療也不是很難,方向很明確就是去風除濕
方劑可以用消風散,這個方子還是很對你的症狀的.
葯物:當歸12g 生地12g 防風15g 蟬蛻12g 知母12g 苦參12g 胡麻10 g 荊芥12g 蒼術10g 牛蒡子10g 通草19g 羌活10g 甘草5g
這個方子就是用來治療風疹濕疹用的,你自己也可以去查一查.
可以參考一下.
9、治風濕的中草葯有哪些
用於治療風濕常用中草葯很多,按其要要功用可分為以下幾類: 1、疏散風邪類:獨活、羌活、防風、麻黃。 2、溫經散寒類:桂枝、川烏、草烏、熟附子、細辛。 3、除濕蠲痹類:木瓜、茯苓、防已、苡仁、萆薢、蒼術、蠶砂、豬苓、澤瀉、滑石。 4、清熱通痹類:忍冬藤、銀花、連翹、黃柏、知母、石膏、生地、赤芍、丹皮、大青、板藍根。 5、通經活絡類:豨薟草、清風藤、威靈仙、絡石藤、伸筋藤、忍冬藤、秦艽、松節、木瓜、海楓藤、千年健、透骨草、雞血藤、穿山甲、姜黃。 6、搜風剔絡類:全蠍、蜈蚣、地龍、蘄蛇、烏梢蛇、穿山甲、土元、僵蠶、蜂房。 7、活血化淤類:當歸尾、桃仁、紅花、赤芍、乳香、沒葯、五靈脂。 8、化痰散結類:半夏、茯苓、陳皮、制南星、白芥子、象貝。 9、益氣養血類:黃芪、黨參、當歸、白芍、熟地、雞血藤。 10、補腎壯骨類:熟地、補骨脂、骨碎補、淫羊藿、狗脊、續斷、杜仲、桑寄生、牛膝、仙靈脾、鹿茸、山萸肉、女貞子、旱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