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中葯治風濕
草烏川烏一起和甘草泡酒有止痛的作用,但量千萬不能大,否則易至烏頭鹼中毒!其它中葯還有:桂枝,牛夕,地龍,秦艿,,蒼術,木瓜,,杜仲,防風,桑枝,,丹參,乳沒,羌活,獨活,靈仙等等
2、有一種爬樹的植物可以治風濕叫什麼
風濕、痛風治療痛風是由於嘌呤代謝發生障礙,血液和組織中積聚大量尿酸和尿酸鹽而引起。症狀是手指、腳趾、膝、肘等關節疼痛腫脹,甚至變形。
痛風,是由於長期在風濕寒的環境下而導致的;因此,應該遠離風濕寒的環境,生活在相對溫暖乾燥的環境下。痛風,可以少吃酸性食品,少攝入鹽;吃海鮮喝啤酒,會導致痛風。
教學視頻指出:
中醫的歷節病,起因都是肝腎兩虛,病在筋骨之間游盪,類似於西醫的痛風、風濕病。臨床上,按照症狀分為三種:
(1)風痹,症狀是又麻又痛:風濕相摶,骨節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
(2)血痹,症狀是麻而不痛: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症,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3)歷節,症狀是但痛不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葯知母湯主之。針對膝蓋痛。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毒性大,嚴格按照要求製作使用,心臟病患者不能使用。
咨詢中醫師。
3、風濕病主要用什麼中草葯
用於治療風濕常用中草葯很多,按其要要功用可分為以下幾類:
1、疏散風邪類:獨活、羌活、防風、麻黃。
2、溫經散寒類:桂枝、川烏、草烏、熟附子、細辛。
3、除濕蠲痹類:木瓜、茯苓、防已、苡仁、萆薢、蒼術、蠶砂、豬苓、澤瀉、滑石。
4、清熱通痹類:忍冬藤、銀花、連翹、黃柏、知母、石膏、生地、赤芍、丹皮、大青、板藍根。
5、通經活絡類:豨薟草、清風藤、威靈仙、絡石藤、伸筋藤、忍冬藤、秦艽、松節、木瓜、海楓藤、千年健、透骨草、雞血藤、穿山甲、姜黃。
6、搜風剔絡類:全蠍、蜈蚣、地龍、蘄蛇、烏梢蛇、穿山甲、土元、僵蠶、蜂房。
7、活血化淤類:當歸尾、桃仁、紅花、赤芍、乳香、沒葯、五靈脂。
8、化痰散結類:半夏、茯苓、陳皮、制南星、白芥子、象貝。
9、益氣養血類:黃芪、黨參、當歸、白芍、熟地、雞血藤。貴陽中醫風濕病醫院
10、補腎壯骨類:熟地、補骨脂、骨碎補、淫羊藿、狗脊、續斷、杜仲、桑寄生、牛膝、仙靈脾、鹿茸、山萸肉、女貞子、旱蓮草。
4、哪些水果除風濕
風濕病常有免疫功能的紊亂,合理的飲食對於維持正常的免疫功能具有重要意義。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都會對免疫系統造成損害。風濕病人應攝取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取適當的糖類和脂肪。食物過敏和風濕病有著一定的關系,可使風濕病加重。只屬有過敏的食物應禁忌,日常也應少食辛辣,過多使用調味品,有刺激性的食物,忌煙酒,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對骨關節炎病人,可食用含鈣量豐富的食物。
天氣轉涼,入夜時分,一些風濕病患者開始周身酸痛。醫學研究表明,空氣的溫度、濕度與大氣壓力等均會影響風濕病的症狀,而女性似乎比男性更能感應氣候的轉變。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類疾病專業委員會專家白人驍說,風濕病是常見病、多發病,且纏綿難愈。加強對風濕病防治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
中醫認為,風濕病是由於風、寒、濕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脈,使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專家稱,要有效預防風濕病,首先不要受涼感冒,並且注意增強體質,不能太疲勞。另外,居住環境不能太潮濕,盡量避免在這樣的環境下長時間工作。在飲食上,則要少吃太油膩的食物。
德國聯邦健康信息和消費者保護協會的專家近日建議,風濕病患者在進行葯物治療的同時,切勿忽視「對症進食」,特別是要減少動物脂肪的攝入量。他們認為,雞蛋和動物內臟都應是風濕病患者禁忌的食品,而豬肉、牛風濕病在穿衣方面沒有特殊的要求,最關鍵是注意保暖,避免受涼受濕。任何諸如感冒等感染性疾病都會加重病情。居住的房屋應向陽、通風、乾燥,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不要在風口處睡卧。一般來講,良好的居住環境,對風濕病患者的康復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患者有意識地去改善一下居住環境,對本病的康復是很有益處的。
風濕病患者在飲食方面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首先,飲食應全面,營養均衡,不可偏食。一般來說,除痛風性關節炎外,飲食是沒有太多禁忌的,如瓜果、蔬菜、魚、豬肉、魚油、維生素、蜂蜜均可食用,以利於全面吸收營養。主要宜選用高蛋白、高維生素及容易消化的食物,合理的營養搭配及適當的烹調,滿足患者機體對營養及能量的需要,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其次,不宜吃生冷、辛辣等刺激性強的食品,尤其是急性期的病人最好忌食。有些風濕病患者喜歡服用一些葯酒,認為酒具有活血化淤的作用,可以止痛消腫,其實這應根據個人體質及病情區別對待。酒性辛熱,能祛散寒邪,如是寒濕體質或是證屬寒濕內阻的,可飲用一些葯酒;而南方濕熱較重,如伴有濕熱之象的患者,則不宜飲酒,因為酒性原本濕熱,熱重傷肝,濕重傷脾,如再浸入附子、川烏、細辛一類的熱葯,會加重內熱和腫痛。糖類及脂肪也要少食,因為此類食物久食多食容易損傷脾胃,導致痰濕的滋生,從而加重病情。另外,處於急性期有關節腫脹的患者,食鹽用量應比正常人少,因為鹽攝入過多會造成水鈉瀦留, 停滯於關節,更會加重關節的腫脹程度。
風濕病患者在配製葯膳時,應遵循中醫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根據不同病情採用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方法。一般來說,行(風)痹患者宜用蔥、姜等辛溫發散之品;寒(痛)痹患者宜用胡椒、乾薑等溫熱之品,忌食雪糕冰棍等冰凍生冷的食物;濕(著)痹患者宜用茯苓、冬瓜、苡米等健脾祛濕之品;熱痹患者宜用綠豆、冬瓜等食物,不宜飲酒及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肉、羊肉等「紅肉」以及各種香腸,每周最多吃一到兩次,每次不超過100克。這是因為動物脂肪中含有大量容易引起關節發炎的物質,過多進食會加重風濕病患者的病情。
專家們指出,低脂牛奶、奶製品和魚肉是風濕病患者的理想食品。特別是魚肉中含有大量的脂肪酸成分,可以緩解病人由於關節腫脹帶來的疼痛感。另外,風濕病患者應多了解有關營養方面的知識,有利於康復:
1.可減輕發炎的食物
風濕病多因炎症反應造成,而這種反應的「罪魁禍首」就是前列腺素。有些來自動物油的脂肪酸是加重炎症反應的前列腺素,所以在烹調時,應避免使用動物油。不飽和脂肪酸可阻止前列腺素產生,減輕發炎,其最佳來源是鮭魚、大比目魚、鯡魚、沙丁魚等深海魚類。
2.富有類黃酮素的食物
類黃酮素又稱為維生素P,可強化關節膠原蛋白,同時維護微血管功能,調節其滲透力,減緩發炎的反應。我們可從下列食品中吸取類黃酮素:柑橘、草莓、櫻桃、李子、綠茶、全谷類。
3.含抗氧化劑的食物
抗氧化劑可減輕發炎。含抗氧化劑胡蘿卜素的食物有杏、桃、芒果、木瓜、南瓜、菠菜、番薯等;含維生素E的有麥芽、葵花籽、杏仁、腰果、花生、植物油;含微量元素硒的有大蒜、洋蔥、海產類、全谷類;含鋅與錳的有肉類、海產類、牛奶、蛋、大豆等。
4.補充因使用止痛消炎葯及類固醇而營養流失的食品
風濕病人可能因長期服用止痛消炎葯或類固醇,造成維生素C、葉酸、鋅、鐵、鉀及磷等營養素的流失,因此必須多從以下食物中予以補充:動物肝臟、肉類、禽蛋、豆類等含豐富鐵質;瘦肉、馬鈴薯、香蕉、乾果含豐富的鉀;魚、家禽、黃豆、脫脂牛奶等含磷豐富。
此外,有些病人看到風濕病病情好轉,便不按照醫生指示,擅自減少每日服用的葯量,殊不知這可能使病情復發或加重。需服用非類固醇抗炎止痛葯物的病人,可能面對引發腸胃病的副作用,隨著天氣轉涼,腸胃出血的機會增多,吃葯時應在飯後即刻或飯中與食物並用,必要時可添加胃葯或選擇新型非類固醇抗炎止痛葯,可避免腸胃及腎毒性副作用。
風濕病患者的心肺功能及耐力較差,平時較容易感覺疲勞,應多補充熱量,更需要充足的睡眠與休息,還應配合適當的運動,如伸展體操、散步等。關節多活動,就可減少其僵硬與無力。熱水澡或浸泡熱浴,對舒緩關節肌肉的僵硬感有幫助。
風濕病患者在進行葯物治療的同時,切勿忽視"對症進食",特別是減少動物脂肪的攝入量.根據專家建議,雞蛋和動物內臟都應是風濕病患者嚴禁食用的食品,而豬肉,牛肉,羊肉等"紅肉"以及香腸每周最多吃一到兩次.因為,動物脂肪的食物會加重患者病情.低脂牛奶,奶製品和魚肉是風濕患者的理想食品.特別是魚肉可以緩解風濕病人由於關節腫脹帶來的疼痛感.
風濕病人飲食一般以進食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為總原則,加強營養,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吃生冷、油膩之物。例如:對「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患者,多具有骨質疏鬆或骨質增生、退化、應多吃魚、肉類、蛋白、豬骨等增加鈣、磷豐富的食品;合並有貧血的患者還需注意補充含鐵食物,如動物血、菠菜、香菇、紫菜;而對於「痛風」患者,多與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及糖尿病等關系密切,對飲食的要求則更為講究了,如動物內臟(心、肝、腎等)、魚、蝦類、蛤蟹等海味、肉類、花生米、扁豆、豌豆、菠菜、芥菜、花菜等食品含嘌呤或嘌呤前體比較多,應加以限制,禁止飲酒,宜多喝水。總之,合理的飲食對治療、對疾病的康復有協同促進的作用,反之亦然。
風濕病在穿衣方面沒有特殊的要求,最關鍵是注意保暖,避免受涼受濕。任何諸如感冒等感染性疾病都會加重病情。居住的房屋應向陽、通風、乾燥,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不要在風口處睡卧。一般來講,良好的居住環境,對風濕病患者的康復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患者有意識地去改善一下居住環境,對本病的康復是很有益處的。
首先,飲食應全面,營養均衡,不可偏食。一般來說,除
痛風性關節炎外,飲食是沒有太多禁忌的,如瓜果、蔬菜、
魚、豬肉、魚油、維生素、蜂蜜均可食用,以利於全面吸收營
養。主要宜選用高蛋白、高維生素及容易消化的食物,合理
的營養搭配及適當的烹調,滿足患者機體對營養及能量的
需要,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其次,不宜吃生冷、辛辣等刺激性強的食品,尤其是急
性期的病人最好忌食。有些風濕病患者喜歡服用一些葯
酒,認為酒具有活血化淤的作用,可以止痛消腫,其實這應
根據個人體質及病情區別對待。酒性辛熱,能祛散寒邪,如
是寒濕體質或是證屬寒濕內阻的,可飲用一些葯酒;而南
方濕熱較重,如伴有濕熱之象的患者,則不宜飲酒,因為酒
性原本濕熱,熱重傷肝,濕重傷脾,如再浸入附子、川烏、細
辛一類的熱葯,會加重內熱和腫痛。糖類及脂肪也要少食,
因為此類食物久食多食容易損傷脾胃,導致痰濕的滋生,
從而加重病情。另外,處於急性期有關節腫脹的患者,食鹽
用量應比正常人少,因為鹽攝入過多會造成水鈉瀦留,停
滯於關節,更會加重關節的腫脹程度。
風濕病患者在配製葯膳時,應遵循中醫急則治標、緩
則治本的原則,根據不同病情採用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
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方法。一般來說,行(風)痹患者宜用
蔥、姜等辛溫發散之品;寒(痛)痹患者宜用胡椒、乾薑等溫
熱之品,忌食雪糕冰棍等冰凍生冷的食物;濕(著)痹患者
宜用茯苓、冬瓜、苡米等健脾祛濕之品;熱痹患者宜用綠
豆、冬瓜等食物,不宜飲酒及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患者可自我配製以下幾種常用葯膳。
防風祛濕粥:用於風濕較盛、關節疼痛呈遊走性、疼痛
較劇的患者。防風20克,防己15克,水煎取汁,加入粳米
100克、薏米50克熬粥,分次食用。
赤小豆粥:可用於風濕病而出現肢體重著、關節屈伸
不利的患者。赤小豆30克,白米15克,白糖適量。先煮熟
赤小豆,再加入白米熬粥,加糖,能除濕熱。
麻子煮粥:適用於老年風濕病患者。冬麻子250克,搗
碎後用水過濾取汁,加入粳米100克,煮成稀粥,下蔥、椒、
鹽及豆豉。患者空腹食用。
補虛正氣粥:主要適用於體質虛弱,關節酸痛、脾胃功
能失調者。先將炙黃芪(30-60克)、人參(3-5克)或黨參
(5~30克)切成薄片,用冷水浸泡半小時,入沙鍋煎沸,然後
改用小火煎成濃汁,取汁後,再加冷水,如上法煎再取汁,
去渣,將第一次、第二次所取的葯汁合並,分兩份於每日早
晚同粳米(60-90克)加水適量煮粥,粥成以後,加入白糖少
許,稍煮即可。人參也可做成參粉,調入黃芪粥中煮,然後
服食。
風濕病患者食用葯膳時,應少量多餐,切勿一次食用
過多,以免導致消化吸收不良,損傷脾胃。(摘自《家庭醫生》雜志
5、治風濕的中草葯有哪些
用於治療風濕常用中草葯很多,按其要要功用可分為以下幾類: 1、疏散風邪類:獨活、羌活、防風、麻黃。 2、溫經散寒類:桂枝、川烏、草烏、熟附子、細辛。 3、除濕蠲痹類:木瓜、茯苓、防已、苡仁、萆薢、蒼術、蠶砂、豬苓、澤瀉、滑石。 4、清熱通痹類:忍冬藤、銀花、連翹、黃柏、知母、石膏、生地、赤芍、丹皮、大青、板藍根。 5、通經活絡類:豨薟草、清風藤、威靈仙、絡石藤、伸筋藤、忍冬藤、秦艽、松節、木瓜、海楓藤、千年健、透骨草、雞血藤、穿山甲、姜黃。 6、搜風剔絡類:全蠍、蜈蚣、地龍、蘄蛇、烏梢蛇、穿山甲、土元、僵蠶、蜂房。 7、活血化淤類:當歸尾、桃仁、紅花、赤芍、乳香、沒葯、五靈脂。 8、化痰散結類:半夏、茯苓、陳皮、制南星、白芥子、象貝。 9、益氣養血類:黃芪、黨參、當歸、白芍、熟地、雞血藤。 10、補腎壯骨類:熟地、補骨脂、骨碎補、淫羊藿、狗脊、續斷、杜仲、桑寄生、牛膝、仙靈脾、鹿茸、山萸肉、女貞子、旱蓮草。
6、請問各位這個中草葯叫什麼名字?(有去風濕的效果)
石松 ( 中葯名小伸筋、伸筋草)
Lycopodium japonicum Thunb. ex Murray
石松科 Lycopodiaceae 石松屬
別名:石松 寸金草 地棱羅 鳳尾伸筋草 過山龍 金腰帶 寬筋藤 綠毛伸筋 日本石松 伸筋草 伸肋草 獅子尾 石松子 蜈蚣七 猴子背帶 龍須草 木杉馬爪普 鋪地蜈蚣 蛇足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