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風濕瘀阻,症狀都有哪些?
風濕淤阻的症狀很多.凡是因風濕或風寒所引起的各種淤滯或阻滯的症狀都是.其中症狀有:疼痛.麻木痙攣拘急等
2、小腿痹症、濕瘀痹阻. 具體是那些症狀呢?
有可能是腎衰弱或者有些關節炎。
3、風濕淤阻所致頸椎病有什麼好方法可以減輕疼痛症狀呢?
一、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
目前,國內外治療頸椎病的方法很多,可分為非手術療法和手術兩大類。我國多採用中西醫結合多種方法治療頸椎病,大多數患者通過非手術療法可獲得較好的療效,且花錢少、痛苦小,很受歡迎。只有極少數病例,神經,血管,脊髓受壓症狀進行性加重,或者反復發作,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才需手術治療。非手術療法有手法治療、中西葯治療,頸部圍領、頸枕、頸椎牽引,局部封閉,理療,針灸及功能鍛練等;手術療法則有後路椎板切除減壓,前路椎間盤切除術,椎體間植骨術,骨刺切除術,椎動脈減壓術等。治療時,應根據患者病情選擇適當的方法。
二、頸椎病的非手術療法
非手術療法也稱中西醫結合綜合療法。它是頸椎病的最基本療法。包括頸椎牽引、理療、手法按摩、針灸、葯物,圍領,頸托及醫療體育和自我療法等。非手術療法可使頸椎病症狀減輕、明顯好轉,甚至治癒。對早期頸椎病患者尤其有益。另外,非手術療法還能為手術療法打好基礎。
因為頸椎病是在人體退變的基礎上,由於各種附加因素加速而成的。因此,為了停止,減慢或逆轉這一過程,必須採取一系列預防與治療措施,這是對頸椎病採取的最為基本,最為有效的措施,由此可見,非手術療法是本病的基本療法。
三、非手術療法的適應症
(一) 頸椎間盤突出症;
(二) 神經根型,交感神經型和椎動脈型頸椎病;
(三) 早期脊髓型頸椎病;
(四) 年邁體弱或心、肝、腎功能不良,不能耐受手術者;
(五) 有嚴重神經功能症,或精神失常兼有頸椎病者;
(六) 頸椎病的診斷尚不能完全肯定,需要在治療中觀察者;
(七) 手術後恢復期的患者。
四、頸椎牽引療法
頸椎牽引療法對頸椎病是較為有效且應用廣泛的一種治療方法。此療法適用於各型頸椎病,對早期病例更為有效。對病期較久的脊髓型頸椎病進行頸牽引,有時可使症狀加重,故較少應用。 頸椎牽引的作用機制是:
(一) 限制頸椎活動,有利於組織充血,水腫的消退。
(二) 解除頸部肌肉痙攣,從而減少對椎間盤的壓力。
(三) 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使神經根所受的刺激和壓迫得以緩和,神經根和周圍組織的粘連也可能得以松解。
(四) 緩沖椎間盤組織向周緣的壓力,並有力於已經向外突出的纖維環組織消腫。
(五) 使扭曲於橫突孔間的椎動脈得以伸張。
(六) 牽引被嵌頓的小關節滑膜。
牽引方法:通常採用枕頜布帶牽引法。輕症患者採用間斷牽引,每日1~3次,每次1/2~1小時;重症者可行持續牽引,每日牽引6~8小時。牽引重量可自3~4公斤開始,年齡,體質強弱,頸部肌肉發育情況以及患者對牽引治療的反應等,適當增加牽引重量和延長牽引時間。療程:小重量牽引30次為一療程。如果有效,可繼續牽引1~2療程或更長。兩療程之間休息7~10天。在進行牽引治療的同時,若能配合其它治療措施,可以提高療效。
五、頸椎病的理療
理療的作用:在頸椎病的治療中,理療可起到多種作用,也是較為有效和常用的治療方法。其作用機制為:
1. 消除神經根及周圍軟組織為炎症水腫。
2. 改善脊髓、神經根及頸部的血液供應和營養狀態。
3. 緩解頸部肌肉痙攣,增強頸椎牽引效果,並改善頸部軟組織血液循環。
4. 延緩或減輕椎間關節,關節囊,韌帶的鈣化和骨化過程。
5. 增強肌肉張力,改善小關節功能。
6. 改善全身鈣磷代謝及植物神經系統功能。
其方法有:
1. 離子導入療法:應用直流電導入各種中西葯物(鹽酸普羅卡因、碘化鉀、陳醋、冰醋酸、威靈仙等)治療頸椎病,有一定治療效果。
2. 高頻電療法:常用的有超短波、短波及微波等療法,通過其深部電熱作用,改善脊髓,神經根、椎動脈等組織的血液循環,以利其功能的恢復。
3. 石蠟療法:利用加熱後的石蠟敷貼於患處,組織受熱後,局部血管擴張,循環加速,細胞通透性增加,有利於組織水腫的消散,血腫吸收。
4. 其它:如冰醋酸,其它中葯導入,電興奮治療機等,在減輕頸椎病的症狀方面都有一定效果。
六、頸椎病的按摩,推拿療法
按摩、推拿療法對頸椎病是一種較為有效有治療措施。其對頸椎病的治療作用為:
1. 疏通脈絡,止痛止麻。
2. 加寬椎間隙,擴大椎間孔,整復椎體滑脫,解除神經壓迫。
3. 松解神經根及軟組織粘連,緩解症狀。
4. 緩解肌肉緊張,恢復頸椎活動。
5. 對癱瘓肢體進行按摩,可以減輕肌肉萎縮,防止關節僵直和關節畸形。
4、什麼叫做濕熱,什麼叫做濕熱瘀阻,如果有濕熱會有哪些
解讀濕熱:
高溫酷熱後,接連陰雨綿綿,人體極易感受外來濕邪的侵襲,出現渾身無力、舌苔濁膩、脾胃不合、食慾下降、心煩焦躁、頭身困重、口渴惡心等,我們稱此為「夏日傷寒」或濕熱病。所謂濕,即通常所說的水濕,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
所謂熱,則是一種熱象。而濕熱中的熱是與濕同時存在的,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並入侵人體,或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
濕熱症狀:
濕熱的一般表現為:肢體沉重,發熱多在午後明顯,並不因出汗而減輕;舌苔黃膩,脈數。具體表現因濕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在皮肉則為濕疹或療皰;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但通常所說的濕熱多指濕熱深入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濕熱,可見脘悶腹滿,惡心厭食,便搐稀,尿短赤,脈濡數;其他如肝膽濕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苫食慾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伯冷交替,脈弦數;膀胱濕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大腸濕熱見腹痛腹瀉,甚至里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解讀濕熱瘀阻的形成原因:
濕熱瘀阻形成的主要原因和環境、飲食、心態有較大的相關性。
濕熱瘀阻症狀:
濕熱瘀阻患者舌苔多黃、厚而膩,脈相沉澀,臉色咣白,精神、食慾較差,乏力等等臨床症狀也是鑒別體征。要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就醫中醫中葯對症調理為妥。
意見建議:保持良好的心態和飲食生活習慣,積極就醫對症調理。平時勞逸結合,合理膳食營養。
5、風濕怎麼回事?
病情分析:
中醫病因病機
1.先天不足,腎精虧虛:先天稟賦不足,外邪乘虛葡人;或病久陰血暗耗,陰虛血少,成為發病的內在基礎,或房勞過度,腎精不足,水虧於下,火炎於上,陰水消爍,真陰愈耗。
2. 外感寒濕,痹阻經絡:由於居住潮濕,涉水冒雨,冷熱交錯等原因,風、寒、濕邪乘虛侵入,痹阻經絡,流注關節,發為本病。
3. 風寒濕邪,郁而化熱:風寒濕邪,流連不去,郁閉陽氣日久,郁而化熱化火,變生熱毒,阻滯血脈,流注關節而發病。
4. 濕熱內蘊,痰瘀阻滯:濕熱瘀相互蘊結,阻於經脈,氣血瘀滯,阻遏氣機,終致濕熱痰瘀痹阻經絡,流注骨節而成本病。
5. 濕熱傷陰,陰虛血熱:濕熱內生,蘊結為毒,攻注骨節,或邪熱灼傷血脈,或熱傷陰津,血脈干澀,均可導致血瘀。
風濕的危害:
1、一般來說,感染是主要的風濕病因,但是在臨床調查的結果來看在患者的急性發病期風濕的症狀會表現為扁桃體炎、咽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在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風濕熱發作之間有一段潛伏、緩解和靜止的期間,約為1~4周。這是常見的風濕的危害。
2、通常風濕給患者帶來的危害都是錯綜發生的,不容易治療。具體的症狀表現包括心臟炎、關節炎、舞蹈病、皮下小結和環形紅斑,都是常見的風濕的危害。通過一些診斷檢查可以發現,心電圖PR間期延長,血液中急性反應物的出現,包括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陽性。
3、風濕的危害有許多,每個症狀的出現都是阻礙患者康復的嚴重絆腳石。常見的症狀有發熱、多汗、乏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以及受損害器官的症狀。如有心臟炎時,可有心悸、氣短、胸悶,甚至出現蒼白、煩躁等。有關節炎時,可有關節紅腫、遊走性疼痛、活動不利等。
指導建議:
如果患有風濕病要及時就醫, 中醫治療風濕病效果好,到當地中醫院就診。
6、風濕於阻用什麼葯好
腿麻腳涼是乾性腳氣病(不是腳濕氣,這兩種病不要搞混了)。
每天1.2克維生素C、8片復合維生素B,1周治癒。以後減半長期服用以保健
7、瘀阻內侵症狀是什麼
氣滯血瘀證,是氣機郁滯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現的徵候,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襲引起肝氣久郁不解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胸脅脹問,走竄疼痛,急躁易怒,脅下痞塊,刺痛拒按,婦女可見月經閉止,或痛經